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二课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美术家社会地位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同文化、经济、政治因素的关系;
2.过程方法目标:了解作者的自我意识在作品上的表现;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把特定的视觉图示以及特点跟艺术家的生活、生存环境联系起来,以一种历史的观点来看待美术作品。21·cn·jy·com
2学情分析
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但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意识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可能对本课主题理解的不够深入,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要尽量多样化。从学生对美术家工作和生活的想象入手,结合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来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的主要思想和内容。一方面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通过历史背景的讲解来加深学生对美术家的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这个问题的认识。适当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考。21教育网
3重点难点
重点:1.让学生了解美术家的身份以及他们对自己事业的不同看法。
2.体会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与形式特征。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难点:理解画家自画像中自我意识的表达。
4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1.人类对于大海与星空永远充满了探索的热情。面对浩瀚无边的大海,就像面对缥渺无涯的星空一样,思维的翅膀在这广阔的天地里会飞得很远、很远……不禁让我们思索:我们从何处来 我们是谁 我们向何处去 21
cnjy
com
2.通过高更油画《我们从何处来 我们是谁 我们向何处去 》引出人类对自身的关注和思考由来已久。(画面长达四米半,从右到左依次向我们展现了人生的不同阶段以及时间流逝和生命消失的过程。画面的右端,地上躺着一个出生不久的婴儿,他代表着生命的诞生和开始。中间一个正在伸手采摘果子的青年,代表生命的成长和成熟。画面的最左端是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代表着生命的死亡和终结。画上的人物以各自的方式向我们诉说着生命的过程和状态。其中成双成对的男女,代表着爱情以及生活;一个独自深思的女人,象征着人类自我的反省。背景中的偶像象征着人类的精神信仰。整个大地代表母亲,它孕育了一切生命,又终结了一切生命,使它们最终又回归到她的怀抱。画中的树木、花果、动物——一切的生命都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一去不返。画面左边的白鸽是死后的灵魂象征。)
3.由“女娲造人”等神话故事引出人类对自身形象的关注。
4.我们的眼睛平时都是在关注别人,却往往会忽视自己,偶尔的照照镜子,或许会觉得自己很陌生。换一个角度面对自己,会有很多感触。通过镜子是对自己进行一种审视,这是对于自我的认识。21·世纪
教育网
5.(视频)大家用镜子仔细观察下里面的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发现
思考:什么叫自画像
美术家认识自我和展示自我的方式。
二、自我认同与角色定位
1.请大家欣赏古拉斯科岩画(前15000,法国),及古埃及壁画(前1400),可见我们远古的祖先们就已经具有作为画家的自我表现本能了。www-2-1-cnjy-com
(拉斯科岩画上留下有“艺术家”自己的“手印”,表明此记录与自己有关,就像现代有人喜欢旅游时留下“某某到此一游”类似,当然这样是不文明的;埃及壁画上画家用画面把自己的工作场景记录下来,以肯定自己的劳动价值及自己的存在意义……这两种自我表现就相当于现代画家在自己作品上“落款、署名”。【来源:21cnj
y.co
m】
历史的巨轮缓慢移动,到了近现代,我们的画家们往往是不甘寂寞的,美术家的自画像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与他们“面对面”对话的机会。)
2.下面请大家对比欣赏一组东西方名画家的自画像,我们将从三个不同的方面区别认识自画像里的美术家。
欣赏图片:
(1)丢勒(1471--1528,德国)与中世纪基督像;
学生讨论画面人物相似。
教师阐释画家画面定位。(在那个时代,这种神圣的正面姿态通常只用于画基督或国王,丢勒用这一“神的化身”,来维护自己作为美术家的尊严。)【版权所有:21教育】
(2)金农(1687--1763,清)
教师解说赏析(扬州八怪之一,自称“三朝农民”,50过后始作画,诗书入画,善画梅竹,书法自成一家,开辟肖像画新领域。人物:特征准确,下笔大胆;个人定位:不趋时流,不干名誉。郑板桥称:扬州只有金农好。)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普桑(1594-1665,法国)
(在普桑自己的眼里,他不仅是一个画家,更是一个贵族和思想家。)
