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时代的脉搏 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课 时代的脉搏 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6-12-19 21:17:27

文档简介

拉斐尔
拉斐尔(Raphael,1483年4月6日 --- 1520年4月6日),意大利杰出的画家,和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并称文艺复兴时期艺坛三杰。他的作品博采众家之长,创造出最合乎当时人们的口味的形象,被特称为一种"秀美"的风格,不仅使当时人倾倒,并且延续了四百年之久,代表了当时人们最崇尚的审美趣味,成为后世古典主义者不可企及的典范。其代表作有油画《西斯廷圣母》、壁画《雅典学院》等。
   人物生平
  拉斐尔出生于意大利中部的乌尔比诺镇。他的父亲是宫廷的画师,所以他从小就随父学画。7岁时,母亲去世,11岁时,父亲去世,他给一位画家当助手。后来,他学习了15世纪佛罗伦萨艺术家的作品,积极吸取各派画家的优势和长处。形成了自己和谐明朗、优美典雅的艺术风格,开始走上了独创的道路。拉斐尔之母于1491年逝世,当时拉斐尔只有八岁,父亲在1494年八月一日再婚。十一岁时成为孤儿,拉斐尔的正式监护人变成他唯一的叔叔。年幼时跟随父亲学习绘画,后来转为跟随佩鲁吉诺的画室学习绘画,在1500年出师。
  1504年,21岁的拉斐尔绘画了《圣母的婚礼》。此作品甚至超越了佩鲁吉诺,不论是构图或形象塑造也有创新。尤其是作品中圣母玛利亚及其夫约瑟的端庄、文雅、画面之平衡和背景描绘,均为罕见的作品。
  1504年时,拉斐尔居留在佛罗伦萨,他受当地的共和政治、民主精神和人文主义思想所影响,同时亦学习列奥那多·达芬奇的构图和米开朗基罗的人体表现和风格,使他的风格日渐成熟,从而迅速和两人齐名。
  他所绘画的圣母画像都以母性的温柔以及青春健美,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其中最有名的是《安西帝圣母》《草地上的圣母》和《佛利诺的圣母》。
  1513年-1514年。他绘画的大型油画《西斯廷圣母》,由圣母和圣徒组成的三角形构图,庄重均衡,圣母和耶稣表现了母爱的伟大。另外,《椅上圣母子》《阿尔巴圣母》都是他完美无瑕的作品。
  1509年,他被罗马教皇尤利乌斯二世邀请绘画梵蒂冈壁画,其中位于签字厅的壁画最杰出。这些壁画分别代表了神学、哲学、诗学和法学这四个人类精神活动,作品表现与建筑装饰的充分和谐,庄重显明、丰富多彩。他在这段期间的重要作品还包括《埃利奥多罗被逐出神殿》《波尔申纳的弥撒》《波尔戈大火》《加拉泰亚的凯旋》等。他在23岁时绘画自画像及《西斯廷圣母》。而代表作是描绘一位学者的《卡斯蒂廖内像》和描绘一位女郎的《披纱巾的少女》。
  1520年的春天,已患重病的他仍在绘画《基督变容》,最后因他逝世而未能完成。
   拉斐尔作品
  《圣玛利亚的婚礼》
  《圣玛利亚的婚礼》是拉斐尔的成名之作,创作这幅大型祭祀画时他还不满21岁。这幅画的构图样式、环境和人物配置皆模仿老师的佩鲁基诺画的《圣女的婚礼》,人物造型除带有老师娴静优雅的风格特征外,开始显露自己独特的柔美风格。画面取对称式布局,背景是顶天立地的多边形洗礼堂充满天堂。大量使用水平线、垂直线和半圆形曲线,造成刚中有柔、简洁明快、整体变化和谐的美感。画家巧妙地运用透视使空间深远。
