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进入历史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通过对美术作品所描绘的历史事件的解读,获得更多美的体验。
2学情分析
第一个“思考与交流”是关于故宫的,可以参考教材上的说明来完成;第二个“思考与交流”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画面,体会悲剧性的效果最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3重点难点
以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为表现对象,有一定的个难度。
4教学过程
《开国大典》董希文 1953年创作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一改:1955年因高饶反党联盟 去高岗(最右边)
二改:1968年因文化大革命开除刘少奇党籍 去刘少奇补全董必武
三改:(复制)1972年因要去林博渠庆祝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30周年 靳尚谊、赵域复制原版 1977年在纪念周总理逝世1周年的展览上展出
四改:197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 在复制品上恢复刘少奇和高岗 由中央美术学院画师阎振铎和北京电影学院讲师叶武林执笔
1979年9月 革博《中国共产党党史陈列》 后《中国革命史陈列》《近代中国陈列》展复印件
1992年 《二十二世纪中国》美展
2003年10月 中法文化年系列展览之一《东方既白——新中国现实主义美术作品回顾展》
《步辇图》(传为宋摹本) 唐 阎立本
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臣禄东赞到长安通聘迎娶文成公主 朝见唐太宗
画面 前典礼官 中禄东赞 后通译者
公元640年,即唐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派大相(相当于宰相)禄东赞向大唐求亲,第二年到达长安。由于当时大唐帝国国泰民安,各民族友好相处,因此,当时竟有五个兄弟民族的首领向大唐求亲,禄东赞胜利,吐蕃决定隆重迎接;松赞干布亲率欢迎队伍由拉萨出发直奔青海迎接。松赞干布为公主建造一座城,作为纪念,让子孙万代都要与上国大唐永远亲和。他按照唐朝的建筑风格,在拉萨修建了城郭和宫室,这就是现在的布达拉宫。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互通有无,对加强汉藏两族的联系、团结,发展藏族的经济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受到人们的敬仰,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内至今还保存着他俩的塑像。
《洛神赋图》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
Z这是其中一个局部,实际上它有一长卷,我把它分成四部分展示,可见这个是相当长的,有27.1cm宽,572.8cm长,将近六米长。
传说魏武帝曹操之子曹植少时曾与上蔡县令甄逸之女甄宓[fú]相恋,后甄宓嫁给曹丕为后,生子明帝曹叡[ruì]后,惨遭迫害致死。曹植获得甄后遗枕,写出《感甄赋》,明帝曹叡将其改为《洛神赋》。将甄后和洛神相提并论,实际上是对故人的怀念和感情寄托。画卷通过反复出现曹植和宓妃(洛神)的形象,描绘他们之间的情感动态,形象地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爱慕和因“人神殊途”不能如愿的惆怅之情。
《挥扇仕女图》是一幅描写唐代宫廷妇女生活的佳作。全卷所画人物共计十三人,分为五个自然段落。起首第一段为“挥扇”。第二段为“端琴”。第三段为“临镜”。第四段为“围绣”。第五段为“闲憩”。五个段落似离还合,从不同的侧面,刻画了人物在不同场景中的各种心理状态。在画中,作者通过对嫔妃的生活的描绘,表达出她们寂寞、沉闷、空虚、无聊的心情。画家周昉出身于豪门,因此,他对于贵族阶层奢华的生活非常熟悉。其仕女画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中贵族妇女的行乐活动,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从而迎合了中晚唐时期大官僚贵族们的审美意趣。其作品在张扬唐王朝繁华兴盛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亦揭示了贵妇们极度贫乏的精神世界。
《簪花仕女图》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此图没有花园庭院的背景,只绘了5位仕女和一名侍者。她们那高髻簪花、晕淡眉目,露胸披纱、丰颐厚体的风貌,突出反映了中唐仕女形象的时代特征。几位仕女,乍看近似,实际各有特点,不但服装、体态,连眉目、表情也不相同。右起第一人头插牡丹花一枝,侧身右倾,左手执拂尘引逗小狗。对面立着的贵妇右手轻提纱衫裙领子,好像很闷热。第三位是手执团扇的侍女。相比之下,她衣着和发式不为突出,但神情安详而深沉,与其他嬉游者成鲜明对比。接下去是一身披白格纱衫的贵族女子,右手拈红花一枝,正凝神观赏。第五位贵妇人似正从远处走来,头饰及衣着极为华丽,超出众人之上,神情好像傲视一切。最后一位贵妇,她右手举着刚刚捉来的蝴蝶,显出窈窕婀娜之姿。画家还借小狗、鹤、花枝和蝴蝶,表现人物的不同嗜好和性格,卷首与卷尾中的仕女均作回首顾盼宠物的姿态,将通卷的人物活动收拢归一,成为一个完整的画卷。
