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2张PPT。中国古代山水画欣赏先秦至魏晋南北朝的山水画
但从汉魏壁画看,山川景物还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只能约略窥见其形貌,画山石只勾染而无皴擦,画水多用线,树干与叶子也用勾染法,山石与任务大小比例不合,树木造型尚处于稚拙阶段。
到了东晋,山水画才得以发育滋长。东晋名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中的背景山水,他的这两幅画是以表现人物为主体的,虽然山水只是人物背景的衬托,却是山水第一次出现在美术的的舞台。顾恺之是人物代表性的高手,他的传世名作《洛神赋图》是以人物为主题的叙事性手卷,也是我们看到的最早的人物题材卷轴画,是画家依据曹植有名的《洛神赋》而画的。而他的《画云台山记》算是山水画的开山之作。
洛神赋图隋、唐、五代时期的山水画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60年)是中国古代绘画全面发展的时期,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阶段。这个时期,绘画受到统治者的重视,绘画创作活动十分活跃,南北画家汇集京都,提供了相互切磋技艺的良好条件,不同题材和种类的绘画开始出现,一些画家开始从事独立的山水画创作。隋朝 展子虔 《游春图》独立山水画的里程碑 李思训父子在形式上进一步发展了以山水为主体、人物为点景的格局,采用青绿勾斫,开创了“青绿为质,金碧为纹”的“金碧山水”画,亮丽壮观,工致动人,把传统的色彩表现形式更进一步发挥得绚丽灿烂。《江帆楼阁图》 李思训 唐 李昭道 明皇幸蜀 王维以文人士大夫的身份进行绘画创作,山水以渲染为主,用笔简练奔放,强调水墨效能的发挥,即便设色,也讲究自然清淡,追求含蓄、悠远、纯净的境界。多描写自身生活的环境,表现了恬淡闲居的生活理想,被苏东坡称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雪 溪 图 》 王 维五代的山水画,尤其是水墨山水画进入了成熟阶段
在北方,以荆浩、关仝师徒为代表
在江南,以董源、巨然师徒为代表 荆浩为五代后梁时代的儒生,因避战乱隐于太行山洪谷,擅画云中山顶,四面峻厚,气势磅礴,深得北方气象。他运用坚劲而密集的皴法,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山石的凹凸明暗和纹理结构,并以虚实浓淡变化多端的水墨创造出富有质感的画面,表达了既雄伟又深远辽阔的意境,有“全景山水”之称。《匡庐图》 荆浩 董源的山水,好 以淡墨轻岚写出江南平淡天真只趣。尤擅长用披麻皴,线条圆润细长,如麻线下披,并缀以点子皴,描绘出江南山峦土厚林茂、草木花滋的特色。山水之中又以人物渔舟点缀其间,人物工细设色,为寂静幽深的山林增添了无限生机。《 夏 景 山 口 待 渡 图 》 董 源宋辽金时期的山水画北宋时期,反映自然美的山水画空前兴盛。
北宋初年水墨山水画家的杰出代表有齐鲁画派的李成、关陕画派的范宽。 李成善画烟林平远之景,变雄劲、深厚为清旷萧疏。《读碑窠石图》 李成 范宽喜用全景式构图,常以雄壮陡起的巨峰为主景,环之以群山、坡地、林木和瀑流,点缀以行旅、渔舟、寺观、栈道和山居,气格雄阔壮美,深厚峻拔。笔法苍老势劲,树石刻画精谨,皴法多用雨点、解索,画面墨色森然,真实地再现了中原一带峻厚巍峨、土质干燥的山岳面貌。《溪山行旅图》 范宽 北宋中期郭熙的山水,以幽奇神奥取胜,布置巧妙,变化多端,画山石形如“鬼面”,皴如“乱云”,写瘦树枯枝,妆如“蟹爪”。《早春图》 郭熙 中国古代的水墨山水画,由于北宋文人画家的努力,进行新的尝试,由以往注重写实、客观再现山川景物,逐渐向注重写意、忽视形似、强调表现艺术家主观感受的方向发展,创造出了新颖的风貌,从而使中国山水画艺术能更加细腻地表达出艺术家的主观感受,更加充满了诗歌的抒情意味。
