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什么是美术作品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审美观念、形式美法则的产生和一般规律,以及美术作品的社会约定性。
技能目标:理解审美观念的内涵和形成过程,初步了解一些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大体掌握美术作品的基本涵义,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美术作品及日常生活中的物品的意识。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学生以审美的眼光观察生活,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生活,激发学生关爱身边的事物,热爱生活。
2学情分析
学生基础差距大,需要差异化的教学,因材施教
3重点难点
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的产生,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以及如何从生活中去发现美。
4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面对琳琅满目的艺术珍品,我们时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这样一幅画好在哪里?美在哪里?为什么寻常的画布和颜料,一经艺术大师自出机杼地运用,就会产生那样迷人的效果,乃至价值连城?什么是美?什么是美术?审美鉴赏的意义又在哪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二、新授:
1.什么是“美”?
(1)出示《挥扇仕女图》局部,教师提问:这幅作品同学们熟悉吗?根据画中人的服饰和体态猜一猜,这是什么朝代的作品?从这幅作品里,你能看出当时人们的审美观与现代人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并回答:作品出自唐代,唐朝以胖为美,现代人则反之。
提问:那么美的标准到底是什么?美是如何形成的呢?
(2)“羊大为美”
我国汉字中的“美”由羊、大两字拼成,“羊大为美”。《说文解字》中说:“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美与善同意。”羊成为美的对象和社会生活中畜牧业的出现是分不开的。羊作为驯养的动物是当时人们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是人类可亲的对象。尤其是对原始人类来说,还有什么东西比又肥又大的羊能使其感到美呢?从“美”字我们可以看出,美与生活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3)美的观念的形成
上古之时,人们便注意到了美好形象,某些事物或形式,喜欢的人多了,于是便自然成为美的,而那些令人讨厌的便成为了丑的,随着代代口诵相传,便形成固定看法,美的标准随之形成。
(4)美的形式法则
将美的观念与相应的形式法则运用到生活与生产的实际制造中,便可能创造出美的物品。
思考与讨论:欣赏彩陶鲵鱼纹瓶、“永”字、“羊”字的图片,它们的美体现在哪里?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可从重心、对称、平衡等形式美的角度入手。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对称与均衡就是美的形式法则之一,美的形式法则还包括对比与和谐、变化和统一、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等。
展示一些彩陶和青铜器的图片,教师提问:这些彩陶和青铜器的纹饰美吗?他们都遵循了形式美中的那些原则?古人为什么要把这些图案画在这些器皿上?你知道这些图案都表示什么吗?它们的灵感来自哪里?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彩陶中的动植物形一般都用几何形概话出来,形神兼备,有些图形似乎和原始信仰有关,是图腾崇拜的产物。青铜器中有多种纹饰是些怪兽图案,大都是氏族图腾崇拜的残余,在维护社会习俗,沟通人们的精神世界方面,与文字一起扮演着政治、宗教等方面的特殊职能。上述作品的纹饰来自于祖先对自然万物的形象的观察与概括,并且是按照一定的形式规律,如对称、均衡、交叠、连续等方式组合与创造出来的,体现了对称与均衡、变化和统一,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法则。
2.什么是美术?
美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造形的手段,创造出的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形象的艺术,也称造型艺术、空间艺术或视觉艺术,包含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门类……
3.什么是美术作品?
美术家为了审美的目的而创作的作品,当然是美术作品。
思考与讨论:教师出示几幅图片,包括木版年画、漆盒、明代家具、民居院落,提问:下面这些图中物品算不算美术作品?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艺术家为了审美的目的而创作的作品毫无疑问是美术作品。但是有一些生活用品,它们最初被制造的目的不是为了用于单纯的审美活动,而是源于生活的需要,如木版年画、明代漆盒、云南纳西族民居院落、明代家具等,它们最初也是按照形式美的法则制造出来的,在当时虽然普通,但随着社会变化,原本的实用功能退居次要位置,而审美功能得到了凸显,经过历史的积淀,它们会逐步获得较高的价值。
欣赏《竹苑品古》图,画中人物在做什么?画中的器皿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它们原本是做什么用的?
