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知识讲解与美术作品分析、解读,使学生了解中西美术史上审美风尚和艺术家审美情趣(即“自我”)的历史变化,理解社会审美风尚与艺术家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分析、比较、讨论的活动,让他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教师作适当提示、补充和归纳。
3、情感与价值观:树立多元化的艺术观念,培养开放、包容的审美心态和意识;鼓励学生形成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自我”意识。
2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身心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思维形式由具体形象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自觉性也在增强,他们对美术技法的掌握及表现能力逐渐增强。一部分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寻求美术技法和表现方法上的创新,而小部分学生则眼高手低,对表现力缺乏信心。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西审美风尚和艺术家审美情趣的历史变化;美术的多元性。
教学难点:社会审美风尚变迁的原因及社会审美风尚与艺术家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审美中变化的自我
一、导入
展示图片:唐装、中山装、牛仔服、休闲服。
1、教师简述四种服装的流行时期及特点。
唐装流行于唐代,显得富贵典雅;中山装流行于二十世纪初,显得庄重严肃;牛仔服流行于二十世纪末,显得青春健美;休闲服流行于当代,显得轻松随意。
2、提问:如果让你们来穿,会选择哪一种服装?为什么?
3、提问:从上面四种服装的款式变化和同学们选择的差异,可以看出怎样的现象?(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不同的时代,社会审美风尚不同;不同的人,审美情趣(即“自我”)也不一样。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内容: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活动2【活动】二、分析比较
首先,我们来了解中国画的审美变化。
1、展示作品《写生珍禽图》、《果熟来禽图》
提问:这两副作品有何异同点?(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相同点:它们同属花鸟画,画得工整写实。
不同点:风格特点有细微差异,画法不同。《写生珍禽图》属“宫廷画”(解释“宫廷画”,也称院体画、职业画、行家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职业画家所画,多为统治阶层服务。其特点:工整写实,显富贵。)画面的色彩及描绘的内容显富贵,运用了“勾勒填法”(解释并以树叶为例用粉笔示范);《果熟来禽图》描绘的是硕果累累的树枝上歇着一只欲飞的小鸟,充满生机盎然的意趣,显得秀美写实,开始倾向个性表现,运用了“没骨法”(解释并以树叶为例用粉笔示范)。
2、展示作品《枯木竹石图》、《黄甲图》、《竹石图》、《三千年结实》
提问:比较这些作品与前面两幅作品,它们有何区别?(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不同点:前面两幅画得工整写实。而这些作品画得简洁、随意,属“文人画”(解释“文人画”,也称诗意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画。其特点:简洁、随意、富有诗意,强调“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它们运用了“写意”的画法(解释“写意”画法并以树枝为例用粉笔示范)。
郑板桥《竹石图》的自我表达解读这副画描绘的是在悬崖峭壁的岩缝里长出的几根竹子,作者画完后有感而发,欣然提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深刻地描绘了这副画的意境和内涵,达到了“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完美境界。从这副画可以看出:竹子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生长却毫不动摇,它所具有坚韧不拔的品质正是作者的自我写照。历代许多文人画家常常把“梅兰竹菊”比作为“四君子”,并以此来托物言志,表达自我。
吴昌硕《三千年结实》的世俗倾向解读吴昌硕在作品中表现的桃子(在民间观念里,桃子是长寿的象征)带有世俗倾向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因为吴昌硕生活在上海一带,商业较为繁荣,收藏他作品的大都是商界的富人,为了迎合他们的心理,所以表现出了世俗倾向。
提问:为什么不同时代的作者表现出来的风格特点各不一样?
一是艺术家存在“自我”差异(前面这些作品表现出来的风格特点正是艺术家们自我的体现);二是社会对艺术家“自我”的影响(如吴昌硕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世俗倾向就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提问:为什么元、明、清、近代时期文人画占主流地位?