《虢国夫人游春图》公元752年(天宝十一年),再现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的一个画面,描写了一个在行进中的行列,人马疏密有度,以少胜多。全画共九人骑马,前三骑与后三骑是侍从、侍女和保姆,中间并行二骑为秦国夫人与虢国夫人。其中四人(包括女孩)穿襦裙、披帛,另外五人都穿男式圆领袍衫。虢国夫人在画面中部的左侧,秦国夫人居右上首,正面向虢国夫人诉说什么。
《捣练图》是唐代名画,作者是唐代画家张萱,画作原属圆明园收藏。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描绘了从捣练到熨练各种活动中的妇女们的情态,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仪容与性格。表现的是妇女捣练缝衣的场面,人物间的相互关系生动而自然。手拿绢匹的妇女身躯稍有点往后仰,好像在微微着力;熨练妇女认真专注的表情,端丽的仪容,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温厚从容的心情。在绢下好奇地窥视的女孩,以及畏热而回首的煽火女童,都十分生动。
《宫乐图》该图描写后宫嫔妃十人,围坐于一张巨型的方桌四周,有的品茗,也有的在行酒令。中间的四个人,则负责吹乐助兴。所持用的乐器,自右而左,分别为筚篥bì lì、琵琶、古筝与笙。旁边站着的二名侍女中,还有一人轻敲牙板,为她们打着节拍。从每个人脸上陶醉的表情和蜷卧在桌底下的小狗,都未被惊扰来推想,乐声应该十分优美!
韩滉《五牛图》,2013年1月1日《国家人文历史》九大专家共同评为:九大镇国之宝。目前中国所见最早作于纸上的绘画。一头牛在低头慢慢地食草;一头牛翘首向前奔驰,仿佛是撒野的猛兽;一头牛在回顾舐舌,露出一幅旁若无人的样子;另一头牛则纵趾而鸣,好像在呼唤着离去的伙伴;还有一头牛在缓步跂行,似乎走向田头,又仿佛耕地归来,令人回味无穷。韩滉以淳朴的画风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表现了唐代画牛所达到的最高水平。
按明朝人的著录,《五牛图》卷在北宋时曾收入内府,宋徽宗还曾题词签字,但这些痕迹都因后人的挖割而不复存在了,只有“睿思东阁”、“绍兴”这些南宋宫廷的印记表明它南渡的身世。
元灭宋后,大书画家赵孟畹玫搅苏夥???,如获巨宝,在上面留下了“神气磊落、希世明笔”的题跋。
到了明代,《五牛图》卷又陆续到了各位大收藏家和鉴赏家项元汴与宋荦的手中。清代乾隆皇帝网罗天下珍宝,《五牛图》卷被征召入宫,乾隆皇帝非常喜爱,并多次命大臣在卷后题跋。
清朝末年,名画被转到中南海瀛台保存,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紫禁城,《五牛图》被劫出国外,从此杳无音讯。
1950年初,周恩来总理收到这位爱国人士的来信,信中说,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在香港露面,画的主人要价10万港币,自己无力购买,希望中央政府出资尽快收回国宝。周总理立即给文化部下达指示,鉴定真伪,不惜一切代价购回,并指示派可靠人员专门护送,确保文物安全。文化部接到指示后,立即组织专家赴港,鉴定《五牛图》确系真迹,经过多次交涉,最终以6万港元成交。
1977年1月28日,《五牛图》卷被送到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厂,由裱画专家孙承枝先生主持修复。装裱修复完成的《五牛图》卷旧貌换新颜,焕发了生机。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时南唐画家顾闳中作,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据历史记载,这幅图是作者奉后主李煜之命,去刺探韩熙载不做南唐官员的缘由而潜入韩宅,暗中观察后创作的。后主李煜欲用韩熙载为相,派画院画家顾闳中、周文矩晚上到他家,窥看他与门生宾客夜宴情景,绘成此图。会画分五段。分别画出韩熙载与其宾客舞伎们听琴、观舞、休息、调笔等情节。
第一段是“听琵琶演奏”,描绘了韩熙载与宾客们正在聆听弹奏琵琶的情景,画家着重地表现演奏刚开始,全场气氛凝注的一刹那。画家对于不同的人物,根据他们不同的身份和年龄,刻划出他们各自不同的姿态、性格和表情,显示出作者不同凡响的画艺。此段出现人物最多,有七男五女,弹琵琶者为教坊副使李佳明之妹,李佳明离她最近并侧头向着她,穿红袍者为状元郎粲。另有韩的门生舒雅、宠妓弱兰和王屋山等。
第二段是“集体观舞”,描绘了韩熙载亲自为舞伎击鼓,气氛热烈。其中有一个和尚拱手伸着手指,似乎是刚刚鼓完掌,眼神正在注视着韩熙载击鼓的动作而没有看舞伎,露出一种尴尬的神态,非常符合这个特定人物的特定神情。
第三段是“间息”,描绘的是宴会进行中间的休息场面,人物安排相对松散。韩熙载在侍女们的簇拥下躺在内室的卧榻上,一边洗手,一边和侍女们交谈着,整体气氛非常舒缓放松。
第四段是“独自赏乐”,女伎们吹奏管乐,韩熙载换了便服盘膝坐在椅子上,正跟一个侍女说话。奏乐的女伎们排成一列,各有不同的动态,似乎画面中迷漫着清澈悦耳的音乐。
第五段是“依依惜别”,画面描绘宴会结束,宾客们有的离去,有的依依不舍地与女伎们谈心调笑,结束了整个画面。
