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知识讲解与美术作品分析、解读,使学生了解中西美术史上审美风尚和艺术家审美情趣(即“自我”)的历史变化,理解社会审美风尚与艺术家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分析、比较、讨论的活动,让他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教师作适当提示、补充和归纳。
3、情感与价值观:树立多元化的艺术观念,培养开放、包容的审美心态和意识;鼓励学生形成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自我”意识。
2学情分析
本课题告诉我们,存在于精神层面的审美观具有时代性,会随着社会变迁,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发生演变。
教材以中外美术史作为主线,来帮助学生认清审美变化中的画家是如何来处理自己的技法与风格的。教材告诉我们,艺术家不仅要有创新追求,并且作为学习者的我们也应有开放的眼光,多元并存的态度去鉴赏美术作品。
在实施教学中,以100年的服饰变化导入人们的审美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具体到美术作品,社会审美的变化直接影响艺术家的自我认识并为之创作,同时这种自我又推动艺术的发展。然后运用横向与与纵向的中外美术作品进行对比分析,从而看到,审美是就是创新的一部份。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西审美风尚和艺术家审美情趣的历史变化;美术的多元性。
教学难点:社会审美风尚变迁的原因及社会审美风尚与艺术家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由视频导入
展示视频《女性 vs. 男性帽饰的百年演变史》
1、提问:视频中展示的是什么变化? 说明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一百年以来帽子的变化,说明时代的变迁,带来了人们审美风尚随之发生改变
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的精神文明内涵。
不同的时代,社会审美风尚不同;不同的人,审美情趣(即“自我”)也不一样。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内容: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活动2【讲授】二、分析比较:
首先,我们来了解中国画的审美变化。
1、展示作品《写生珍禽图》、《果熟来禽图》
提问:这两副作品有何异同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相同点:它们同属花鸟画,画得工整写实。
不同点:风格特点有细微差异,画法不同。《写生珍禽图》属“宫廷画”(解释“宫廷画”,也称院体画、职业画、行家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职业画家所画,多为统治阶层服务。其特点:工整写实,显富贵。)画面的色彩及描绘的内容显富贵,运用了“勾勒填法”(解释并以树叶为例用粉笔示范);《果熟来禽图》描绘的是硕果累累的树枝上歇着一只欲飞的小鸟,充满生机盎然的意趣,显得秀美写实,开始倾向个性表现,运用了“没骨法”(解释并以树叶为例用粉笔示范)。
2、展示作品《枯木竹石图》、《黄甲图》、《竹石图》、《三千年结实》
提问:比较这些作品与前面两幅作品,它们有何区别?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不同点:前面两幅画得工整写实。而这些作品画得简洁、随意,属“文人画”(解释“文人画”,也称诗意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画。其特点:简洁、随意、富有诗意,强调“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它们运用了“写意”的画法(解释“写意”画法并以树枝为例用粉笔示范)。
郑板桥《竹石图》的自我表达解读 这副画描绘的是在悬崖峭壁的岩缝里长出的几根竹子,作者画完后有感而发,欣然提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深刻地描绘了这副画的意境和内涵,达到了“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完美境界。从这副画可以看出:竹子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生长却毫不动摇,它所具有坚韧不拔的品质正是作者的自我写照。历代许多文人画家常常把“梅兰竹菊”比作为“四君子”,并以此来托物言志,表达自我。
吴昌硕《三千年结实》的世俗倾向解读 吴昌硕在作品中表现的桃子(在民间观念里,桃子是长寿的象征)带有世俗倾向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因为吴昌硕生活在上海一带,商业较为繁荣,收藏他作品的大都是商界的富人,为了迎合他们的心理,所以表现出了世俗倾向。
提问:为什么不同时代的作者表现出来的风格特点各不一样?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一是艺术家存在 “自我”差异(前面这些作品表现出来的风格特点正是艺术家们自我的体现);二是社会对艺术家“自我”的影响(如吴昌硕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世俗倾向就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提问:为什么元、明、清、近代时期文人画占主流地位?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这与当时的“重武轻文”的政治背景有关。因为当时文人不能受到重用,出现了文人逃世、厌世、过隐居生活的现象,他们便以写诗作画的形式来抒发个人的想法和情感。所以出现了文人画的热潮。
通过上述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不同的时代,社会的审美风尚和艺术家个人的审美情趣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活动3【活动】三、分组讨论:
领略了中国画的审美变化,继续了解西方的审美变化。
1、将教材67、68面的12幅作品按类别分成四组(分别展示)
第一组:“拉奥孔”
人物形象:造型变化
雕塑《拉奥孔》是典型的古典风格,注重人物比例、解剖结构;
绘画《拉奥孔》是风格主义的作品,注重气氛渲染、主观感受。
《拉奥孔》是根据希腊的神话故事创作的,表现的是两条巨蟒将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活活缠死,表现出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与命运抗争的悲壮美。
