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艺术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的处境和自我意识,以及这种自我意识在美术作品中的表现,了解美术家的自我认同跟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画像的初步的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肖像绘画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能主动积极走进艺术大师的内心世界。
2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较强,他们有自己的学习价值观。学习非高考内容《美术鉴赏》,他们并不一定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对美术课程的精心设计,显得十分必要。本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中,各种形式的人物形象,已有所展示,学生对画作中所寄托的画家的思想、情感亦有所了解。但课本主题式的内容设计,使学生难以把握绘画的历史变迁,理解画家画作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本课中学生将以小组交流、探讨的方式,分析、阐述美术家和他的自画像作品,更深入地体会画面形象与画家思想情感的关系,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美术作品。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自画像中美术家自我意识的表达,学会联系美术家的生活、生存环境分析、鉴赏美术作品。
教学难点:通过对美术家自画像的鉴赏,培养立足人文精神,多元地分析、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复习导入
(一)复习导入:
欣赏四幅鉴赏过的名作:米勒的《拾穗者》、朱耷的《鹌鹑图》、张宣的《捣练图》、蒙克的《呐喊》,思考回答问题:
1、画家的绘画风格特点跟艺术家的生活、生存环境的关系是怎样体现的?
2、画家的自我意识在作品上的表现方式?
学生简单讨论回答。
教师讲解。
总结:艺术家的绘画风格受艺术家的生活、生存环境影响,并且在绘画中体现自我意识。那么今天这节课就来通过自画像来看看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是怎样体现艺术家的生活、生存环境的关系,以及自我意识的体现?引入本课课题。
【设计意图:现在的高中学生,学业上压力沉重,对美术学科中美术鉴赏模块的学习并没有强烈的兴趣。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无法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无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导入部分教师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精心设计了本课的导入环节。】
活动2【讲授】观察、感受、思考:
(二)观察、感受、思考:
通过艺术家的自画像来了解美术家的自我认同与角色定位。
1、画面是否暗示出模特本人是一位画家?
2、通过什么方式来暗示的?
3、如果没有这种暗示,那是为什么?
小结:
l力图‘回归正道’的丢勒;
‘自画像之父’,欧洲第一位为自己的容貌和身份所吸引的画家。
个人定位:自比‘神的化身’,力图回归正道,坚持画家的尊严。
l把自己装扮成“缪斯”女神的真帝莱斯基;
肯定了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女画家的身份。
l更似绅士的普桑;
强调了自己不仅是一个画家,更是一个思想家。
总结不同的艺术家对于自己的认识和定位是不同的,体现了他们对于自身地位身份的认同。丢勒把自己定位成神的化身,来维护自己的美术家形象,真蒂莱斯基把自己正在作画的样子描绘下来也体现了对自我身份角色的认同,普桑把自己定位为绅士,来维护自己的美术家形象。
从历史的角度引导学生了解艺术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的处境和自我意识在美术作品中的表现。
【设计意图:学生讨论并予以回答,老师给予简短的总结,通过画家在自画像中对自我角色的定位来引导学生对美术家的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这个问题的认识。让学生知道自画像中是可以表达出作者对于自身角色的认同和自我认知的表达,以此拓展学生思维,让自己在画自画像中也可以用不同的美术形象来表达出自己对自我的认识和定位以及表达出对自我的肯定。】
活动3【活动】思考与交流
(三)思考与交流:浓缩的人生:伦勃朗(1606——1669荷兰)
1、人物的性格与气质上有哪些不同?
2、这些自画像各自反映作者怎样的心情?
