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人间生活 课件+教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课 人间生活 课件+教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6-12-20 11:01:33

文档简介

第四课 人间生活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当艺术家们开始关注世俗生活的时候,美术创作发生了新的变化。
2、让学生理解中国隋唐到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作品及所体现的社会观念。
3、让学生能灵活运用多种鉴赏方法。
2学情分析
1、第一、二个作品侧重于从一个宏观的角度,让学生通过一些美术作品了解唐代时期贵族的生活方式。体现了唐朝人的审美观念及作品创作手法?
2、第三个作品侧重于从学生个人的角度去体会艺术家如何去表现在生活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让学生在课前查资料的基础上,描述宋代时的生活状况,并结合《清明上河图》进行作品解读,直观的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
3重点难点
懂得运用多种鉴赏方法以书面、口头等语言描述、分析、评价中国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4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师)在人类脱离了宗教的影响之后,艺术家们开始把世俗的生活作为艺术表现的主要内容。他们的灵感来自于真实的生活场景,所表现的内容生动自然。虽然早在汉代的画像砖上保留着很多生动的生活劳作场面,但它不是为生人而作;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是依据文学作品而创作;而真正把人间生活作为美术创作主题应是从唐代开始。这些作品在创作的时候,由于主使者以及社会观念对艺术家的要求不同而导致了它们所表现的内容各不相同。
出示课题:人间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优美的旋律,营造一种能引发学生思绪的遐想,有如回归到遥远的年代.从而进入到本课做好铺垫.
宫中生活
(师)简明介绍唐代中人物画发展情况代表画家阎立本.张萱.周昉等.
(一)以感悟式鉴赏方法评析唐代张萱的《捣练图》
(师):A)画家介:张萱,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宫廷画师,擅长画贵族妇女、儿童、贵公子。
B)作品介:《捣练图》卷,宋摹本,绢本设色,37厘米×147厘米,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1、这幅作品此画描绘宫中妇女制作丝绢的劳动场面。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捣练、织修、熨烫三个场面;
2、画家十分注重构图的技巧,着重刻画人物的动作姿态,尤其注重细节描写,请同学们注意观察。主要细节有:捣练部分四个妇女的朝向各不相同;左边那位妇女传神的挽袖动态;熨烫部分左侧妇女扯练时微微着力的后仰;中间熨烫妇女专注的神态;几个小孩的穿插,以及扇火小孩因怕热而回头等动作。这些细节的刻画非常真实、生动而富有生活情趣,使互相对称的构图不致呆板。
3、这幅作品的人物造型及其衣着的设色,勾线工细劲健,着色富丽匀净,特别是“丰颊肥体”的人物造型,代表了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
(生)运用已掌握审美语言知识思考回答:
描绘了宫中妇人什么样的生活场景? ----在捣练、织修、熨烫 体现了唐朝人什么样的审美观念? ----追求丰腴之美 作品属什么风格?----用笔朴实,气韵古雅,造型工整细腻、色彩艳丽, 属工笔重彩风格
设计意图:这环节主要是教师在评析,通过画面内容做三部分局部放大,让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更清晰有利于学生的视觉直观感受,尽快把学生引入到鉴赏的氛围中来。
(二)以形式鉴赏方法分析五代时期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
(师)1)作品介:《 韩熙载夜宴图》 纵28.7厘米,横335.5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全卷分为五段。
此图的主人翁韩熙载的介绍。
第一段写韩熙载与状元郎、宾客们谛听教坊司李家明的妹妹弹奏琵琶的情景;
第二段写韩熙载亲自为舞伎王屋山击鼓;
第三段写宴会进行中间的休息场面;
第四段写女伎们吹奏管乐的情景;
第五段写宴会结束,宾客们有的离去,有的依依不舍地与女伎们谈心调笑的情状。
(生)认真观察画面构图、人物动态与神情、表现技法并进行交流
(师)2)你认为这幅画艺术特色是什么?
