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第2单元 专题06 孔雀东南飞(讲练测)Word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第2单元 专题06 孔雀东南飞(讲练测)Word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20 08:05:51

文档简介


(总分50分,时间45分钟)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9分)
中国南北文化
从历史上说,中国就存在南北文化差别与南北文化对立融合的问题。从周朝起,北方诸侯自称中国,而吴、越、楚等南方诸国则因为“断发文身”,地广人稀,刀耕火种,被视为“蛮夷”,并受到北方的排斥轻蔑,直到晋代仍被视为“化外之民”,南方文化被称为“蛮夷文化”。黄河与长江作为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远古时期就哺育滋润出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两大文化体系。而“炎黄子孙”“华夏民族”的称谓,正是远古南北文化对抗融合的遗迹。代表北方文化的黄帝部落,与代表南方文化的炎帝部落曾在中原大地摆开了宏大的战场,一决雌雄。这场战争打得异常激烈,天地都为之变色,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多次的反复,黄帝终于打败了炎帝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并从那时起,奠定了北方文化的胜利及其权威地位。南方部落虽然失败了,但南方文化并没有绝迹和湮灭,而是作为一种与北方文化相对立的“异端”文化依然继续存在和发展,并不时燃放出一段光彩。如果说《诗经》代表的是北方文学,灌注着现实主义精神,那么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则是南方文化的化身,流淌着浪漫主义的神韵。正如王逸《楚辞章句》中所说的“楚人信巫”,南方文化是一种巫术文化,这种激情激发了屈原的灵感,刺激了他的无穷无尽的想象,丰富了他的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
后来则有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对立和分庭抗礼。南朝文学具有柔靡香软的特点,南朝民歌更是以情歌为主,不同于北朝文学和北朝民歌的刚健质朴。再后来则是南北文学走上合流,这种合流促成和孕育了唐代文学的博大卓著。而元杂剧作为北方文学的代表,其音律、曲调都不同于以南戏、明清传奇为代表的南方文学。
从美学上说,北方文化代表壮美,充满着阳刚之气,刚烈豪放,慷慨激昂,正所谓“铁马秋风塞北”;而南方文化则是优美的化身,弥漫着阴柔之气,“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正所谓“杏花春雨江南”。从地形地貌来说,南方多山多水,山川秀丽,北方则以平原、草原为主,一望无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从饮食结构来说,北方是麦黍文化,南方是稻作文化。
从思想形态上说,儒家思想更多地属于北方文化系统,充满着先秦理性精神,道家思想更多地属于南方文化,充满着理想和浪漫气息。而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文化思想的主导形态和文化发展趋势。儒家思想成了正统思想和官方意识形态,标志着北方文化的主导地位和主流性。文化的中心在北方中原、华北地区,这里的重要自然景观是黄土和黄河,它们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哺育中国文化的乳汁,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在黄河,传统文化的根扎在黄土中。正统文化的底色就是黄河文明,或称黄土文明。中国历代首都大都坐落在黄土地上,分布在黄河主轴线周围,如西京长安、东京汴梁、北京等,它们都是中国传统华夏“黄土文明”或叫“黄河文化”的凝聚点和扩散中心。
20世纪,北方文化有了“五四”运动的辉煌后,政治和文化的领导权就转移到了南方,南方因居于西方现代文明登陆中国的前沿地带,获得了中国文化发展潮流的领导权。20世纪前半期进行的北伐战争,意味着南方文化在拉动着中国战车;而长征更是从南向北一路播撒革命的种子,是南方文化向北方播撒现代福音;20世纪后半叶则有文化界劲吹东南风,港台商业文化从南方一路厮杀过来,演化成大众文化对北方精英文化的挑战。
(节选自徐衍主编《全球文化风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有删改)
1.关于中国南北文化,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从周朝起至今,吴、越、楚等南方诸国因为“断发文身”,地广人稀,刀耕火种,被北方视为“蛮夷”,其文化被称为“蛮夷文化”。
B.早期代表中国北方文化的《诗经》灌注着现实主义精神,而南方文化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则流淌着浪漫主义神韵。
C.中国北方文化是麦黍文化,因而充满着阳刚之气,刚烈豪放;而南方文化则是稻作文化,因而弥漫着阴柔之气。
D.中国北方文化系统——儒家思想充满着先秦理性精神,而完全属于南方文化系统的道家思想则充满着理想和浪漫气息。
【答案】B
【解析】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炎黄子孙”“华夏民族”称谓是远古南北文化对抗融合的遗迹,黄河与长江则从远古时期就形成了黄河、长江文明两大文化体系。
B.王逸的《楚辞章句》中说,南方文化是一种巫术文化,这种巫术文化可以激发屈原的灵感,丰富屈原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刺激屈原无穷无尽的想象。