米芾、米友仁父子创造的“米氏山水”便是这种转化过程的重要表现。他们擅长“墨戏”,善用多层烘染和卧笔横点成块面,使水墨画的积墨、破墨、渍染、渲染等技巧得以充分发挥,达到云山空濛、烟云幻灭的效果。这种不求形似而求神韵的画法,为后世文人画的发展树立了楷模。《春山瑞松图》 米芾 李唐,北宋山水画风向南宋画风过渡性的关键人物。作品雄浑坚实、刻画繁复、细致精到。北宋亡后,辗转来到南方,画风也开始转变,以水墨淋漓一挥而就的“大斧劈皴”表现岩石雄壮坚实的形质,气势磅礴,开创了豪放简括、水墨苍劲的山水画风。《万壑松风图》 李唐 宋室南渡,定都临安,江南秀丽的风景便成为宫廷画师们摹写的对象。
江南山水以疏淡奇秀见长,与北方雄浑壮伟之势不痛,为了展现江南烟笼雾罩、清旷空灵的美景,画家马远创造了布局简妙、以偏概全的方法,将复杂的自然景色进行大胆的概括、提炼和剪裁,使主题表现得集中而突出。
马远的画面上常留出大片空白,使之空旷邈远,给人以遐想的余地,具有诗一般的境界,突破了前人全景式的大山大水章法,人称“马一角”。
在笔法上,马远以饱蘸墨汁的大斧劈皴法表现坚实奇峭的巨壁山崖,造型棱角分明、刚劲挺直。《踏歌图》 马远元代的山水画元代(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大部分汉族文人士大夫在政治上难以施展抱负,只能寄情于诗文书画,主要借山川、枯木、竹石寄情抒志,给元代绘画带来了以文人画为主流的重要转折。
元初以钱选、赵孟畹任??淼氖看蠓蚧?遥?岢?垂牛?毓樘坪捅彼蔚拇?常?髡乓允榉ū室馊牖??虼诵纬闪嗽??闹仄?稀⑶岣衤桑?⒅刂鞴凼闱榈姆缙??
“文人画”不但强调以书入画,而且要求画家具有文学修养,把绘画作品变成实诗、书、画为一体的艺术形式,使中国绘画艺术更富有文学气息和民族特色。 钱选是位隐居的处士,绘画的题材广泛,具有创新精神,比较突出的是青绿设色复古山水画方面。《 山 居 图 》 钱 选 赵孟畹幕?绱笾掠辛街郑?皇枪ふ?阊诺闹夭驶??皇呛婪偶蚵实乃????蚯康魇榛??矗?允榉ㄈ牖??虿┎山?⑻啤⒈彼沃罴抑?ぃ?云?仙??∈ぁ!? 鹊 华 秋 色 图 》 赵 孟 ? 元代中晚期的代表画家是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史称“元四家”。他们弘扬文人画风气,以寄兴托志的写意画为旨,反映消极避世思想的隐逸山水和象征清高坚贞人格精神的梅兰竹菊松石等题材,广为流行,文人画山水画的典范风格至此形成,对明清两代影响很大。《容滕斋图》 倪瓒明清及近现代山水画山水画到了明代,画风更迭,画派丛生。
明代早期,宫廷院画和浙派盛行于画坛,形成了以继承和发扬南宋院体画为主的时代风尚,使得明代宫廷山水画一时呈现南宋院画的面膜。
明代中期,苏州地区崛起了吴门画派,他们主要继承了宋、元文人画的传统,影响逐渐扩大,一跃而为画坛主流。 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吴门画派,他们的山水画多描写江南风景和文人生活,抒写宁静幽雅的情怀,注重笔情墨趣,讲究诗书画的有机结合。《空林积雨图》 沈周 明代后期的画坛中心人物是董其昌,他极力鼓吹纯“文人画”,写得一手好字,善于把书法渗透到画法之中,所作注重笔墨技巧,书画同体,讲究气韵,慕求风神,带有主观抒意,虚和萧散,追求似与不似。《赠稼轩山水图》 董其昌清代山水画 清代的山水画分为两种形态,一种重自我表达,以“四僧”为代表:一种重摹古守旧,以“四王”为代表。
“四僧”指石涛、朱耷、髡残、弘仁四位高僧。不随人俯仰,不入流俗,重视人格的修炼和澄澈。
“四王”指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影响于董氏画理,呈明时院体的临摹之风,把对传统士者笔墨的理解达于致极,迎合了清庭政治文化追求,左右了后市百年格局。 在清代山水画家中,具有开拓性的画家是活动于清初的石涛、朱耷、髡残、弘仁四人,四人均出家为僧,故画史上并称“清初四僧”。
石涛和朱耷是明朝皇族宗室后代,清王朝取代明朝后两人都撑了明代遗民,他们借画抒写身世之感慨,宣泄抑郁的愤懑之气和对故国山河的炽热情感。
