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先进模范人物的涌现 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先进模范人物的涌现 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华书局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19 18:31:25

文档简介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邓稼先的光荣事迹,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从邓稼先的事迹中概括热爱祖国、勇攀高峰、无私奉献的“两弹一星”精神,培养学生用书面和口头语言陈述问题的能力。
3、通过邓稼先的生平了解中国发展的历史轨迹,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展示历史图像及线索,以学生解密档案的方式交待历史背景,培养学生认识实际问题时联系历史背景的学习方法。
2、通过文字、图片、影像等历史材料,使学生了解邓稼先的事迹与品质,并学会运用多种途径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
3、联系当代中国的发展,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邓稼先的事迹,使学生感悟热爱祖国、勇攀高峰、无私奉献的“两弹一星”精神,增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2、联系中国历史的发展,引导学生将先进模范人物的精神内化为自己成长的动力,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
3、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寻找和发现当代中学生需要培养的精神品质。
2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这批学生出生于2000年前后,他们对当代中国的发展有直观的认识,但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中国社会风貌仍停留在课本的学习上。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已对这一时期历史的发展线索有了初步认识,因此本课主要从人物的角度展现时代精神,培养学生传承先辈优秀传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理想。
3重点难点
(一)重点
邓稼先的主要事迹是本课的重点。 1950年,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9天后,毅然回国。1958年,邓稼先参加核武器的研制工作。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制成了氢弹。邓稼先为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默默奉献了28年,感人至深,功勋卓著。
(二)难点
如何学习邓稼先身上所体现出的“两弹一星”精神。 邓稼先表现出的热爱祖国、勇于攀登、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的生动体现。今天的我们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需要传承并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4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选自中华书局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先进模范人物的涌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各条战线涌现出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留下了艰苦创业、科学求真、奉献为民的精神财富。今天的我们需要传承并发扬这些优秀的品质。
这一课时我选择围绕邓稼先的事迹展开教学。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后来,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制成了氢弹。他将生命献给了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感人至深,功勋卓著。邓稼先表现出的热爱祖国、勇于攀登、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的生动体现。今天的我们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需要传承并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三条线索。
一是邓稼先的事迹。包括邓稼先早年求学的曲折经历和归国建设的人生选择;设计、研制原子弹、氢弹过程中克服重重困难,取得重大突破;将毕生精力投入到国防科技事业,隐姓埋名、默默奉献等。
二是模范人物身后中国历史发展的图景。包括20世纪三四十年代遭受日本军国主义入侵,国力衰弱、任人宰割的旧中国,以及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百业待兴、艰苦创业的新中国。最后,联系当前蓬勃发展、走向复兴的中国,试图引导学生从中国历史发展的图景中思考当代中学生的历史使命。
三是邓稼先事迹中体现出的“两弹一星”精神。我试图将热爱祖国、勇于攀登、无私奉献的“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到对邓稼先事迹的讲解中,并结合当代中国的发展,提出传承先辈之精神、面对当下之挑战、选择未来之发展的问题。