三、浓缩的人生
欣赏伦勃朗(1606——1669
荷兰)具有代表性的四个时期自画像,透过画面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伦勃朗的一生:www.21-cn-jy.com
风采青年——成功壮年——颓败老年
(一)莱顿时期(1625——1631):自画像采用强烈的明暗对比,用光线塑造形体,画面层次丰富,富有戏剧性;这一张青年自画像采用了他穷其一生研究的‘光暗’表现手法,五官里的眼睛眉毛全部笼罩在阴影之中,给整个画面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视觉冲击力极强,一下就能抓住观者的视线。给人感觉自信,颇有点恃才傲物之感;2-1-c-n-j-y
(二)阿姆斯特丹时期(1631——1640):25岁后离开莱顿,来到阿姆斯特丹,成为当地最有名的肖像画家。肖像风格具有戏剧性,打动人心,其神话和宗教题材作品供不应求。对戏剧感兴趣,经常利用舞台高光的亮色描绘在阴暗背景下的人物。请看第二张自画像,这时的画家生活富足,家庭幸福,事业成功,正处于人生的巅峰期,整个画面洋溢着满自信,满足与骄傲。
(三)艺术创作成熟期(1640——1648):个人生活的不幸和折磨,使他更深刻的去观察社会和理解社会,艺术创作也进入一个深化阶段。1642年儿子去世使他悲痛万分,而《夜巡》的问世,一开始又不被人理解,因其进一步突破了传统画法,开始不被订画者接受,一度形成僵局。他的一生可谓“成也夜巡(知名度最高的作品),败也夜巡(人生下坡点)”。(欣赏《夜巡》)
(四)颓败老年(1648——1669):伦勃朗晚年生活困难,家产被拍卖,作品几乎无人问津。家庭的不幸和一系列折磨并没有摧毁这位倔强的老人,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创作方法。图中的画家虽然苍老,但眼神却坚定的望向前方,仿佛告诉我们他将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直到永远,哪怕无人认同。事实证明几个世纪之后,《夜巡》最终让他名躁世界,成为大师中的大师。
四、场景中的自我
有这样一批画家,他们善于把自己表现在特定的场景中,用周围的人事物来衬托自己,以此来突显自己的存在。这里我们节选了三位具有代表性的中西方美术家,他们分别是:
(一)背对观众的维米尔(17世纪,荷兰)
师:这位画家是哪个国家的
生:荷兰
师:大家请看看屏幕上维米尔作品的特点
生:色调暗陈,男性背对观众,墙上有地图。
师:通过这个场景我们能解到画家想要表达些什么
①这幅画是维米尔向历史致敬的作品,深深表达出他对旧时代的缅怀。画中的他穿着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墙上挂的是古地图,那时荷兰还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最重要的是他的模特儿,也就是头上戴着桂冠,一手拿着号角,另一手抱着书本的蓝衣女子,她是希腊神话中掌管历史的女神克莱奥。克莱奥手中的书本很厚重,看似一部著名的历史典籍,而号角则有着画家传扬自己美名的期许。2·1·c·n·j·y
②地图——在当时的欧洲,印刷技术远远没有现今发达,当时拥有一副地图便是财富的象征。由此可知画家生活富足【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③背影——再看背对观众的画家,给观众感觉很神秘,仅望其项背。神秘的维米尔有没有悄悄的在你们耳边告诉你们为什么他要背对我们 没有 他刚刚悄悄的告诉我说:背对你们想让你们知道你们所看到的我远远不是最完整最真实的我,只是小部分的我,只是我让你们了解的我,“美术家表现了现实世界的一部分,但仅仅是一部分,远远不是全部。”,如果你们真的想要认识全部的我,就请关注我,走进我的艺术世界,那里有最真实的我……他的背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看待任何事物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21
cnjy
com
(二)贵族画家委拉斯贵兹(17世纪,西班牙)
长期为西班牙皇室服务,一生富足,身心愉悦,曾为教皇作画。在他最有名的画作《宫娥》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画家面对观众作画的形象:神情专注、表情愉悦,似乎在展示自己的成功,事实上成功的人往往敢于直面人生与社会。画家在场景绘画中突出表现空间,善于运用镜子,展现给人们视线外的其他。)
师:请一位同学找一找《宫娥》现场有几人 (11人)
请同学们记住这位画家的一大特点:善于利用镜子来丰富和拓宽画面空间层次,以及处理复杂的人物场景关系,这是画家的独到之处。【出处:21教育名师】
(三)课堂活动一
欣赏毕加索、凡·高、张大千的自画像与本人照片的对比,分析思考为什么美术家的照片和自画像会有出入
原因:社会(自我认同与角色确定)、自我经历和情感、画家情绪等
(四)
专业的书画家,业余的皇帝——宋徽宗赵佶
自画像《听琴图》——道士打扮,文人儒家形象,与世无争。(向往悠然田园生活,渴望内心的宁静)
《宋徽宗像》——画臣所绘。(威严帝王像,从仰视的角度出发,突出天子形象,帝王之威。)
(到底哪一个形象才是真正的赵佶 一生大福大贵,大起大落。不想从政,热爱书画。真正了解自己的往往是自己,皇帝也一样。所以大概皇帝笔下的自己才是更真实的自己吧……)
(五)课堂活动二
讨论和分析对象:《听琴图》、《西园雅集图》,思考:
1.画的是什么样的场景
2.作者是以什么身份在画画
(在中国古代,纯粹的画家地位很低,被称为“工匠”;而文人兼画家这一身份却具有很高的地位。)
五、本课总结
透过艺术家的自画像,我们能够真实的看到画家的生活情况,以及他们的艺术风格和人生理想,换句话说,艺术家自画像有如一面镜子,展现了艺术家眼中的自己。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