“四僧”之中以石涛的山水画成就最高,他的山水画富有创新精神,景色郁勃新奇,构图大胆新颖,笔墨酣畅流利,格调昂扬雄奇,在运笔用墨、设色构图上皆突破陈法,令人耳目一新。《山水十二帧册》之一 石涛石涛书画作品石涛书画作品 近现代山水画取得了重大的变革和发展。黄宾虹是继往开来的山水画大家,他的山水画风格浑厚华滋,意境郁勃深邃,自成一家,呈现出前无古人的面貌,对于民族绘画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贡献。
张大千、傅抱石、林风眠等现代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重视写生,借鉴西洋画法,使中国山水画突破了辗转相承的老程式,进入了新的艺术天地。《溪山清峻图》 黄宾虹ENDEND
END
课件51张PPT。画家乡的风景 环节一:自主学习俄罗斯克里姆林宫(莫斯科)画家乡的风景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长远短画家乡的风景平行透视的规律:近 大 远 小 近 高 远 低近 宽 远 窄作品欣赏《草原的路》环节二:合作探究 前后景物距离的宽窄变化 纵向斜线消失于地平线上想一想:画家是怎样在一张纸上面表现出了如此广阔的美景的?集思广益;环节三:精讲点拨透视 透视:
是一门研究视觉空间变化规律的学科。在绘画中,艺术家借助透视的知识来解决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空间的问题。
透视的基本方法有:
平行透视
成角透视心点:在人眼睛正前方的画面上,处于视平线上,是平行透视的消失点。视平线:它是通过心点做的一条水平线,这条线与眼睛的视线等高,所以称为视平线。它是画面上假设的一条横线。 立方体的一个面与画面平行,而另一个面与画面成九十度角,依此角度画的透视称为平行透视,平行透视只有一个消失点,即心点。平行透视 把立方体画到画面上,立方体的四个面相对于画面倾斜成一定角度时,往纵深平行的直线产生了左右两个消失点。成角透视成角透视的规律:左 右 消 失近 大 远 小 近 高 远 低近 宽 远 窄平行透视只有:一个消失点
成角透视有:两个消失点
共同点;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总结:水乡 油画 陈逸飞画家乡的风景观察与探索 如何用线条画出一幅具有美感的风景画。1.观察速写作品,相对的两面墙有什么区别?留白用线条对砖头进行了仔细的刻画亮暗画家乡的风景观察与探索 如何用线条画出一幅具有美感的风景画。2.同样的墙面,砖的大小、疏密有什么不同?近大远小,近疏远密画家乡的风景欣赏优秀的风景速写作品知识拓展画家乡的风景方形构图: 横长构图: 竖长构图: 竖长构图: 风景画的取景范围宜小不宜大
风景画的绘制角度宜变不宜死
方形构图适合表现平静、柔和的感觉。
横长构图适合表现开阔、壮丽的感觉。
竖长构图适合体现崇高、挺拔的感觉。
总结:环节四:巩固练习 尝试用平行透视和成交透视的规律,画一幅家乡的风景画,注意表现出透视关系。再见第一课 变幻的自然万象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及技能:了解中外艺术家表现自然的各种独特手法和观念。
2.过程与方法:了解东西方园林的营造理念以及对园林的表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西方艺术家对光的理解和表现,热爱大自然的风景。
2学情分析
在普通高中美术教育中,我们应该把在自然中接受教育的教学形式与 传统美术教育切实结合起来,使美术教学活动融入到生活中去,融入到自然中去,以提升学生对自然对美的认识和体会为主旨。未来的美术教育应更多的加入回归生 活与自然的内容,让学生在不断与自然的接触中发现自然之美。而风景写生活动的开展正是让学生通过接触自然借助自然景物感受美的最佳途径,在整个普通高中美 术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我们要给予风景写生活动充分的重视。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享受到风景写生带来的好处,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升与造就学生素质方面所具有 的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3重点难点
