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进入历史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从视觉形象中发现、寻找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到历史在艺术题材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关系,并培养学生从历史题材绘画中发现艺术家个性的能力。
2学情分析
高中生对艺术品接触较少,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也相对薄弱,对于文字和绘画中历史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所知不多,教师在参照历史故事讲解画面内容之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3重点难点
以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为表现对象的艺术作品,其中又以绘画居多。提高学生从不同时代、不同材质的艺术作品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播放音乐视频《松花江上》,导入教学。
活动2【讲授】教学
二、作品欣赏与示范讲解
1.通过幻灯展示作品,引导学生欣赏《虎门销烟》、《圆明园劫难》、《开国大典》的历史照片、油画。
针对画面内容,向学生提问,讨论,老师引导学生怎样去欣赏一幅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
教师总结:美术作品并不是历史的直观鉴证:1、因为艺术家并不是历史家,艺术中的有些历史是他们亲身经历的,但更多的是艺术家按照自己的思想和目的对历史的想象。2、往往很多艺术作品时艺术家为特定的消费群体和赞助人而制作的,具有某些特定的功能。当制作关于历史事件的作品时,会带有某些主观立场,对于真实的历史会有所改变。
2.历史题材作品的分类:
⑴.美术与重大历史事件
欣赏 《步辇图》
针对画面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讨论画面内容以及作品中出现的有趣现象,在不揭示正确答案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做出猜测或回答。
讲述《步辇图》历史故事及其发生的历史背景。简要讲述阎立本的生平与艺术特长,唐太宗向阎立本提出的绘画任务,以及魏晋以来人物画的发展。
⑵欣赏《文姬归汉图》。
画面表现的是什么故事?同样是和亲题材,它跟《步辇图》表现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2.美术与权力
⑴.欣赏《瑞鹤图》
此幅一改常规花鸟画构图的传统方法,将飞鹤布满天空,一线屋檐既反衬出群鹤高翔,又赋予画面故事情节,此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次大胆尝试。绘画技法尤为精妙,图中群鹤如云似雾,姿态百变,无有同者。更为精彩之处,天空石青满染,薄晕霞光,色泽鲜明,鹤身粉画墨写,睛以生漆点染,顿使整个画面生机盎然
⑵.欣赏《拿破仑加冕》
3.美术与一般历史
⑴.欣赏《美杜萨之筏》
历史背景:1816年7月,法国政府的巡洋舰载着400多位乘客,开往非洲,途经布朗海峡时不慎浅,造成了惨重的灾祸。船长和一群高级官员乘救生船逃命了,剩下150多名乘客被抛在临时搭制成的一只木筏上。从7月5日开始漂流经过十多天,筏上最终发生惨剧:恶风大浪,乘客饥饿煎熬,竟啃吃死者的肉,直至精神失常,互相残杀。至第13天被救时,筏上仅剩下15人。
⑵.欣赏《加莱义民》
以讲授为主,教师可以对该图所表现的意图和历史事件做简要的介绍。
三、课堂总结
人们永远有对历史的认识渴望和对历史的想象,除了写下来的文字,美术的图像也是一种重要的方式,而透过这些图像,借助相关的资料,又使当代的人们走进历史,与历史对话。
课件19张PPT。美术:进入历史美术作品反映历史
艺术家的作品,有时候就是一本“历史著作”,
只是,这本著作不是由文字写成,
而是由生动的视觉形象组成,
向我们展示历史的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瞬间……
《虎门销烟》 李延生 国画《圆明园劫难》 孙涛 油画法联军侵华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咸丰十年(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0月6日,占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启尔中将于1860年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
烧毁圆明园
英法侵略军到达圆明园后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销赃灭迹,掩盖罪行,英国全权大臣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大火连烧3昼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
美术作品真的是历史的直观鉴证吗? 美术作品并不是历史的直观鉴证:因为艺术家并不是历史家,艺术中的有些历史是他们亲身经历的,但更多的是艺术家按照自己的思想和目的对历史的想象。
《开国大典》历史照片1949年10月1日,这是一个永远为中国人民所纪念的日子。这一天,
北京30万军民聚集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开国大典。
人群和旗帜、彩绸、鲜花、灯饰,汇成了喜庆的锦绣海洋
《开国大典》素描画《开国大典》 董西文 油画 比较《开国大典》的历史照片与油画,试分析他们有什么不同,画家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画面?
