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异域的憧憬 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课 异域的憧憬 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6-12-19 22:37:40

文档简介

第三课 异域的憧憬 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异域的憧憬》这一课选自湘版美术教材《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十三课,该单元主要讲述了美术文化与美术家个人,社会时代,历史文化,民俗风俗,经济科技,地域环境等诸多因素的联系,本课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 在传统社会,跨地域的想像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对美术创作产生过什么影响。
2、 中国的艺术家对异域民族的想像。
3、外国的艺术家对中国人的想像。
本课的教学围绕着一个很有趣但是往往被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对异域的想像而展开的。
对于“其他地区的人的相貌、衣着、风土人情到底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都曾想像过,特别是我们童年和传统社会,因为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受到很多限制。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通过电视手机网络等传媒来了解其他地区的风土人情,但在古代社会,只能凭借自己有限的经验和想像来推断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与风土人情。这就给美术创作带来了很有趣的主题。
2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对美与丑有自己的认识,希望追求美好的事物和生活,有着对未知事物强烈的好奇和探究欲望,有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鉴别、分析能力,能上网浏览、查找并阅读资料。这节课借助计算机网络创设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帮助学生探究问题、主动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教材的绝大部分内容的学习,特别是掌握了多种鉴赏方式,也能较熟练的运用这些鉴赏方式。在教师创建的设问题问、作品欣赏、平等对话、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中,相信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指导学生遇到问题时,怎样清楚的理解美术作品中存在的意识形态;还有怎样理解作者通过异域的憧憬释放情感。
学法上,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思考交流、讨论分析。与教师,他人进行对话,产生意见和沟通交流,形成个人观点。最后在教师的启发下,尝试用自己所擅长的,所喜欢的美术表现形式构思创作作品,达到品味审美意念,体会审美情感的学习目的。
3教学目标
综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知识与技能:了解在传统社会,东西方的人们是如何对自己未曾涉足的地域上的风土人情展开想像与憧憬的。了解这些想像对美术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使用判断思考、回答问题、讨论交流、比较分析、分组研究,尝试动手等学习方法,按感受——分析研究——理解接受——完美获取——主动表现的学习过程,完成理解异域风貌与美术作品的关系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文化殖民主义中“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作品的热爱,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这些想像是如何产生的,并了解这些想像对美术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教学难点: 我们每个人是如何对周围事物保持新奇和憧憬的?这些观点对每个人会产生些如何的影响?
5教具准备
教师:课本,课件,多媒体播放工具
学生:课本,笔记本,练习作业纸、笔
6教学板书
异域的憧憬
1、中原人对异域民族的想像
2、欧洲人对异域的想像
3、题材的异域特征,会对美术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7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展示《魔兽》高清图片
1、 师提问我们看到什么生物,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形象? 2、 学生思考回答:魔兽里的生物 教师补充《魔兽》今年上映时大受游戏玩家追捧,票房破14亿我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个性质的影片为何如此受欢迎? 杜隆坦,霜狼氏族的酋长,也是加拉德之子。属于兽人,獠牙,身材魁梧凶猛 教师进一步提问:兽人是未知的事物,艺术家还要对其进行想像创作,说明我们对未知事物存在什么样的心理?
3、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指出:由于对未知事物和生命的好奇,人们往往喜欢对这些未知事物和生命进行幻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第十三课《异域的憧憬》
设计意图:《魔兽》是今年刚上映的影片,学生大多看过能认识里面的一些新奇形象,高清图示的直观性,能较好地激发兴趣,带学生快速进入课堂主题。
活动2【讲授】
1、中原人对异域民族的想像
⑴ 远古时期,人们怎么看待遥远地区的生命,反映在什么作品中?
学生思考回答 《山海经》 教师展示山海经中各怪异生物和异域人的形象。
设计意图:《山海经》中的光怪陆离的生物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震撼,从而引发探究的兴趣。
⑵ 唐代的人们是如何看待其他地区的人们?反映在什么作品中?
出示图片:各种陶俑辨认 学生积极思考,给出多种答案。
大唐文官俑,大食行旅俑、骑马胡人俑、黑人杂技俑四个雕塑对应的名称。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知识经验,做直观判断。答案的准确与否并不重要,主要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
教师总结,以上四个雕塑分别属于三个地区,非洲、西亚和中国中原地区,是我国隋唐时期的雕塑作品。当时的艺术家们已经以外国人作为创作的题材了。
他们来中国做什么?为什么创作这些作品?
讲解黑人俑 奴隶 ① 作黑人俑陪葬,炫富 ② 黑人卑微的身份及与汉人长相的巨大差异,引起艺术家的创作兴趣。 ③ 传播文化,表现唐代 对外交往的频繁。
教师小结:这些黑人卑微的身份以及和汉人长相的巨大差异,引起了艺术家的创作兴趣,并且达官贵人作黑人俑陪葬或有夸耀富贵之意,作品的自由创作和丰富的想像使这类作品充满艺术魅力。
《三彩骆驼载乐俑》
介绍唐三彩特征 教师提问:异域体现在哪里?
学生观察回答 四弦琵琶、毛毯、打扮、相貌
教师进一步提问: 胡俑和汉俑在形象上的区别?
学生比较探究胡俑特征:深目高鼻 满脸胡须
身着反领衣 窄袖长衫
腰中系带 足等高靴
多才多艺 能歌善舞
教师提问:如何理解胡人汉人一起载歌载舞? 反映出当时大量胡人涌入长安和汉人和谐相处,真实再现唐长安国际大都市的场面,同时体现了不同民族在艺术上的交流。
设计意图:唐代的开放交流政策促进民间百姓和异族人人的和谐相处,让学生关注民族大融合的初始。
⑶ 南朝北宋的人们是如何看待其他地区的人们?反映在什么作品中?