C.从历史上说,中国就存在南北文化的差别和南北文化的对立融合,而当南北文学走向合流后便促成和孕育了唐代文学的博大卓著。
D.20世纪后半叶港台商业文化从南方一路向北方传播,演化成大众文化对北方精英文化的挑战。
【答案】B
【解析】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帝打败了炎帝,奠定了北方文化的胜利及其权威地位,但南方文化依然继续存在和发展,强大时还有可能压制着北方文化。
B.南北朝时期,南朝文化具有柔靡香软的特点,民歌以情歌为主,不同于北朝文学和北朝民歌的刚健质朴,南北文化基本上势不两立。
C.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在黄河,传统文化的根扎在黄土中,根本原因是中国历代首都大都坐落在黄土地上,分布在黄河主轴线周围。
D.20世纪,南方因居于西方现代文明登陆中国的前沿地带,曾领导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潮流,如20世纪前半期进行的北伐战争,就表明南方文化在起引导作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强大时还有可能压制着北方文化”属于无中生有,根据原文,应该是“还不时地燃放出一段光彩”。B项,理解文意有偏差,“南北文化基本上势不两立”分析有误,原文表达的意思是“南北文化对立和分庭抗礼”。C项,“根本原因是中国历代首都大都坐落在黄土地上,分布在黄河主轴线周围”分析不完全正确,原文有很长的限制性表述,“儒家思想更多地属于北方文化系统”“儒家思想成了正统思想和官方意识形态,标志着北方文化的主导地位和主流性”“文化的中心在北方中原、华北地区,这里的重要的自然景观是黄土和黄河,它们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哺育中国文化的乳汁”,可见根本原因应该是本段论述的重点内容——“思想形态”,而不完全是首都的位置。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6分)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4.下列四项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昼夜勤作息 作息:工作 B、大人故嫌迟 大人: 婆婆
C、何乃太区区 区区:见识短浅 D、举言谓新妇 新妇:新嫁娘
【答案】D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非为织作迟 君家妇难为 B.还必相迎取 会不相从许
C.府吏得闻之 便可速遣之 D.吾今且报府 洵美且异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B 第二人称代词,你。A 为:判断动词,是 / 动词,做; C 之:代词,代兰芝的诉说 /代词,指代兰芝; D且:副词,将要 / 连词,表并列,又。所以选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6.与“恐年岁之不吾与”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俟我于城隅。 B.何乃太区区!
C.何以解忧? D.卿但暂还家
【答案】C
【解析】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7.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1)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2)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
【答案】(1)(罗敷)体态可爱无比,母亲替你去提亲。(你)就赶快休掉刘兰芝,打发她走,千万不要挽留(兰芝)。(2)记得那一年冬末春初,我辞别娘家嫁到你府上,侍奉时总是顺从婆婆的意旨,一举一动哪里敢自作主张呢?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可怜:可爱;遣:休掉;初阳岁;谢家。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23分)
女织
①华夏民族的栖息史,五千年的村野炊烟,就这么飘飘袅袅,“锄禾日当午”的挥汗和“唧唧复唧唧”的织声中,走到了二十世纪。
②恐怕谁也没想到,突然,它像滴空了水的漏鈡一样,停了。城市,彻底步入男不耕女不织的“大脱产”时代。乡村,耕虽依旧,织却消匿。对“女织”的蒸发,我略感惋惜。抛开古织,说个我们熟悉的情景吧——
③我记得年少时,中国女人的怀里都有一团毛线,须臾不离,像抱着婴儿。当一位女性在为恋人、丈夫、孩子织一件毛衣、围巾或袜子时,她用手指和棒针、用密密麻麻的经纬和几个月的聚精会神——所完成的仅仅是一件什物吗?当然不,这更像一场无声的抒情。她用温婉和柔韧,用细腻和漫长,用遐想和劳累,实现了一桩女性独有的心愿。每一针、每一环,都是一记笔画、一个字母,她把所有心思都织了进去,融入这件最贴身的东西里去了。这比花要美,比甜言蜜语动听,比珠宝首饰贵重。
④那是个不嫌“慢”的时代。那是个用手工抒情的时代。那个时代的女人,都会留下一枚标志:食指和中指的上部略显糙厚。他们是美丽聪慧的女人,多情而勤奋的女人,懂得“织”的元素和成分,懂得“亲手”的含义,懂得用“烦琐”“辛苦”构造一件贴身之物意味着什么。她们享受这个过程,感动别人,也感动自己。
⑤一梭一缕一寸痴,丝丝编就阳春意。织的背后,你总隐约看到那个字:情。无论春染梢头的豆蔻、贤妻良母的人妇,还是离愁黯景的痴妾、发婚姻牢骚的怨女手中都有一情感道具:飞梭、织机或绣针。
