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审美自律 课件+教案 (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课 审美自律 课件+教案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6-12-20 12:43:35

文档简介

第五课 审美自律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审美自律”的内涵和艺术家对个人风格和形式美的追求;
2.了解中国书法和文人画的一些主要观念和发展线索;
3.了解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印象派的主要观念和风格。
2学情分析
我校高一学生来自全县各乡镇,水平不一,基础较差,但总体喜欢美术,热爱绘画。
学生在分析绘画作品时不一定能直接得出审美自律的结论,例如当时欧洲的艺术市场逐渐成形,美术家不是接受某些机构或个人的订件,而是画好以后挂在画廊里等人来买。这样的交易方式有利于美术家的自由发挥。
3重点难点
1.美术作品中的纯形式因素;
2.美术风格发展过程中的继承和创新。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导入教学
你喜欢写字吗?
班上哪位同学的字写得最好?
平时我们写的字属于什么字体?
这一字体最突出的代表作品是什么?
引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王羲之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艺术家的个性、情绪以及独特的审美观念对作品的影响以及中国绘画多样的艺术风格
活动2【活动】二、欣赏作品,导入新课:
1、展示作品:文征明《兰亭修稽图》
2、说明“明四家”:文徵明、唐寅、沈周、仇英
3、介绍:二王:王羲之 王献之
4、请学生列举几个身边的书法家:
卢渊林(省级书法家,寿宁二中教师),作品展示,字帖展示
刘明程(省级书法家,寿宁斜滩人,现在宁德)作品展示,字帖展示
李培雄(省级书法家,寿宁斜滩人,现在上海)作品展示,字帖展示
吴发辰、缪长钻(省级书法家,寿宁人,现在寿宁)作品展示
活动3【讲授】三、课业重点,作品欣赏:
(一)欣赏王羲之的《兰亭序》。
1、教师简单介绍作品的背景和艺术特色。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具体内容,使学生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2、完成第一个“思考与交流”:
教师总结:这是大书法家王羲之在他著名的书法作品《兰亭序》中所写的一些“之”字。不过他可不是刻意写出来的,为什么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7页第二段的内容。
教师提出要求: ①能否找到每个“之”字的原始位置。 ②如果把这些字在作品中的位置交换一下,会不会影响全篇的效果?
3.学生思考并回答。
书法讲究气韵,兰亭序一气呵成,自然随意,适情适性,达到了绝妙的境界,形成了独立审美和个人风格,不愧为“天下第一行书”。
4.教师总结。
这篇作品是即兴写下来的,当时的情绪和感受自然而然地流露在其中;正因为如此,它是不可重复的。它的创作仅仅是为了把自己当时的感受表现出来,是一种相对纯粹的自我娱乐和情感抒发,没有外在的目的。
(二)讲授知识点:
“审美自律”的含义:
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指艺术家不是为某一个阶级、社会团体或者其他人从事创作,而完全从个人的兴趣出发,强调一种个性化的表达,同时在作品的视觉形式方面也无需屈从于公众的审美品位;
二是美术的风格发展和演变有着自己的内在规律,不受外界社会因素的干扰。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因为只有当艺术家具有独立的人格和地位,才有可能自由地探索自己个性化的形式语言。
但是,尽管艺术家想获得创作上的充分自由,但是他们毕竟不是活在真空中,所以在风格上总是要继承前人的东西,然后再加以发展。(举例说明)
(三)教师展示作品:
郭熙的《早春图》和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8页,并依据教材中的分析对这两幅作品进行比较。
教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适当加以引导,从作者身份、服务对象、创作目的、绘画形式、创新之处等进行比较。
2、画家身份?创作态度?风格特点?
