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进入历史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从视觉形象中发现、寻找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到历史在艺术题材中所占有的重要位置,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关系,并培养学生从历史题材绘画中发现艺术家个性的能力。2-1-c-n-j-y
二、教学内容:
以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特写为表现对象的艺术作品,其中以绘画作品居多。使学生能从不同时代、不同材质的艺术作品中历史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难点与重点:
根据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设定本课的重点是要让学生了解到历史在艺术题材中所占有的重要位置;难点则是在认识过程中,发展学生在绘画题材中发现不同的艺术美的能力。【版权所有:21教育】
四、导入新课:
⒈展示: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提问:知道这是谁说的吗?是什么事呢?
学生回答:……
(先展示前半句再接着展示后半句,目的是想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会把后半句给说出来。)
提问:那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诗人又是表现的什么事呢 ?
⒉展示:骆宾王的诗
提问:看了这首诗,能让我们想到什么呢?(给学生一点时间讨论)
学生回答:讨论回答
提问:那能不能把你们所说的那些句子给总结一下,用简单的画面来表示?
⒊展示:《易水送别》图片
提问:我这张怎么样呢?大家看看能不能把诗人的感情表现出来呢?
提问:相信大家也都知道电影版的《荆轲刺秦王》。这虽是一件历史事件,虽然离我们很长远,当时的场景也已经不再存在,但是我们的作家、导演却都可以让我们重新去了解那段历史,那我们的画家能不能再现历史呢?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些图片,就让画家带我们进入历史,我们也看看欣赏一下画家是怎么去表现历史的。
五、教授新课:
第一部分:0 223
一件有关历史重要事件的作品,一方面展现了历史场面,另一方面,又更多地融入了艺术家个人对历史事件的看法。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展示:《荆轲刺秦王》(东汉、画像石)
提问:这张图片上表现的是什么内容呢?是什么绘画形式呢?
(这是在武梁祠画像中的柱子上发现的,是拓片。学生可能对拓片还不是很了解的,所以应该要进行讲解分析。)www-2-1-cnjy-com
学生回答:……
提问:大家来观察一下,我们的艺术家是来表现这一历史故事的?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拓片不同与其他的绘画形式,没有那么细致,但能够把人物的动作给表现出来,同时也可以很准确地把事情给表现出来;还应该把在东汉那个年代的绘画流行给说一下,特别是画像石,为什么画家和当时的人都这样喜欢画像石?东汉的汉画像石是汉代人刻划在墓室、祠堂上带有鲜明主题的装饰石刻画。到现在都还有很大的历史价值,是当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1·c·n·j·y
2、展示:《步辇图》 (唐 阎立本)
提问:大家听说过“文成公主”吗 ?那谁又能帮我想想那时候的皇家是怎么提亲的啊?
学生回答:(学生都会知道这一事件的,说到“提亲”学生会讨论的。这时候应该要注意学生的情况,应该注意应该那提亲的场面。)(再展出画面)
提问: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幅画,看看在这画上是怎么表现的?
学生回答:……(学生可能会把人物的安排说一下。)
(在学生说到人物安排的时候,教师应该要注意到要怎么把学生的眼光引导到教学目的上去。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到当时在唐代的时候,人物画已经得到空前的发展,题材也已经涉及到重大的政治事件中去了;其次,要讲画家在当时的地位和他所擅长的绘画技巧;最后,要把学生的重点引在画家对人物的处理方面,如画面的重心、主要人物等等;画家是怎么样如实地表现当时的场面。画家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安排放在首位,并没有把旁边的场景给放到里面中去。)【出处:21教育名师】
(作品内容分析:取材于唐贞观八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事件,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唐太宗端坐在由六名宫女抬着的步辇上,另有数名宫女或掌华盖,或持扇。左边所画的一排三人,中间一位便是禄东赞,他被前面一穿红袍的典礼官引见给唐太宗。后一穿白衣者为译员(或内侍)。禄东赞身着吐蕃民族流行的联珠纹袍,拱手向唐太宗致敬,生动地刻画出藏族使臣的身份和恭敬、机敏的性格特征。画家笔下的唐太宗,通过他那舒朗的眉宇、睿智的目光和飘动的胡须,表现了这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封建帝王的自信与威严。线条劲细流畅,色彩浓丽。)
3、展示:开国大典 (油画)和照片
先展示照片
提问:知道这张照片表现的是什么吗?