这与当时的“重武轻文”的政治背景有关。因为当时文人不能受到重用,出现了文人逃世、厌世、过隐居生活的现象,他们便以写诗作画的形式来抒发个人的想法和情感。所以出现了文人画的热潮。
通过上述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不同的时代,社会的审美风尚和艺术家个人的审美情趣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活动3【活动】三、分组讨论
领略了中国画的审美变化,继续了解西方的审美变化。
1、将教材67、68面的12幅作品按类别分成四组(分别展示)
第一组:“拉奥孔”
人物形象:造型变化
雕塑《拉奥孔》是典型的古典风格,注重人物比例、解剖结构;
绘画《拉奥孔》是风格主义的作品,注重气氛渲染、主观感受。
《拉奥孔》是根据希腊的神话故事创作的,表现的是两条巨蟒将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活活缠死,表现出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与命运抗争的悲壮美。
希腊是一个神话王国、文明古国,雕塑艺术非常精湛,如“维纳斯雕像”就出自希腊,它是古典艺术的发源地;希腊人崇尚人体健美、爱好体育运动,是奥运会的发源地,今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的圣火就是在希腊的奥林匹亚点燃的。
绘画《拉奥孔》作者格列柯是一位善于打破常规、思想激进的画家,为了突出画面悲剧性气氛,有意识地对人物进行夸张变形的处理。
第二组:“自画像”
丢勒的《自画像》:着装华丽、精心打扮,人物造型写实;
毕加索的《自画像》:着装休闲、轻松打扮,人物造型平面化;
克洛斯的《自画像》:着装随意、自由打扮,人物造型写实。
从形象打扮表明:着装走向生活化
自画像直接反映:作者的自我表达、自我感受
第三组:“阳台”、“餐桌”
博纳尔的《餐桌旁》:注重光线和色彩的表现,削弱了画面和物体的空间关系;
马蒂斯的《餐后的果物》:画面基本上没有空间关系,富有装饰平面效果。
按照时间排列发现:这是一个三维立体逐渐走向平面化的过程。
教师提示学生分析每一组作品的内容:如创作年代、风格、造型特征、表现形式等并比较其区别。
通过上述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社会的审美风尚和艺术家个人的审美情趣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活动4【活动】四、拓展延伸
1、展示同时期的小汽车图片
让学生感受同时期的社会审美风尚和汽车设计师的不同自我。
提问:你最喜欢哪一种小汽车?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作简要分析比较。
活动5【导入】五、思考
1、社会审美风尚变迁的原因(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由于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环境,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价值和审美取向等各不一样,所以,在不同时期艺术家们创作的题材、形式和“自我”意识也各不相同,所形成的社会审美风尚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如前面提到的文人画产生的背景就与当时“重武轻文”的政治背景有关;清代吴昌硕的作品有世俗倾向就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
2、社会审美风尚与艺术家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审美标准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以示意图的形式分析讲解,并以当代服装流行的例子加以说明。
社会审美风尚制约、影响艺术家审美情趣
更新、调整
某一时期的社会审美风尚会制约、影响艺术家审美情趣,使这一时期的社会审美风尚相对稳定。但由于艺术家的“自我”意识而产生的求异、求新的观念和作法,反过来会改变、更新社会审美风尚。
以服装为例:如今年流行休闲服的某一款式和颜色,它会制约、影响到服装设计师的设计方向,但由于设计师有着“自我”意识和创新的观念,设计出新的款式和颜色,然后推广流行开来,形成新的社会审美风尚。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循环关系。因此,美术创作会不断推陈出新,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活动6【练习】六、课堂总结
六、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对中西审美变化的了解,清楚地看出,社会的审美风尚和艺术家的审美情趣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而产生一定的变化。因此,美术作品表现出来的风格、形式和手段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应该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和传承历代的审美风尚和审美情趣,并以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去改变和创造我们的生活,营造一种格调高雅、健康和谐的社会审美风尚和个人的审美情趣。
课件52张PPT。ART APPRECIATION美术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美术鉴赏系列A R T
APPRECIATION
S E R I E S中山装军装西装牛仔装休闲装下列服装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如果你穿,你会选择哪一类服装?
