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华师大版高二语文(上)《诸子喻山水》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2017学年华师大版高二语文(上)《诸子喻山水》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20 08:48: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诸子喻山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代先哲们以山水为喻所阐述的生命体验和人生哲理。
2、学习本文以山水设喻说理的形象化议论的技法。
3、积累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
说明:
本文选取了孔子、孟子、韩非子、管子、老子、孙子等六位先哲们有关“为人”、“为事”的议论材料,这些材料是独立的,但也有某种联系。在说理方法上,把抽象转化为形象,他们都是以山水的物态、物性为依托,把对人生的理解,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责任感的探索形象地呈现出来,这种灵动的思维形式,无疑构成了教材教学的亮点;在内容方面,这几则材料具有互阐性和互补性。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把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组织教学,既可以化繁为简,避免交叉内容的重复教学,又能让学生从整体上获得“为人”、
“为事”的道理,较好地完成人文性教学目标。诸子文章,作为刚跨入高二的学生来说,文字仍然是一大障碍。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完成本文常见实词虚词的积累,仍然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www.21-cn-jy.com
【教学重点】领会各则材料中寓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形象化议论的方法。
说明:
本文节选诸子文章,具有丰富的文化、文学内涵,教师设计教学要考虑基础性课程特点和高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围绕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切忌求广求深和面面俱到,对诸子材料中的哲理研讨,可以鼓励学生从文本出发而又能自圆其说的多元解读,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对于难点的突破,力求做到教师“举一”而学生“返三”,增加课堂的思维容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1·c·n·j·y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相信你们大多数同学都有旅游的经历,请大家交流一下,到过哪些名山大川,有什么感受?
大自然中的山水,不仅能给我们带来美感也给我们带来灵感,今天让我们从诸子大家对山水的体悟中,学习为人为事的道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二、知识积累
(一)注意的字词读音:乐(yào)、闻(wèn);
(二).通假字:
1.
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必”同“毕”,尽。
2.
知者乐水
“知”同“智”,智慧。
3.
源泉混混
“混混”同“滚滚”。
4.
是之取尔
“尔”同“耳”,罢了。
5.
正善治
“正”同“政”,为政。
6.
明主不厌人
“厌”同“餍”,满足。
(三).古今异义:
1.
未成一篑
古义:差,今义:未来。
2.
虽覆一篑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3.
太山不立好恶
古义:没有,今义:不树立。
4.
江海不择小助
古义:不加选择,
今义:不选择。
5.
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
古义:君主、气魄,
今义:年长的人。
6.
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
古义:心胸,今义:内心。
7.
下无伏怨之患
古义:臣民,今义:下面。
8.
上下交朴
古义:都返朴归真,今义:交往、朴素。
9.
以道为舍
古义:归宿,今义:舍弃。
10.海不辞水
古义:拒绝,今义:辞别。
11.明主不厌人
古义:满足,今义:讨厌。
12.何取于水也
古义:得到,今义:录取。
13.盈科而后进
古义:坎、再往前流,
今义:科学。
14.放乎四海
古义:到达,今义:开放。
15.苟为无本
古义:假如,今义:苟且。
16.故声闻过情
古义:名声,感情;今义:见闻。
17.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古义:游学,今义:游玩。
18.容光必照焉
古义:小缝隙,今义:容纳、光明。
19.不盈科不行
古义:不向前流,今义:没有能力。
20.不成章不达
古义:达到阶段,今义:写成文章。
2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古义:帮助,今义:锋利。
22.故几于道
古义:接近,今义:几乎。
23.与善仁
古义:交友,今义:和。
24.夫唯不争
古义:正,今义:唯独。
25.故无尤
古义:过失,今义:尤其。
26.以其无以易之
古义:代替,今义:容易。
27.水因地而制流
古义:根据,今义:因为。
28.故兵无常势
古义:固定的,今义:经常。
(四).一词多义:
1.

仲尼亟称于水
(

)
何取于水也
(

)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

)
故几于道
(

)
天下莫柔弱于水
(

)
2.

盈科而后进
(
表承接,就
)
可立而待也
(
表修饰,着
)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表转折,却
)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
表转折,然而
)
3.

君子耻之
(
指代“名不副实的情况”
)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

)
流水之为物也
(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是之取尔
(
宾语前置的标志
)
4.

苟为无本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成为

5.

上善若水

好的行为典范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善于

6.

知者动

活跃的思维

动善时

行动

7.

以其善下之

处……下游

水之形避高而趋下

低处

8.