重点: 1.中国画家是如何根据自然的形貌发展其独特的绘画形式的。
2.中国传统绘画独特的将景物人格化的表现手法。
3.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区别。
难点: 1.东西方园林营造理念的差别。
2.西方艺术中对“光”的认识。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第一步
教师展示南北方不同地域的一些风景照片,指出: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人与自然”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艺术家们也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了“自然”的主题。
活动2【讲授】第二步
二、自然的再现:
教师展示教材中的作品《溪山行旅图》以及《潇湘图》,请同学们分辨哪一幅表现的是北方山水,哪一幅表现的是江南山水?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别?请同学们思考并且回答。
教师总结:中国艺术家们在长期的观察与表现自然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地域的自然形貌总结出了不同的表现方法,这些表现方法很好地概括出了各个地域的特征。 请同学们阅读并且分析教材的第90~91页,看一看中外艺术家们是如何表现自然的。
注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并且提出如下问题。 ①中国的画家是如何表现自然的?(北方地区、江南地区、东北地区) ②古代巴比伦的艺术家是如何表现自然的? ③克利特岛上的艺术家是如何表现自然的? ④中国画家在表现自然景色的时候,有什么独特之处?
溪山行旅图 (宋代)范宽
画面中有哪些对比?小结:大小对比、虚实对比、疏密对比、动静对比、化情思入景。意境是通过有形的景物组合,创造出一种可给人以联想和思索的空间,这个空间包含着画家丰富的思想情感,这种空间是虚幻的,是大于画面真实的景物的一种想象的心理空间,让观赏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让我们回味无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从这里体现出作品的价值。
《潇湘图》是董源的代表性作品,它充分反映了董源在山水画创作上所达到的艺术成就。全画描摹出江南山水的秀润空灵与谈远清深。作者以独具特色的披麻皴和雨点皴来绘写坡丘与山容,效果奇佳。尤其是雨点皴的运用,将江南山水的神韵彻底表现了出来。疏密浓淡不等的斑驳墨点层层积聚,层层点染,显出江南丘山草树繁茂的态势。而点染中自然留下的空处又传达出山间雾累烟润的境况。整个画面视域开阔,构图层次井然,活跃于其间的人物更是将作品意境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活动3【导入】第三步
? 三、人格化的自然
导入:由于特有的文化背景,中国的艺术家在描绘自然物象时,还有意将景物人格化,使得其笔下的景象一方面有自然的面貌,另一方面似乎又在同观众述说,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静听松风图》:《禽兔图》
活动4【活动】第四步
四、西方的自然观
1、阅读教材第92页,请学生简要叙述西方风景画发展的历史,了解西方风景画如何一步一步走向独立的。
2、讨论:你最喜欢教材列举的三幅风景画中的哪一幅?为什么?
3、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完成“活动建议一”。
比较《庐山高图》 《风景》的异同点?