(一看照片学生就知道要讲的内容肯定跟开国大典有关)
提问:那如果让我们根据照片去画画,大家会是怎么去画呢?是如实去根据照片还是有自己的想法呢?
学生回答:(学生讨论回答,综合学生的回答,引出下一个问题。)
提问:那让我们看看这位画家是怎么去表现这一历史时刻的吧?看看我们同学中是不是和他的想法是一致的呢?
展出油画
提问:仔细观察两个画面,他们有什么不一样吗?画家是怎么去表现的呢?
学生回答:角度不一样……。
提问:各是什么角度呢?
学生回答:旁边和下面
(主要是要学生能够自己去比较。画和照片对比的意义主要是要表现出画家是怎么根据实际表现历史;画家是怎么把自己想法融入画面的。主要引导学生从两个不同的材质中比较人物的神态、位置安排等方面来分析画面。通过照片与油画的对比,画家对真实情况做了修改,通过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新中国的人民与领袖的关系。)
4、展示:《拿破仑加冕》 (法国 达唯特)
提问:我们在前面已经欣赏了中国古代和现在关于重大历史事件的画面了,那我们看看外国的。现在我想再问问,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拿破仑”这个名字?
学生回答:有。(先提出这个问题,是想先激起学生对接下来所讲的感兴趣)
提问:那大家都知道哪些关于拿破仑的事呢?
学生回答:(可能会对拿破仑的战事比较感兴趣;这里需要教师慢慢去引导。)
提问:那看看我这张画面是记录拿破仑的什么事呢?
学生回答:…… (会知道是加冕的事)
提问:这张图片是很大的,我截取了画面的一部分,请找找看哪个是拿破仑?画家是怎么去表现的?为什么画家在画面上这样地安排?【来源:21cnj*y.co*m】
学生回答:(主要把学生的眼光引到局部这张图片上,主要让学生去观察人物的神态;也是引导学生怎么去结合历史原因来分析画面;所以这时候应该注意学生的提问,应该把一些历史原因告诉学生。也应该注意要讲一下画家与拿破仑之间的联系背景。
(画家忠实记录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的国王加冕仪式的一幅油画杰作。为了巩固帝位,这位皇帝极其傲慢地让罗马教皇庇护七世亲自来巴黎为他加冕,目的是借教皇在宗教上的巨大号召力,让法国人民以至欧洲人民承认他的"合法地位"。在加冕时,拿破仑拒绝跪在教皇前让庇护七世加冕。而是把皇冠夺过来自己戴上。达维特为避免这一事实,煞费苦心地选用皇帝给皇后加冕的后半截场面。这样,既在画面上突出了拿破仑的中心位置( 拿破仑站起来给皇后加冕),又没有使教皇难堪。达维特尽心竭力要画好这一幅鸿篇巨制,他找人帮他制作了一座模仿"加冕"全景的木偶模型盘,以便按照总体构思进行画面光线的调整。许多人被画家请到画室里来作模特儿。达维特尽心竭力要画好这一幅鸿篇巨制,他找人帮他制作了一座模仿"加冕"全景的木偶模型盘,以便按照总体构思进行画面光线的调整。许多人被画家请到画室里来作模特儿。)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第二部分:艺术与一般历史事件
艺术中的历史有些是艺术家亲身经历的,但更多的是艺术家按照自己的思想和目的对历史的想象。
1、展示:《狼牙山五壮士》(油画、照片)先展示油画形式的图片
提问:看了前面几幅关于不同时代、不同形式的记录国家重大历史事件的绘画作品后,也让我们来欣赏欣赏那同样是反映历史的一般事件。我们大家先来看看这幅表现的是什么内容吗?跟我们前面所欣赏到的油画有什么不一样吗?21教育网
学生回答:(一半的学生可能会知道这幅画的内容。)
提问:那我们也根据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来分析一下画面,我同样也以一样电影海报宣传画为参照,看看、分析一下我们的画家是怎么去表现五壮士的?