在这幅画中体现的醉生梦死的及时行乐中,隐含着韩熙载对生活的失望,而这种心情,反过来又加强了对生活的执着和向往。
《千里江山图》据卷后蔡京题跋知系王希孟所作,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因此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清明上河图》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馆,长528厘米,高24.8厘米。张择端早年游学汴京(今开封),后习绘画,徽宗时在翰林图画院任职。善画风俗画,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等。其作品大都失传,存世《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画卷描绘的是当年汴京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真实生动,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优秀风俗画。全图大致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市郊景画,第二段是汴河,第三段是城内街市。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桥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作品,是黄公望为无用师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险在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称《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较长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2011年5月18日,《剩山图》点交仪式在京举办,于6月1日在台北故宫与《无用师卷》合展。
《汉宫春晓图》是中国重彩仕女第一长卷。绢本重彩,尺幅很大,纵30.6厘米,横574.1厘米,作为装饰性绘画来说属于巨制。汉宫春晓是中国人物画的传统题材,主要描绘宫中缤妃生活。
该图以春日晨曦中的汉人宫廷为题,描绘後宫佳丽百态;其中,并包含有画师毛延寿为王昭君写像的著名故事。画中人物的服饰,有着典型的唐风;家具则具有明代特色。因此画中描绘的绝非汉代宫廷,而是汉人宫廷。
《百骏图》该稿本为纸质,纵102厘米、横813厘米。保留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郎世宁,活了78年,意大利米兰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年轻时在欧洲学习绘画,曾为教堂绘制圣像。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到京后约于雍正元年(1723)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他很好地融合了中西绘画技法,既讲究西方绘画中的立体效果,注意透视和明暗,重视写实和结构准确的合理性。由于他能画并精通建筑学,曾参与增修圆明园建筑工事。擅画肖像、走兽、花果、翎毛尤善画马。存世作品有《聚瑞图》、《嵩献英芝图》、《百骏图》、《弘历及后妃像》、《平定西域战图》等。
清代是中国宫廷绘画的顶峰,当时来自意大利的画家郎世宁,则是清代宫廷绘画领袖,正是在他中西合璧绘画技法的影响下,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清代宫廷画风。郎氏善画马,《百骏图》是其平生百余幅马作品中的杰作。此图描绘了姿态各异的骏马百匹放牧游息的场面。每一匹马都有自己的情感色彩,形态各异。
这次主要讲的是中国十大传世佳作,刚好十一刚过去,就加上了《开国大典》这幅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佳作。
课件28张PPT。进入历史中国美术作品反映历史《开国大典》复制品第一次修改:去掉高岗第二次修改:去掉刘少奇,补全董必武步辇图主图--(唐)阎立本步辇图
使者部分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
唐代·阎立本《步辇图》
唐代·张萱、周昉《唐宫仕女图》
唐代·韩滉《五牛图》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明代·仇英《汉宫春晓图》
清代·郎世宁《百骏图》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唐·阎立本《步辇图》唐《唐宫仕女图》系列周昉 《挥扇仕女图》
《簪花仕女图》
张萱 《虢国夫人游春图》
《捣练图》
陈丹婷《宫乐图》《挥扇仕女图》《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宫乐图》唐·韩滉《五牛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明仇英《汉宫春晓图》明仇英《汉宫春晓图》清·郎世宁《百骏图》欣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