师:中西方绘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工具材料的不同和受政治、宗教、哲学以及审美趣味等因素的影响,使传统的中国画和传统的西洋画有各自特点,形成两大体系。其主要区别如下:
A.主要造型手段的区别
中国画以线描作为造型的主要手段,扬弃对象的光影明暗,注重形象的神韵。西方油画以明暗、色彩为主要造型手段,重视形体光影描绘,注重表现立体空间感的真实效果。 中国画用色讲究概括性和装饰性。中国水墨画,以墨色的浓淡变化,描绘对象的色彩关系。西洋画重视客观对象色彩的精确再现,以色彩的丰富变化为特点。
B.空间处理方法的区别
中国画不是定点写生,而是将不同时间、不同角度观察对象获得的形象特点,有机地组合于一起,着重表现审美感受的真实。中国画往往不画满背景,利用空白造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西方油画是定点写生,按透视法描绘特定视域内的景物,全方位地描绘所见对象的形体、色彩、光线等,以求得真实地再现客观对象。 中西方绘画有如此明显区别,源于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受政治、宗教、哲学的影响,形成各自的理论系统。 中国人有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自然有着特别的感情,人们(特别是文人)把亲近自然作为一种舒缓情绪或者提升人格的方法,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中国画家笔下的自然获得了一种生命力。
活动5【讲授】第五步
? 五、理想的自然:
1、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以及一幅自然风景照片。请同学们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别。 教师总结,指出:园林是一种理想化的人工造景,它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趣味。
2、介绍园林相关知识
3.教师展示康斯泰布尔的《威文荷公园》以及苏州拙政园的图片,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93页,比较东西方园林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比较内容可以按照下表:
4.教师总结。指出东西方园林的差别,结合文徵明的作品《东园图》分析中国的园林与中国的山水画以及个人修养之间的关系。
师:人们建造园林,同时也在绘画中描绘园林。文徵明便描绘了他的朋友徐申的私人园林“东庄”。如果真的园林由于种种限制还不够完美的话,绘画中的园林应该是个理想园林。完美的园林是完美的个人修养的表现,绘画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画中人由于这个高品位的园林而更加值得尊敬,园林也因为画中人的高雅而显得完美。
活动6【讲授】第六步
六、影响自然 的光与影
1.展示作品《后赤壁赋图》、《基督下葬》以及《雾中的国会大厦》这三幅作品,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并且比较这三幅作品是如何表现“光”这一主题的。 教师建议同学们在比较的同时,阅读并且分析教材第94页的内容。 教师总结:并且指出,中国传统绘画不太重视光的表现,而西方绘画比较重视光的表现。提问:西方绘画为什么重视光的表现? 学生结合教材以及自己的感想来回答。
教师总结:指出西方绘画重视光线的变化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在西方的宗教信仰中,把对光线的表现给神圣化了。
圣特列萨 (意大利)贝尼尼 此件组雕完成于1652年。与他前期那种歌颂性雕刻迥异其趣。特列萨是16世纪时西班牙的一个修女。少年时因患了癫痫,就潜心修炼,侍奉上帝。每当病发时,人就失神落魄,脑际幻觉丛生,此时据她自诉,她能看到种种奇迹。后来她过着隐居生活,空时便把自己每次昏迷中的幻觉记述下来。这份自述流传到17世纪,教会便利用它来宣扬宗教的神秘主义。并把这位修女封为圣徒。此事在民间深有影响。贝尼尼他刻画出了笔记里所写的那种少女复杂的内心感情。把神秘的病态变为一个在朦胧意识下女性对爱与欲的痴迷状态。巴洛克雕刻的装饰特点是人体动作的复杂曲线和强烈的明暗对比关系。当这尊组雕被安置在祭坛上时,上部还加了一束镀金的金属条。在灯光的照射下,这些金属条的反光正洒落在雕塑上,增强了雕像的戏剧性效果。《圣特列萨》可以说是贝尼尼艺术的又一里程碑。他以独特的艺术构思标志着意大利巴洛克艺术的极盛阶段。
