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课件+教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课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课件+教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6-12-20 11:16:52

文档简介

第四课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通过知识的讲解和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西方美术史上审美风气的变化,以及美术作品的不同审美取向;美术家自己的审美观念和社会审美观念之间不断塑造、调整、选择、更新的关系;培养开放、多元的审美心态,学会尊重不同的审美风格和艺术成就。
2学情分析
课堂讲授和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相结合,根据教材内容有所侧重。注意从图片本身出发,便于学生得出较为直观的结论,而不倾向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主要运用对比的办法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必要时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说明问题。
3重点难点
审美风尚的历史变化;美术的多元性。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出示图片:中山装、军装、西服、牛仔服、休闲装。
1.提问,举手回答:你喜欢哪一种服装?如果你穿,会选哪一种?
(4~6个学生回答。)
2.根据情况进一步提问:
a.为什么喜欢?
b.为什么没有人喜欢中山装?
c.你觉得现在的人(或你的父辈、祖父辈)会选哪一种?为什么?
说明讲解:中山装曾经是流行的服装;由于时代的变化,人们对服装的审美要求发生了变化。,其实不仅是服装,随着时代的变化,美术的审美标准也会产生变化,可以说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社会审美标准。
活动2【讲授】新授
A、审美变化中的中国古代花鸟画
1.出示图片《果熟来禽图》。
什么是没骨画:在中国画绘画技法中,用墨线勾出轮廓线称为骨法,所谓的“骨”指的就是墨线;不用墨笔勾出勾出轮廓线,而是完全用墨或色渲染成,就称为没骨法。用没骨法画出来的画就称为没骨画,也称为无骨画。古代山水、花鸟画都有用没骨技法进行绘画的,我们可称之为没骨山水画、没骨花鸟画。(说明社会审美风气对画家的影响。)
2.出示图片《枯木竹石图》。
提问:此图跟《果熟来禽图》有什么不同?
(说明、讲解:画得不细致,很随意,这是文人们非常喜欢的风格,在历史上流行了很长的时间。)
3.进一步比较《枯木竹石图》(吴镇)、《黄甲图》(徐渭)、《玉壶春色图》(金农)、《三千年结实》(吴昌硕)。
提问:它们跟《果熟来禽图》相比有什么区别?后两幅作品的“市俗气”表现在什么地方?谁能对这种变化的原因进行简单的分析?
(金农所在的扬州和吴昌硕所在的上海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收藏者也大多是商人。)
师:《果熟来禽图》所使用的“没骨法”虽然也是审美标准变化的产物,但跟以后的作品相比,显得很工致,几乎没有体现艺术家的个性和情感;苏轼、吴镇、徐渭的作品体现出更多的个人情感和性格;金农和吴昌硕的作品也具有强烈的个人特征,而且出现了世俗的气息(在民间观念里,桃子是长寿的象征)。
课件67张PPT。审美变化中的自我--社会审美标准与艺术创作的关系审美趣味的定义:
 审美主体欣赏、鉴别、评判美丑的特殊能力。是审美知觉力、感受力、想像力、判断力、创造力的综合。在人的实践经验、思维能力、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是以主观爱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对客观的美的认识和评价。既有个性特征,又具社会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中山装军装你喜欢哪一种服装?如果你穿,会选哪一种?
a.为什么喜欢?
b.为什么没有人喜欢中山装?
c.你觉得现在的人(或你的父辈、祖父辈)会选哪一种?为什么?
中山装曾经是流行的服装;由于时代的变化,人们对服装的审美要求发生了变化。温馨50年代 中山装干部的象征温馨50年代 列宁服干部的象征列宁装:最时髦的女装
式样为双排扣西装开领,腰中系一根布带,双排各有三粒纽扣,这是从苏联学来的服装款式,尽管这种服饰呈现出中性化的特点,但是在当时可是最时髦的服饰。体现出劳动是最美的本色及其时代风尚。
解放初期,苏式列宁装是最时髦的女装,是50年代干部们的标志性服饰。工作服背带裤是新时尚
人人参加劳动,建设新中国。需要耐磨耐脏的日常服装。工作服与军装的灰蓝绿自然成了最实际的流行色。