学生回答:……
(先展出绘画作品,再展出照片,直接要学生去对比,让学生自己先去发现问题,再在这时候教师总结一下,再进行分析画面。也应该要注意故事的背景;和画面中所散发出来的中国式油画风格的特点,宣传画只是一个对照,所以应该注意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油画上来。)、21*cnjy*com
(品背景分析:为了不让日伪军发现连队转移方向,将日伪军引向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日伪军误认咬住了八路军主力,遂发起猛攻。5位战士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一直坚持战斗到日落。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等5位战士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 聂荣臻为纪念塔题词:“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21·cn·jy·com
2、展示:《收租院》(群雕)
先让学生欣赏图组。(人物个别形象)
提问:这是什么绘画形式?这几组表现的是什么内容呢?
学生回答:老人受迫、年轻人的愤怒 好象是旧社会受压迫、起来反抗的场景
提问:那画家是怎么去表现他们的那种愤怒的?
学生回答:从面部表情、动作等等方面来表现。(可由学生表演一下)
(教师总结:先让学生分辨出雕塑和油画、国画之间区别,雕塑更能直接去表现人物的表情也更直接地去感染观众。这时候教师应该先从画家是怎么样去表现这里事件的角度去考虑提问,让学生进入我们所设计的提问氛围中去,再接着从画家要表现的目的出发,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情况,加深学生对这一作品和作品的历史背景了解。)
(品背景分析:收租院,最具影响的有三个版本:原版在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刘氏庄园,黏土雕塑,四川美院师生和当地民间艺人集体创作,1965年完成;1965年底在在北京展出其复制品,几个原创者和中央工艺美院一些师生共同完成;1974年,部分原创者和四川美院的师生在四川美院用玻璃钢镀铜重塑了这件作品;其他形式复制品不计其数。收租院的诞生和经历都颇具传奇色彩。1964年,为了“艺术地再现恶霸地主的心狠手辣和劳苦大众的疾苦、愤怒”,有关部门召集民间艺人创作泥塑作品,但力有不逮,遂向四川美院求援。于是四川美院师生和当地民间艺人精诚协作,完成了大型群雕收租院。此后收租院在经历了持久的风光和并不短暂的沉寂,近来重又受人关注。收租院以地主庄园收租场所实地环境,分为送租、验租、风谷、过斗、算帐、逼租、怒火等连续的情节,塑造了114个与真人大小相近的人物,塑像布局全长约96米。形象刻画十分精细写实,加上环境为实景,力求营造真实感。塑像采用民间泥塑的传统方法,即用稻草与棉絮和泥在木扎骨架上塑成,眼睛是黑色玻璃球镶上去的。)
3、《梅杜萨之筏》(法国 籍里柯)
提问:这一绘画作品又是怎么样的呢?能不能帮我分析一下,他们是怎么样的表情?