  画面前景仍以对称式布满人物,视觉中心是代表神的意志的主教主持仪式,约瑟将订婚戒指戴在玛利亚的手上,左右两边分别两组男女青年。玛利亚后面的一组女子是她的女友,而约瑟背后的男青年则是求婚者,他们手执求婚标志的棍棒,谁的棒头开花,谁就是命中注定的玛利亚的未婚夫,正是约瑟的棒头开出一朵小花,这一神的意愿使其他求婚者陷入痛苦和不安,有的甚至激愤,前景中的青年就绝望地折断了手中的求婚棒。这是一幕充满戏剧性的场面。画中无论男女,形象都塑造得俊美,作者大量使用变化多样的曲线,人物的体态面貌、衣服的褶纹变化,都给人造成秀逸柔美之感。画家自己对这幅画很满意,第一次在上面签了自己的名字。
  《圣乔治与龙》
  1504年,英王亨利七世授予拉斐尔故乡的乌尔比诺公爵以
  “嘉德勋章”,公爵为了答谢英王,委托21岁的拉斐尔绘制一幅歌颂英国守护神圣乔治的小型图画,并要求他在画中把圣乔治画成杀死毒龙的嘉德骑士。这个题材拉斐尔画过几幅,这一幅最为杰出,显示出拉斐尔自己的艺术个性。画家以对角线安排形象,腾跃的白马呈向上趋势,圣乔治举刀作欲砍之势,动作十分英武优美。画家更多关注绘画的造型形式,而对人物的内在精神、生死搏斗的勇武气质刻画缺乏力度,达不到达芬奇所作《安加利之战》中人物和马的精神表现。
  《雅典学派》
  在雄伟庄丽的大厅里,汇聚着人类智慧的明星,他们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学派的杰出学者、思想家,古今同堂,自由热烈地进行学术讨论,可谓洋溢着百家争鸣的气氛,凝聚着人类天才智慧的精华。画面构
  图宏大,视觉中心人 物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围绕这两位大哲学家画了 50多个学者名人,各具身份和个性特征。他们代表着古代文明中七种自由学术:即语法、修辞、逻辑、数学、几何、音乐、天文等。画家借以表彰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以及对过去文明的赞颂,对未来发展的向往。我们欣赏这幅巨作,如同进入人类文明博大精深的思想世界,这个思想领域是由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争论展开的。他们两人从遥远的历史走来,边走边进行激烈的争论。
  从一上一下对立的手势,明显地表达了他们在思想上的原则分歧。两边的人物成众星捧月分列两旁,表情动势向着两位争论学者,有的注目倾听,有的用手势欲表达自己的看法,强化了画面的中心。画幅左面一组的中心人物,是身着长袍,面向右转,打着手势在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的苏格拉底;下面身披白色斗篷,侧转头冷眼看着这个世界的青年人,是画家故乡乌尔比诺大公弗朗西斯柯;大公身后坐在台阶上专心写作的秃顶老者,是大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身边的少年在木板上写着“和谐”和数学比例图;身后上了年纪的老人,聚精会神地注视毕达哥拉斯的论证,准备随时记录下来;那个身子前倾伸首观看,扎着白头巾的人,据说是回教学者阿维洛依;画面左下角趴在柱墩上、戴着桂冠正在专心书写的人,有人定为语法大师伊壁鸠鲁;画中前景侧坐台阶、左手托面、边沉思边写作的人,是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他身后站着一位转首向着毕达哥拉斯的人,他一手指着书本,好像在证明什么,他就是修辞学家圣诺克利特斯。