学生思考与交流。
教师总结:鼎、觚、爵等青铜器,在商周的时候,作为礼器用于宗庙祭祀,是统治阶级用以区别尊卑等级的器物。礼器中主要包括炊煮器、食器、酒器和水器等。而在《竹苑品古》图里,青铜器已经被当做了供人欣赏把玩的美术作品。它的形制、装饰、色泽成了关注的因素。
学生观看中国青铜文化视频片段。
类似的例子还有月份牌年画、山东民间“炕头画”等等。这些在当时价值不高,非常普及的美术作品,经过若干年以后,成为倍受关注的美术珍品。
教师总结:所以美术作品的含义应为:将美的观念与相应的形式法则运用至生产、生活乃至艺术创作中产生的美术作品。
4.美术鉴赏的意义
在我们的生活中,美是无处不在的。学习美术鉴赏,就应当学会用艺术审美的方式来认识世界,懂得用眼睛去发现美和鉴别美,关注我们生活中那些具有艺术价值而暂时没有被人们发现或理解的美术作品,自觉保护传统文化,民族文化。
在生活中有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看似极为普通的农家印染被面,其实大量地运用了美的形式法则,是人们用来美化生活的日常用品;不引人注目的门环也会被精心设计与制作,与金色的门户和朱红色的大门互相映衬,显得古色古香;长河边、矮坡下的湘西转轮式水车,翻转时如动态雕塑,幻化出流动的美景,给人一种震撼。
学生活动:出示一组图片,教师提问:这些物品你熟悉吗?有些我们生活中还能用到,它们都是美术作品吗?试以本课所学的知识简要地分析它们,以证明你的观点。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
三、课堂小结
在艺术作品和现实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审美的意识与发现美的眼睛。美无处不在,让我们学习鉴赏美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积极能动的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从而更好地生活吧 。
四、课后作业
发现生活中的美:
观察你的家、你居住的社区或者我们的校园,把你认为最美的事物用相机拍下来,下节课大家一起展示和交流。
课件21张PPT。ART APPRECIATION美术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美术鉴赏系列A R T
APPRECIATION
S E R I E S什么是美术作品第一单元美术与眼睛 面对琳琅满目的艺术珍品,我们时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这样一幅画好在哪里?美在哪里?为什么寻常的画布和颜料,一经艺术大师自出机杼地运用,就会产生那样迷人的效果,乃至价值连城?什么是美?什么是美术?审美鉴赏的意义,又在哪里呢?第 1 课 “羊大为美”
“美,甘也。从羊,从大。羊
在六畜主给膳,美与善同意。”
——《说文解字》美来源于生活实践簪花仕女图局部(唐)周昉 什么是美术作品?美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上古之时,人们便注意到了美好形象,某些事物或形式,喜欢的人多了,于是便自然成为美的,而那些令人讨厌的便成为了丑的,随着代代口诵相传,便形成固定看法,美的标准随之形成。彩陶鲵鱼纹瓶 将美的观念与相应的形式法则运用到生活与生产的实际制造中,便可能创造出美的物品。永字八法 在汉字结构规律中,重心平稳,左右均衡是最重要的法则.从具象羊头到抽象文字“羊”的演变过程 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和提高,图画得到概括和简化,逐步由具象向抽象演进。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它们的美体现在哪里? 思考与讨论:美的形式法则包括:对称与均衡
对比与和谐
变化和统一
比例与尺度
节奏与韵律 人面彩陶盆 半坡彩陶中,人们已经学会以对称等形式法则来组合图像.什么是美术?美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造形的手段,创造出的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形象的艺术,也称造型艺术、空间艺术或视觉艺术。
美术包含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等……
思考与讨论:下面这些是不是美术作品?松下听琴八角漆盒黄花梨圈椅 明 女士忙 年画民居院落一角炊煮器 水器 酒器 兵器竹苑品古(明)仇英从实用物品向美术作品转换林黛玉与贾宝玉 月份牌年画 有些在当时价值不高,非常普及的美术作品,经过若干年以后,会成为倍受关注的美术珍品.女士忙 山东潍坊年画什么是美术作品? 将美的观念与相应的形式法则运用至生产、生活乃至艺术创作中就产生了美术作品。 看似极为普通的农家印染被面,其实大量地运用了美的形式法则,是人们用来美化生活的日常用品。 这对花形的门环与金色的门户和朱红色的大门互相映衬,显得古色古香。 湘西转轮式水车,线与点的照应,点与线的对比,给人一种震撼,翻转时如动态雕塑,幻化出流动的美景。课堂小结 在艺术作品和现实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审美的意识与发现美的眼睛。美无处不在,让我们学习鉴赏美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积极能动的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从而更好地生活吧 。作业布置 发现生活中的美:
观察你的周围的环境中最美的地方,尝试用画笔把它描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