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 课件+教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课 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 课件+教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6-12-19 22:06:29

文档简介

第三课 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领域:掌握美术鉴赏的四种基本方法。
2.能力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鉴赏美术作品。
3.情感领域:培养学生喜欢美术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和精神品位。
2学情分析
在新课程的教学原则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上好一节课,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把准学生的“脉”,也就是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情。美术学习只有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才可能得到真正的落实。虽然我们重点中学的学生在文化主科方面基础是优良的,但是众所周知:由于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学生艺术科知识方面的学习和修养在基层学习阶段是短斤缺两的。进入高中后,虽按国家的相关规定来讲:美术是一门必修课。可因没有学科的高考压力,实际操作起来,学生们往往在其它主干课业的繁忙之下,对美术学科知识很可能视之为可有可无,爱学不学。其后果,除了影响到国家素质教育的内容与精神在我校的全面贯彻和实施外,就学生个体而言,对其健康的审美情感和高品位的精神素质方面的培养也将大打折扣。因此,作为美术教师,能否把自己所教的学科经营成一门吸引和打动学生的知识殿堂,就一定要首先在教学实践的探索中寻找到一些切实有效的方式、方法和教学理念。
3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两个层面:
1.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而不同的欣赏角度所获得的感受和认识是不同的;因此,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可以有更新的方式去解读作品的内涵。
2.理解并掌握美术鉴赏的四种基本类型:①感悟式鉴赏、②形式鉴赏、③社会学式鉴赏、④比较式鉴赏。需要指出的是,这四种鉴赏方式之间有相互渗透的关系,而不是彼此对立的。
4设计思路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学设计观念上促使我更加注重了知识教学过程里,对体现引导学生“学”为主的重视,的确,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落实在学生头脑了里才是“硬道理”。针对本课,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体,就要激发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教育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赏图、自主尝试、合作讨论等学习方法来达到学习目的。过程中注重安排适当的动手实践活动来发挥学生的尝试欲和探索欲,由此让学生增加切身体验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知识学习的热情。
5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四种鉴赏方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如何从多种角度去欣赏一幅美术作品。
6教学策略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强调师生的互动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把自己定位在学生探究知识的引导者与合作伙伴的关系上。具体采用的方法是:
(1)情境教学法:恰当的情境创设,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感染、暗示、激励等作用,可以为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言传身教法:新课程虽提倡学生自主探究,但由于学生初修美术鉴赏,在专业知识与理论思辩方面的能力十分有限。因此,教师在关键性重点知识上的“点睛”性讲述与直观示范是相当重要的。
(3)多媒体教学法:本节课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引导教学,力求以生动、直观的过程,来调动学生轻松的学习情绪和促进探索欲。
7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实物投影仪、多媒体播放工具、基本的绘画纸笔。
学具:笔记本、作业纸、笔。
8教学过程
活动1【活动】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多媒体出示引言:因为我们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才能看到真实的生活世界,才能欣赏到美妙的美术文化。我们应该怎样来运用自己的眼睛呢?(轻音乐背景)
2.导入并出示课题“第三课: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放映开场短片。
活动2【讲授】第二环节:展开课题,深入新课。
第二环节:展开课题,深入新课。
1.展示作品《蒙娜丽莎》
(1)提问学生:你们从这件作品中看到了什么?
(分小组讨论,请各组有不同意见的同学代表上到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发现,教师对学生的观察进行归纳。)
(2)提问学生:你们看到这件作品之后想到了什么?
(分小组讨论,同学发言或者到黑板上写下自己的看法,教师对研究结果进行比较总结并得出结论。)
(3)提问学生:我们的发现与教材上图表中所列内容有何不同?