⑥在《孔雀东南飞》中,有一段自白:“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这是一个普通少女的成长简历和才艺档案。蚕、织、裁、缝、绣——乃天下女子的必修课。即便家境再优渥,凤娇名媛,顶多免去蚕纺之苦,纤秀之灵则不可少。换言之,即削弱体力劳动,深化脑力劳动。我不以为此乃封建糟粕或性别压迫,我觉得这是人生美学,乃女性的主动选择和天赋所赐。织的衣、纳的袜、绣的巾,可浸的是情、是意,是对生活的憧憬和幸福感。密密麻麻的线脚、纤巧灵盈的游走,织就的是女子的美和美德。
⑦我一直觉得,女子一生总该织点什么,否则有遗憾。不为别的,就因为她是妻子,是母亲,一个男人、一个孩子,身上若无一件由家中女性亲手完成的衣物,至少逊了一份温馨。对敏感的体质来说,灵魂会觉微凉罢。过去常用一词夸赞女子:心灵手巧。现代女性心灵绰余,手却未必巧了。
⑧逢搬家或整理橱柜,总会翻出几件旧时的毛衣,皆母亲所为。虽穿的机会少,可总舍不得扔。我知道,这些东西再难复制了。母亲很聪明,儿时总变着花样给我们兄弟添毛衣,每年的流行款和图案,只要大街上有,她瞅几眼就会了。 母亲这辈子织了多少件衣物?数不清,至少上百件吧。几年前,春节回家,母亲说,这是她最后一件线活了,留给孙子们。第二年春节,母亲却还在织,她说再织几件。
⑨另一个母织的故事,曾让我泪流满面,也是促我动笔的动力之一。吉林白山一位家境贫寒、以烙煎饼为生的母亲,得知自己患绝症后,15个月里与死神赛跑,终于为9岁儿子织完了25岁前需要的所有毛裤。也许,这位母亲想的是,等儿子25岁时,就能穿上另一个女人织的衣物了吧?
⑩只是她的这个美好的“织愿”能实现吗?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从五千年的村野炊烟、“锄禾日当午”的挥汗和“唧唧复唧唧”的织声写起,意在说明我国“女织”的历史悠久而漫长,给文章增添了一份历史的沉重感。
B.第②段突然陡转,写“女织”的蒸发,作者感到惋惜,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男耕女织社会的向往。
C.作者笔下的“女织”处处充满了温馨和诗意,甚至把它看成是女性的一种表达和传递情感的方式。
D.第⑤段中“春染梢头的豆蔻”,运用了借喻的手法,实际上指含苞欲放的少女,它是由唐代诗人的名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化用而出。
E.本文说古论今,由物而人,写人写己,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紧扣女性与针织的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形散而神凝。
【答案】B E
【解析】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
9.第③段画线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和作用?请分条陈述。(6分)
【答案】①运用白描手法,粗线条勾勒女织的温馨画面;(3分)②运用设问、排比的修辞手法,赞美女子情有独专、融情入织的美好情感。(3分)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说“第③段画线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和作用”,可见这是一道鉴赏题。答题的角度有:修辞手法、感官角度、描写角度、用词角度、句式角度等。“当一位女性在为恋人、丈夫、孩子织一件毛衣、围巾或袜子时,她用手指和棒针、用密密麻麻的经纬和几个月的聚精会神——所完成的仅仅是一件什物吗?当然不,这更像一场无声的抒情。她用温婉和柔韧,用细腻和漫长,用遐想和劳累,实现了一桩女性独有的心愿”,首先从修辞角度考虑,“用温婉和柔韧,用细腻和漫长,用遐想和劳累”这是排比;“所完成的仅仅是一件什物吗?当然不,这更像一场无声的抒情”,这是设问。从描写的角度看,“为恋人、丈夫、孩子织一件毛衣、围巾或袜子时,她用手指和棒针、用密密麻麻的经纬和几个月的聚精会神”,这是使用白描手法。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文章最后写到两位母亲,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①补充交代本文的写作缘由;②由面到点,将“女织”具象化,丰富了文章内容;③借助两位母亲的形象,表达对手工抒情时代女性闪光灵魂的讴歌。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最后写到两位母亲,有什么作用”,这是文章的段落的作用的题目,答题时首先答出段落的内容,即两位母亲的特征,然后分析和文章中的主要人物的关系,还要注意是文章的结尾,一定要和文章的主旨联系。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社会发展到尽天,无论城市和乡村,“女织”都基本消失。请针对“女织”的蒸发,发表你的看法。(6分)
【答案】女织代表一种文化,一种传统,是女性灵魂的闪光,是一种人生美学,代表了女子的美和美德。(2分)女织这种手工抒情方式的蒸发,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2分)我们应该像保护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抢球“女织”,让一些愿意且心灵手巧的女性把它传承下去,不能让这项技术在我们的民族中失传。(2分)“女织”是一种慢节奏的低效劳动,随着科技的发展,它的“蒸发”是历史的必然。(2分)“女织”被“机织”代替,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它将成千上万的妇女从简单、机械、重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2分)对“女织”的留恋。这种感情可以理解,但绝不能让万千妇女重操旧业,回到过去的时代。(2分)(两个角度,任选一个,但均需言之有理)