②自西方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的绘画方法是建立在对自然现象的比较客观的观察与表现上的。而印象派的出现则可以说在西方艺术史上还光线以本来面目。
活动7【活动】第七步
七、教学反思:
“人与自然”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个主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贯穿了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在美术作品的创作中,也有相当数量的作品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当然这些作品在与自然产生关联的时候角度并不完全一致。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首先对本课教学的切入点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体会,教学要紧紧围绕“艺术中的自然”这一主题来讲述。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把重点放在一两幅作品上,而是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分类和概括,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艺术家观察自然时的视点,以及他们表现的侧重点主要放在什么地方。
2.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对比了的方法进行分析,比如中国古代生活在南方的画家是如何表现江南的景色的,而生活在北方的画家是如何表现北方的景色的。此外,也可以进行东西方艺术之间的对比,使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认识到二者各自不同的特点。
3.另外,我还找了一些录像资料直观地展开教学,特别是教材中关于“园林”这一主题的一些内容。引起了学生较的大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建议学生对教材进行较为深入的阅读与研究,但关键是要能使学生对教学材料举一反三。因为教材中针对如何表现自然这一主题,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来分门别类地讲述。比如教材所讲到的中国画家根据不同的自然地貌特征在山水画领域发明出了不同的皴法与处理形象及用色的方法就是较有普遍意义的事例。而将景致人格化、拟人化的处理在中国传统绘画领域也是比较典型的。这是因为中国人有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自然有着特别的感情,人们(特别是文人)把亲近自然作为一种舒缓情绪或者提升人格的方法,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中国画家笔下的自然获得了一种生命力。
此外,园林这种独特的建筑艺术形式也是人们亲近自然的一种重要方法。围绕园林这一主题要让学生了解:园林是一种理想化的自然之景;中西方园林的营造理念并不相同,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这实际上与东西方人们对自然的审美趣味有着很大的关系。中国画家在绘画中表现的园林实际上就是一种理想与人格的体现。还有对光线的认识和表现也是艺术表现自然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中国的绘画不太重视对光线的表现,而西方艺术在对待光线的问题上,最早是从一种宗教的角度来认识,把“光”给神圣化了。而印象派的出现则可以说在西方艺术史上还光线以本来面目。
课件26张PPT。高中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十一课变幻的自然万象
1.了解中外艺术家表现自然的各种独特手法和观念。
2.了解东西方园林的营造理念以及对园林的表现