展示《贡职图》 每位使者身后,有一个简短的题记,叙述国名、方位风土人情、与梁关系以及历来的朝贡情况。
展示《五马图》 每匹马旁边写着马名、尺寸及产地和进贡时间。 两张画的排列构图方式都很相近,背后语是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 对异族的鄙夷,显示中国国力强盛、远达四夷。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体会当时中国艺术家是怎样描绘眼中的外国人。表现的是中原以自我为中心,居高临下的气势。客观上记录了一件真实的历史事件,主观上更是对中国国力的宣扬。思考美术作品中的“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理解美术作品常常把“他人”进行滑稽化的处理。
教师小结:对异域的憧憬,每个民族都会存在,欧洲人也在想像中国人的样子。我们来看一下欧洲人眼中的中国人。
活动3【活动】学生讨论探究
2、欧洲人对中国人的想像
一部马可波罗游记更是欧洲人对东方人充满了好奇和幻想,18世纪法国刮起了一阵“中国风”。展示《中国花园》,《中国皇帝上朝》分小组讨论探究。
⑴欧洲画家是根据什么来想像中国人的形象和中国人的生活环境的?
⑵这些对异域的想像对美术创作有什么影响?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提练学生的回答并小结。
题材的异域特征,会对美术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教师可适当提示:《中国花园》中国的青花瓷、花篮、团扇、中国伞,画中的人物装束很像戏装,与当时的清朝装束相差甚远,但中国特色还是很明显。描绘的是一幅中国皇帝上朝的场景,画家可能想描绘的是一种圆桌会议,倡导开明君主治理下的宽容、民主、平和,然而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封建社会,即使遇到明君,在皇帝面前怎么可能出现如此混乱的场景。皇帝上朝应该高高在上,臣子毕恭毕敬。下面的官员体型、发式,五官比较,中国人是日本人和蒙古人的混合体。按照熟悉的日本人来刻画。布歇没来过中国,画中的形象有的合乎事实,有的则纯粹出自他的臆想。由于东印度公司频繁的商务,把中国物品带到了欧洲,布歇把这些物品组合成符合东方情调的画面。
设计意图:开拓学生思路,使学生意识到美术创作的出发点是多种多样的,艺术家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记录或者表现对于生活的各种印象或者想像,而不仅仅着眼于“眼见为实”的主题,这实际上也是美术魅力所在。
活动4【讲授】情感升华
3 无穷想像下,欧洲人对中国政坛人物的认识。
展示美国TIME杂志封面《亨瑞溥仪》、《毛泽东》、《蒋介石》、《邓小平》等图片。
这和你所认识的领导人物有何区别? 教师进一步提问: 我们会发现,外国人眼中对我们中国人存在很多误解,我们能怎么改变他们这种想法呢?
播放视频《中国国家形象宣传》 纽约时报广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综合国力方面作切入点,以引出课堂练习。 视频直观明了,从多方面展示中国软实力。
活动5【练习】讨论构思创作
构思创作:发挥你无穷的想像力,各组讨论创作一件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电脑影视等各种类型),分享构思。
(提示六小龄童全息影像与真人动作结合GIF图片,刚举行的舟山沙雕节作品:祥龙盘云、结合G20的兵马俑沙雕)
学生讨论,小组分享创作构思。
(提示六小龄童全息影像与真人动作结合GIF图片,刚举行的舟山沙雕节作品:祥龙盘云、结合G20的兵马俑沙雕)
教师小结:没有想像力的美术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美术作品。异域的神秘激发了艺术家无穷的想像力,使他们展开想像,自由翱翔在艺术王国的天空中,并且创造出灿烂夺目的美术作品。
活动6【作业】课后拓展
展示g20图标、主题、《最忆是江南》演出照片
思考:G20峰会从哪些方面体现创新,体现西湖之美,杭州特色,江南韵味、中国气派和世界大同的?(安保,服务,住宿,《最忆是杭州》演出等多方面举例)。更让外国友人看到中国的强大。
设计意图:G20峰会召开是中国的盛事,更是身为杭州省会的浙江人的自豪,学生关注度较高,提升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怀。
活动7【讲授】课堂小结
展示牛车,穿越电脑GIF图片
设计意图:趣味小动画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中结束这一课。
结束语:每个人对同一主题的幻想是各种各样的。这些幻想使我们的创作变的丰富多彩,风格各异,让我们骑上牛车,带着对异域的无穷想像去电脑里的神奇世界畅游一番吧!
活动8【活动】教学后记
本课的教学主要围绕“对异域的想像与憧憬”这一主题而展开的,实际上这一想法在现代社会这样一个信息沟通极为迅速与便利的时代,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会存在,特别是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有着对于未知事物的好奇与想像力,因此,他们尤其会产生类似的想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紧扣教学主题,另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本课教学不仅仅介绍一两幅作品,这有助于开拓学生思路,使学生意识到美术创作的出发点是多种多样的。艺术家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记录或表现对于生活的各种印象和想像,而不仅仅着眼于“眼见为实”的主题,让学生理解这实际上也是美术的魅力所在。 本课的内容实际上涉及到图像的意识形态,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这在当前的文化理论中是很热门的话题。在教学中适当渗透“文化殖民主义之类的论述,这样可以解释为什么美术作品常常把“他人”进行滑稽化的处理。但对于高中生来说,理解这些复杂的理论有一定难度,所以不宜讲得过于深奥和理论化。相反,可以找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