从教学流程上看,四份档案袋的拆封与解读贯穿了整节课。档案是研究历史重要的材料,我希望借用研读档案的形式创设学习历史的情境,向学生传达学习历史需要遵循论从史出的基本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请学生逐步拆封的方法,意图保持学生的好奇心。拆封档案的同学可结合档案里的提示,调动以往所学知识,对历史背景进行适当补充。最终通过班集体的合作学习,完成对四份档案的解读,进而提示团结协作的学习方法。
在历史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上,我考虑较多的是如何运用对比的方法凸显历史的脉络与人物的品格。如把新旧中国的发展状况作对比;把邓稼先奉献终身的核武器事业对中国巨大的历史意义,与如此卓著的贡献却是克服重重困难,默默奉献与付出的过程作对比;把邓稼先面对工作隐姓埋名、消失在公众视线,与其出现在最危险的工作场合作对比等。希望通过对比的方法,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本课要传达的德育目标。
在编排教学环节的过程中,我提醒自己要使学生感知人物身后的历史背景。贯穿本课的四份档案袋里,前三份分别装有3张不同历史时期的图片,它们起到提示背景的作用,以期能够帮助学生体悟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下表现出的可贵品质。历史还需与现实结合起来,第四份档案意图启发学生思考当代中国的发展,通过教师提示和小组讨论,使学生领悟“两弹一星”精神在当代的价值,进而认识到当代中学生应该传承先辈们优秀的品质,并将其用于当下的学习和生活中,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复兴而努力奋斗。
5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PPT展示图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证书
在屏幕上大家看到一枚勋章和一份证书。这枚奖章直径8厘米,用99.8%纯金铸造。1999年,在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了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通过教材30页注释,解释“两弹一星”
在这里,我们提到一个概念——“两弹一星”。接下来,请同学们翻到教材30页,看第3条注释,“两弹”指的是——原子弹和导弹,“一星”是指——人造地球卫星。
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国防科技事业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PPT展示图片: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
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一共有23位,他们在五六十年代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我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一位科技工作者——邓稼先。
PPT展示课题:先进模范人物——邓稼先,教师写板书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祖国的各行各业涌现出大批先进模范人物,邓稼先是科技界的代表。
PPT展示示意图:4份档案,分发档案袋
我们今天要想更进一步了解邓稼先的事迹,需要打开4份尘封已久的历史档案。如果你想参与解密的过程,请举手示意,我把档案分发到你手里。 拿到档案的同学请不要着急拆封,历史的真相需要一步一步地解开。
活动2【讲授】娃娃博士,热爱祖国
打开1号档案?
手持1号档案的同学请举手示意。
现在请你为我们打开档案,通过档案里的线索提示,告诉我们你看到了什么?
一张照片。
PPT展示照片:1937年,日本军队进入北平前门大街?
这张照片拍摄的地点在北平前门大街。北平,是北京曾经使用的名称。我们注意到,在这张照片上,有军队沿着这条街进到了北平城,但这并不是我们国家自己的军队。这张相片拍摄的年份是——1937。?通过这张相片,我们首先回到邓稼先的少年时代。
PPT展示示意图:邓稼先的成长经历?
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的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邓以蛰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邓稼先出生不久,便跟随家人来到北平,他大部分的童年时光,都是在北平度过的。
可是,安稳的日子在1937年被打破了。这一年,日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7月29日,北平陷落,出现了照片中的那一幕。
这一年,邓稼先13岁。他亲眼目睹了自己从小长大的城市惨遭日本侵略者无情地践踏,目睹了日本军队强迫市民进行所谓庆祝所谓胜利的游行。
PPT展示示意图:1941年,邓稼先来到重庆参加高考?
1940年,邓稼先告别了北平,跟随他的大姐辗转南迁。那时的路并不像现在这么好走,而且因为有战事,还得绕着走。他们先是坐船来到上海,稍事停留,又坐船来到香港,接着前往越南,最后是从越南一路北上进入到我国云南境内。到了昆明后,邓稼先的大姐把他送到在四川江津一所中学任校长的亲戚那里,插班读高三。1941年,邓稼先高中毕业,来到重庆考大学。
PPT展示材料:邓稼先高考期间遭遇日军飞机轰炸?
这个时候,发生了屏幕上大家所看到的事。有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读一下这段材料,向我们讲述这个故事?
学生讲述故事?
提问:通过刚才档案里的照片以及我们的讲述,有谁愿意和我们分享你看到的,少年时代的邓稼先面对的是怎样的一个中国?
提示:落后的中国,备受欺凌的中国。北平沦陷,只好告别故土,战事频繁,只能绕道南迁,即使到了大后方,也不可能有平安的日子。
PPT展示示意图:邓稼先的成长经历?