【解析】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B.《孔雀东南飞》选自《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C.《玉台新咏》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它的作者是南朝陈的徐陵。
D.《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
【答案】C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被称为“乐府双璧”的作品是( )
A、《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B、《孔雀东南飞》和《陌上桑》
C、《敕勒歌》和《木兰诗》 D、《敕勒歌》和《陌上桑》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记忆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3.【谢】意思解说有误的一组是( )
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谢罪)
②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鸿门宴》 (告辞、辞谢)
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 (感谢)
④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 (辞别)
⑤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 (告诉)
⑥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孔雀东南飞》(感谢)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③④⑤⑥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D项:⑥谢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我国诗歌常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对下列诗句表现手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②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④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⑤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⑥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
A.①⑤/②③/④⑥ B.①③/②⑤/④⑥
C.①⑤/②④/③⑥ D.①③/②④/⑤⑥
【答案】C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孔雀东南飞 东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B.自名秦罗敷 名:用作动词,取名,名叫
C.足以荣汝身 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荣耀”
D.三岁食贫 贫:形容词用作名词,可译为“贫苦的生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荣”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荣耀”。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小题(9分):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6.下列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及时相遣归 相:互相 B.终老不复取 取:取代
C.谢家来贵门 谢:感谢 D.会不相从许 会:一定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副词,起指代作用,“我” B.通“娶”,娶妻;C.辞别。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7.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时时为安慰 三岁为妇 B.府吏得闻之 朝搴阰之木兰兮
C.何敢助妇语 何以解忧 D.吾今且报府 洵美且异
【答案】A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8.下列语句中句式与其它各句不一样的是( )(3分)
A.汝是大家子 B.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C.为仲卿母所谴 D.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是被动句;其他三项都是判断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美文赏析
曾经的孔雀东南飞,传说是五里一徘徊。寻寻觅觅淡淡忧愁的回味……
轮回里寻寻觅觅,那青春的记忆难以忘怀。
记得那时,你正背负青春的画板,穿过嫣然的花林,落笔于一瓣蝴蝶兰。我便是那透明的蝶。只有半分浅浅的轮廓,停留在你的笔尖,等着你为我来着色。然后飞到你的窗前,等着看你阳光般的笑脸。
记得那时,你正提着灯笼,踏出了悠然的深院,照亮了雪夜的寂静。我便是一地残花,只有一袭淡淡的清香,落败在你的身前。安静地等着你将我拥埋,然后成为你梦泽的一隅。
记得那时,你在楼上看风景,我在桥上看你。
时光流转,风景是否依然?