各小组形成讨论稿,并且选派代表在班上发言。讨论:按照题材,我们将表现史实作品分三类:1、重大历史事件3、美术与一般历史2、美术作品与权力1.美术作品与重大历史事件
中国历史上,和亲是改善与周边民族关系的较好方式之一,但和亲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国力衰弱,以和亲委曲求全,结好番邦;另一种是国力强盛,威震四海,以和亲安抚边远之邦,有赐婚的意味。
思考:1.为什么只有一个人坐着,而其他人都站着呢?
2.为什么是女人来抬步辇?
3.为什么坐着的人要比其他人都画得大些呢?《步辇图》 唐 阎立本 历史中,除了一些重大历史时刻之外,还有一种悠闲的历史景象,它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朝代的兴衰情况,都是值得记录的历史。2.美术作品与权力《瑞鹤图》 北宋 赵佶思考:这幅作品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它与权力有关? 画面视点很高,着重描绘了空中的白鹤,同时也仔细描绘了皇宫的半个屋顶。屋檐两边各有一个螭首,这是最高级的“九脊顶”,皇帝才有权居住,是皇帝的象征。
此图绘彩云缭绕之汴梁宣德门,上空飞鹤盘旋,鸱尾之上,有两鹤驻立,互相呼应。画面仅见宫门脊梁部分,突出群鹤翔集,庄严肃穆中透出神秘吉祥之气氛。此幅一改常规花鸟画构图的传统方法,将飞鹤布满天空,一线屋檐既反衬出群鹤高翔,又赋予画面故事情节,此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次大胆尝试。绘画技法尤为精妙,图中群鹤如云似雾,姿态百变,无有同者。更为精彩之处,天空石青满染,薄晕霞光,色泽鲜明,鹤身粉画墨写,睛以生漆点染,顿使整个画面生机盎然. 《拿破仑加冕》 法国 路易·达维特《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以下简称《加冕》)是画家忠实记录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的国王加仪式的一幅油画杰作。[3]为了巩固帝位,这位皇帝极其傲慢地让罗马教皇庇护七世亲自来巴黎为他加冕,目的是借教皇在宗教上的巨大号召力,让法国人民以至欧洲人民承认他的"合法地位"。在加冕时,拿破仑拒绝跪在教皇前让庇护七世加冕。而是把皇冠夺过来自己戴上。达维特为避免这一事实,煞费苦心地选用皇帝给皇后加冕的后半截场面。这样,既在画面上突出了拿破仑的中心位置(拿破仑站起来给皇后加冕),又没有使教皇难堪。身穿紫红丝绒与华丽锦绣披风的拿破仑,已经戴上了皇冠,他的双手正捧着小皇冠,准备往跪在他面前的皇后约瑟芬的头上戴去。在拿破仑的背后坐着那位教皇庇护七世,他无力地坐着,默认这一情景。整个气势十分庄严,人物多达百人,每个人物形象以精确的肖像来描绘,这里有宫廷权贵、大臣、将军、官员、贵妇、红衣主教与各国使节。构图之宏大,场面之壮观,为画家以前的任何作品所没有的。达维特尽心竭力要画好这一幅鸿篇巨制,他找人帮他制作了一座模仿加冕全景的木偶模型盘,以便按照总体构思进行画面光线的调整。许多人被画家请到画室里来作模特儿。 艺术中,历史几乎无处不在,即使有些历史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的艺术家没有亲眼目睹,但是他们仍然可以在事件的基础上,加以自己的丰富的想象力再现当时情景,让我们如同亲身感受3.美术作品与一般历史美杜萨之筏 法国 藉里柯画家并不是历史学家,
他更想成为一个观察者
和批判者。思考:
在面对死亡的时候
人们有什么不一样
的反应?
从画面中你能感受
出怎样不同的人物
形象?他们各自的
状态是怎样的?表现一般历史小结人们永远有对历史的认识渴望
和对历史的想象,除了写下来的文字,
美术的图像也是一种重要的方式,
而透过这些图像,借助相关的资料,
又使当代的人们走进历史,与历史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