宋 米友仁 潇湘奇观图 纸本,墨笔,纵:19.8厘米,横:289.5厘米。
米友仁(1074-1153) 南宋书画家。米芾长子,人称小米。善行书。其山水画发展了米芾技法,以水墨横点(米点皴)写烟峦云树,运笔草草,自称“墨戏”,对后世“文人画”中笔墨纵放风格有影响。 3、学生思考并回答。 4、教师总结,并点明教学主题“审美自律”。
5、完成第38页的“思考与交流”。
6、学生阅读并研究教材:
学生阅读并分析第39页元、明、清时期的美术现象。
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来认识: ①作品的题材与内容。 ②表现方式。 ③这些因素与艺术家的人品以及内心感受之间的关系。 ④对美的认识。 ⑤创作主体意识(即个性化的增强)带来绘画领域中的什么变化。
7.学生分析,教师总结。并且对文人画进行介绍、总结。
8.教师与学生一起赏析一些文人画作品,按照“意象美术”的欣赏方法来进行欣赏。着重要理解艺术家为什么创造这些形象,是表白心迹,还是超脱世俗,还是反叛社会等等。
活动4【作业】作业布置:
学生在课后自主完成欣赏书法名家作品一幅,如“二王”作品。
课件54张PPT。你喜欢写字吗?班上哪位同学的字写得最好?平时我们写的字属于什么字体?这一字体最突出的代表作品是什么?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王羲之知道绍兴兰亭吗? 第二单元 第5课 审美自律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艺术家的个性、情绪及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对作品的影响以及中国绘画多样的艺术风格。兰亭修禊图 明 文徵明明四家文徵明、唐寅、沈周、仇英 二王:王羲之 王献之兰亭序介绍.flv列举几个身边的书法家:卢渊林----寿宁二中 教师
刘明程----寿宁 斜滩人李培雄----寿宁 斜滩楼下村人缪长钻----现寿宁劳保局干部
龚扬健----寿宁南阳人
叶大明----寿宁实小教师这些字能互相换位吗,为什么?书法讲究气韵,兰亭序一气呵成,自然随意,适情适性,达到了绝妙的境界,形成了独立审美和个人风格,
不愧为“天下第一行书”。审美自律的含义审美自律”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艺术家不是为某一个阶级、社会团体或者其他人从事创作,而完全从个人的兴趣出发,强调一种个性化的表达,同时在作品的视觉形式方面也无需屈从于公众的审美品位;
二是美术的风格发展和演变有着自己的内在规律,不受外界社会因素的干扰。
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因为只有当艺术家具有独立的人格和地位,才有可能自由地探索自己个性化的形式语言。 中国的书法并不是呆板的“写字”,而是受书法家情绪支配的艺术创作。
只有创作者的情绪参与其中,才能够达到一种酣畅淋漓、一气呵成的效果。 米芾(公元1051一1107年),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字无章,号海岳外史,任内廷画学博士。祖籍太原,晚年移居镇江北固山。他的书法很有名,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宋四家”。
米芾,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初师欧阳询、柳公权,字体紧结,笔画挺拔劲健,后转师王羲之、王献之,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以书法中的点入画,用大笔触水墨表现烟云风雨变幻中的江南山水,人称米氏云山,富有创造性。
纸本 墨笔 27X24.8厘米
  《珊瑚笔架图》是米芾在行文当中信笔所及。笔法纯用书法笔意,画柱用笔由上至下,露锋缓行,画弧则顿笔蓄意,挑笔出锋,画档是由左至右,颤笔而行,中间略有补笔,以取圆润和实抱柱之意。下边底座发笔肆意飘洒,错落有致。笔架的形状被生动地勾画出来了,而轻重缓急,顿挑飞白,裹笔涩笔,使转纵横,书法的意义也表露无遗。
《秋兴八景图》为董其昌的精品之作,所写为作者泛舟吴门、京口途中所见景色。图中峻拔的山头,沉重的石块,深邃的溪谷,弥漫的烟雾,各尽其态。既有草木葱茂、风雨迷蒙的江南丘陵特点,又有沙汀芦荻、远岫横亘的水乡情调,亦有江天楼阁、彩舟竞发的江上景色。每幅皆构图精巧,意境高远,韵味充足。笔墨集宋元诸家之长,形成苍秀雅逸的画风。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富收藏,精鉴赏,山水画学董源、巨然,并加强书法笔意的运用,形成自己的独特面貌,成为明代晚期松江画派的代表人物。这部图册共八开,描绘了八幅秋景,各有不同的诗一般的意境,表现技法多样,集中体现董其昌的卓越艺术才能。文人画1.美术家的身份。他们不是职业画家,而是一些具有很高修养的文人、官员。
2.创作态度。正因为他们不是职业画家,所以创作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业余的消遣和娱乐,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为了赚钱或者取悦于人。