你估计你的父辈、祖辈会选择哪一类?第4课审美变化中的自我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美术与自我、社会中山装军装西装牛仔服休闲装韩流说明:不同的时代,社会审美风尚不同
不同的人,审美情趣也不一样《写生珍禽图》五代 黄筌 绢本设色 41.5厘米×70厘米 徐黄二体是什么? 用笔新细 轻色晕染 徐黄二体是什么? 《玉堂福贵图轴》 南唐 徐熙重水墨 重笔迹 重意境徐熙开写意花鸟画之先河 知识点击 中国画传统花卉(花鸟)画的一种画法。直接用颜色或墨色绘成花叶,而没有“笔骨”——即用墨线勾勒的轮廓。没(mò)骨法:徐黄异体: 中国绘画史上名词。徐熙、黄筌同是五代时期花鸟画家。黄筌事蜀,官至检校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绘宫中异卉珍禽,所作花鸟妙在赋色,用笔极新细,以色彩多次渲染。细致而华丽。人称“黄家富贵”。徐熙为江南处士,“志节高迈,放达不羁”。多写江湖汀花野竹、花果禽鱼,“画以墨笔为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气迥出,殊有生动之意。” 人称“徐熙野逸”。二人社会地位不同,环境与生活习惯不同,志向不同,审美情趣也不同。各自形成独特的绘画风格。后人称之为“徐黄异体”。在花鸟画中徐黄二大派,也是二大典范。对后世影响极大。作品欣赏作品名称 果熟来禽图
朝代 北宋
作者 林椿审美变化与文人画作品欣赏作品名称 枯木竹石图
朝代 北宋
作者 苏轼《枯木竹石图》 宋 苏轼 文人画——诗的境界作品赏析苏轼强调绘画抒写主观情感的功能,主张诗画相融相通,要求作品有诗的境界,物象有活的精神,是宋代文人墨戏的创导者与实践者。他的传世作品《枯木竹石图》,绘干扭枝曲的枯树,若挣扎伸展,坚硬顽强;怪石与古木皆用清淡、空灵、松散之笔似勾似擦,草草而成。虽笔墨不多,却有孤傲险怪之气,与其傲岸豪放的性格相一致,抒写了胸中的磊落不平。本卷作品透出的他对萧散简远、古雅淡泊之气韵和孤傲险怪之笔墨性格的表达技艺,无不与其书法有着密切的关系.思考与交流没骨画这一技法是怎样出现的?
苏轼的《枯木竹石图》与林椿的《果熟来禽图》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画面左侧皆是元代以后的作品,它们跟《果熟禽来图》相比有什么区别?
金农和吴昌硕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世俗气”体现在什么地方。试对其产生的原因作简要分析。上左:徐渭 《黄甲图》 明
上右:金农 《玉壶春色图》 清
右:吴镇 《枯木竹石图》 元吴昌硕 《三千年结实》 近代林椿 《果熟来禽图》 北宋思考与交流徐渭徐渭(1521—1593),汉族,
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
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
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
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
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
鼻山侬等别号)明代文学家、
书画家和军事家。 明代(公元1368—公元1644年)的中国,美术正处在学习古人与创新两种意识碰撞的特殊阶段。水墨写意画迅速发展,以徐渭为代表的泼墨大写意画非常流行,名家出现很多,技法也不断更新,徐渭凭借自己特有的才华,成为当时最有成就的写意画大师。他的写意水墨花鸟画,气势纵横奔放,不拘小节,笔简意赅,用墨多用泼墨,很少着色,层次分明,虚实相生,水墨淋漓,生动无比。他又融劲健的笔法于画中,书与画相得益彰,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中国古代花鸟画——群峰竞秀 《螃蟹》 明 徐渭 泼墨晕渗——壳的质感廖廖几笔——毛茸茸爪子艺术技巧 图中的水墨加入了适量的胶,以避免水墨渗散,恰是此图的特色所在。图中以淋漓的墨色画荷叶,画蟹则寥寥数笔,看似草草为之,实则浓、淡、枯、湿、勾、抹、点多种笔法参用,形状虽夸张,却饶有笔情墨趣。徐渭用奔放的笔墨勾画出螃蟹爬行的姿态以及荷叶疏落的秋天气氛。螃蟹的造型虽然简单,但却是许多笔法一起用才画出来的,不管是形状、质感甚至神态都相当生动。 金农金农,杭州人,清代“扬州八怪”之一。30岁到扬州,50岁始学画。人们称其“涉笔即古,脱尽画家之习。”《玉壶春色图》作于乾隆二十六年,其时画家已75岁高龄了。