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美术鉴赏的四种方式。
技能目标:掌握美术鉴赏的四种基本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这四种方法对作品的形式特征、社会含义、内在精神以及文化内涵进行具体鉴赏分析。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鉴赏美术作品。
2学情分析
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方法很单一,对美术史论知识更是不懂,所以在讲课时不要太深入,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3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从多角度去欣赏一幅美术作品
难点:四种鉴赏方法的运用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
师:播放一段影片
在巴黎的罗浮宫里,它被称为第779号画座。它是描写一位不知名的意大利女士微笑的画作,它的名字叫做蒙娜丽莎。从它被画下来的那一刻到现在已有五百年。全世界都受它吸引被它神迷,这位神秘女郎究竟是谁?她为什么会成为今日的超级巨星?她的微笑隐藏着什么秘密?
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儿走近《蒙娜丽莎》,一起感受大师的风采。
初步观察
师:映示《蒙娜丽莎》图片。请学生谈对作品的初步印象:
提问1:这幅作品表现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将谈话记录整理在课堂练习反馈表上
生:请代表发言
师:提问2:你看到这件作品之后想到了什么?
生:讨论,记录,发言
师:归纳总结。引导学生看教材P7页上的图表。
提问3:我们的发现和书中图表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生:回答
师:总结。
1、一幅作品所包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的。
2、仅仅靠观察外表和浅层次的思考并不能真正理解这幅作品。一副画的美不但是表面的还有很多内在东西需要你去细细品位。
师:怎么品味?离不开我们的眼睛。如何运用自己的眼睛?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话题。
揭示课题并板书: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
活动2【讲授】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
感悟式鉴赏
1、师:投影中国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齐白石)
生:谈初步印象:画面上有什么?静下心来仔细看,你有什么感受?
2、师:准备两段乐曲,请学生欣赏并为该画配乐。
生:讨论选择并说出理由。
师:画配乐
生:结合书中图表再谈欣赏感受。
3、师:这幅画的高妙之处就在于用图像来表现声音,让人仿佛听到蛙声。
结论:“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感悟式鉴赏要求从自身经验出发,充满想象力和无限激情去欣赏作品。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写意性和表现性的作品。因为此类作品追求的不是客观地记录对象,而是通过主观化的形象处理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
形式鉴赏
1、师:美术作品的形式包括多方面的因素,如线条、色彩、材料、构图、形体等。
课件映示教材第4页“美术作品形式构成基本要素图”。
和感悟式鉴赏相比,形式鉴赏理性的成分要多些,侧重于形式分析。
2、师:课件映示《荷花影》。
师:简要介绍并尝试从布局、用笔等三方面分析该作品。
3、思考交流:
师:课件映示三幅作品:《秋的节奏》(波洛克)、《九色鹿》(敦煌壁画)、《红楼梦人物》(张明山)。
生:思考回答
社会学式鉴赏
1、师:课件映示《写生珍禽图》(黄荃)
提问:画家画了些什么?
2、师:课件映示《夜巡》(伦勃朗)
提问:仅靠观察能否完全了解该作品?
3、师:面对一件美术作品,除了了解它的外在内容,构成形式之外,我们也会不自觉的思
考:画家为什么要这么画,它有什么特殊意义?这种提问的方式就是社会学式鉴赏。
美术这种文化现象的存在与特定社会阶层和社会生活是离不开的。如果我们可以从文化背景或其他相关的社会因素中去思考和考察,就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该作品。
4、师:引导学生看书中对两幅作品的分析
比较式鉴赏
1、师:有比较,才有鉴别。用比较的鉴赏方法来鉴赏美术作品往往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师:课件映示书中图例。《丽人行》(傅抱石)、《宫女》(林风眠)
同时映示书中图表
3、师:比较式鉴赏要在熟悉作品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完成。并且要根据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比较。
总结延伸
师:我们怎样欣赏一幅画,其实就是多动脑,多去想,去问自己,去和画面交流就像和画家本人去交流。大师的绘画之所以是经典就是因为他们的画够你去读一辈子,永远也让你读不完。
活动3【活动】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
1、尝试用四种鉴赏方式对作品《蒙娜丽莎》作综合分析,写一份鉴赏报告。
2、选择一幅自己喜爱的美术作品,尝试用四种鉴赏方式对该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写一篇作品赏析。
课件23张PPT。ART APPRECIATION美术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美术鉴赏系列A R T
APPRECIATION