“人生若只如初见”,其实命运之笔早就写下了一场场戏的散场结局。我们早已坦然,没有观众离去时的颓废,没有无人问津的失落,等一切静静地落下帷幕,然后各自离开。
一切皆有尽头,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如那百花斗艳,占取一年春。再度回首,三分流水一分桥,遥记谁伫立桥头凭栏望,听风醉雨;莫不知,去年花下客,今朝蝶分飞,半昏残月,庭院梧桐深。寻遍雁字,云中无人锦书寄,一抹浮云渐黄昏。
一人一夜一残月,自苦自伤自多愁。半世清流半场梦,梦里花落梦外寒。
不再叹息。时间荏苒,转眼又是一年。致我们悄然逝去的青春……
困了,我将离去。从你当年的画板上,振翅而去。残破的蝶尾,半白的蝶翅,无力地飞离你的窗台,跌落在某一朵花上,在来年暖暖的春意中,静静地睡去。
倦了,我将离去。从你流年的梦泽中,化为春泥。精心守护着来年妆点你世界的净土,开出那引满了蝶儿的花。只求我的守候,换你一梦芳香。
许自己一世流离,着一丝淡淡墨迹,记下流年的最后一抹色彩,只换你天涯芳梦。


【导学目标】
1.简要概括文章内容。
2.探究人物形象。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自缢 箜篌 伶俜 腰襦 葳蕤 遗施 丝履 纨素 耳珰 公姥
扶将 甸甸 磐石 蒲苇 拊掌 窈窕 便言 宦官 主簿 否泰
便利 络绎 鹄舫 旌幡 婀娜 踯躅 镂鞍 赍钱 鲑珍 衣裳
床榻 晻晻
2.关于《玉台新咏》和《孔雀东南飞》
《玉台新咏》是一部东周至南梁的诗歌总集,由徐陵于公元6世纪辑成,共收诗769首。是继《昭明文选》之后,于公元六世纪编成的一部上继《诗经》、《楚辞》下至南朝梁代的诗歌总集,历来认为是南朝徐陵在梁中叶时所编。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
【反馈矫正】
自缢yì 箜篌kōnghóu 伶俜língpīng 腰襦rú 葳蕤wēiruí 遗施wèi
丝履lǚ 纨素wán 耳珰dāng 公姥mǔ 扶将jiāng 甸甸tián
磐石pán 蒲苇púwěi 拊掌fǔ 窈窕yǎotiǎo 便言pián 宦官huàn
主簿bù 否泰pǐ 便利biàn 络绎luòyì 鹄舫húfǎng 旌幡fān
婀娜ē’nuó 踯躅zhízhú 镂鞍lòu 赍钱jī 鲑珍xié 衣裳cháng
床榻tà 晻晻yǎn
☆课堂探讨☆
要点一:概括文章内容。
【探究活动】
简要概括文章的内容。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概括文章内容的题目,注意对文章段落的划分,提炼各段的要点。
【讨论明确】
全诗按故事情节发展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开头到“会不相从许”)写兰芝向仲卿倾诉,揭开她与婆婆间的尖锐矛盾,并表示自己无法忍受下去,愿意被遣送回娘家。仲卿向母亲求情,被母亲坚决回绝,兰芝离开焦家成定局。
第二部分(从“府吏默无声”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辞别焦家,仲卿送她回去,分别时两人立下盟誓。
第三部分(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写兰芝回到娘家后,县令、太守先后派人来提亲,在哥哥的干预下,兰芝被迫应承了太守家的婚事,太守大事做迎娶的准备。
第四部分(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写成亲的那一天,傍晚时,仲卿赶来,兰芝、仲卿诀别,两人相约以死抗争。夜里,兰芝投水而死,仲卿上吊自杀。
第五部分(最后一段)写焦、刘两家将兰芝、仲卿合葬在一起,两人化为鸳鸯。
【课堂提升】
1. 这首诗的许多地方注意了前后照应,使得故事情节的发展显得真实自然,整首诗的结构也显得非常紧凑。哪些地方是前后照应的?