【扬州八怪”是清代中期富有传奇色彩的、活跃于扬州一带的画家群体,他们以与正统绘画截然不同的画风、与官方文人画家千差万别的生活方式,成为清代绘画史研究的重要课题。】艺术特点 金农的绘画、书法都极有个人特色,绘画中梅竹、鞍马、佛像、人物、山水无不擅长。扬州八怪画风多以恣纵狂肆见长,而金农靠着丰富的修养,以金石意味入画,创造了含义隽永、笔墨拙扑的风格。尽管50岁才开始正式作画,但浓厚的学养使他下笔不凡,人们称他是“涉笔即古,脱尽画家之习”,《玉壶春色图》便是明证。梅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是人品高洁的象征,常常成为文人画家借以自比的绘画题材,也是金农偏好的题材之一。为了创造自己的梅花风格,他潜心研究了同为“八怪”的汪士慎和高翔的梅花,认为汪繁、高简,于是他便在“不疏不繁之间”创造自己的梅花形象 。吴昌硕 吴昌硕,男,原名俊,字昌硕,汉族,浙江安吉人。中国近、现代书画艺术发展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与任伯年、蒲华、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大家”。吴昌硕的艺术别辟蹊径、贵于创造,最擅长写意花卉,他以书法入画,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章法融入绘画,形成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他以篆笔写梅兰,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笔力敦厚老辣、纵横恣肆、气势雄强,构图也近书印的章法布白,虚实相生、主体突出,画面用色对比强烈。三千年结实在中国画里,蔬果花木被寓以特殊的象征意义。桃象征着长寿,历来为画家所喜描绘。吴昌硕画桃墨迹颇多,其桃以红、黄色点染,颇为亮丽,那三千年结实的仙桃更受人们喜爱。吴昌硕画的桃绝少甜俗,笔力强悍,风动劲健,更具寿而康的精神内涵。画面布局有主势,有变化,枝干笔墨苍拙老辣,自是篆刻、书法修养所致。 清代康熙朝,政权稳定,社会繁荣,一个艺术新潮派出现在万商云集的扬州的画坛上,这便是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扬州画派”,又称“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一般所指的八位画家是:金农、黄慎、郑燮、李鱓、李方膺、高翔、高凤翰、罗聘。他们在艺术上各有面貌和独特成就,但又有许多相同之处。他们大多出身知识阶层,有的科举从政,最终厌弃官场,而更多的是一生布衣,不求功名,最终为谋生卖画而踏上扬州路。艺术上注重抒发心灵,标新立异,不受约束,任情放笔。当时的社会习俗以封建正统为规则 ,如有相违,便被视为异端,世人便以“怪”视之。他们的绘画却深受扬州新兴的工商士人层的推崇。知识点击扬州画派:为什么不同时代的作者表现出的风格特点?一是艺术家存在“自我”差异
二是社会对艺术家“自我”的影响为什么元,明,清,近代时期文人画占主流地位?
这与当时的“重武轻文”的政治背景有关。因为文人不能受到重用,出现了文人逃世,厌世,过隐居生活的现象,他们便以诗作画的形式来抒发个人的想法和情感。不同的时代,社会的审美风尚和艺术家个人的审美情趣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作品名称:拉奥孔
作品类别:雕塑
完成时间:公元前一世纪
作者国籍:古希腊
作者:哈桑格罗德斯等
作品欣赏西方审美变化与自我 希腊神话中特洛伊战争的故事讲到,希腊人攻打特洛伊城十年,始终未获成功,后来建造了一个大木马,并假装撤退,希腊将士却暗藏于马腹中。特洛伊人以为希腊人已走,就把木马当作是献给雅典娜的礼物搬入城中。晚上,希腊将士冲出木马,毁灭了特洛伊城,这就是著名的木马计。拉奥孔是当时阿波罗在特洛伊城的一个祭祀,他曾警告特洛伊人不要将木马引人城中。这触怒了希腊的保护神雅典娜想要毁灭特洛伊城的意志,于是雅典娜派出了两条巨蛇先将正在祭坛祭祀的拉奥孔的两个儿子缠住,拉奥孔为救儿子也被雅典娜派的蛇所咬死,特洛伊人见拉奥孔死,以为是拉奥孔当初的警告触怒了神灵,于是特洛伊人更加深信不疑地将木马运进城里,在进城之后特洛伊人还遭到了特洛伊预言家卡珊德拉的警告,但一切都被知识点击拉奥孔:由希腊人奥德修斯所派去的间谍西农所编的谎话遮掩的天衣无缝,连当时特洛伊国王普利阿莫斯也深信不疑,接着就是士兵的庆祝,喝的迷醉,完全破除了戒备,夜里在冲天的火光里古老的特洛伊帝国走向了毁灭。作品名称:拉奥孔
作品类别:绘画
完成时间:1610-1614年
作者国籍:西班牙
作者:格列柯