学生回答:有痛苦、麻木、兴奋等等
(先让学生去观察画面,能够发现很多的细节,再总结学生所说的那些,可以先把画家作画的背景讲一下;再就是画家是想把这一事件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想引起社会的共鸣,所以画家在人物刻画下了工夫,把受害者在见到希望的那一场面给画了下来;最后,画家是怎么去表现的,如构图、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等等方面)。
(作品内容分析:这是一场特大的惨剧。但法国政府为了逃避官方的责任,对此事只做了简短的报道。这一事件遭到舆论的一片哗然,籍里柯也格外愤慨。他开始聆听幸存者的叙述作为灵感的来源,同时也对腐烂的尸体、重危的病人等进行现场写生,搜集素材。他要以此为题,创作一张饱含激情和想象力的画,让它再现出那惊心动魄的场面。为了这幅画,籍里柯还托筏上一个生还者木匠制作了一只木筏模型,让黄疸病人做模特儿,在上面摆出各种惨状。为了能够更真实地表现出海浪和天空,他也亲自去海边进行研究。一切都准备就绪了,剩下的就是如何以艺术的构思进行创作。我们看到,最终完成的画面采用了金字塔形的构图,船帆与木筏上的幸存者正好构成一个三角形,成为画面的中心,向观众明白展现出木筏在海上飘荡的情景。有的人已经死去,有的人奄奄一息,有的人抱着亲人的尸体陷入沉思……而一堆振臂向前的人冲破了稳定的大三角形的束缚,又构成一个动荡、富于激情的三角形。他们一个推一个,直到最高处的人被高高举起,挥舞着一块红巾。顺着他们呼喊的方向,细心的读者能够在远处的浪尖上发现一个细微的船影,与迫在眼前的死亡相比,它意味着生的希望。)
4、《格尔尼卡》(西班牙 毕加索)
①、展出:先展出纪念碑图片(学生有些会不知道这是什么。)
再展出9.11图片
提问:这些照片记录的是什么事件呢?
学生回答:9.11事件
提问:大家都知道9.11事件,也应该会想到这件事给那些失去亲人的人造成了多大伤害!那大家知道在大楼里面的人,在知道大楼塌的那一刻又会是怎么样的呢?
学生回答:很痛苦、慌张等等。
(再讲讲纪念碑的来历)
提问:那让我们看看接下来这张画表现的是什么?
②、展出:《格尔尼卡》
学生回答:(这时候学生会看不懂画面,可能回答就是说很乱,看不是很清楚,所以在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先引导学生去分解画面,再在同时把画家作画的背景和画家当时的作画意图告诉学生;接着教师要根据当时的历史情况和画家作画时的感情、意图和画家的作画风格,来分析画面,比如说那牛头和马头代表什么。)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作画背景:在西班牙内战中,1937年4月26日下午,协助佛朗哥叛军作战的德军轰炸了西班牙的一座巴斯克历史名城——格尔尼卡。在这个全镇居民只有7000来人的小镇上,炸死1654人,炸伤889人,格尔尼卡化为平地。面对法西斯的残暴行经,毕加索在极度的愤怒和痛苦之中,唤起了狂热的创作激情。他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以这起事件为题完成了举世闻名的《格尔尼卡》。这幅画4米多高,约9米长,整整占据了两面墙壁。使人震惊的不仅仅是画的尺寸,这幅以生与死、善与恶、和平与战争为主题的巨作,从内容到手法都是震撼人心的。该画运用立体主义的绘画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恐惧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整幅作品以白、黑、灰为基调,弥漫着悲壮、阴郁、压抑、恐怖的气氛,不规则的线条形成的角和弧的交错,给人一种支离破碎和动乱的感觉。)www.21-cn-jy.com
