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托物寄情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方式,并能够独立通过这些隐晦的图式发掘艺术家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从而学会解读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并形成搜索背景材料的意识、养成结合艺术家的生平进行欣赏的习惯。
2学情分析
1、学情分析: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意识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可能对本课的主题理解的不够深入,所以在教学中手段要尽量多样化,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或者故事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2、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学会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个性、信仰及见解。
3、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和查资料,董得用一些作品产生的背景与作品形式之间的联系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让学生理解本课教学的主要思路。在欣赏过作品程中,使学生对一些重要的作品有一种更深的体会。
3重点难点
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的,以及这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与视觉形象的关系。
养成结合艺术家的生平进行欣赏的习惯。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托物寄情》 ———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由青少年较熟知的“花语”入手
问题:母亲节、教师节、情人节等节日该送什么花?各代表什么?
总结:“花语”代表了人的心声,表达出了送花人的感情,从而引出美术家表达感情的方式———托物寄情
活动2【讲授】《托物寄情》 ———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动植物形象具有比较固定的情感象征意义。如“四君子”题材在美术绘画中被大量运用,成了一种通用图式。
提问:谁知道是哪“四君子”?为什么称他们为“君子”?
学生答:
教师总结:
“四君子”就是梅兰竹菊四种植物。为什么它们能博得文人雅士的喜爱呢?那是因为它们虽然只是植物,但各自秉性,却别具君子之风。
梅(傲雪、高洁、坚强)
它那“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的性格,显示了不畏严寒、独步早春的可贵精神,一种在严酷的环境条件下坚守信念的顽强精神。人们便把它作为刚强意志倍加赞赏。
兰(高洁、清淡雅致)比喻“人品清高”,兰生深谷,不畏风雨
没有鲜艳招摇的颜色,以清婉素淡的香气长葆本性之美。人们便把兰花作为一种高尚的人格的象征。
竹(虚心、劲节、高风亮节)比喻“气节”
仅数片叶,坚劲挺拔,气势冲霄,很具竹节操坚贞高洁的象征。
菊(傲霜、清贞)
春兰空谷自适,是一种高士遗世独立的情怀
我们在欣赏这类美术作品时应了解它们的象征含义,学会去感受作者深深的君子情怀。
四君子题材虽说成为了一种通用图式,但实际上每个画家画出来的具体形态都不一样,所赋予这些题材的情感内涵和主题思想也不一样,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幅作品来看看他的特殊之处:
出示《墨兰图》
提问:图中的兰花有什么特殊之处?
学生答:
再问:为何无根无土?郑思肖这样画的特殊意义是什么呢?
请学生自己从画面形式、题跋诗等方面观察并稍作思考。
同时出示:有题诗、印的放大图片。
(教师分析为主)请学生带着问题来听并注意概括应从哪几个方面欣赏托物寄情这类作品?
(解释“无根兰”的来历,说明兰花对郑思肖的特殊意义。)
寓意故国山河土地已沦丧于异族,无从扎根。
总结:他画的兰花,除了表示一种高洁的品格之外,还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与政治寓意,把花鸟画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所以我们除了运用恰当的审美方式欣赏作品外,还要学会通过画家的生平经历去理解作品。
进一步总结归纳:开始分析时曾经提醒同学们注意分析的方式方面,现在就共同来概括一下欣赏托物寄情这类画应从哪几个方面?
(请同学回答)
教师总结:
A、画家生平及时代背景 南宋亡后,忠于大宋的意志不改,仇恨异族统治,无奈之下便隐居苏州的一座寺庙中,并终生不娶。郁积于郑思肖心中的都是亡国之痛,辱君之仇,所以宋亡之后他画兰花均无土和根,因土地已沦丧于异族,无从扎根。意为“土为蕃人夺”。
B、画面视觉图象(绘画风格、用笔方式等)
C、表达的感情(形象与题诗寓意结合等)
作者借兰花的自叙,表达自己超凡脱俗、清高自傲的襟怀。这种以诗配画的表现手法,缘物抒情,深化了题意,也是郑思肖常用的手法。
(二)美术家托物寄情的可托之“物”其实很多,并非局限在哪一类,除了传统“四君子”题材外,有一些动植物的形象在某些艺术家的笔下也具有某中特定的情感。下面就按所概括的方面欣赏一幅作品:
出示《墨葡萄图》
教师讲述徐渭生平遭遇。
(学生参与分析)请学生结合题诗寓意概括墨葡萄在徐渭笔下的特定含义,加深理解托物寄情的含义。
分组讨论,学生代表上台发言
教师总结:
画面视觉图象(绘画风格、用笔方式等)
表达的感情(形象与题诗寓意结合)
介绍的上面两幅作品都是借植物形象抒发情感的,那动物是否也能寄托人们的情感呢?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出示《安晚帖》
出示放大眼睛的鱼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眼神。
问:画中只用水墨表现了一条鱼,这条鱼和平常我见到的鱼又有何区别呢?
