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审美自律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美术风格和形式的发展逻辑。
2、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表达艺术家的个人感受与独特的形式之美。
3、了解中国的书法和文人画的主要观念和基本的发展规律。
2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判断力,但对视觉艺术作品特点和内在规律不一定有深入了解。本班是文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有读解美术作品的习惯和感悟能力。
3重点难点
1、美术作品中的纯形式因素。
2、美术风格发展过程中的继承和创新。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1、回顾前面鉴赏学习过的美术作品,同学们会感觉到艺术家的创作不是很尽兴。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在历史长河中,美术其实总是依附于一定的实用功能而存在,美术家被赋于这样或那样的任务,美术作品的创作也是为了满足不同的现实需要。在很长的历史时期,艺术家的自我与个性并不被特别重,一定时期的美术有一定的形制和样式,那时的艺术家通常只能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体现自己的个人特色。随着历史的发展,当美术家在作品中发现了自己的乐趣,独立审美和个人风格便成为他们主动追求的目标。
2、今天我们鉴赏的美术作品中有一幅世界名画是与同学们年龄相仿的画家画的美术作品。
活动2【活动】新课
.审美自律的含义
.中国书法代表作品鉴赏.中国文人画代表作品鉴赏
1审美自律的含义:
一、是指艺术家不是为某一个阶级社会团体或者其他人从事创作,而完全从个人的兴趣出发,强调一种个性化的表达,同时在作品的视觉形式方面也无需屈从于公众的审美品位。二、是美术的风格发展和演变有着自己的内在规律,不受外界社会因素的干扰。
2书法作品鉴赏
鉴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
《兰亭序》作为古文典范载入《古文观止》,出现在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中,书法作品《兰亭序》作为书法典范也出现在我们的美术教科书中。
学生回忆并回答
学生观看视频
完成第一个“思考与交流”
教师总结:即使王羲之自己日后也无法写出如此率真流畅的作品。“率真流畅”就是真性情,追求原创当下的即兴之美。所以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二、比较鉴赏颜真卿的书法作品《祭侄文稿》
让我们看看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最有眼缘的四个字“父陷之死”,诉说着颜真卿满纸国破家亡的悲痛。
三、比较鉴赏苏轼的书法作品《寒食帖》
体会一下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的美,流露着什么样的真性情?苏轼写这件作品时,由于被贬职流放,正是处于人生的低潮。“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途)穷,死灰吹不起!”
教师总结:《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稿》是圣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
3文人画作品鉴赏
汉唐时期,中国的美术家还是从比较写实的角度来描绘客观事物,绘画的主要形式是精工细绘,工笔重彩。
学生回忆并回答
两宋时期,由于文人学者的影响形成了文人画,审观意识已经大大不同于汉唐,艺术家更热衷表现山水,渐渐表达出寄情山水间的意境。
一、工匠画和院体画与文人画代表作相比较
a,北宋院体画家郭熙的山水画《早春图》
学生观察体验并联想
画面采用典形的三远法构成一幅可游可居可望有“春山淡冶而如笑”的意境。卷云皴蟹爪树山石树木的造型个性。宋神宗的王安石变法历史背景。教师总结:从章法布局来看,画家把远、中、近景分成三个断层,构成全景式的中国山水画早期模式(又能符合朝庭式面貌“规定”)。
b,文人画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在传统绘画里它特有的“雅”与工匠画和院体画所区别,独树一帜。
文人画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代,张衡、蔡邕皆有画名。画品虽不传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姚最“不学为人,自娱而已”成为文人画的中心论调。使历代文人将其尊为绘画的宗旨。唐代诗歌盛行,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使后世奉他为文人画的鼻祖。他的绘画作品成为后世文人画家的范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蔚然成风,代代相传。
南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大文人,如苏轼、黄庭坚、米芾父子等,他们在王维的文人画派基础上,以书法入画,实践并发展了其水墨技巧。
c,展示苏轼的《枯木竹石图》和米芾《珊瑚笔架图》
学生观察思考
苏轼的《枯木竹石图》提出了文人画的第一个理念:绘画与形似,见与儿童邻。米芾《珊瑚笔架图》提出文人画的第二个理念:逸笔草草,直抒胸臆。比较鉴赏文人画家米芾的儿子米友仁《潇湘奇观图》
学生观察思考描绘的并非湘江景色,而是借作者居住的镇江景致忆念梦里潇湘――心源之奇用没骨法取代了隋唐北宋以来的双勾法,给人一种树为“无根树”的自然美形象,刷新了山水画的形象和表现方式――手法之奇米氏云山皴法的创新宣纸取代绢,使得“米氏云山”远山近水墨色淋漓,大笔涂染出的风景,浑然不着一痕。章法采用在一个统一的空间集聚山水形象,使连绵不绝的形象由前至后形成一个不间断的序列。
教师总结:他们在王维的文人画派基础上,以书法入画,实践并发展了其水墨技巧。
d,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与赵孟睢度祷?锷?肌返谋冉?