作品欣赏思考与交流 比较两件不同时期但名称同为《拉奥孔》的作品,你有什么样的发现,分别表现了艺术家怎样的审美情趣,这种审美情趣与艺术家所处的时代和地域的审美追求具有怎样的联系?上图:哈桑格罗德斯等的《拉奥孔》雕塑 古希腊(公元前一世纪)
右图:格列柯的《拉奥孔》油画 西班牙 (1610-1614)有桃子的静物画
这件作品是古罗马时期壁画中出现的一幅静物画,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古罗马时期绘画的发展水平与绘画方法。这件作品已经开始试图在平面上造一种立体的幻觉,但主要是通过对每一个物体明暗和阴影的表现来达到这一要求,画面上还没有统一的光线效果。此外,后来西方发展起来的焦点透视法还没有出现在画面上,因此整体的空间感觉不强,显得有些平面化。(壁画)佚名 (古罗马)有苹果和桃子的静物 这是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的作品,塞尚一直比较偏爱通过静物画的写生来分析物体的结构和体量感,这一点我们从这件作品中也可以明显地发现。作品遵循他的名言“要用圆柱体、圆锥体和球体去理解自然”绘制而成,其中的静物、衬布呈现出一种统一而坚实的感觉,水果的圆球形造型与背景的幕布、桌子以及衬布硬的边角与长的直线条产生出了一种对比,色彩则表现为单纯的冷暖色关系,整个作品感觉单纯而又厚重,具有一种内在的张力。塞尚(法国)
1905
油画 布面玻璃果盘中的静物利希滕斯坦(美国)
1973
丙烯画 布面
20世纪70年代利希滕斯坦开始对静物画感兴趣,但是他创作的静物画与传统的静物画不同,它们体现出波普艺术独特的美学趣味。波普艺术的主要观念就是“挪用”或“复制”,因此他总是刻意地复制或者模仿印刷品的风格。这幅静物画有着明显的图案化特征,单纯的色彩与简化的线条体现出利希滕斯坦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对大众文化的偏爱。他的作品反映出现代传媒迅速发展之后,各种重复出现的铺天盖地的形象对社会审美趣味变化的影响。 三幅作品同样是静物画,但却体现了作者不同的审美追求,你能说说看这三位作者体现出了如何不同的个人风格吗?思考与交流作品名称:自画像
作品类别:油画
完成时间:1499年
作者国籍:德国
作者:丢勒作品欣赏作品名称:自画像
作品类别:油画
完成时间:1889年
作者国籍:荷兰
作者:凡·高作品欣赏作品名称:手持画板的自画像
作品类别:油画
完成时间:1905年
作者国籍:西班牙
作者:毕加索作品欣赏 从这三位出自不同历史时期画家的自画像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审美意识的哪些变化?思考与交流作品名称:在阳台上的人
作品类别:油画
完成时间:约1810-1815年
作者国籍:西班牙
作者:戈雅作品欣赏作品名称:阳台
作品类别:油画
完成时间:1869年
作者国籍:法国
作者:马奈作品欣赏 两件作品都表现了阳台上的情景。请问它们分别作于什么时间?风格上有何差异?思考与交流作品名称:餐桌旁
作品类别:油画
完成时间:1899年
作者国籍:法国
作者:博纳尔作品欣赏作品名称:餐后的果物
作品类别:油画
完成时间:1908年
作者国籍:法国
作者:马蒂斯作品欣赏 两件作品都以餐桌为主题,但风格上却截然不同。请你说说看它们在风格上究竟有何差异?思考与交流 如果将四件作品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起来看,你发现有什么样的总趋势?1815年1869年1899年1908年思考与交流审美变化与文人画
西方审美变化与自我
结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社会的审美风尚和艺术家个人的审美情趣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本课知识回顾课后拓展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过这样的情形:曾经有一件文艺作品或者一件东西,摆在自己的面前,并不喜欢,但过一段时间后,竟然发现,自己喜欢上它了。是什么原因让自己转变了态度呢?请与同学相互交流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以你感兴趣的一件美术作品,分别询问年龄、性别和职业都不同的五个人对这件作品的看法。记录他们的看法,谈谈你的发现。请这五个人给“美”下一个定义,整理成文,据此说说你自己的观点。见课本68页“思考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