学生答:
教师:对,“白眼向人”,那画家为何把它画的如此特别呢?又表达了画家什么样的感情呢?
请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并填写在答题纸上
教师针对学生答题情况作出评定并适当补充
三、本课小结:
本节课主要分析了美术作品中植物和动物的人格化,作品大都是中国画,通过题跋诗与画面形象结合能较容易的理解画家赋予它们的含义。我们通过学习不难发现,艺术家在创作时往往都会把自己的情绪、情感投入进去,所以我们要明白画面的形象不是单纯的描写某一物体,而是要表达一种观念,要掌握艺术家常用的象征或者隐喻手法,并在欣赏时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去理解作者的情绪或者情感,这样我们就能在既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同时,又达到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的目的,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多姿多彩。
课件13张PPT。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通过物象的人格化,托物寄情。梅(傲雪、高洁、坚强)兰(高洁、清淡雅致)比喻“人品高”竹(虚心、劲节、高风亮节)比喻“气节”菊(傲霜、清贞)通过物象的人格化,托物寄情。通过物象的人格化,托物寄情。借咏梅、画梅来表达自己的心志。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通过物象的人格化,托物寄情。郑思肖(1241~1318)福州人。他生活在宋元易代之际,先历经家门之变,又目睹亡国之惨状,遂愤然隐居于寺观陋巷,自号所南,坐卧不北向,意在不忘赵宋。 画家经历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
未有画家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用简单的词汇形容画家的心境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徐渭天才卓异,但一生坎坷,出生百日就丧父,此后灾难接踵而至,长兄经商失败,不久弃世,妻子早亡,八次应乡试未中。后又因恐受人连累,于嘉靖四十四年(时年四十四岁),自书墓志铭,并雇工匠做好棺木,蓄意自杀。曾用利斧击破自己头颅,血流满面,头骨皆折,不死;后又用锤子击碎自己的肾囊,仍不死。如此"九死辄九生,丝断复丝续"。那时,他的精神状态已接近疯狂,最后终因疑心继室张氏不贞,失手将她打死,被捕下狱,监禁了六年。出狱后佯狂益甚,贫病交加,数千卷书籍变卖殆尽,七十三岁时,结束了"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悲惨一生。《墨葡萄图》上的题诗,正是徐渭才情满腹而不得施展,历经劫难,心中愤懑悲歌的不平之鸣!左右此何水,
名之曰曲阿。
更求渊注处,
料得晚霞多。 典出《世说新语·言语》
谢中郎(谢万,东晋谢安的弟弟)
经曲阿后湖,问左右:“此是何水?”
答曰:“曲阿湖。”
谢曰:“故当渊注渟著,纳而不流。”
(指水只流进来,不流出去)
传说因为秦始皇认为曲阿湖有王气,就凿动了湖的入水口,破坏其王气,因此名为“曲阿”。
联系画面来看,似乎是表达一潭“死水”中的鱼的感受。 明 朱耷 《安晚帖》 宋 马远 寒江独钓通过特色形象,展现画家的个人情感,以获得影响和共鸣。作品的特点:
一、画面上的形象是美术家自己创造出来的;
二、不单纯抒发美术家的个人情感,而是要产生社会效果,打动别人。小结:美术作品都表现了作者特殊的思想感情(“自我”),但是有的隐晦,有的直接;有的通过画面本身,有的采用其他的暗示;有的是作者自己创造的形象,有的借用传统的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