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 课件 (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 课件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6-12-19 19:0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2张PPT。高中美术鉴赏礼仪与教化
提问一 当人类有了国家之后,如果这
个国家没有秩序会怎样?
提问二 怎样才能够维持国家秩序
当文字、国家以及阶级差别出现之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就必然会运用一定的道德与法律来约束人民。而美术作品是宣扬这种思想的重要手段。因为美术作品中所出现的直观的视觉形象很适合宣扬这些思想,甚至它比抽象的文字更生动,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
1.中国商朝到魏晋时期社会政治、道德观念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 世界其它地区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印第安文明的情况。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导 学青铜器
秦代兵马俑
汉代石雕
汉代画像砖
晋代绘画
晋代石棺刻画
请大家翻开书,很快浏览第18页至22页,有哪些主要内容?青铜器●青铜器始于夏,盛于商周,至秦汉还有所发展。
●青铜是铜和锡铅的合金,烧制温度约在700℃-1200℃。
●主要铸造方法:合范法、失蜡法和错金银等。
●青铜器的分类:有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及车马具和生活用具等。
酒器
斝和卣(Jia & You) 爵,角和觚(Juei,Jiao & Gu) 方彝(Fang Yi) 觥(Gong) 尊(Zun) 壶和钫(Hu & Fang) 罍和瓿(Lei & Bu) 盉(He)食器
鬲 (Li) 鼎(Ding) 簋(Gui) 甗(yan) 豆(Dou) 乐器
钟 打击乐器, 鼓 打击乐器。?????
铙和钲(zheng )青铜器种类繁多、形制多样:
礼器、生产工具、兵器、车马器和其他用具。
礼仪与教化 我国的青铜器发展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商代
西周
春秋战国
秦汉
青铜器礼仪与教化司母戊方鼎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祭
祀用的青铜方鼎,河南省安阳市
出土,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
字而得名,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重832.84千克,高133cm,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局部云雷纹 乳丁纹 象纹礼仪与教化礼仪与教化饕餮纹虎食人卣(商代后期)夔纹 龙纹 牛纹 鳞纹礼仪与教化 关于虎食人卣的装饰功能,目前主要有以下五种看法:
一、表现统治者的专横残暴,以此造型威吓奴隶。虎是奴隶主阶级的象征,人是奴隶的代表。
二、将人兽关系看作人借助动物的力量沟通天地。
三、象征人的自我与具有神性的动物的统一,以便获得动物的保护。
四、虎食人实际反映了“虎食鬼”的神话,即以威猛的虎驱逐恶鬼,取避邪之用。
五、虎代表自然界,象征人对自然的恐惧,但又必须附着自然,表现人性的软弱。礼仪与教化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
 西周以后,礼制化特色日益明显,青铜器的造型和装饰都趋于典雅平和,其所具有的纪念性质也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毛公鼎 (西周晚期)
 西周时代已经建立了一套用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礼仪制度,即西周的礼制,乐也被礼制化而具有与礼制相应的乐制体系。乐走上了服务于礼制的命运,丧失了其作为娱人属性所具有的生动活泼性。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
 西周周康王时期著名青铜器。鼎高一百.八厘米,口径七十八.三厘米,重一百五十三.三公斤,整个造型显得雄伟凝重,威仪万端,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一字。清代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眉县礼村,是现存西周青铜器中的大型器。造型端庄稳重,浑厚雄伟,典丽堂皇,为世间瑰宝。大盂鼎 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时期的著名青铜器,内壁有铭文,长达291 字,为西周青铜器中所少有。其内容为:周王告诫盂,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命盂一定要尽力地辅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其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礼仪与教化春秋青铜器的代表作:莲鹤方壶龙纹 凤纹 蟠螭纹礼仪与教化
观察以下五个不同时期的青铜器,看看在制造方面有什么变化,为什会出现这种变化?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思考春秋战国青铜艺术特点:
春秋中期以后,随着奴隶制度的衰落和崩溃,青铜器逐渐失去了它原来主要作为礼器的作用,逐渐变成供统治阶级享用的生活用品。青铜器的器形趋向轻灵、奇巧,装饰手法写实,纹饰也易于理解。 礼仪与教化曾侯乙墓编钟 战国礼仪与教化龙纹
凤纹
蟠螭纹 《十五连盏树形灯》礼仪与教化礼仪与教化长信宫灯越王勾践剑 长55.7cm,宽4.6cm 此剑寒气逼人、锋利无比,历经两千四百余年,仍然纹饰清晰精美,加之“物以人名”,此剑被当世之人誉为“天下第一剑”。