3.风格上强调个性化的语言。《早春图》纵158.3厘米 横108.1厘米 绢本 水墨 郭熙(1020至1109),北宋画家,字淳夫,河南温县人。御画院艺学、待诏。山水画论著《林泉高致》,提出了著名的“三远法”理论,对后世的绘画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构图,体现“高远、平远、深远”,线条,山石用“卷云”皴法,树枝如蟹爪下垂,笔力劲健,水墨明洁。 尝试从画面的形式来分析作品。《早春图》轴纵158.3厘米,横108.1厘米,绢本,水墨 宋 米友仁 潇湘奇观图 纸本,墨笔,纵:19.8厘米,横:289.5厘米。 《潇湘奇观图》是米友仁存世不多的作品之一,画面峰峦起伏,云雾出没,层林被飘渺的烟霭笼罩,山石和树木都用水墨点成,浑然一体,全然不觉线条及皴擦的痕迹。后幅有米友仁的自识,并有薛义、董其昌等十四家题记。 画家身份?创作态度?风格特点? 米友仁(1074-1153) 南宋书画家。米芾长子,人称小米。善行书。其山水画发展了米芾技法,以水墨横点(米点皴)写烟峦云树,运笔草草,自称“墨戏”,对后世“文人画”中笔墨纵放风格有影响。比较作品形式有什么不同感受?潇湘奇观图 米友仁 二米:米芾 米友仁 《早春图》 《潇湘奇观图》
宫廷职业画家 文人画家
身份上的差异
郭熙的作品构图是刻意安排的,树木山石都比较写实
米友仁的作品无论是用笔还是构图都比较随意自由,而且也不太计较画得像不像。
卷云皴树枝如蟹爪《千里江山图》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据卷后蔡京题跋知系王希孟所作,现藏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 千里江山图 宋代 王希孟赵孟?(1254-1322),吴兴人。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宋太祖十一世孙,才气横溢,精通诗文书画。书从古法,画重古意,擅长山水、人物等。作该卷时子昂四十二岁,全力为之,是其作品中极精之作。
《鹊华秋色图》描绘的是华不注山及鹊山的景色。华不注山位于山东,简称华山。山高不足200米。西为鹊山,两山遥遥相对。山阴有黄河,山阳有小清河,均依山东流入海,景色奇秀。画作于元贞元年(1295),上有作者自识云:“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来归,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氏,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其东则鹊山也。命之曰鹊华秋色云。”公谨为宋末著名画家。并有董其昌等多人题跋。 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历程 隋唐开始独立,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等。
五代、北宋山水画鼎盛期,如郭熙、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的青绿山水。
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代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
明代及近代续有发展,董其昌及清初“四王”为山水画走向绘画理论及绘画手法的程式化完备作出了重大贡献。 文人画作者身份:这些美术家不是职业画家,而是具有很高修养的文人、官员创作态度:创作目的是为了业余消遣和娱乐,
或者为表达感受,而不是为赚钱或取悦某人作品风格:风格上强调个性化的语言无法之法古代中国画家不仅重视作画的规矩法度,而且要求“法备”。清王翚说:“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认为把各家技法都运用起来,就能创作出好作品。
清石涛对于崇拜古法而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泥古派画家提出尖锐的批评:“古人未立法之先,不知古人法何法;古人既立法之后,便不容今人出古法。千百年来,遂使今人不能一出头地也。”他强调“我用我法”,是因为“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纵有时触着某家,是某家就我也,非我故为某家也。”这是对于运用传统技法最精辟的见解。所以,石涛的结论是:“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
“无法而法”既不受古法约束,又尊重传统的规矩法度,把“无法”与“有法”这对矛盾辨证地统一起来,就是“至法”——最完美的表现方法。 石涛作品“搜尽奇峰打草稿”,进而就得多打草图,否则奇峰亦不能出来。懂得搜奇峰是懂得妙理,多打草图是能用苦功;妙理、苦功相结合,画乃大成。清四僧“四僧”又称“四大名僧”,是指活跃于明末清初画坛的四位出家为僧的画家:渐江(弘仁)、髡残、八大山人(朱耷)、石涛(原济)的合称。都擅长山水画,直抒胸臆,反对摹古,在艺术上不为旧法所囿,有创新精神。石涛(1641~约1707),俗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明藩靖江王朱守谦后裔。其入清后出家为僧,法名原济,一作元济。擅花卉、蔬果、兰竹,兼工人物,尤善山水。以画名扬四海。