(学生思考回答)
(4)简要补充介绍作者、文艺复兴特点
时代特点。
(5)教师引导对作品进行深入的局部分析。
(师生互动分析探讨)
(6)教师小结:一幅作品所包含的知识信息是多方面的,并不是单一的,所以美术鉴赏需要通过认真地观察研究、深入分析、交流思考才能全面地认识。
2.导出重点知识:鉴赏美术作品的四种基本方式
一部美术史,也是人类不断探索、发现宇宙与自身奥秘的历史。美术世界博大而浩瀚。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观看、欣赏美术作品的方式可谓繁多,但基本上不外乎以下四种类型。
(1)感悟式鉴赏
(2)形式鉴赏
(3)社会学式鉴赏
(4)比较式鉴赏
3.深入探索重点知识
(1)感悟式鉴赏
①感悟式鉴赏-例1:波提切利的《春》
▲思考与交流:用分析《蒙娜丽莎》列表角度来分析波提切利的《春》(师生互动分析探讨)。
▲提问:提问:画中都刻画了些什么形象内容?依据作品名称《春》,你能从画中感悟出了什么样的思想内容和精神情感吗?
(分小组讨论,请各组有不同意见的同学代表上到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发现,教师对学生的观察进行归纳。)
▲简介作品,分析作品内容
▲补充:波提切利的《春》(1476~1478年)。这幅画里,构图上采用了平面的装饰手法,将众多的人物安排在了适当的位置上。画面上一共九人从左至右一横列排开,没有重叠、穿插,并且根据他们在画中的不同作用,安排了恰当的动作。作为主角的女神维纳斯所处位置比其他人稍后一点。画面像一幕正在上演的舞台剧,布景是一片带金色的暗褐的小树林。波提切利在这里表现的是罗马诗人奥凡提奥斯的长诗《行事历》中描写春天的情景。
▲补充小结:“人文主义”的美学精神表现在借古希腊、罗马题材,既肯定了包含“人文主义”精神古典文化,又借古喻今,肯定人、赞美人,更象征着“文艺复兴”思想春天的到来!
▲简要归纳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特点:
美术家的思想从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中逐渐解放。
从古希腊、罗马艺术中吸取营养。
勇于艺术科学的实践与探索。
②感悟式鉴赏-例2: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学生分析探讨,教师补充)。
③感悟式鉴赏-例3:现代齐白石的花鸟代表作品的《蛙声十里出山泉》
(学生分析探讨,教师补充)。
④小结:组织学生讨论并理解教材上感悟式鉴赏的内容,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加以总结,并且进行补充。教师特别要指明,感悟式鉴赏必须要靠我们的感情投入才能更好地完成,面对作品我们可以任由思维驰骋。
(2)形式鉴赏
引导学生理解教材上关于形式鉴赏的内容。着重强调,艺术家创作作品就是给观众欣赏的,对于作品的形式,不会画画或者没有掌握一定美术技能的人也可以欣赏。
①形式鉴赏-例1:国画和西画基本表现形式的差异
(短片示范:刘海)
②小练习,我来试一试:备好国画用纸笔,利用实物投影仪请学生上讲台参与尝试。
(通过自己动手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尝试欲和探索欲。)
③简要欣赏形式鉴赏例2——例6作品。
④思考与交流:让学生分三组仔细观察和思考教材作品,同学发言,填写出答案,教师对结果进行比较总结并得出结论。
(3)社会学式鉴赏
①研究思考:组织学生讨论并理解教材上关于社会学鉴赏的内容。
提问:社会学式鉴赏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仅靠观察是否能够完全了解?如果我们单靠观察作品不能理解它的社会学背景的话,应该怎么办?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补充。)
特别要指明:社会学鉴赏要靠我们的探究才能完成,我们不能仅凭想象来完成社会学鉴赏,而要依靠图书馆和一定的资料来完成。
②社会学式鉴赏例1:龙的艺术造型与历史
(学生分析探讨,教师补充)。
③思考与交流:中国古代冕服系列欣赏
④伦勃朗的《夜巡》欣赏分析
(学生分析探讨,教师补充)。
⑤教师小结社会学式鉴赏的知识要点。
(4)比较式鉴赏
①研究思考:组织学生讨论并理解教材上关于比较式鉴赏的内容。
②比较式鉴赏例1:傅抱石《丽人行》与林风眠《宫女》艺术特点的比较分析。
▲教师提问:画面有哪些不同?这些内容仅靠观察是否能够完全了解?如何才能更好地运用比较式鉴赏?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简要补充:画家傅抱石及其主要作品。
▲简要补充:画家林风眠及其主要作品。
③比较式鉴赏例2:清代画家郑板桥的《竹石》(中国画,纸本)分别与宋代画家文同、明代画家文徵明以及教师个人画竹题材作品的比较赏析。
(学生分析探讨,教师补充。)
▲简要补充:清代画家郑板桥的艺术精神。
④教师小结比较式鉴赏的知识要点。
活动3【讲授】第三环节:总结与评价
1.教师简要全面地重申本课的知识要点难点,肯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生小组代表对本课学习发表评价和体会意见。
活动4【讲授】板书设计
第三课: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
《蒙娜丽莎》——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与教材所列内容有何不同?