同学们分组讨论,教师小结。
风采青年
1.莱顿时期(1625——1631):自画像采用强烈的明暗对比,用光线塑造形体,画面层次丰富,富有戏剧性;这一张青年自画像采用了他穷其一生研究的‘光暗’表现手法,五官里的眼睛眉毛全部笼罩在阴影之中,给整个画面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视觉冲击力极强,一下就能抓住观者的视线。给人感觉自信,颇有点恃才傲物之感;
成功壮年
2.阿姆斯特丹时期(1631——1640):25岁后离开莱顿来到阿姆斯特丹,成为当地最有名的肖像画家。肖像风格具有戏剧性,打动人心,其神话和宗教题材作品供不应求。对戏剧感兴趣,经常利用舞台高光的亮色描绘在阴暗背景下的人物。请看第二张自画像,这时的画家生活富足,家庭幸福,事业成功,正处于人生的颠峰期,整个画面洋溢着满自信,满足与骄傲。
1631年离开莱顿来到阿姆斯特丹,有人委托他画的《杜尔普教授的解剖学课》。
颓败老年(1648——1669)
3.艺术创作成熟期(1640——1648):伦勃朗晚年生活困难,家产被拍卖,作品几乎无人问津。个人生活的不幸和折磨,使他更深刻的去观察社会和理解社会,艺术创作也进入一个深化阶段。1642年儿子去世使他悲痛万分,而《夜巡》的问世,一开始又不被人理解,因其进一步突破了传统画法,开始不被订画者接受,一度形成僵局。他的一生可谓‘成也夜巡(知名度最高的作品),败也夜巡(人生下坡点)。(欣赏《夜巡》)
活动4【练习】分组讨论
(四)分组讨论:
场景中的自我
对比分析《宫娥》和《画室》
1、画家所在的环境和场所有什么区别?
2、画家自己是以什么方式出现在画面上的?
3、能否看出画家对自己职业的看法?
有这样一批画家,他们善于把自己表现在特定的场景中,用周围的人事物来衬托自己,以此来突显自己的存在。这里我们节选了两位具有代表性的中西方美术家,他们分别是:
① 贵族画家‘委拉斯贵兹’(17世纪、西班牙)
长期为西班牙皇室服务,一生富足,身心愉悦,曾为教皇作画。在他最有名的画作《宫娥》中,画家面对观众作画的形象:神情专注、表情愉悦,似乎在展示自己的成功,事实上成功的人往往敢于直面人生与社会。画家在场景绘画中突出表现空间,善于运用镜子,展现给人们视线外的其他。
② 永远背对观众的维米尔(17世纪、荷兰)
1.地图——在当时的欧洲,印刷技术远远没有现今发达,当时拥有一副地图便是财富的象征。由此可知画家生活富足
2.背影——再看背对观众的画家,给观众感觉很神秘,仅望其项背。神秘的维米尔告诉我们:背对你们想让你们知道你们所看到的我远远不是最完整最真实的我,只是小部分的我,只是我让你们了解的我,如果你们真的想要认识全部的我,就请关注我,走进我的艺术世界,那里有最真实的我……他的背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看待任何事物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活动5【活动】课堂总结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自画像的哪些知识?
① 自画像是美术家对自我认同与角色定位的表现方式之一。
② 美术家不同时期的自画像能反映出美术家的一生。
③ 场景反映出美术家的社会地位。
透过艺术家的自画像往往能够真实的把握艺术家的审美意向和人生理念,甚至还能粗略的勾勒出艺术家的真实生活境况。因此,无论是正面的表现还是侧面的形容都传达着艺术家的人生信息。也因为这样,在照相技术、数码技术泛滥的今天,肖像绘画艺术之所以还能长存和发展延续,就是因为:
“艺术源于生活,但却高于生活。”
课件30张PPT。1、画家的绘画风格特点跟艺术家的生活、
生存环境的关系是怎样体现的?
2、画家的自我意识在作品上的表现方式?复习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 丢勒 真蒂莱斯基 普桑 自我认同与自我定位名作欣赏名作欣赏 丢勒 真蒂莱斯基 普桑 名作欣赏思考:
1、画面是否暗示出模特本人是一位画家?
2、通过什么方式来暗示的?