康熙南巡时,他曾两次在扬州接驾,并奉献《海晏河清图》。其画力主“搜尽奇峰打草稿”,一反当时仿古之风,构图新奇,笔墨雄健纵姿,淋漓酣畅,于气势豪放中寓静穆之气,面目独具。书法工分隶,并擅诗文。在他遍游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后,形成了自己苍郁恣肆的风格。艺术特色主要有:善用墨,干湿浓淡并用,尤喜用湿笔;运笔灵活,粗细兼有,方圆混用,亦皴亦点;构图新奇,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讲求气势,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以豪放之势取胜。石涛存世作品很多,著有《画语录》,对绘画理论发展贡献颇大。朱耷(别号八大山人,约1624—1705年) 朱耷为僧名,八大山人的号是他还俗后所取。誓不与清王朝合作,行事怪僻,常藉诗文书画发泄内心郁闷。绘画大多缘物抒情,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想法,将物象人格化,寄托自己的感情。如画鱼、鸟,作“白眼向人”之状,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将八大山人款写作“哭之”、“笑之”,均有深意。长于山水、花鸟。山水宗董其昌,但却变董之秀逸平和为枯索冷寂,于荒寂境界中透出雄健简朴之气。其花鸟源自林良、沈周、陈淳、徐渭等人,所绘花鸟鱼虫形象洗炼,造型夸张,构图险怪,笔法雄健泼辣,墨色淋漓酣畅,效果新颖独特而出人意表。
八大山人的画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如清代“扬州八怪”、“海派”及近代的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等。
髡残(1612—约1692年) 字介邱,号石谿,又号白秃、电住道人、壤残道者,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俗姓刘,自幼喜画,明亡后抗清失败,落发为僧,云游各地。43岁定居南京,卒于南京。为人刚直不阿,颇受当时名士钦佩,多与之交谊。工人物、花卉,尤精山水,宗法黄公望、王蒙。其绘画章法繁复,笔法浑厚、凝重,善用雄健的秃笔和渴墨,层层皴擦勾染,达到笔墨交融,厚重不滞的效果。山石多用解索皴和披麻皴,并以浓墨点苔,显得山深林密,草木华滋。髡残在清初画坛,与石涛并称“二石”,与程正揆并称“二谿”。
渐江(法名弘仁,1610—1664年)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出家后名后人,号渐江学人,又号无智、梅花古衲,安徽歙县人。明亡后入武夷山为僧,云游各地后回歙县,常往来于黄山、白岳之间。工于文学、绘画,画名最盛。其本色画则多取法倪瓒,构图洗炼简逸,笔墨苍劲整洁,善用折带皴和干笔渴墨。他以画黄山著名,“得黄山之真性情”,与石涛、梅清同为“黄山画派”之代表人物。在安徽形成了“新安派”,与查士标、孙逸、汪之瑞并称为“海阳四家”。《六君子图》??倪瓒(元) 纸本 墨笔 61.9×33.3 作品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他的画风对明清文人山水画有较大影响。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并称为“元四家”。 此图绘松、柏、樟、楠、槐、榆六株树,有其象徵意义。黄公望题诗:“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 树木用笔简洁疏放,似不经意而骨力内含。故王铎题语中评道:“画之简者,其神骨韵气则不薄。” 王冕《墨梅图》赵孟睢赌?瘛诽獠摹⒈硐质址ê驼路ú季钟惺裁戳?党潞殓罚?1598~1652)。字章侯,号老莲,诸暨(今属浙江)人。明末画家。崇祯时曾一度到宫里临摹过历代帝王像。明亡后,逃到山里,改装为和尚,名悔迟。后来在杭州卖画。他画人物,构图简括,造型夸张,勾线劲挺,富有节奏感和装饰情趣。画仕女,装束古雅,眉目端凝,能从古拙中看出妩媚。亦善书法,能诗文。与当时势北方人物画家崔子忠齐名,时称“南陈北崔”。《瓦平松的浴女》 安格尔
布面油画,
作于1808年,91X162cm
1899年藏卢浮宫博物馆 大宫女 安格尔 1814年, 布上油画,藏于巴黎卢浮宫
德拉克罗瓦自画像
1798年4月26日--1863年8月13日)
是法国著名画家, 《自由引导人民》(又名《1830年7月28日》,260×325厘米),取材于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事件。1830年7月26日,国王查理十世企图进一步限制人民的选举权和出版自由,宣布解散议会。巴黎市民闻讯纷纷起义,他们走向街垒,于27至29日为推翻这个第二次复辟的波旁王朝,与保皇军队展开了白刃战,最后占领了王宫。在法国历史上被称作“光荣的三天”。在这次战斗中,圣德克区的克拉腊·莱辛姑娘一马当先,在街垒上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制的三色旗;少年阿莱尔为把这面旗帜插上巴黎圣母院旁侧的一座桥顶上,最后倒卧在血泊中。画家目击这一悲壮激烈的巷战景象,义愤填膺,决心画一幅大画,来描绘群众革命的壮举。 《希阿岛的屠杀》
作于1824年
421.5×352厘米??