作者简介:达芬奇
鉴赏美术作品的四种基本方式
(1)感悟式鉴赏
《春》——“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特点
《富春山居图》
《蛙声十里出山泉
(2)形式鉴赏
(3)社会学式鉴赏
《夜巡》
(4)比较式鉴赏
《丽人行》与《宫女》,郑板桥的《竹石》
课件62张PPT。因为我们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才能看到真实的生活世界
才能欣赏到美妙的美术文化我们应该怎样来运用自己的眼睛呢?五百多年来,蒙娜丽莎以她永恒的微笑,迷一样的眼睛注视着人们同时,也吸引了无数观看她的眼睛。达·芬奇自画像画家简介:
莱昂纳多·达·芬奇(1452-1519)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位画家,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师和发明家。他在几乎每个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代的学者称他是“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是“第一流的学者”,是一位“旷世奇才”。所有的,以及更多的赞誉他都当之无愧。 比较:我们的发现与教材上图表中所列内容有何不同? 分析思考:你们从这件作品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简要补充:文艺复兴特点 (公元14世纪—公元17世纪) 以意大利为中心,掀起了一种崇尚科学、发掘古希腊罗马文化、探求自然真谛,其中心点是怀疑与批判神学思想的“人文主义”革命。
“人文主义”的特征:
以重视人的价值为核心。
以科学反对神学。
以理性信仰代替神权至上。
以人性自由反对宗教的人身禁锢。
以思想解放反对宗教的精神束缚。
资料补充: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妇女形象。据记载,蒙娜·丽莎原是佛罗伦萨一位皮货商的妻子,当时年仅24岁。画面中的蒙娜·丽莎呈现着微妙的笑容,眉宇间透出内心的欢愉。画家以高超的绘画技巧,表现了这位女性脸上掠过的微笑,特别是微翘的嘴角,舒展的笑肌,使蒙娜·丽莎的笑容平静安祥而又意味深长。这正是古代意大利中产阶级有教养的妇女特有的矜持的美好表现,不少美术史家称它为"神秘的微笑"。   这幅肖像花了达·芬奇四年的时间。当他完成这幅肖像之后,不愿把它交给佐贡多(富商,蒙娜·丽莎的丈夫)或其他任何人。当他受到法国国王的邀请时,便带着这幅肖像离开意大利去了法国。达·芬奇是在法国去世的,这就是为什么《蒙娜·丽莎》这幅画在法国的缘故。 小结:一幅作品所包含的知识信息是多方面的,并不是单一的,所以美术鉴赏需要通过认真地观察研究、深入分析、交流思考才能全面地认识。局部分析-1局部分析-2鉴赏美术作品的四种基本方式一、感悟式鉴赏 进入 二、形式鉴赏 进入三、社会学式鉴赏 进入四、比较式鉴赏 进入转入最后活动建议 一部美术史,也是人类不断探索、发现宇宙与自身奥秘的历史。美术世界博大而浩瀚。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观看、欣赏美术作品的方式可谓繁多,但基本上不外乎以下四种类型。返回按钮一、感悟式鉴赏-例1波提切利的《春》(1476~1478年)。这幅画里,构图上采用了平面的装饰手法,将众多的人物安排在了适当的位置上。画面上一共九人从左至右一横列排开,没有重叠、穿插,并且根据他们在画中的不同作用,安排了恰当的动作。作为主角的女神维纳斯所处位置比其他人稍后一点。画面像一幕正在上演的舞台剧,布景是一片带金色的暗褐的小树林。波提切利在这里表现的是罗马诗人奥凡提奥斯的长诗《行事历》中描写春天的情景。 提问:画中都刻画了些什么形象内容?依据作品名称《春》,你能从画中感悟出了什么样的思想内容和精神情感吗?花神 大地女神 西风神维纳斯 美慧三女神