【答案】故事一开头兰芝向仲卿自陈时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七为君妇……”,她被遣回娘家,刘母大感震惊,说道:“……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七遣汝嫁……”这样不避重复地再次用一串铺排句,既与前面相呼应,表明此前兰芝所言非虚,也再次强调了兰芝的无辜与委屈。后来写兰芝做嫁衣时,这样写道:“左手执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这几句突出了她心灵手巧,照应了“十四学裁衣”一句。故事开头仲卿向焦母求情时,焦母说:“……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结尾处仲卿自尽前拜别焦母时,焦母说:“……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兰芝离开焦家时,诗里不厌其烦且用充满赞叹的口气描绘她的装扮、容颜、体态,这为下文兰芝回到娘家后,官宦人家纷纷来求亲做了铺垫。仲卿送兰芝回家,两人作别时,兰芝说:“君当作磐石,……磐石无转移。”后来仲卿误以为兰芝攀高枝时重提誓言,说:“磐石方且厚,……便作旦夕间。”
要点二:探究人物形象。
【探究活动】
探究文中的人物形象
【教师释疑】
探究人物形象要抓住文中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的描写进行,还要注意文中的环境烘托和侧面描写。
【讨论明确】
女主人公刘兰芝美丽、聪明、勤劳,知书达礼。诗的一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铺排,立即令读者对她产生这种印象。随着故事的展开,这种印象不断得到充实和加强。如“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表现了她出众的美丽,下文里写县令、太守纷纷派人到她家求亲也从侧面表现了她的美貌远近皆知。又如“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等,表现了她的勤劳、能干。她向焦母辞行时,虽然对焦母不无怨言,可最后还是说“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与小姑子告别时,则说“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温柔的话语里,见出她的善良、懂礼。
兰芝忠于爱情,不为荣华所动。仲卿送她回家,两人告别时,她自比“纫如丝”的“蒲苇”,将仲卿比作“无转移”的磐石,以此表白她忠于爱情的心意,后来她确实做到了。回到娘家后,县令、太守两家先后来求亲,都不能令她动心。最后在拒婚不成的情况下,以死捍卫了她与仲卿的爱情。
同时,兰芝身上还有很可贵的一点,就是不卑不亢,头脑清醒,行动坚决。诗前小序里说她“为仲卿母所遣”,而诗歌的一开头写她主动提出离开焦家。当然,她不会无缘无故地让焦母将她“遣”回娘家,很可能是焦母长期的百般挑剔,让她认识到焦母根本不喜欢自己,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会博得她的欢心,甚或是焦母近来脾气愈加坏,已经向兰芝暗示或明说她不愿再让她做儿媳妇。可是,从诗歌一开头兰芝向焦仲卿提出请求的话语看来,完全是她不堪忍受焦母的无理指责而主动要求回娘家的口吻。这是长期忍让、顺从后的爆发,她的话里有委屈、不满,又坚决有力,毫无伪饰。后来焦母也对仲卿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虽然焦母对兰芝的评价不免是偏颇之词,但也透露出兰芝确实不是低眉顺眼、任人摆布的小媳妇。兰芝向焦母作别时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同样让读者隐隐体会到兰芝不是一个标准的封建时代儿媳妇的形象。后来面对兄长的逼嫁,兰芝更进一步表现出清醒、坚决而不露声色的性格特征。从这个角度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女性人物形象长廊里,刘兰芝形象是独特的“这一个”。
和兰芝相比,男主人公焦仲卿的性格展现得不是那么丰富,忠于爱情、敢于为爱情献身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方面。对于母亲的威逼、诱哄,他坚决地回应道:“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他迫于焦母的压力将兰芝送回娘家,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按照当时的社会风习,他只能这样做。今天的读者难以责怪他软弱。自缢前他“徘徊庭树下”的举动,符合他特殊的处境──他是家里的独子,赡养母亲的责任无人可交付。因此,也不能据此认为他性格软弱,优柔寡断。
焦母是一个突出的反面形象。她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女性,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对仲卿,她一会儿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一会儿又是好言诱哄:“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软硬兼施,目的是要仲卿遣走兰芝,除却眼中钉。
另一个反面形象刘兄性情粗暴,趋炎附势。他对兰芝说:“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作计何不量!”粗暴训斥,语气凌人。“先嫁得府吏……足以荣汝身。”沈德潜评论这几句诗道:“小人但慕富贵,不顾礼义,实有此口吻。”
【课堂提升】
1.兰芝离开焦家时为什么精心打扮一番?她为什么不在焦母面前掉眼泪,而在小姑子面前才“泪落连珠子”?
【答案】兰芝一大早就起来开始梳妆打扮,揣摩其中原因,一方面她是要把自己最美好的形象展现给仲卿,让他记住自己,如同他们婚姻生活的一个纪念,一方面她不愿意向焦母示弱,精心打扮自己,似乎在向焦母表明她始终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过错。诗里写她打扮时“事事四五通”,多少透露了她内心的杂乱情绪。兰芝向焦母辞别时没有流眼泪,而是不卑不亢地说了一番合乎事实且略带不满的话,面对小姑子才泪流涟涟,这表现出她的坚强与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