3、如果没有这种暗示,那是为什么?‘自画像之父’,
欧洲第一位为自己的容貌和身份所吸引的画家。
个人定位:
自比‘神的化身’,力图回归正道,坚持画家的尊严。丢勒自画像(德国)自我认同与自我定位 真帝莱斯基作为女画家则把自己装扮成“缪斯”女神,来体现自己的身份。
肯定了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女画家的身份。 真蒂莱斯基自画像(意大利)自我认同与自我定位
像贵族,更似绅士的形象。
强调了自己不仅是一个画家,更是一个思想家。
普桑自画像(德国)自我认同与自我定位思考与交流:
伦勃朗早、中、晚三个时期的自画像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
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思考与交流:
伦勃朗早、中、晚三个时期的自画像浓缩的人生 23岁 34岁 53岁1、人物的性格与气质上有哪些不同?
2、这些自画像各自反映作者怎样的心情?思考与交流:
伦勃朗早、中、晚三个时期的自画像伦勃朗自画像浓缩的人生风采青年 ——莱顿时期
这一自画像采用了他穷其一生研究的‘光暗’表现手法,五官里的眼睛眉毛全部笼罩在阴影之中,给整个画面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视觉冲击力极强,一下就能抓住观者的视线。
给人感觉自信,颇有点恃才傲物之感。伦勃朗自画像浓缩的人生莱顿时期——
阿姆斯特丹时期伦勃朗自画像浓缩的人生阿姆斯特丹时期
25岁后离开莱顿来到阿姆斯特丹,成为当地最有名的肖像画家。肖像风格具有戏剧性,打动人心,作品供不应求。
这时他娶了富有的莎斯基亚为妻,生活富足,家庭幸福,事业成功,正处于人生的颠峰期,整个画面洋溢着自信、满足与骄傲。伦勃朗自画像浓缩的人生春风得意
名利双收
享受人生 杜尔普教授的解剖学课形象学家
心理学家伦勃朗自画像浓缩的人生 伦勃朗晚年生活困难,家产被拍卖,作品几乎无人问津。家庭的不幸和一系列折磨并没有摧毁这位倔强的老人,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创作方法。
画中的画家虽然苍老,但眼神却坚定的望向前方,仿佛告诉我们他将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直到永远,哪怕无人认同。伦勃朗<夜巡>艺术创作成熟期
生活的不幸和折磨,使他更深刻的去观察和理解社会,艺术创作也进入一个深化阶段。
1642年《夜巡》问世,一开始不被人理解,不被订画者接受,一度形成僵局。
他的一生可谓‘成也夜巡(知名度最高的作品),败也夜巡(人生下坡点)。
事实证明几个世纪之后,《夜巡》最终让他名躁世界,成为大师中的大师。
为什么伦勃朗的画越来越不受欢迎?伦勃朗自画像浓缩的人生 1669年,画家生命的最后一年,终年63岁。画家用一副绝世的完美之作,为自己的艺术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有一天,人们会理解你的!
你说的是我死后三百年的事情。 伦勃朗的自画像从来不会给人
千篇一律的感觉,而是每一张都让
人耳目一新,但主题又都是自己。 23岁 风采青年 34岁 成功壮年 53岁颓败老年名作欣赏:场景中的自我宫娥(西班牙)委拉斯贵支画室(荷兰)维米尔分组讨论:场景中的自我对比分析《宫娥》和《画室》
1、画家所在的环境和场所有什么区别?
2、画家自己是以什么方式出现在画面上的?
3、能否看出画家对自己职业的看法? ①自画像是美术家对自我认同与角色定位的表现方式之一。
②美术家不同时期的自画像能反映出美术家的一生。
③场景反映出美术家的社会地位。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
同学们学到了自画像的哪些知识? 透过艺术家的自画像往往能够真实的把握艺术家的审美意向和人生理念,甚至还能粗略的勾勒出艺术家的真实生活境况。
因此,无论是正面的表现,还是侧面的形容都传达着艺术家的人生信息。
也因为这样,在照相技术、数码技术泛滥的今天,肖像绘画艺术之所以还能长存和发展延续,就是因为: 课堂总结课堂总结艺术源于生活,
但却高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