欢悦 贞淑 华美墨丘里丘比特“人文主义”的美学精神表现在:
借古希腊、罗马题材,既肯定了包含“人文主义”精神古典文化,又借古喻今,肯定人、赞美人,更象征着“文艺复兴”思想春天的到来!简要归纳: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特点美术家的思想从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中逐渐解放。
从古希腊、罗马艺术中吸取营养。
勇于艺术科学的实践与探索。欣赏:《维纳斯的诞生》波提切利一、感悟式鉴赏-例2-1一、感悟式鉴赏-例2-2画家简介:齊白石
齊白石原名純芝,號白石,白石翁等。生于公元1864年,卒于1957年。湖南湘潭人。 齊白石家境貧困,世代務農,僅在12歲前隨外祖父讀過一段私塾。13歲起學木匠,人稱 “芝木匠”,齊白石27歲開始繪畫生涯,習詩文,刻圖章。他曾被選為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 1955 年,民主德國授于他民主德國藝術科學院通訊院士稱號,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會授予他和 平獎金。卒年95歲。 一、感悟式鉴赏-例3-1一、感悟式鉴赏-例3-2返回按钮一、感悟式鉴赏-例3-4返回按钮二、形式鉴赏中国画的表现形式
示范:何本安二、形式鉴赏-例1《听泉品茗图》 二、形式鉴赏-例2《清影图》
当代:刘海画二、形式鉴赏-例3二、形式鉴赏-例4《 阿尔让特
依大桥》
莫奈(法)二、形式鉴赏-例5《圣拉扎尔火车站》 莫奈(法)二、形式鉴赏-例6返回按钮返回按钮三、社会学式鉴赏提问:
社会学式鉴赏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仅靠观察是否能够完全了解?
如果我们单靠观察作品不能理解它的社会学背景的话,应该怎么办? 社会学鉴赏要靠我们的探究才能完成,我们不能仅凭想象来完成社会学鉴赏,而要依靠图书馆和一定的资料来完成。 三、社会学式鉴赏-例1-1九龙壁位于大同市中心和阳街,系明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的王府的照壁。
三、社会学式鉴赏-例1-2三、社会学式鉴赏-例2-1 像中禹王着衮冕。衮冕是古代天子礼服的一种,由冕服、冕冠、蔽膝、大带、配绶等组成。冕服上饰有日、月、星等十二章纹样。冕冠更是华丽之极,以木或竹丝、玉草、皮革等制成筒状的帽卷胎架,内衬红绢,外裱黑纱,左右两侧各开一孔以穿插玉笄,使冕板向前倾斜呈低俯之势,象征着天子勤政爱民之意,冕之得名亦由此而来。冕板以木制成,前圆后方,象天圆地方,冕板上涂玄色以象天,下涂纁色以象地。冕板前后各悬十二旒,以五彩丝绳为藻。每旒贯十二颗五彩玉珠,按朱、白、苍、黄、玄的次序排列,象征着五行生克及岁月运转。两耳旁饰有从玉笄两端垂下,即以黄色丝绵制成的球形饰物,又名充耳,以示天子不听信谗言。冕冠的形制历代相传,往往只作局部的改动。 三、社会学式鉴赏-例2-2商帝王 汤三、社会学式鉴赏
-例2-3秦始皇三、社会学式鉴赏
-例2-4唐太宗立像三、社会学式鉴赏-例2-5三、社会学式鉴赏
-例2-6清太祖 努儿哈赤三、社会学式鉴赏
-例2-7清 雍正读书像三、社会学式鉴赏
-例2-8清高宗 弘历三、社会学式鉴赏
-例2-9三、社会学式鉴赏
-例3返回按钮返回按钮四、比较式鉴赏四、比较式鉴赏-例1-1提问:
画面有哪些不同?