学生观看视频
完成第二个“思考与交流”
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此外再没有关于他的记述,不久就早逝。《千里江山图》是青绿山水画,章法与《潇湘奇观图》同属第二阶段。博学多才的赵孟钍窃??榛?蠹?,经历了矛盾复杂而荣华尴尬的一生,他作为南宋遗逸(宋太祖赵匡胤的第11世孙)而出仕元朝,对此,史书上留下诸多争议。“薄其人遂薄其书”,贬低赵孟畹氖榉?,根本原因是出自鄙薄赵孟畹奈?恕?《鹊华秋色图》是文人画风式青绿设色山水画,画法讲究“书画同源”,章法布局是将山水作为特别整体的、具体的环境来描绘,地面连续后,实际上联结了各山水要素。
教师总结:元代以后的艺术家更加注意表现古代文人清淡幽远、怡情山水的思想,有意识地用山水草木来表达文人君子的高洁品德。
二、元至明清文人画已成主流
a.王冕的《墨梅图》王冕学画的故事。梅、兰、竹、菊“四君子”自喻高洁。b.陈洪绶的《晞发图》造型夸张、怪诞又不失古怪。
c,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强调不拘一格,自由抒发自己的个性。
教师总结:元至明清文人画已成主流,画面构成讲究诗、书、画、印。明清的艺术家在前人的基础上,开始在画面意境、表现手法、思想情操等上面追求个性,充分发挥中国画的特点,更加的抒情写意,画坛异彩纷呈。
课堂小结
一、了解美术风格和形式的发展逻辑。
二、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表达艺术家的个人感受与独特的形式之美。
三、了解中国的书法和文人画的主要观念和基本的发展规律。
课件80张PPT。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节
审美自律
一、审美自律的含义
二、中国书法代表作品鉴赏
三、中国文人画代表作品鉴赏 在历史长河中,美术其实总是依附于一定的实用功能而存在,美术家被赋于这样或那样的任务,美术作品的创作也是为了满足不同的现实需要。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艺术家的自我与个性并不被特别重,一定时期的美术有一定的形制和样式,那时的艺术家通常只能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体现自己的个人特色。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当美术家在作品中发现了自己的乐趣,独立审美和个人风格便成为他们主动追求的目标。 一、是指艺术家不是为某一个阶级社会团体或者其他人从事创作,而完全从个人的兴趣出发,强调一种个性化的表达,同时在作品的视觉形式方面也无需屈从于公众的审美品位。 二、是美术的风格发展和演变有着自己的内在规律,不受外界社会因素的干扰。审美自律的含义兰亭序 王羲之 东晋遒健秀美 回味隽永祭侄文稿 颜真卿 唐代笔势圆润雄奇 气势凝重而又神采飞扬黄州寒食贴 苏轼 宋雄秀兼备,古朴多姿《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稿》是圣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 汉唐时期,中国的美术家还是从比较写实的角度来描绘客观事物,绘画的主要形式是精工细绘,工笔重彩。五牛图 韩滉 唐代虢国夫人出行图 张萱 (唐代)宋摹本 两宋时期,由于文人学者的影响形成了文人画,审观意识已经大大不同于汉唐,艺术家更热衷表现山水渐渐表达出寄情山水间的意境。。早春图 郭熙 北宋深远平远高远三远潇湘奇观图 米友仁 南宋?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在传统绘画里它特有的“雅”与工匠画和院体画所区别,独树一帜。
????文人画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代,张衡、蔡邕皆有画名。画品虽不传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姚最“不学为人,自娱而已”成为文人画的中心论调。使历代文人将其尊为绘画的宗旨。唐代诗歌盛行,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使后世奉他为文人画的鼻祖。他的绘画作品成为后世文人画家的范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蔚然成风,代代相传。
南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大文人,如苏轼、黄庭坚、米芾父子等,他们在王维的文人画派基础上,以书法入画,实践并发展了其水墨技巧。
《枯木竹石图》苏?轼??[宋] 苏轼强调绘画抒写主观情感的功能,主张诗画相融相通,要求作品有诗的境界,物象有活的精神,是宋代文人墨戏的创导者与实践者。他的传世作品《枯木竹石图》,绘干扭枝曲的枯树,若挣扎伸展,坚硬顽强;虽笔墨不多,却有孤傲险怪之气,与其傲岸豪放的性格相一致,抒写了胸中的磊落不平。《珊瑚笔架图》[米芾 (宋)米友仁(宋)《潇湘奇观图》千里江山图 王希孟 北宋 元代的艺术家更加注意表现古代文人清淡幽远、怡情山水的思想,有意识地用山水草木来表达文人君子的高洁品德。鹊华秋色图 赵孟? 元代鹊山鹊山华不住山 元至明清文人画已成主流。明清的艺术家在前人的基础上,开始在画面意境、表现手法、思想情操等上面追求个性,充分发挥中国画的特点,更加的抒情写意,画坛异彩纷呈。 墨梅图 王冕 元代晞发图 陈洪绶 明代搜尽奇峰打草稿 石涛 清 课堂小结
一、了解美术风格和形式的发展逻辑。
二、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表达艺术家的个人感受与独特的形式之美。
三、了解中国的书法和文人画的主要观念和基本的发展规律。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