希腊是一个神话王国、文明古国,雕塑艺术非常精湛,如“维纳斯雕像”就出自希腊,它是古典艺术的发源地;希腊人崇尚人体健美、爱好体育运动,是奥运会的发源地,今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的圣火就是在希腊的奥林匹亚点燃的。
绘画《拉奥孔》作者格列柯是一位善于打破常规、思想激进的画家,为了突出画面悲剧性气氛,有意识地对人物进行夸张变形的处理。
第二组:“静物”
《有桃子的静物》注重画面的空间幻觉;
塞尚的《有苹果和桃子的静物》注重画面的结构,趋向平面化;
利希滕斯坦的《玻璃果盘中的静物》注重画面的装饰效果、平面化。
第三组:“自画像”
丢勒的《自画像》:着装华丽、精心打扮,人物造型写实;
毕加索的《自画像》:着装休闲、轻松打扮,人物造型平面化;
克洛斯的《自画像》:着装随意、自由打扮,人物造型写实。
从形象打扮表明: 着装走向生活化
自画像直接反映:作者的自我表达、自我感受
第四组:“阳台”、“餐桌”
戈雅的《在阳台上的人》:画面背景空间较强,有一定深度;
马奈的《阳台》:是根据戈雅的《在阳台上的人》重组创作的,画面背景空间处理极为平板,但注重人物神态的表现;
博纳尔的《餐桌旁》:注重光线和色彩的表现,削弱了画面和物体的空间关系;
马蒂斯的《餐后的果物》:画面基本上没有空间关系,富有装饰平面效果。
按照时间排列发现:这是一个三维立体逐渐走向平面化的过程。
2、将学生分成两大组,分别分析讨论第一组作品和第三组作品。
3、教师提示学生分析每一组作品的内容:如创作年代、风格、造型特征、表现形式等并比较其区别。
4、每一组请一位学生上台对着相关作品进行分析、比较。
5、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归纳。
6、第二组和第四组由教师分析、比较。
通过上述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社会的审美风尚和艺术家个人的审美情趣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活动4【练习】四、思考:
1、社会审美风尚变迁的原因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由于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环境,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价值和审美取向等各不一样,所以,在不同时期艺术家们创作的题材、形式和“自我”意识也各不相同,所形成的社会审美风尚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如前面提到的文人画产生的背景就与当时“重武轻文”的政治背景有关;清代吴昌硕的作品有世俗倾向就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
2、社会审美风尚与艺术家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审美标准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以示意图的形式分析讲解,并以当代服装流行的例子加以说明。
某一时期的社会审美风尚会制约、影响艺术家审美情趣,使这一时期的社会审美风尚相对稳定。但由于艺术家的“自我”意识而产生的求异、求新的观念和作法,反过来会改变、更新社会审美风尚。
以服装为例:如今年流行休闲服的某一款式和颜色,它会制约、影响到服装设计师的设计方向,但由于设计师有着“自我”意识和创新的观念,设计出新的款式和颜色,然后推广流行开来,形成新的社会审美风尚。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循环关系。因此,美术创作会不断推陈出新,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活动5【讲授】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对中西审美变化的了解,清楚地看出,社会的审美风尚和艺术家的审美情趣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而产生一定的变化。因此,美术作品表现出来的风格、形式和手段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应该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和传承历代的审美风尚和审美情趣,并以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去改变和创造我们的生活,营造一种格调高雅、健康和谐的社会审美风尚和个人的审美情趣。
课件15张PPT。湘美版美 术 鉴 赏
不同的时代,社会审美风尚在变化。
个人审美情趣也在发生着变化。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社会审美标准与艺术创作的关系中国的审美变化这两幅作品有何异同点? 勾勒填色法 没骨法 中国的审美变化与前面两幅作品相比,它们有何区别?元代 吴镇宋代 苏轼明 徐渭清 金农清 郑板桥中国的审美变化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抒写个性把“梅兰竹菊”比作为“四君子”,并以此来托物言志,表达自我。
清 郑板桥世俗倾向 在民间观念里,
桃子是长寿的象征 近代 吴昌硕不同的时代,社会的审美风尚不同
——影响着艺术家个人的审美情趣(自我)中国的审美变化工整写实 —— 即兴创作
抒写个性 —— 世俗倾向分析和对比画面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艺术家怎样的审美趣味?雕塑《拉奥孔》是典型的古典风格,注重人物比例、解剖结构,崇尚永恒与经典。 (古典)
绘画《拉奥孔》是巴洛克风格的作品,注重气氛渲染,表达直接,强调主观感受,充满戏剧性。 (浪漫)西方的审美变化注重画面的空间真实 有立体感,但多的是画面的“结构”,趋向平面化 波普艺术出现在50年代中后期,其特点是把商业艺术的题材用于绘画,视觉图像简单直接,排除个性的流露,注重画面的装饰效果、平面化 西方的审美变化静物画:具象到意象着装华丽、精心打扮,人物造型写实 着装休闲、轻松打扮,人物造型平面化 着装随意、自由打扮,人物造型写实 自画像:着装走向生活化西方的审美变化画面背景空间处理极为平板,但注重人物神态的表现 西方的审美变化削弱了画面和物体的空间关系 ,仍然保留了色彩表现的光感效果纯粹是平面的色彩装饰效果,
是博纳尔基础上一大进步画面背景空间较强室内风景人物:立体到平面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社会的审美风尚和艺术家个人的审美情趣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西方的审美变化审美变化中的自我思考与交流:
有没有曾经不喜欢但后来喜欢某一件作品的情况,是什么让自己转变了态度?
请同学们相互交流生活经验,谈谈个人的看法。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