现藏巴黎卢浮宫。画上的右侧那个倒毙在血泊中的年轻母亲,是他数度易稿、精心构思的一个形象。母亲身上匍匐着一个尚不能站立的婴儿,正在拼命地吮吸着母亲的奶水。画家选定这个最令人发指的残忍情节,是出于最强烈的抗议。左侧一对平民夫妇,已处在绝望的境地。他们无家可归,身边仅有之物也被匪徒抢夺一空。后边那个骑在马上,骄横地拉起马的缰绳的土耳其士兵,正准备用鞭子抽赶这些无辜者。在他的马背上,还拖着一个声嘶力竭求救的少女。坐在地上的人们,有的已无力再度挣扎。最左角一个临死前的年轻妇女,正搂着自己亲爱的孩子告别,孩子的脸上现出惊恐的神色。背景是一块不毛之地的平原,远处还有烧杀抢掠,人民的哭喊声似乎隐约可闻,景状之凄惨震撼了大地。画家为了加重这幕悲剧的色彩对比性,有些形象是以半裸的人体形式来表现的。无怪学院派画家格罗看了这幅之后倒吸一口凉气喊道:“这简直是绘画的屠杀”了! 这原本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1784年给大卫的订件。他接到任务后没有按照统治者的意愿去画,而是加强英雄人物的刚毅决心。1785年在沙龙展出。由于达维特的政治观点和路易十六的专制权格格不入,这幅画的主题思想和法国王室的要求完全背道而驰。
画的题材取自古罗马传说:古罗马人与比邻的古利茨亚人长期作战,双方都疲惫不堪,后来经长老们议定进行最后决战,但不幸的是双方的人民却有着通婚的关系,而荷拉斯,就是当时古罗马的一个家族。图中的画面构图严谨,技法精湛,作者以荷拉斯三弟兄伸出右手在接受父亲授予武器时向着宝剑庄严宣誓的场面为中心,人物表情刚毅、动作激昂,他们占据画面的大部分空间,为了更好地渲染气氛,就连后景上的古典建筑也突出了这种庄重的气势。而在画面的右下角落是三勇士的母亲、妻儿和秭妹。母亲担心这次出征凶多吉少,哀痛得心如刀绞;一个女人搂着自己的孩子泣不成声;而勇士的那个秭妹(最右侧一个)的心情,此时更为复杂,她已经许嫁了古利茨亚人,双方的厮杀将对自己的命运产生巨大的影响,不论何方死伤,都将是自己亲人的不幸。画家在此采用多侧面揭示人物心理状态的手法,使这幕悲壮的戏剧场面具有丰富的可读性。妇女的哭泣与前面三个勇士的激昂气概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主题的思想性。悲壮的气氛很明显,为了祖国与民族的存亡,只有牺牲家庭和个人的利益。作者正是用他手中的笔鼓舞人们去为共和、自由而斗争。 《日出·印象》描绘的是勒阿弗尔港一个多雾的早晨,晨曦笼罩下的海水呈现出橙黄色或淡紫色,天空被各种色块渲染,再现强烈的大气反光中形成的表面的色彩。这种对绘画语言本身的探索为后世许多画家所接受,从而形成了以印象派为起源的大潮流,艺术踏上了迈入现代的旅程。 小结:审美自律的含义艺术家的创作,完全从个人的兴趣出发,强调一种个性化的表达,不为某一阶级、社会团体或他人而创作
美术的风格发展和演变有着自己的内在规律,不受外界社会因素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