这些内容仅靠观察是否能够完全了解?
如何才能更好地运用比较式鉴赏? 傅抱石《丽人行》 林风眠《宫女》 画家简介:傅抱石
傅抱石是現代山水畫大家,人民大會堂的巨幅山水畫《江山如此多嬌》便是他與關山月合作的傑作。生于1904年,卒于1965年。生在江西南昌。青年時期的傅抱石曾得到徐悲鴻的提攜,徐悲鴻幫他赴日留學,回國後他在南京中央藝術大學任教授。曾作過郭沫若的秘書,從事抗日宣傳。解放後任江蘇國畫院院長和南京師院教授。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美協江蘇省分會主席,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四、比较式鉴赏-例1-21959年初,傅抱石與關山月合作人民大會堂的巨幅山水畫《江山如此多嬌》四、比较式鉴赏-例1-3傅抱石與關山月合作的人民大會堂巨幅山水畫《江山如此多嬌》四、比较式鉴赏-例1-4丽人行??1944年??61.7×219cm 以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乐府诗《丽人行》为题创作的这幅作品,是傅抱石先生的名作。作品表现了权倾一时的杨贵妃家族三月三外出郊游的盛况。“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反映了君王的昏庸和时政的腐败,无疑,傅抱石在作品中所指是显面易见的。 全画分为五组,每组人物多有不同,并以不同的树木相隔,表现了作者的匠心。在一幅有37人之多的人物画中,傅抱石用不见首尾的安排,表现了一个合于主题的更为宏大的场景。而在技法的运用上,以树木的浓阴衬托人物,在这种高妙的黑白对比中,“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人物突出,而主题更加鲜明。10年前《丽人行》在中国嘉德拍卖会上,以1078万元成交,创造了当时中国近现代书画的最高价四、比较式鉴赏-例1-5画家简介:林风眠
林风眠是20世纪的杰出艺术家。他成熟早,艺术探索期长,对艺术专心的程度高。在致力于中西融合的画家中,他付出的劳动最大,成就最突出。由于种种原因,林风眠及其艺术被长期冷落,但真正的艺术家和他的艺术的价值,总会被认同。 四、比较式鉴赏-例1-6四、比较式鉴赏-例1-7四、比较式鉴赏-例1-8四、比较式鉴赏-例1-9:小结傅抱石《丽人行》 林风眠《宫女》 四、比较式鉴赏-例2竹石(中国画 纸本)清代 郑板桥墨竹图轴

文徵明 当代简要补充:清代画家郑板桥的艺术精神 四、比较式鉴赏-例2-小结清代 郑板桥 宋代 文同 明代 文徵明 当代 刘海 返回按钮课后活动建议:
1.尝试选择课文中所述的一种鉴赏方式,用150字左右的短文描述《蒙娜丽莎》。
2.通过书籍、报刊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用多种鉴赏方式对《蒙娜丽莎》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