1941年,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大。西南联大是当时南迁北大、清华、南开在昆明合办的一所高校,是当时中国的最高的学府。邓稼先谨记父亲战乱年代里对他说过的一句话,“学科学对国家有用”,选择了物理系。他和众多的学子,在中国任人宰割的年代,苦苦地追寻着中国的强国之梦。
1947年,邓稼先通过了留学美国的考试。第二年,他踏上了驶往大洋彼岸的航船,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邓稼先成绩突出,十分刻苦,不足两年便修完了三年的课程,并于1950年拿到了博士学位。
提问:大家算一算,这一年邓稼先几岁?
提示:26岁。
26岁就拿到博士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当时的邓稼先有着这样一个称呼——“娃娃博士”。?如此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在取得博士学位后,面临着人生道路的选择:一边是导师的挽留,以及美国优越的生活和研究条件;一边是回到刚刚重获新生、等待建设的新中国。
提问:接下来请大家阅读30页小字,告诉我邓稼先的选择。
提示:博士毕业仅仅九天,邓稼先就踏上了归国的航船,他选择了百废待兴的中国,选择了报效国家。
提问:从邓稼先早年求学的经历和他的人生选择,我们看到了他对祖国怎样的情感?
提示:热爱祖国
写板书:娃娃博士,热爱祖国
活动3【讲授】两弹元勋,勇攀高峰
打开2号档案袋
接下来,我们拆封2号档案袋。请手持2号档案袋的同学举手示意。
请你当众打开档案袋,根据档案里的线索,告诉我们你看到了什么?
PPT展示照片:1945年,一个战地记者在广岛的废墟上
这张照片拍摄于1945年,我们看到一个人站在一片废墟前。这个人是一名战地记者,他来到新闻现场,而这个现场,也就是照片拍摄的地点,在广岛。 1945年,二战即将结束之时,美国分别于8月6日、8月9日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了两枚原子弹。顷刻之间,数以万计的平民死亡,两座城市被夷为平地。核武器巨大的破坏力,不仅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投降的脚步,也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惊。二战结束的头几年,美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拥有如此杀伤性的武器,这对当时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是巨大的威慑。苏联不甘示弱,于1949年成功试爆核弹,接下来是英国、法国。世界规模的大战已然结束,但美国和苏联的对峙还是让世界蒙上了不安定的因素。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组成志愿军,赴朝作战。此时志愿军的主要对手,正是拥有核武器的美国。
PPT展示材料:杜鲁门与记者的对话?
我们屏幕上有一则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与记者的对话,现在我想请两位同学为我们还原当时的场景。
学生表演
点评:感谢两位同学。杜鲁门此言一出,整个世界为之震惊!这种利用核攻击对他国进行恐吓的行为,被我们称作“核讹诈”。而刚刚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正处在这样的威胁与讹诈之中。 要想保卫世界和平,必须反对原子弹。而要能够反对原子弹,必须自己先拥有它。于是,我们国家也开始了研制原子弹的历程。
PPT展示示意图:邓稼先在“两弹一星”领域的科学成就
邓稼先是在1958年接受研制原子弹任务的。
提问: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这时候中苏关系已经出现了?
提示:裂痕。
1959年,苏联借口当时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日内瓦谈判关于禁止试验核武器的协定,中断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有关技术资料等协议项目,给中国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造成了重大困难。以这一年作为分界,我们国家走上了完全独立自主发展核武器的道路,也正是这一年,邓稼先受命为原子弹理论设计负责人。理论设计,是原子弹研制工作的基础,只有理论取得了进展,原子弹的试爆才有可能实现。这个时候邓稼先,又会碰到哪些困难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大家边看视频边思考,这时的邓稼先面临一个怎样的中国?
播放视频: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大师?邓稼先》片段
提问:这时的邓稼先面临一个怎样的中国?