画面结构: 采用连环画的分段构图方法,使用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生活道具---屏风和床榻。它们一方面起到分隔画面,使每段独立成章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把各段连贯起来,使全卷成为统一的大画面。 这种处理手法,比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吴道之的《送子天王图》等长卷画又进了一大步。
人物形象的刻划:特别是韩熙载,分别出现在五个段落中,服饰、动作都不相同,但他的形貌和性格却都前后一致。他头戴高帽,身躯魁伟,长脸美髯,虽然是在夜宴歌舞中,对联不纵情声色,而流露出忧郁寡欢的表情,反映出内心的矛盾和精神的空虚、苦闷。人物衣纹组合丰富有变化,须发的勾画“毛根出肉,力健有余”,画尽意在,塑造了富有生命活力的艺术形象……
表现技法:
设色 多处采用了绯红、朱砂、石青、石绿等色,对比强烈,而整个画卷统一在墨色丰富的层次变化中,色墨相映,神采动人。
用线 挺拔劲秀,线条流转自如,铁线描与游丝描结合的圆笔长线中,时见方笔顿挫,颇有韵味。
设计意图:依据新课程标准中学习方式的要求,教师教学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过程,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这环节是师生共赏,主要是引导学生注重作品中艺术语言的观察与理性的分析,从而促使学生鉴赏方法的掌握与运用。
北宋百姓生活(学生探究交流鉴赏)
(一)电影欣赏《北宋汴京片断》
(生)观看影片中人物的活动细节后叙述或用速写的绘画手法表现人物的动态、神情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电影欣赏把学生的学习热情向上推进,为了加深学生宋代百姓生活的了解。为后面的活动做铺垫。
(二)探究交流:
(生)在个人课前探索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整理,而后描述北宋汴京生活及引用诗词吟诵讴歌增进对当时社会风俗的了解。
(师)指导学生筛选较准确的资料,而后让同学发言交流。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和肯定学生的探究成果,有时要适当的参与到活动中去,最后要加于总结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电影欣赏后再让学生利用小组合作把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加工提炼,而后小组与小组进行探究交流,体现新课程要提高学生收集与加工信息的能力。
(三)以社会学鉴赏方法解读风俗画神品《清明上河图》
让学生用课前查找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来解读作品体现自主探究的成果。
1)作品介:《清明上河图》,北宋风俗画作品,作者张择端。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这幅长卷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迷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2) 画面结构: 大体可分为三段,开首一段是京郊的农村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两岸船车运输、交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等紧张忙碌的活动;后段是城门内外街道纵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人流汹涌、车水马龙的繁华热闹景象。
3) 人物形象: 画中人物500多,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
4) 表现技法风格: 《清明上河图》景物繁多,巨细无遗,却并不显得琐碎繁缛,表现出画家对大场面宏观把握的能力,以及于真放中见精微的绘画境界,令人无法不钦佩其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生动传神的表现力。
(师)归纳小结并提出新问题
知识质疑 深入探究:
A.你知道《清明上河图》曾历尽劫难吗?
B.对画中的季节有怀疑吗?
设计意图:依据新课程标准中学习方式的要求,教师教学中要倡导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艺术的本质、特性和文化内涵。通过美术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用艺术思维的方式认识世界,学习艺术表现和交流的方法,提高美术素养。本环节是让学生展现他们自主探究的成果与表述的鉴别能力,从而学会运用社会学鉴赏的方式方法。并设计新的探究问题延伸。
以比较式鉴赏方法填写下列两幅画异同(答案仅供参考)
作品
《清明上河图》
《蒙娜丽莎》
时代作者
北宋 张择端
文艺复兴 达.芬奇
题材内容
京城百姓的世俗生活
妇女形象
作品风格
工笔淡彩
现实主义的西方绘画
构图形式
全景式构图
金字塔形构图
审美趣味
采用全景式构图方法,画面场面宏大、组织有序,有铺垫、有起伏、有高潮;人物刻画栩栩如生、细节表现引人入胜;造型严谨、色彩淡雅,体现了宋代风俗画的典型特点
采用金字塔形构图形式,画面的色彩、明暗的渐隐法,背景的山水空间效果以及面部的微笑,打破中世纪僵硬呆板、了无生气的肖像画法,真实地反映了人物的内心状态
设计意图:利用比较式鉴赏有助于学生更好更清晰地理解不同作品的特征,也是让学生回顾本课的知识,同时也为延伸下节课的教学内容。
五、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的鉴赏使我们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透析作品我们看到画家高超的技艺和对生活细节的细心观察与捕捉,体现了中国画的形神兼备的最高境界;通过运用不同的鉴赏方法去诠释美术作品,从而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
课后作业:
请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撰写一篇鉴赏小论文并预习后部分的内容.
