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说:农村改革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安徽省。他所说的农村改革是( )
A、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B、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为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改的目标是( )
A.扩大企业自主权 B.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D.实行对外开放
3.1984年1月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在这之后,我国( )
A.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迅速建立了珠海经济特区
C.在内地各城市建立了经济特区 D.逐渐扩大对外开放的地区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代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起步并首先取得突破的。在邓小平的支持下,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推广开来。
对外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的全方位多层次、扇面形辐射的对外开放大格局。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材料二 改革在前,开放在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呈现出改革与开放交互进行的新局面。改革越是深入,越需要借助开放的动力;开放越是扩大,越需要改革的支撑。改革开放相互联运相互促进,形成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合力。
----摘编自葛努力《善于改革与开放关系的深层探析》
材料三 改革与开放,无论从哪个维度比较,2013年都与30多年前惊人地相似。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1979年,我国决定成立深圳特区,中国经济开始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2013年,中国(上海)自贸区挂牌启动,被赋予深圳特区同等的历史地位。
----张小平《开放与改革再出发》(2013年12月26日《中国经济导报》)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率先进行“包干到户”、成为我国农村改革典型的地方是哪里?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2)材料二认为,我国改革与开放的相互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3)根据材料三回答,2013年“与30多年前惊人地相似”的含义是什么?第8课 改革开放的展开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步骤;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说明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引导学生以深圳等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就说明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使学生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通过了解自己身边的国企改革情况,使学生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好处,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通过广州、厦门等在近代史上被开放为通商口岸,在现代史上被开放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或经济特区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力强盛才能使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道理,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
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初步具备了用历史的眼光来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改革开放的史实对学生来说相对久远,他们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却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缺乏亲身体验,难以把握改革开放的实质,难以理解课本中提到的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因此在本课教学中,要尽提供适量资料,设置问题,深入浅出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学习。
3重点难点
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小调查
1、同学们家里的田地一般都种哪些农作物
2、如果觉得种农作物收益不大,你家能改种其他作物吗 为什么
3、假如将来你们举家外迁,你家的田地能不能卖给别人 为什么
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
导学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广大农民就已经对的管理模式日益不满,一些农村酝酿着改革。
(二)发展过程
1、中共、省委实行“放宽政策”,两省农村开始试行、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但由于当时思想认识的局限性,不少干部担心这种做法会否定。
2、和党中央明确肯定了这种做法,为全国经济改革指明了方向。此后“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经过完善,发展成为。
(三)意义
使生产者在和方面获得了相对的和,又把、和紧密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促进了中国的大发展。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一)开始
1978年,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试点首先在进行。
(二)过程
1、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的全面展开。指出,改革的基本任务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2、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
3、1993年以后,国有大中型企业纷纷转换,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造,推行、,增强了和
。
三、经济特区的建立
1980年,我国设立、、、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又将划为经济特区。
说一说:经济特区的设立起到什么作用
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活动3【活动】小组合作探究
1、为什么广大农民对人民公社的管理模式不满意
2、建国以来我国农业政策经历过那几次变革
3、为什么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放在国有企业上
活动4【练习】随堂练习
练习检测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首先开始于()
A.城市改革B.农村改革C.国有企业改革D.沿海地区开放
2、有一座城市,它是1980年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这座城市是()
A、汕头B、深圳C、珠海D、厦门
3、材料一:山东有个社员说“生产责任制真神,俺社才搞了一年,农民就开始显富了。”
材料二:1980年,中央决定将深圳划为经济特区。有人以“一夜城”,来形容深圳发展之快。
材料三:邓小平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
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我国什么样的对内、对外政策 这个政策是在哪次会议上做出决定的
⑵你还知道哪些经济特区
⑶简要说明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共20张PPT)
第8课
改革开放的展开
说
学习目标
描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和步骤、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以及对外开放的格局的形成。
概括深圳等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就说明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
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树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小调查
1、同学们家里的田地一般都种哪些农作物?
2、如果觉得种农作物收益不大,你家能改种其他作物吗?为什么?
3、假如将来你们举家外迁,你家的田地能不能卖给别人?为什么?
小麦、玉米、大豆等
能,对土地有自主经营的权利。
不能,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
这种只有土地经营权,而没有土地所有权的土地管理方式被称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
农民对人民公社的管理模式日益不满
农村经济长期落后
为什么
集体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收入不高,生产积极性低。
2、发展过程:
范
围
方
式
安徽
四川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包产到户
包干到户
全国
3、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生产者在劳动和经营方面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又把他们的责任、权利和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过去
现在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政策经历过哪几次改变?
讨论
1950----1953年的土地改革
三大改造中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走集体化道路
人民公社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改革
政企不分,吃大锅饭,职工积极性不高。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的主干,其改革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全局。
为什么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放在国有企业上?
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
1978年
四川试点
1984年
全面展开
十四大
提出目标
1993年后
国企转换经营机制
扩大企业
自主权
增强
企业活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现代企业制度
公司制
股份制
从1984年开始改革,到2004年,海尔从青岛一个亏空147万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营业额超过1000万的中国冰箱第一品牌,成为世界500强。
海尔在美国的总部
砸毁有缺陷冰箱
25岁,用青春把小渔村变成大城市;25年,用前无古人的速度领跑经济。这个城市的名称,不只代表地点,它代表关于时间的观念,也代表重若生命的效率。
——2004年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评选
这座城市是?
深圳
三、经济特区的建立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多次出访外国,深刻地意识到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强调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这为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
1、背景:
我国设立的经济特区有哪几个?
深圳
海南
厦门
汕头
珠海
1980年
1988年
3、经济特区的设立起到了什么作用?
经济特区的设立,是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步骤。它在加强对外贸易,利用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推进经济改革,加速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有效的示范作用。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场,经济特区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深圳
珠海
汕头
厦门
海南
浦东
环渤海地区
长江三角洲
珠三角
闽南三角洲
沿海向内陆全方位对外开放
深圳今昔对比
上海浦东今昔对比
改
革
开
放
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小结
经济特区—沿海城市—沿海地区—内陆
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