提示:我们在视频里看到了算盘、手摇计算机,看到了测量尺、铝锅,看到了当时的科技工作者只能吃酱油拌饭,而且还吃不饱。从研发的条件上看,我们国家没有先进的设备,需要依靠人力的大量计算,算过的稿纸装满了麻袋;从物质生活上看,正值国家困难时期,物资不够供应,生活困难;还有我们刚才提到的,这时的中国还面临核大国的威慑和封锁。可就是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我们的科学家仍不忘自己肩负的使命,仍不忘攀登科学的高峰。终于,我们国家于1964年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来看一段记载当时历史的记录片。
播放视频:八一电影制片厂《东方巨响》片段
终于,我们的科技工作者克服了重重困难,成功试爆了原子弹。这是1964年原子弹成功爆炸后人民日报刊出的号外,如此振奋人心的消息引来举国欢庆,世界各国也把目光纷纷聚焦到中国,重新考量中国的国际地位。时任法国总理的蓬皮杜曾说过这么一句话,“这个日子终于来了。现在是人们讨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时刻了。”原子弹的爆炸不仅是国防领域、科技领域的突破,也是中国国际地位、国家影响力的突破。从此,中国站上一个新的台阶。 此时的邓稼先,并没有停止自己科学求真的脚步,而是继续向上,攀登科学的高峰。原子弹试爆成功后,我们国家抓紧展开氢弹的研制工作。氢弹并不像有些人想的那样,在原子弹的基础上提高一步就行了。简单地说,原子弹是利用核裂变过程获得能量,而氢弹是利用核聚变的原理获得能量,两者刚好相反。就好像一个是要打碎,一个是要合并。对此,邓稼先充分发挥众多科学家的聪明才智,组成三个研究小组,进行多路探索。结合于敏小组取得的重大进展,经过充分的论证,形成制造氢弹的理论方案,即“邓-于方案”最终,于1967年成功试爆了氢弹。这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事业又一次飞跃。
展示材料:各国从成功爆炸原子弹到成功爆炸氢弹所用时间
我们的屏幕上有这样一张表格,记录着各国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所用的时间。接下来我们一起阅读30页的注释,来完成这个表格。法国8年,美国7年,苏联4年,中国2年零8个月,创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提问:从受命研制原子弹,到成为原子弹理论负责人,再到成功爆炸原子弹、成功爆炸氢弹,我们看到邓稼先在科学的道路上一步步地攀登,这体现了他什么样的品质?
提示:勇攀高峰
写板书:两弹元勋,勇攀高峰
解释“两弹元勋”
由于邓稼先在原子弹、氢弹领域的卓越贡献,他又被成为“两弹元勋”,这里的两弹,指的是它主要参与研发的原子弹、氢弹。
活动4【讲授】隐姓埋名,无私奉献
打开3号档案袋?
接下来,我们拆封3号档案袋。请手持3号档案袋的同学举手示意。
请你当众打开档案袋,根据档案里的线索,告诉我们你看到了什么?
PPT展示照片:1958年,邓稼先接受研制原子弹任务后和家人合影?
这是一张邓稼先的全家福,照片里我们看到邓稼先、他的妻子许鹿希女士,还有他们一双可爱的儿女,这张照片拍摄于1958年,这也是邓稼先受命研制原子弹的时间。
今天的我们如果上网搜索邓稼先的照片,会发现检索出来的结果是单一并且重复的。如此功勋卓著的科学家,为何只留下寥寥数张照片呢?这还得从原子弹的研制工作的性质说起。
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在各国都属于国家绝对机密,直到试验成功,绝不走漏半点风声。1958年,当邓稼先得知自己要参与到这项工作的时候,特地去照相馆拍了这张全家福,因为他深知,拍完了这张相片,他就再也不能像普通人那样生活了。我们有一段他妻子的回忆,记录着二人之间的一段对话。
PPT展示资料;邓稼先与他妻子的对话
邓稼先:我要调动工作了。
许鹿希:调哪儿去?
邓稼先:不能说。
许鹿希:干什么?
邓稼先:不能说。
许鹿希:在不在北京,可不可以通信联系?
邓稼先:那不行。
PPT展示资料:邓稼先消失在公众视野?