S E R I E S第3课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第一单元美术与眼睛不同角度欣赏《蒙娜丽莎》《蒙娜丽莎》 (意大利)达·芬奇第一单元美术与眼睛眼睛看到的,实际上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标准,是一种程式化的东西 。
一幅作品所包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的。
仅仅靠观察外表和浅层次的思考并不能真正理解这幅作品。一副画的美不但是表面的还有很多内在东西需要你去细细品位。
我们欣赏一幅作品,同样不能凭借以往的经验,我们可以尝试多角度的来进行观看和欣赏。
第3课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感悟式鉴赏形式鉴赏社会学式鉴赏思考与交流活动建议比较式鉴赏第3课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一、感悟式鉴赏 感悟式鉴赏就是把思维和激情深切投
入画面的观赏方式2. 思维与激情随着画面各种元素的展开而构建的意境。1. 联想,思维的渐进并不是没有根基的,它需要相应的形态特征来点拨,启发。
第一印象
元素展开的联想《蛙声十里出山泉》中国画 纸本 1951 齐白石《自由引导人民》德拉克洛瓦 1830年 画布油彩 德拉克罗瓦是法国杰浪漫主义画家。《自由引导人民》取材于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事件。1830年7月26日,国王查理十世取消议会,巴黎市民纷纷起义。27至29日为推翻波旁王朝,与保皇党展开了战斗,并占领了王宫,在历史上称为“光荣的三天”。战斗中,一位名叫克拉拉·莱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垒上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制的三色旗;少年阿莱尔把这面旗帜插到巴黎圣母院旁的一座桥头时中弹倒下。画家目击了这一悲壮激烈的场景,决心创作一幅永久纪念的画。 感悟式鉴赏要求从自身经验出发,充满想象力和无限激情去欣赏作品。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写意性和表现性的作品。因为此类作品追求的不是客观地记录对象,而是通过主观化的形象处理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二、形式鉴赏 美术作品展现在观众面前最基本的、表面化的样貌。偏重于对作品艺术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强调对作品形式的分析和把握。形式语言要素(构成基本要素) 图像肌理 构图 明暗 色彩 面体积 点线美术作品形式构成基本要素画面布局:荷花在上,背景空白,是天空;花影在下,数条波纹,是池水,而且上静下动,布局极为考究。
散点透视:上边的荷花只画半朵,下连的花影却画整朵,避免重复,中间以题款隔开,拉开距离,造成对比……如此讲究、简练和鲜明的绘画语言,更令人钦慕不已。
骨法用笔:荷花用浓色、焦墨和渴笔 ,求其实;花影用浅色、淡墨和湿笔,求其虚。荷花影(中国画 纸本)1955)(现代)齐白石九色鹿(局部) 敦煌壁画秋的节奏 波洛克 美国《红楼梦》人物 张明山1.连环式展开构图 ( )
2.人物结构比例准确 ( )
3.敷色清丽 ( )
4.平涂 ( )
5.线条与色彩相互重叠渗透( )
练习:从形式鉴赏角度描述这三幅作品,尝试对号入座这幅画的形式是什么样的?写生珍禽图 (中国画 绢本)(五代)黄荃 思考画家画了些什么? 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画家为什么这么画呢?它有什么特殊含义呢?
这种提问的方式就是社会学式鉴赏。 画面中24只小动物均匀地分布,它们之间并无关联,亦无一个统一的主题。画幅的左下角有一行小字:“付子居宝习”,由此可知,这幅《写生珍禽图》只是作者为创作而收集的素材,是交给其子黄居宝临摹练习用的一幅稿本。仅从这幅稿本上即可了解黄筌的作品之精妙,可以想象到黄氏其他作品的巨大魅力。正由于黄筌长期不懈地细致观察并坚持写生,经过不断地磨练,才能获得如此成功,并成为一个画派的开创者。鉴赏方式
偏重于对作品:
内容
意义
时代背景
作者生平
委托人
创作意图等
方面认识和理解夜巡(油画 布面 1638-1642)(荷兰)伦勃朗三、社会学式鉴赏文化背景
画家生平
创作过程人物装束与神态
作品内涵
社会基本价值观 这种方法适合于对再现性的、故事性或者情节性较强的美术作品的鉴赏。如果仅靠观察,无法完全理解作品。
感悟式鉴赏侧重情感,形式鉴赏离不开观察,而社会学式鉴赏更需要探究,光凭想象是不够的。四、比较式鉴赏 有比较,才有鉴别。可以横向比较,也可以纵向比较。宫女 林风眠丽人行 傅抱石重内容、轻视觉语言形式观察——文学式解析
重形式、少主题与内容的理解——感性和肤浅第一单元美术与眼睛课后拓展第3课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 尝试用四种鉴赏方式对作品《蒙娜丽莎》做综合分析。
选择一幅自己喜爱的美术作品,尝试用四种鉴赏方式对该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写一篇作品赏析。第一单元美术与眼睛总结延伸 欣赏一幅作品,就是要多思考、多交流、多了解画家创作意图,采用不同的鉴赏方式,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审美意境。经典的作品永远也让你读不完。第3课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渴笔
渴笔,“干笔”的另一称谓,中国画技法名。作画时用“笔枯墨少”之法。明代李日华《渴笔颂》:“书中渴笔如渴驷,奋迅奔驰犷难制。”孔衍栻《石村画诀》:“凡点叶树俱用渴笔实染。”元人山水多用渴笔法,如黄公望、倪瓒、清人髡残、程邃,现代黄宾虹等,均擅干笔皴擦,长于使用渴笔。参见“干笔”。
顾名思义,“渴笔”就是笔中的水分含量少,“渴笔”的使用也最能检验作者驾驭笔墨的功力。由于笔锋干涩、行笔过快,水墨不能入纸,线条就会显得轻飘浮动,缺乏沉稳与凝练;用笔过缓,墨迹滞涩淤积,气息不畅,在整体效果上就会失去连贯与生动。所以,要运用好“渴笔”决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需要日积月累的扎实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