画面中心显眼处的台阶上横躺着一位半裸老人,他是犬儒学派的哲学家狄奥根尼,这个学派主张除了自然需要之外,其他一切都是无足轻重的,所以这位学者平时只穿一点破衣遮体,住在一只破木箱里。画的右半部分又分几组。前景主体一组的中心人物是一位老者,他是几何学家欧几里德,他正弯腰用圆规在一块石板上作几何图,引来几位年轻学者的兴趣;欧几里德后面那个背向观众手持天文仪的人,是天文学家托勒密:对面的长胡子老人是梵蒂冈教廷艺术总监、拉斐尔的同乡勃拉曼特;那个身穿白袍头戴小帽的是画家索多玛,在索多玛后面的只微露半个头颈,侧面看着我们的就是画家拉斐尔本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最善于在画中描绘自己崇敬或诅咒的人,也爱将自己画到画中,借以表明自己对画中事件的态度,或代表签名。这幅壁画画家巧妙地利用拱形作为画面的自然画框,背景是以勃拉曼特设计的圣彼得教堂作装饰,两边作对称呼应,画中人物好像是从长长的、高大过道廊走出来,透视又使画面呈现高大深远。建筑物的廊柱直线和人物动态的曲线相交融,产生画面情境柔中有刚,加之神像立两旁,使画中充满深层的古典文化气息。
  画家极善利用台阶,使众多人物组合主次前后有序、真实、生动、活泼,画面将观赏者带进先哲们的行列。这宏大的场面,众多的人物,生动的姿态表情,具有肖像性人物个性刻画,布局的和谐、变化且统一的节奏,可谓把绘画创作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的顶峰。
  《椅中圣母》
  画家特别着意于圣母的目光,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通过一双
  眼睛可以窥视到画中人的灵魂。拉斐尔画中的圣母情深意长,关于这双动人的目光,有个传说:有一次画家从梵蒂冈出来,在门口廊柱下见到一位抱着婴儿的少女,酷似他的心上人芙纳蕾娜,看到她的目光令他神魂颠倒,他满怀激情地拾起一块木炭,想把这动人的瞬间永驻在画布上,他环顾四周,见到旁边有一只朝天的空桶,画家没加考虑,就跑过去把桶翻过来,在桶底上急速地画下这位多情而美丽的少妇,有人认为《椅中圣母》的创作灵感源于此。拉斐尔极善运用曲线塑造形象,这幅画从画幅圆形外框到人物的组合、体态、衣着、褶纹都以长短不等的各种曲线构成,整个画面形象给观赏者以丰满、柔润与高度和谐的完美之感。画家造型的色彩配置,基本仍遵循基督教的观念,以红、蓝两色为基调。因为在基督教中,红色是象征天主的圣爱,蓝色是象征天主的真理。所以在宗教画中,圣母的衣着一般以红蓝两色相配搭。在这幅画中,圣母上衣为红色,斗篷为蓝色,小耶稣的黄色上衣,与圣母衣着的红、蓝色构成了调和的三原色,从而强化了艳丽的色彩和画面的华贵。
  在拉斐尔所处的年代,流行一种新柏拉图主义的哲学思潮,既主张美是不生不灭的永恒,也在艺术中追求理想美的创造。而在人文主义大师们的艺术创造中,更为重视的是对生活美的发现,他们在艺术描绘的一切美中都具有现实美感。 ?