50年代末,前苏联某领导人到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的形象,号召穿花衣,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一时间,布拉吉成为时尚。“布拉吉”是俄语音译,即连衣裙。这种款式健康活泼,不做作,流行了很久,以至于现在许多中年妇女夏季的裙装还是这种稍加变化的布拉吉。前苏联女专家给中国带来了布拉吉热统一的60年代 绿军装青年的最爱1950年代末提出的“全民皆兵”口号被彻底贯彻到大众着装领域,色彩单调,不分男女,不分职业的军装盛行于中华大地。“十亿人民十亿兵”的十年“文革”时期,洗得发白的绿军装就是时尚。走出灰暗的70年代追求洋气的80年代近年来的审美秋裤外穿:今秋Legging其实不仅是服装,随着时代的变化,美术的审美标准也会产生变化,可以说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社会审美标准。一、审美变化中的中国古代花鸟画 《果熟来禽图》宋
林椿 绢本设色 26.9厘米 X27.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折枝画法发挥了小幅的特长,作者以活泼的形式突出表现了枝叶、果实的色彩和禽鸟的情态,大不盈尺却美轮美奂,在饱满丰硕的果实和小鸟怡然自得的鸣唱中,画外的情趣、诗意与画意相结合,加强了花鸟画借物抒情的目的,令人赏心。 什么是没骨画?
在中国画绘画技法中,用墨线勾出轮廓线称为骨法,所谓的“骨”指的就是墨线;不用墨笔勾出勾出轮廓线,而是完全用墨或色渲染成,就称为没骨法。用没骨法画出来的画就称为没骨画,也称为无骨画。古代山水、花鸟画都有用没骨技法进行绘画的,我们可称之为没骨山水画、没骨花鸟画。(这是当时的审美,说明社会审美风气对画家的影响。)《枯木竹石图》 苏轼画得不细致,很随意,这是文人们非常喜欢的风格,在历史上流行了很长的时间。 此图跟《果熟来禽图》有什么不同?进一步比较《枯木竹石图》(吴镇)
《黄甲图》(徐渭)
《玉壶春色图》(金农)
《三千年结实》(吴昌硕)。《枯木竹石图》(吴镇)《黄甲图》(徐渭) 《玉壶春色图》(金农) 《三千年结实》(吴昌硕) 它们跟《果熟来禽图》相比有什么区别?
后两幅作品的“市俗气”表现在什么地方?
谁能对这种变化的原因进行简单的分析?
金农所在的扬州和吴昌硕所在的上海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收藏者也大多是商人。
《果熟来禽图》所使用的“没骨法”虽然也是审美标准变化的产物,但跟以后的作品相比,显得很工致,几乎没有体现艺术家的个性和情感;苏轼、吴镇、徐渭的作品体现出更多的个人情感和性格;金农和吴昌硕的作品也具有强烈的个人特征,而且出现了世俗的气息(在民间观念里,桃子是长寿的象征)。二、分组讨论:西方绘画中的审美变化比较内容:风格和造型特征;
第一组:“拉奥孔”。
雕塑《拉奥孔》 大理石群像《拉奥孔》便是在希腊罗得岛上发现的,群像高184厘米。据西方考古学家考证,其制作年代约在公元前1世纪中叶,作者是罗得岛的雕塑家哈桑格罗德斯与他的儿子坡里多罗斯、阿典诺多罗斯。如果真是这样,它应属于罗马时代的雕刻。 埃尔·格列柯《拉奥孔》 两件关于“拉奥孔”的作品是要说明不同时期、不同美术家对同一题材的不同处理方式。 拉奥孔,是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祭司。由雅典娜诸神庇护的希腊军与特洛伊人进行了长达10年的特洛伊战争,但希腊人仍然攻不下特洛伊城。最后想出了一个木马计:用木头做了一匹巨大的马,放在特洛伊城外,全体希腊将士都假装撤退,乘船隐避到附近的海湾里,奥德赛率领众英雄事先藏入马肚里。特洛伊人以为希腊人撤回希腊本土了,就打开了城门。他们看见城门外留下一只巨大的木马,以为这是用来献给女神雅典娜的,想把它拖进城来。阿波罗神庙的老祭司拉奥孔便警告特洛伊人,不要把这匹木马拉进城内,以免中计。这触怒了雅典娜和众神要毁灭特洛伊城的意志。雅典娜便派遣两条巨蛇,把拉奥孔父子三人缠死。
这是一个神与人冲突的悲剧。作为祭司,预告灾难的来临是他的责任,但他违背了“天意”,因而遭到惩罚。在《拉奥孔》雕像上所表现出来的是极度的肉体痛苦。我们从这组群像的写实技巧上看,作者是深谙人体解剖知识的,他们对人在表现痛苦时的动作,对巨蛇缠身的情景做了精心的设计和美的构想。雕塑《拉奥孔》是典型的古典风格,比例和解剖结构都非常严格、清晰。而格列柯的《拉奥孔》却是变形的,人物被拉长,并且处于一个不现实的,甚至可以说是诡异的空间。背后的风景加强了悲剧的气氛,似乎整个世界都是悲惨的。很明显,主观情绪的因素增多了。第二组:“静物”《有桃子的静物画》古罗马 《有苹果和桃子的静物 》塞尚 《静物》莫兰迪古罗马的《有桃子的静物画》是一幅壁画(当时还没有油画),其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创造一种空间幻觉。虽然当时创造空间幻觉的方法还不很成熟,但我们还是能够体会到画家的这样一种努力。 塞尚的《有苹果和桃子的静物》不是创造空间幻觉,而是要体现自己的独特风格。他更关心的是平面问题,也即画面的“结构”。画面没有多少立体感,但可以看到直线、曲线、大小椭圆形、矩形、三角形的组合。 莫兰迪的《静物》有一种神秘和孤独的意味。教材所说的这些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不同“自我”,可以粗略地理解为对绘画和世界的不同看法,甚至就是画面的独特风格。塞尚是法国画家,莫兰迪是意大利画家;这两位20世纪的画家体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莫兰迪及作品第三组:“自画像” 前面的课中已经涉及到自画像这个类型。但本课中的自画像是要说明表现风格的不同 丢勒 毕加索 丢勒的自画像比较客观地描绘了自己的样子。毕加索就更自由了。它们之间的区别体现了审美意识的变化。可以称作超写实延伸讨论:(1)在这三组作品中,你最喜欢哪一幅?最不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2)完成“思考与交流”,有没有曾经不喜欢后来喜欢某一件作品的情况?谈谈个人的看法。冷军四、即兴讨论两件作品有何差异? 它们分别是什么时候的?风格有何不同? 四件作品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起来看,有什么总的倾向?
事实上把它们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起来,就会发现这是一个逐渐走向平面化的过程,马蒂斯的《餐后的果物》是一个总结,其中基本上没有空间感。五、总结美术作品具有各种不同的风格面貌和审美特色,它们之间没有高下对错之分,但都受到特定时期审美风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