剑身满布黑色菱形花纹,纹饰精美,镂刻最细处仅0.1毫米。近剑格处有两行鸟篆铭文:“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剑)”八字。剑柄、剑格乌黑,剑格两面铸有花纹,分别嵌有蓝色玻璃与绿松石。 礼仪与教化《虎牛形祭案》礼仪与教化青铜器各个时期的主要艺术特征:商代的青铜器,厚重华丽,充满神秘、威慑的色彩。特别是具有权力和礼仪象征、国家政权的象征的鼎。《司母戊方鼎》、《虎食人卣》等。
周代的青铜器,神秘色彩淡化,风格趋向简朴、典雅之美,其所具有的礼仪纪念性质也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大盂鼎》等。
春秋、战国的青铜器:器形轻灵、奇巧,装饰手法写实。《莲鹤方壶》、《镶嵌图像纹壶》等。
秦、汉的青铜器,向轻便、精巧、实用的生活用具和观赏器发展。《长信宫灯》、《马踏飞燕》等。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
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陵墓位于西安城东30公里处。1974年2月,
当地农民在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打井
时偶然发现了与真人真马一样大小的兵
马俑。从此,一个埋藏了两千多年的地
下军阵被挖掘出来,并建成博物馆。秦
兵马俑坑是秦始皇的陪葬坑,由一号、
二号、三号坑和兵马俑坑组成。展出的
陶质陪葬武士俑和兵马俑共计8000个,
排列成阵,气势壮观。俑分将军俑、铠
甲俑、跪射俑.骑兵俑.武士俑.车兵俑.
(驭手,兵士)弓弩俑,马俑等。坑内还出土
有数万件实战兵器,馆内展出秦始皇大
型彩绘铜车马。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
中国西汉名将霍去病的墓冢。在
陕西省兴平县东北约15公里处。
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河东平
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官至大司
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18岁领兵
作战,曾先后6次出兵塞外,获得
大捷,打通了河西走廊。元狩六年
(公元前117)病逝,汉武帝为纪念
他的战功,在茂陵东北为其修建大
型墓冢,状如祁连山。封土上堆放
着巨石,墓前置石人、石兽等。 霍去病陵墓(西汉)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马踏匈奴(西汉)比较”立马”与“秦始皇陵兵马俑”比较”立马”与“秦始皇陵兵马俑” 问题在汉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是什么?
这个时期的美术作品宣扬了什么思想?在汉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无疑是儒家的思想。从汉代开始,儒家的思想就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想。它所宣扬的忠、勇、孝、节、义也成为美术创作主要表现的内容。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汉代画像石 武梁祠中的伏羲、女娲像 画像石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对祖先和死后生活的重视,这与“孝”的思想不无关系。汉代画像砖让前来拜祭的子孙对祖先有敬畏之感。汉代画像砖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汉画像石晋代石棺刻画宣扬“百善孝为首”的石棺刻画时代 晋代
作品方式 在石棺上雕刻形象
体现的思想内涵 儒家思想 孝道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美术形式 维
护社会稳定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女史箴图 (东晋)顾恺之汉代画像石 武梁祠中的伏羲、女娲像此幅作品原为清宫藏画,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流落到英国。《女史箴》是晋代文学家张华所写的一篇旨在劝说妇女如何立身处世,修养品德的文章。该图按故事内容分段作画。 线条柔软而缠绵,就像是蚕丝一样细密流畅。这幅画较好的注重了人物的内心的精神状态。是对古代女子道德训诫的图解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 中国十大传画之一。原《洛神赋图》
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   这幅画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
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
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
期山水画的特点。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洛神赋图 (东晋)顾恺之
秦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它的艺术也体现出围绕帝王而创作的特点。《秦始皇兵马俑》体现了权利和威严。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小 结
从汉代开始,儒家学说成为了官方认可的道德学说并成为传统社会的道德基础,所以这个时期的美术作品主要围绕儒家学说所倡导的忠、勇、孝、节、义而出现。
如霍去病陵墓雕刻表现忠、勇;
墓室的石刻或帛画,以生死为主题,与“孝”有关;
魏晋时期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是为了要求女性遵守特定的道 德而创作的。 汉谟拉比法典古埃及壁画三、本课小结 当文字、国家以及阶级差别出现之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就必然会运用一定的道德与法律来约束人民。而美术作品是宣扬这种思想的重要手段。在这个阶段,美术开始成为统治者服务,成为权力的象征或宣扬特定的法律与道德观念的一种形式。四、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在课后收集有关本课的大量资料进行讨论,写出自己对礼仪与教化这课的感想。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