1958年,邓稼先消失在了公众的视野,我们有请一位同学来为大家朗读这一段材料,感受一下邓稼先的生活。
如果说,“消失”1958年以后邓稼先的生活写照,那么接下来,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也是教材30页的一段话,讲的同样是邓稼先的生活,我们全班看着屏幕,齐读一遍。
提问:一个消失,一个出现,有没有同学思考过邓稼先从什么地方消失,又在什么地方出现呢?
提示:是啊,从家人的身边消失,从公众的视野消失,从发论文作报告的名和利中消失,出现在了大漠、出现在了荒原,出现了祖国最需要他的地方。?核试验意味着危险,1979年,在一次空投核弹的试验中,飞机携带核弹直飞爆心,时间分秒过去,核弹却没有爆炸,防化兵没有找到核心部件,邓稼先来了,他在辐射核心区找到了,他用双手捧起,检查,平安无事。对危险的核试验而言,的确平安无事,可对邓稼先而言,却是与死神握手。
PPT展示材料:张爱萍悼念邓稼先的词?
1986年,邓稼先走完了他62年的生命旅程。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写了这样一首词来悼念他。?在艰苦创业的年代里,在核大国的威慑和封锁下,面对物质和科研极为有限的条件,邓稼先攻克重重困难,取得一项又一项功勋卓著成就,他隐姓埋名,默默地奉献,将自己的汗水散播在草原与隔壁,用自己的生命捍卫国家的尊严。接下来,让我们放生齐读着段悼词,以及祭奠邓稼先卓著的功勋。
学生齐读悼词
提问:功勋泽人间,我们有没有思考过,在这功勋的背后,体现着老一辈科学家怎样的精神?
提示:无私奉献
写板书:隐姓埋名,无私奉献?
PPT展示示意图:“两弹一星”精神?
通过邓稼先的一生,我们看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看到了勇攀高峰的精神,看到了热爱祖国的精神,这些品质熔铸在一起,就是“两弹一星精神”的生动体现。
写板书:“两弹一星”精神
活动5【活动】继往开来,伟大复兴
打开4号档案袋?
最后,我们拆封4号档案袋。请手持4号档案袋的同学打开它,并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一段文字:今天的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中国??
提问: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在座的同学是深有体会的,我们一起来说说看吧。?
总结学生不同角度的回答?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段视频了解今天的中国。?
播放视频:中央电视台《胜利日》节选?
刚才向大家展示的是9月3日进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式上,3个导弹方队接受检阅的画面。正是有了邓稼先这一代科学家的积淀与奉献,才铸造了今天强大的中国,而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道路上,历史赋予我们继往开来的使命。?
PPT展示示意图:继往开来?
传承先辈之精神?
面对当下之挑战?
选择未来之发展?
今天我们学习了邓稼先的事迹,学习了热爱祖国、勇攀高峰、无私奉献的“两弹一星”精神,这是一个时代光辉的印记。回望过去,我们理应传承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天我们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的变迁。凝视现在,你如何像先辈们那样克服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如何把自己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是同学们学以致用的土壤。?
终有一天,我们将走出校园,去建设强大的中国。展望未来,明天的我们,要想建设我的祖国,实现我的中国梦,还应该培养那些品质呢。?
接下来,我们有一个小讨论。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请你说说你的感想。?