(画面分析:作品中央是一匹引颈哀鸣的马,一只长矛穿进了它的背部。这匹马象征西班牙人民。马的身下倒着一位被撕成碎片的男人,他手上还紧紧握着一柄折断了的剑。剑旁边有一朵鲜花,这朵花是对死去战士的悼念。图中的四位妇女,她们尖叫着,哀号着,有的正从着火的楼上逃跑,有的正抱着死去的婴孩仰天哭喊,有的无望地伸展着手臂……一个妇女从窗子里探出身体,右手举着一盏油灯,油灯的左上方有一盏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样射向四周。画的左上方,有一头立着犄角、冷漠无情的牛,这个牛头代表法西斯的残暴和黑暗。这些象征表白画家将要把这一切罪恶和黑暗暴露于光照之下,昭示于全世界面前。后来,毕加索曾解释说:“画面中发出嘶烈哀鸣的马,是西班牙人民的象征,牛代表了人民所受到的种种苦难,以及这些苦难所造成的暴烈恐怖气氛,反映了法西斯的暴行。”)21·世纪*教育网
5、展出:《加莱义民》 罗丹 青铜
提问:先来看看这组是什么样的绘画形式?画家要表现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这时候可以把雕塑家创作背景给讲一下,再与前面毕加索的画进行比较,同样是表现战争,两幅画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提问:雕塑家是通过什么去表现的?与上面的《格尔尼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学生回答:一种是油画形式,一种是雕塑形式……
(教师总结:要把作品分开来讲,一个人物一个人物地分析,从整体到局部,从动作到面部表情,要去引导学生去发现。)21*cnjy*com
(作品分析:义民赴难这一事件,源出于法国的历史年鉴:14世纪百年战争时期,英国军队即将攻陷法国的加莱市,加莱市被英军围困将近两年,市民的生命危在旦夕。经过双方的谈判,英王爱德华三世提出残酷的条件:加莱市必须选出六个高贵的市民任他们处死,并规定这六个人出城时要光头、赤足、锁颈,把城门钥匙拿在手里,才可保全城市。这是法国人民永难忘怀的历史悲剧。加莱市本要求罗丹制作义民中的一个,但罗丹了解到历史后,答应只收一个雕像的报酬而塑造六个雕像。
《加莱义民》分为两组,前边三个一组,后边三个一组,他们身材相似,站立在一起。中间一个头发稍长,眼睛向下凝视的,是最年长,最有声望的欧斯达治,他迈着沉着的步伐向前走去,不看四周,也不迟疑和恐惧,他那刚毅的神情,显示了他内心的强烈悲愤与牺牲的决心。由于他的坚强,鼓动着其余的人。最右边站立的一个稍为年轻的人,皱起的双眉和紧抿的嘴流露着悲愤,两手紧握着城门钥匙,他茫然望着前方,似乎感到命运的不公平,在心中无声地抗议着。右边第三个义民,死亡使他恐怖,他用双手遮住眼睛,似乎想驱散恶梦,但仍不能避开这个悲剧的命运。左边第二个,内心表现出无比的愤怒,那举手向天的手势,不是祈祷,而是对上帝未能主持正义的谴责。他目光向下凝视,半开着的口似乎要说着什么。他身边的一个义民,年纪较轻,他似乎被迸发出的爱国热情所冲动,但由于想到转瞬间将离开人世,不免引起生离死别的悲愤情感,他蹙起眉头,摊开双手,表示无可奈何的神态。在他们身后的一个义民,两手抱头,陷入无比的痛苦之中。虽然后面的三个义民没有前面的那么坚定勇敢,但他们仍然为了全市人民作出自我牺牲,这种壮举同样值得尊敬。
群像富有戏剧性地被排列在一块象地面一般的低台座上。这六个义民的造型各自独立,然而其动势又相互联系着。组雕是一个整体,是一种充满着可歌可泣的义举形象的整体。罗丹以彻底逼近真实和深入探索的精神,尖锐的心理刻画和强烈的性格表现在震撼着人民的心。这件作品不论其结构,和就其对纪念性形象的理解,以及对英雄人文的阐述,都具有革新的意义,显示了罗丹艺术的辉煌不凡。)
六、布置作业:
书上三幅关于大卫的雕像,请在课余时间找出他们的时代和不同之处,画家又是怎么去处理的?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艺术和历史的关系,也让我们了解了画家是怎么去再现历史的;我们从两大部分来讲,并借鉴了中外的一些巨作,使我们同学们的观察能力提高了很多,相信大家再在课余时间更能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怎么去分析历史画面,使我们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高!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