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课件 (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课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课件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6-12-20 11:10: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5张PPT。如果让你们来穿,会选择哪一种服装?为什么? 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西服又称“西装”、“洋装”。常常被人们人文化中山装流行于二十世纪初,显得庄重严肃 牛仔服流行于二十世纪末,显得青春健美 休闲服流行于当代,显得轻松随意 不同的时代,社会审美风尚不同;
不同的人,审美情趣(即“自我”)也不一样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社会审美标准与艺术创作的关系中国的审美变化与文人画《果熟来禽图》 什么是“没骨法”?画面哪些地方运用了“没骨法”?这一技法是怎样出现的?没骨法 倾向个性表现中国的审美变化与文人画《枯木竹石图》 《果熟来禽图》 这两幅作品有何异同点? 风格特点有细微差异,画法不同,前者画的不细致,属于文人们喜欢的风格 ,后者画得工整写实古雅清逸 没骨法 中国的审美变化与文人画简洁、随意,属“文人画”(也称诗意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画)。
强调即兴创作 特点:简洁、随意、富有 诗意,强调“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它们运用了“写意”的画法。强调书画同源与《果实来禽图》相比,它们有何区别?
它们分别是哪个时期的作品?元代 吴镇〈枯木竹石图〉宋代 苏轼《枯木竹石图明 徐谓近 吴昌硕绘画表现方式的变化工整写实——即兴创作,抒写个性——世俗倾向中国的审美变化与文人画中国的审美变化与文人画为什么作者表现出来的风格特点各不一样? 为什么元、明、清、近代时期文人画占主流地位? 一是艺术家存在 “自我”差异
二是社会对艺术家“自我”的影响 与当时的“重武轻文”的政治背景有关 分析和对比画面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艺术家怎样的审美趣味?雕塑《拉奥孔》是典型的古典风格,注重人物比例、解剖结构。绘画《拉奥孔》是风格主义的作品,注重气氛渲染,主观感受。 西方的审美变化与自我注重画面的空间幻觉 画面没有多少立体感,但可以看到直线、曲线、大小椭圆形、矩形、三角形的组合。他更关心的是平面问题,也即画面的“结构”。注重画面的结构,趋向平面化 波普艺术的代表,波普艺术出现在50年代中后期,把商业艺术的题材用于绘画就是波普艺术。它取材通俗,视觉图像简单直接,并且排除个性的流露注重画面的装饰效果、平面化 塞尚 《有苹果和桃子的静物》 《有桃子的静物》 利希滕斯坦
《玻璃果盘中的静物》 西方的审美变化与自我着装华丽、精心打扮,人物造型写实 着装休闲、轻松打扮,人物造型平面化 着装随意、自由打扮,人物造型写实 从形象打扮表明: 着装走向生活化
自画像直接反映:作者的自我表达、自我感受 西方的审美变化与自我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社会的审美风尚和艺术家个人的审美情趣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西方的审美变化与自我两件作品有何差异 ?画面背景空间较强,有一定深度 是根据戈雅的《在阳台上的人》重组创作的,画面背景空间处理极为平板,但注重人物神态的表现 西方的审美变化与自我西方的审美变化与自我它们之间的风格有何不同? 削弱了画面和物体的空间关系 ,仍然保留了色彩表现的光感效果纯粹是平面的色彩装饰效果,是博纳尔基础上一大进步 《餐后的果物》 马蒂斯 《餐桌旁》 博纳尔 思考1、社会审美风尚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由于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环境,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价值和审美取向等各不一样,所以,在不同时期艺术家们创作的题材、形式和“自我”意识也各不相同,所形成的社会审美风尚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2、社会审美风尚与艺术家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 某一时期的社会审美风尚会制约、影响艺术家审美情趣,使这一时期的社会审美风尚相对稳定。但由于艺术家的“自我”意识而产生的求异、求新的观念和作法,反过来会改变、更新社会审美风尚。美术作品具有各种不同风格和审美特色,他
们之间没有高下对错之分,但都受到特定时
期审美风尚的影响。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