明主不厌人

同“餍”,满足)
士不厌学

厌倦

(五).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1.
知者乐

感到快乐

2.
仁者寿

延年益寿

3.
动善时

把握时机

4.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成王

5.
以其善下之

处……下游

(2)
名词作状语:
1.
不舍昼夜

从早到晚

2.
七、八月之间雨集

在七八月

(3)
意动用法:
1.
君子耻之

以……为耻

2.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觉得……变小

(4)
动词作名词:
1.
知者动

活跃的思维

2.
故声闻过情

名声

3.
动善时

行动

4.
兵因敌而制胜

取胜的策略

5.
治之至也

最高境界

(5)
形容词作动词:
1.
盈科而后进

注满

2.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帮助

(6)
形容词作名词:
1.
故能成其富

富有和浩瀚的胸怀

2.
仁者静

宁静的处世态度

3.
日月有明

光辉

4.
上善若水

好的行为典范

5.
水之形避高而趋下

高处

6.
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优点,弱点

7.
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圣人的境界

(六).特殊句式:
1.介词结构后置
①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翻译:名望树立在生前,恩德流传在后世,(这)是(国家)大治的最高境界。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
翻译:所以,观看过大海的人,(便)难以被(其它)水所(吸引了)。
③仲尼亟称于水。
翻译:孔子屡次对水(加以)称赞。
④何取于水也?
翻译:(那么我们到底)从水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⑤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翻译:在圣人的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
⑥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翻译: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并坚守理想),所以,(就)与道义(更)接近。
⑦天下莫柔弱于水。
翻译: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
⑧何取于水也?
翻译:(那么我们到底)从水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2.被动句
①沟浍皆盈。
翻译:大大小小的沟都被注满。
②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翻译:太阳月亮有光辉的形象,(就连)小缝隙(也)一定被它们照射到。
③故观于海者难为水。
翻译:所以,观看过大海的人,(便)难以被(其它)水所(吸引了)。
3.判断句
①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翻译:名望树立在生前,恩德流传在后世,(这)是(国家)大治的最高境界。
②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翻译:比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
4.省略句
①不舍昼夜。(
省略主语

翻译:(它)从早到晚(永)不停留止息。
②知者动,仁者静。(
省略谓语

翻译:智慧的人(爱)活跃的思维,,仁厚的人(爱)宁静的处世。
③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省略动宾

翻译:它们(一旦)干涸了,(也)能站着等待(它们的充盈)。
④水因地而制流。(
省略介宾

翻译:水根据地形(的高低)制约(其)流向。
⑤闻过情,君子耻之。(
省略定语

翻译:所以(人的)名声超出了(它的)实际,君子(必会)以此为耻。
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省略状语

翻译:水,善于利导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夺。
⑦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省略介词

翻译: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并坚守理想),所以,(就)与道义(更)接近。
5.宾语前置
①上不天则下不遍覆。
翻译:上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那么下面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
②何取于水也?
翻译:(那么我们到底)从水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③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取是,“之”作标志)
翻译:有本源的(便)像这样,得到这一点(就)罢了。
④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翻译:然而(当水)冲击坚强的东西(时),(却)没有能够胜过它的。
6.定语后置
①源泉混混。
翻译:滚滚的源头活水。
三、自主探究揭示寓意
本文的主要写法在“喻”,从技法入手,抓住本、喻体的相似点,逐步揭示文章寓意,是一条不错的途径。对于文本的研读,以孔子《论语·雍也》作为切入口来设计教学,主要围绕两个大问题展开:
1、孔子说“知者乐水”;智者为什么乐水?指导学生品读文本,分三个层次进行:
(1)水有怎样的物态物性?(2)这些物态物性会引起你哪些生活联想?(注意与水的物态物性相似点)
(3)智者为什么乐水?
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来探讨这些问题:
(1)水的常态是“动”,
“不舍昼夜”的动力来自于有“本”,方式是“避高趋下”“因地制流”“盈科而后进”;秉性为“利物不争”、“柔之克刚”;水的终极目标是海,能成海是因为“善下”“不择小助”等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生活联想:时光易逝,往事不再;“为事”要务本求实,循序而进,随机应变;为人应该心胸宽阔,名实相符,甘居人下,柔中有刚……21教育网
(3)智者达于事理、周流无滞,其核心在“动”与水的物态物性相通,因而乐水。
2、子曰:“仁者乐山”,指导学生整体品读文本,分三个层次进行:(1)诸子抓住山的哪些方面设喻?(2)联系生活实际你会有哪些思考?(注意与本体山的相似点)21cnjy.com
(3)“仁者”为何“乐山”?
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来探讨这些问题:
(1)诸子以“为山”、“成其高”设喻。“为山”的成败在“吾往”、“吾止”;“成其高”的原因在“不立好恶”、“不辞土石”。21·cn·jy·com
(2)联系生活的思考:“为事”成败责任在己,要坚持不懈、自强不息;“为人”要反省自己宽容别人……
(3)仁者安于义理厚重不迁,核心在“静”,与山的物性相融,因而乐山长寿。
四、布置作业
1、节选诸子文章,让学生课外阅读。
2、写一篇500字短文,记叙一次旅游经历,重点写出感悟。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