3.了解中西方艺术家对光的理解和表现。第十一课 变换的自然万象导 学溪山行旅图 (中国画 绢本 )(北宋)范宽第十一课 变换的自然万象 生活在不同地域 的艺术家观察和表现到的自然的差异。自然的再现潇湘图 (中国画 纸本 )(五代)董源第十一课 变换的自然万象丹枫呦鹿图 (中国画 绢本 )(辽)佚名第十一课 变换的自然万象关中风貌 (摄影)第十一课 变换的自然万象云南梯田 (摄影)第十一课 变换的自然万象家乡春意 (摄影) 朱旭东第十一课 变换的自然万象克里特岛克诺索斯宫王后寝殿海洋动物 (壁画 约前1500) (古希腊)第十一课 变换的自然万象伊斯塔尔门 (古巴比伦)第十一课 变换的自然万象静听松风图 (中国画 绢本) (南宋)马麟第十一课 变换的自然万象 由于特有的文化北京,中国艺术家在描绘自然景象时,还有意识地将景物人格化,使其笔下的景物一方面有自然之貌,另一方面似乎又在同观众诉说。人格化的自然禽兔图 (中国画 绢本) (北宋)崔白第十一课 变换的自然万象六君子图 (中国画 纸本) (元)倪瓒第十一课 变换的自然万象鸟的语言 (细密画 约1600) (伊斯兰)第十一课 变换的自然万象风景 (油画 布面 1642) (法国)克劳德.洛兰第十一课 变换的自然万象 西方艺术中“自然”观念的不断变化。
克劳德.洛兰的历史风景画,神话风景画,其实美丽的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景才是真正的主题。西方的自然观林荫道 (油画 布面 1689) (荷兰)霍贝玛 符合荷兰市民的审美情趣,与宗教无关的纯风景话得到发展。西方的自然观第十一课 变换的自然万象风景 (油画 布面 1864) (法国)柯罗 18世纪以来,随着思想启蒙运动的推进,启蒙思想家提出崇拜自然的观点,管装颜料的出现也为户外对景写生提供了方便。西方的自然观第十一课 变换的自然万象维尔荷公园 (油画 布面 1816) (英国)康斯泰布尔第十一课 变换的自然万象东西方园林的营造理念以及对园林的表现
理想自然苏州拙政园 (明)第十一课 变换的自然万象东西方园林的营造理念以及对园林的表现
理想自然东园图 (中国画 绢本) (明)文徽明第十一课 变换的自然万象中国绘画中的理想园林
理想自然圣特列萨 (圆雕 大理石 1645—1652)
(意大利)贝尼尼第十一课 变换的自然万象宗教中神圣的光
影响自然的光与色教堂彩色玻璃窗
(意大利)第十一课 变换的自然万象教堂中迷离、神秘的光
影响自然的光与色基督下葬 (油画 布面 17世纪)
(意大利)卡拉瓦乔第十一课 变换的自然万象聚光的效果显示出宗教的神圣感。
影响自然的光与色雾中的国会大厦 (油画 布面 )(法国)莫奈第十一课 变换的自然万象19世纪,光线的神圣性消失,成为纯粹的自然光线。印象派画家这米与自然光线的闪烁,力求表现出光线的每一个细小的变化,在绘画中创造一种光线的颤动和呼吸。
影响自然的光与色不同光线下的教堂 (油画 布面 )(法国)莫奈第十一课 变换的自然万象风景 (油画 布面 )(法国)莫奈第十一课 变换的自然万象课件27张PPT。西方风景画欣赏冬猎》博鲁盖尔(尼德兰)冬猎(1565,163X 117厘米,木板油画)??? “冬猎”又名“雪中猎人”,是勃鲁盖尔6幅风景组画之一。这套组画描绘了不同季节的尼德兰田园风景。这一幅画表现的是冬日尼德兰农村景色。画面采用了俯视角度的大场面构图.在高大的枯树下.几位疲惫的猎人空手而归,身后跟着一大群扫兴的猎犬.一起向山坡下走去。一片银装素裹的远景中透出农舍、教堂和结冰的湖面,有人在那儿捕鱼滑冰。暮色苍茫,寒鸦在枯树上栖息,一派浓郁的北欧冬日景色,朴实无华。 韦克的风车 雷斯达尔 约1670年 83×101厘米 藏阿姆斯特丹国家美术馆
《树间村道》霍贝玛(荷兰)1689年 油画103.5×104.9厘米藏伦敦国立美术馆
《干草车》
康斯坦布尔 (英)《战舰特梅雷尔号》泰纳(英)色对比1839年 油彩 91×122厘米现藏伦敦国立美术馆 渡船遇难泰纳油画 173×245厘米 公元1810年现存于里斯本肯基金会孟特芳丹的回忆 柯罗
在晨曦的雾色中,一轮红日徐徐升起,几笔橙红点染出水中的到影,水天相应,一切都沉浸在朦胧的晨雾中含羞不露,画家仅用几笔墨绿和淡淡的青绿写意似的抹出它们的影象,两只小船正向海中飞速驶去。
《印象·日出》莫奈(法)
《干草堆》莫奈(法)强烈的补色对比莫奈(法)《鲁昂大教堂》——沐浴阳光莫奈(法)《鲁昂大教堂》——阴空阳光下的卢昂大教堂西侧面《灯塔》修拉(法) 在森林中 希施金(I.I.Shishkin) 返 回
《星夜》凡·高 (荷兰)《奥贝尔的吊桥》凡·高 (荷兰)《麦田上的乌鸦》凡·高 (荷兰)色彩的冷暖对比达利的超现实主义艺术 《记忆的永恒》(1931),画中以平静得可怕的风景为衬托,停留着一只柔软易曲、正在熔化的表。它表现了画家阳光下一切被溶化了追忆童年时的某些幻觉。 一个虚幻的世界,如同在的一般,软瘫的蜡一样的钟表,它们被挂在树枝上,落在不知名的方形体积上,搭在胚胎状的物体上,令人惊疑,感觉莫名状。这一切是在惨淡荒芜的加泰隆尼亚的背景下出现。这是一幅幻象,一切事物不近情理,却又表现了可知的物体。这些软塌的钟表,如今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超现实主义梦境物象的同义语了。谢 谢 观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