注:可以一个人单独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自主选择完成作业的方式,以体现学生能力层次的不同需求,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课件19张PPT。人


活艺术内容的创新 艺术家们开始把世俗生活作为艺术表现的主要内容。他们开始描绘人们的风俗习惯、日常的劳作和生活的喜怒哀乐,即描绘人间生活。 隋唐以后,宗教和政治的权威性减弱 画家们怎么在艺术作品中表现人间生活呢?我们从以下两个角度来分析 一、贵族生活 1.贵族仕女生活 2.贵族官员生活 二、平民生活张萱
《捣练图》——表现贵族仕女生活的作品——思考:
这个片段中哪个人物的动作比较有生活情趣?(唐)周昉
《簪花仕女图》 ——再看一幅贵族仕女生活的作品——  《簪花仕女图》描绘了贵族妇女春夏之交赏花游园的情景。这张画表现的人物是什么朝代的?
刚才的《捣练图》和这幅《簪花仕女图》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有什么共同点?填表
《捣练图》和《簪花仕女图》所描绘的
人物形象有什么共同点?
丰腴领口低
长裙艳丽花社会风气开化,女人以丰腴为美,在着装上确实很开放,皇宫中就更是这样。 《韩熙载夜宴图》 顾闳中 五代 绢本长卷式构图
宽28.7厘米 长335.5厘米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顾闳中,五代时期南唐画院待诏。作品采用了我国传统表现连续故事的手法,通过听乐、观舞、歇息、清吹、送客等情节,叙事诗般描述了夜宴的全部情形。——表现贵族官员生活的作品—— 2观舞3休息4清吹5送客1听乐请五位同学上来找出画面的五个活动场景
(听乐、观舞、歇息、清吹、送客)
第一场 “听”乐看一看:他们在干什么?在南唐这样动荡的战争年代,贵族的生活怎么样?
猜一猜:中书侍郎韩熙载是哪一位?他可是一位有地位的人物噢
找一找:请同学们指出图中哪些人是韩熙载宴请的宾客?画面中的宾客听的入神吗?让我们也来一起听听这个动听的音乐吧! 画家表现听琵琶演奏,大家都在听,但是每一个人的动态都不同,不同的动态又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真是太了不起了,没有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能作到吗? 二、平民生活----宋代风俗画 到北宋时期,美术作品的市场化导致了职业画家的出现,画家开始关注平民生活,风俗画出现了,最具代表性的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卖字店历经风雨八百年,繁华古都在眼前。
千姿百态众生像,尽在绵绵画中间。
扬名海外振国威,惊世之作传万年。猜一猜:这首诗是指哪幅中国名画?——诗一首——清明上河图比赛:全班分成5组,以组为单位,每组选两个人把了解到的面画内容、情节写在黑板上,写得最多的一组胜出。 北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局部 (宽24.8厘米 长528.7厘米) 绢本设色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共绘有各色人物814人,动物60多只。
猜一猜:这么精细的人物画,每个人大概画得有多大呢?
请同学们根据作品中描绘的场景即兴表演
总结
艺术源于生活并表现生活思考
结合本课谈谈咱们雷山苗族服饰的哪些元素来自于生活?课后拓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