总结学生讨论,结束课程
课件40张PPT。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证书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先进模范人物——邓稼先1号
档案袋2号
档案袋3号
档案袋4号
档案袋2号
档案袋3号
档案袋4号
档案袋1号
档案袋线索:1937年,北平,日本军队1号档案袋:一张照片1937年,日本军队进入北平前门大街1号档案袋:一张照片北平长大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1924年6月25日1937年,日本军队进入北平前门大街北平长大告别北平,辗转南迁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1924年6月25日1940年1941年,邓稼先来到重庆考大学有一天,走在江边的路上,正好遇见日机来轰炸,一颗颗的炸弹落在民房上,大火升腾,浓烟滚滚。邓稼先只好和路上的人一样,贴在山边的石头上,眼看着敌机肆虐,地面上却没有任何抵抗,这时候他终于明白了,一个备受欺凌的落后国家,即便是在大后方,也绝对不可能有真正平安的日子。那时的邓稼先面对一个怎样的中国?有一天,走在江边的路上,正好遇见日机来轰炸,一颗颗的炸弹落在民房上,大火升腾,浓烟滚滚。邓稼先只好和路上的人一样,贴在山边的石头上,眼看着敌机肆虐,地面上却没有任何抵抗,这时候他终于明白了,一个备受欺凌的落后国家,即便是在大后方,也绝对不可能有真正平安的日子。那时的邓稼先面对一个怎样的中国?北平长大告别北平,辗转南迁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通过留学美国的考试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娃娃博士,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1924年6月25日1940年1941年1947年1948年1950年毅然回国热爱祖国1号
档案袋3号
档案袋4号
档案袋2号
档案袋线索:1945年,广岛,原子弹2号档案袋:一张照片1945年,一个战地记者在广岛的废墟上2号档案袋:一张照片1950年11月3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就朝鲜战争回答记者提问杜鲁门的话,令西方世界震惊!“我们将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应付军事局势。”“那是不是包括使用原子弹?”“包括我们拥有的各种武器。”“总统先生,这是不是说正在积极考虑使用原子弹?”“是的,我们一直在积极考虑使用它。”杜鲁门:记者问:杜鲁门答:记者追问:杜鲁门公然答道:1958年1959年受命研制
原子弹理论设计
负责人这时的邓稼先面对一个怎样的中国?勇于攀登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大师·邓稼先》这时的邓稼先面对一个怎样的中国?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大师·邓稼先》这时的邓稼先面对一个怎样的中国?研发条件:物质生活:周边环境:面临核大国的封锁设备简陋,依赖人力物资短缺,生活困难这时的邓稼先面对一个怎样的中国?研发条件:物质生活:周边环境:面临核大国的封锁设备简陋,依赖人力物资短缺,生活困难八一电影制片厂《东方巨响》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号外
法国总理蓬皮杜曾说:“这个日子终于来了。现在是人们讨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时刻了。”勇于攀登1958年1959年1964年1967年受命研制
原子弹理论设计
负责人第一颗
原子弹第一颗
氢弹勇于攀登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8年7年4年2年8个月勇于攀登1958年1959年1964年1967年受命研制
原子弹理论设计
负责人第一颗
原子弹第一颗
氢弹勇于攀登1号
档案袋2号
档案袋4号
档案袋3号
档案袋线索:1958年,邓稼先和他的妻子、女儿和儿子3号档案袋:一张照片1958年,邓稼先接受研制原子弹任务后和家人合影3号档案袋:一张照片一段邓稼先与他妻子的对话我要调动工作了。调哪儿去?干什么?不能说。不能说。在不在北京,可不可以通信联系?那不行。邓稼先:许鹿希:邓稼先:许鹿希:邓稼先:许鹿希:邓稼先:邓稼先为我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奋斗了28年,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核试验基地,凡是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刻,邓稼先总是出现在第一线。邓稼先突然从中国的大地上“消失”了。从那一年起,熟悉他的人联系不到他,科研杂志上也见不到他的名字,各种公开场合也没有了他的身影。位于罗布泊的中国首次核试验爆心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自当先,捷音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山河,功勋泽人间。张爱萍悼邓稼先词无私奉献热爱祖国勇于攀登无私奉献“两弹一星精神”1号
档案袋2号
档案袋3号
档案袋4号
档案袋中央电视台《胜利日》4号档案袋:一段文字今天的我们面对一个怎样的中国?继往开来今天的我们面对一个怎样的中国?中央电视台《胜利日》面对当下之挑战…传承先辈之精神…选择未来之发展…继往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