人物评价
  拉斐尔的父亲是宫廷的二级画师。他从小随父学画,七岁丧母十岁丧父,进画家画室当助手,学习了十五世纪佛罗伦萨艺术家的作品,从此走上了独创的道路。从二十二岁到二十五岁,他创作了大量圣母像,从此声名大扬。由于高超的艺术造诣而被神化了的拉斐尔,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从事理想美的事业所能达到的最高峰。拉斐尔的一生虽然像莫扎特那样短促(两人的生平其实有许多相似之处),可是有关他的传说及提供的范例却是非常之多。这些传说和范例一方面肯定了这位画家无可争辩的才华,另一方面却也可能阻碍了对这位画家的了解。一提起拉斐尔其人,提起拉斐尔的艺术风格,总离不开“超凡入圣”、“尽善尽美”这些始于瓦萨里的形容词,这使广大公众对拉斐尔(世界艺术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的作品无法深刻领会并与之沟通,无法立即把拉斐尔的作品与那些总想用“天才”、“天才表现”等词句来标榜的蹩脚作品分开,从而在他的作品中体味生命的苦闷、浪漫的热情及感情的折磨。拉斐尔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安宁、和谐、协调、对称以及完美和恬静的秩序——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作品确实可被称为“人文主义及文艺复兴世界的顶峰”。 ? ? ? ?人们往往忘记或忽略的是这样一种情况:拉斐尔是在历史的中心、在一系列重大事件及某种只持续了很短时间的思想风潮上攀登了顶峰,这个奇迹的创造者是一个年轻人,而这个年轻人以偏巧不得于两位最伟大的巨匠——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相较量,三人生活的年代前后差不了多少年。拉斐尔找到了他的“第三条路”,就是对他那个年代所有艺术成就的综合与超越。这正是拉斐尔的光荣及历史作用,那是他凭借艺术与思想、努力与理性,通过坚持不懈的检试、体验与思考而获得的。他的成功归因于他那非凡的才能:把来自艺术的那一崇高的革命性时代(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任何一种激励和启示加以提炼和消化。这表明了他的巨大智慧和高超的造诣。这种能力确实是异乎寻常的。
第七课 时代的脉搏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把握美术作品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理解美术形式变化得以发生的社会因素,从物质的、观念的角度了解美术;通过欣赏分析,使学生能从更多角度来鉴别、评价美术作品。
2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美术知识的认识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学生不重视美术学习。
3重点难点
美术创作跟社会环境紧密相连;在某些时候,社会思潮对美术有非常直接的影响。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欣赏三幅《门神》,比较分析:
1.门神是用来干什么的?
2.《抗战门神》与传统门神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点出本课主题“美术与社会思潮”。
活动2【活动】作品欣赏
观赏《一辈子第一回》和《大批判》。比较分析: 1.它们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2.分别跟什么样的社会思潮相联系? (按:前者表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劳动者翻身做主,参与选举活动,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后者把工农兵形象跟现代商业广告并置在一起,反映了政治和商业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学生可能对《大批判》所使用的“文革”时期“工农兵”图像不太了解,教师可以做必要的提示,最好找几张“文革”时期的类似图像来对比。此外要注意画面的形式特征。
活动3【活动】分组讨论
第一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
第二组:《麦积山雕塑》;
第三组:《牡丹亭·还魂记》插图。
讨论:它们分别是什么时候的作品?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思潮?
活动4【活动】集体讨论
完成“思考与交流”和“活动建议”。 可以采用分组的方式,全班分为两大组,分别完成这两个练习;也可以全班一起,依次完成。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补充、点评。
活动5【活动】比较分析
出示作品《梦露》和《大宫女》,
分析:
1.从内容和主题上看,它们分别表现了什么时候的思潮和观念?
2.它们的表现方式有什么区别?跟传统美术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 (按:这两件作品的作者都是美国的,安迪·沃霍尔表现的是20世纪50~60年代流行文化中的电影明星;游击队女孩是一个匿名的艺术家团体,她们的作品呈现出强烈的女权主义思想,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思潮的反映。都挪用了已经存在的图像,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了加工;一个采用了大量复制的手法,一个则改变了原来图像的一部分内容。)
活动6【讲授】总结
美术创作跟社会环境紧密相连;在某些时候,社会思潮对美术有非常直接的影响。
课件20张PPT。高中美术鉴赏第三单元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第七课时代的脉搏第七课 时代的脉搏—— 社会思潮、时尚与美术的发展
把握美术作品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
理解美术形式变化得以发生的社会因素,从物质、观念的角度了解美术;
通过欣赏分析,使学生能从更多角度来鉴别、评价美术作品。第七课 时代的脉搏—— 社会思潮、时尚与美术的发展导 学门神第七课 时代的脉搏—— 社会思潮、时尚与美术的发展抗战门神第七课 时代的脉搏—— 社会思潮、时尚与美术的发展一辈子第一回 (中国画 纸本 1954)
(现代)杨之光第七课 时代的脉搏—— 社会思潮、时尚与美术的发展
中西合璧的中国画,将西方的明暗和光影和立体感引入中国画的笔墨之中,对美术形式进行新的改造,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新思潮。美术与新中国大批判(版画 1990) (现代) 王广义第七课 时代的脉搏—— 社会思潮、时尚与美术的发展
一边是中国20世纪70年代宣传画中流行的工农兵形象,另一边是20世纪90年代流行的可口可乐标志,人们自然把画面看成两种文化的碰撞。作者正是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来解释而年华冲突的复杂和中国当前的状况。理 解竹林七贤与容启期砖画 (南朝)第七课 时代的脉搏—— 社会思潮、时尚与美术的发展社会思潮嬗变中的中国美术麦积山秀骨清像风格雕塑 (北魏)第七课 时代的脉搏—— 社会思潮、时尚与美术的发展《牡丹亭 还魂记》 插图 (明)第七课 时代的脉搏—— 社会思潮、时尚与美术的发展第七课 时代的脉搏—— 社会思潮、时尚与美术的发展
秦汉 (兵马俑 霍去病石雕) 武功
汉末动乱 新思想观念处于构造与嬗变中
魏晋 文人士大夫远离政治,谈论抽象玄理,追求自我放纵
北朝 秀骨清像 褒衣搏带 是北朝学习南朝所带来的审美观点的形象概括
唐朝 丰肌秀骨
北宋 貌体清秀
元 明 文人画
清 以“阴”为美的文化基础 病美人 削肩 细腰 柔弱无骨 细眉细眼
现代 健美
理 解布雷达的投降 (油画 布面 1834—1635) (西班牙 ) 委拉斯贵支 第七课 时代的脉搏—— 社会思潮、时尚与美术的发展知识青年下乡 (现代)布雷达的投降 (油画 布面 1834—1635) (西班牙 ) 委拉斯贵支 第七课 时代的脉搏—— 社会思潮、时尚与美术的发展《潮》詹建俊 布面油画、1984年 177x196cm《装修》 忻东旺 油画 210x200cm 2005年第七课 时代的脉搏—— 社会思潮、时尚与美术的发展雅典学院 (湿壁画 1510--1511 )(意大利 )拉斐尔第七课 时代的脉搏—— 社会思潮、时尚与美术的发展社会思潮与西方美术第七课 时代的脉搏—— 社会思潮、时尚与美术的发展 文艺复兴的出现,无疑威欧洲无以计数是艺术家提供了人文底蕴。这幅作品既暗示了人文主义思想在文艺复兴时代美术中的胜利,也暗示了人文主义思想和古代希古代罗马的密切联系。雅典学院 (湿壁画 1510--1511 )(意大利 )拉斐尔第七课 时代的脉搏—— 社会思潮、时尚与美术的发展草地上的午餐 (油画 1863 )(法国 ) 马奈
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兴起
第七课 时代的脉搏—— 社会思潮、时尚与美术的发展梦露 (版画 1967 )(美国 ) 安迪。沃霍尔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大众流行文化思潮
第七课 时代的脉搏—— 社会思潮、时尚与美术的发展游击队女孩改造成的大宫女 (海报 1989 )(美国)第七课 时代的脉搏—— 社会思潮、时尚与美术的发展 作品将拂过画家安格尔的《土耳其宫女》中的裸体女性戴上了峥嵘的面具,且在海报上醒目地写上“女人只有裸体才能进入博物馆吗?”以及“现代艺术领域中只有不到5%的艺术家是女性,却有85%的裸体是女性。”
从此画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掀起的女权主义运动。理 解 总结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简要总结:“美术创作跟社会环境紧密相连;在某些时候,社会思潮对美术有非常直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