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原始人的创造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国原始美术作品的多种形式及其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原始美术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索美术与生活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体会原始人的美术创造,让学生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培养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完善人格。
2重点难点
这些美术作品对原始人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组织教学
教师提问,如果在不使用文字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传递和记录信息?同学们可以分小组来讨论。教师要启发学生多想象一些方法。
教师总结:在没有文字的时代,人们可以运用肢体语言、声音和一些图象来传递或者记录信息。而这些形式后来都演变成了一些艺术形式。美术就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
问:如果图形和文字相比,哪个更容易被识别?
在没有文字的原始时代,他们都创造了哪些图形,源于什么目的创造这些图形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原始人的创造》
培养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完善人格。
活动2【讲授】(1)仰韶文化----人面鱼纹盆
在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这是中国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明逐渐形成的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发现数量多、分布地域广,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水平。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母系氏族逐渐繁荣,出现了规模很大的聚落。新石器时代又可以称为是石器和陶器时代。陶器,是新石器时代在造型美术方面遗留下来的主要创作,也是人类在向大自然斗争中获得的一项跨时代的创造。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里不断出土的陶器等工艺品,展现了我们祖先的审美智慧和艺术创造才能。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遍布中国各地,中部地区黄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大地湾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它们的年代是(公元前5500--公元前4800年)。所制陶器比较原始,器物种类少,器形简单,火温较低,多数是红陶,基本没有纹样装饰。分布在中国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这时期陶器的表面有漂亮的彩绘,陶器的实用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人面鱼纹彩陶盆,1955年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出土。泥质红陶烧成,盆内壁画人面纹和鱼纹各两个,相间排列,题材新颖,形象生动,反映了半坡类型彩陶常以鱼纹装饰陶器的特点。
活动3【讲授】历史渊源:
仰韶文化的彩陶图案中有大量的动物形纹饰,如鱼、鹿、蛙等,以鱼纹最为典型。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公认的彩陶艺术精品。类似内容的彩陶盆在遗址中出土了很多件,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很像一种特制的葬具。人面由人鱼合体而成,人头装束奇特,像是进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化妆形象,具有巫师的身份特征,因此这类图画一般被认为象征着巫师请鱼神附体,为夭折的儿童招魂祈福。也有人认为人面与鱼纹共存构成人鱼合体,寓意鱼已经被充分神化,可能是作为图腾来加以崇拜。
详细信息
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陶器珍品,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人面呈圆形,头顶有似发髻的尖状物和鱼鳍形装饰。前额右半部涂黑,左半部为黑色半弧形。眼睛细而平直,似闭目状。鼻梁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两侧分置一条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内同时衔着两条大鱼。另外,在人面双耳部位也有相对的两条小鱼分置左右,从而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在两个人面之间,有两条大鱼作相互追逐状。整个画面构图自由,极富动感,图案简洁并充满奇幻色彩。
人面鱼纹彩陶是新石器时代陶器珍品。彩陶是在陶器表面以红黑赭白等色作画后烧成,彩画永不掉落。此盆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概括成圆形,额的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为黑色半弧形,可能是当时的文面习俗。同样内容的彩陶盆,半坡遗址中曾出土几件。
活动4【讲授】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距今约5000-6000多年,遗址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渭河、汾河流域,包括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区,是中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庙底沟、秦王寨等类型代表了其早、中、晚三个时期。其中,半坡类型彩陶以各式盆、钵、壶、尖底瓶多见;彩绘基本为黑彩,常见鱼、鹿、蛙、羊等动物纹、人面纹以及三角、宽带、波折、网格等几何纹。鱼纹是半坡彩陶中相对比较多见的题材。
仰韶文化彩陶纹饰的发展从写实到抽象,符合人类认识世界的客观规律。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首先感受到的是真实的世界,天上的鸟、水中的鱼、山上的树、地上的草,无一不栩栩如生。进而,人类进一步认识到各种事物的不同本质和规律,于是出现了诸如从鱼纹到菱形、从花草到不同的弧形变化等各种各样从写实而来的抽象。因此,在欣赏彩陶所反映的远古艺术之余,还可以了解我们的祖先认识世界的过程。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文化。因第一个发掘地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仰韶村遗址而得名。距今大约7000-5000年。仰韶文化一直至今已发现上千处,分布在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以陕西省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陶是新石器时代陶器珍品。彩陶是在陶器表面以红黑赭白等色作画后烧成,彩画永不掉落。此盆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概括成圆形,额的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为黑色半弧形,可能是当时的文面习俗。同样内容的彩陶盆,半坡遗址中曾出土几件。
活动5【讲授】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人面鱼纹盆
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人面鱼纹盆,纹饰神秘莫测最令人回味无穷。这种图案代表什么含义?学术界对于人面鱼纹的研究已经出现了近30种观点说法,主要有图腾说、神话说、祖先形象说、原始信仰说、面具说、摸鱼图像、权力象征说、太阳崇拜说、原始历法说等等,还有的认为是水草鱼虫或婴儿出生图,甚至还有外星人形象之说。
有人认为,此图反映了半坡人和鱼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特殊的感情,是半坡氏族崇奉的图腾。半坡人在河谷阶地营建聚落,生活方式与渔猎密不可分,他们喜爱鱼崇拜鱼,认为其氏族起源于鱼,故把鱼奉做自己氏族的图腾祖先加以崇拜,人与鱼组合画在一起,代表着人与鱼是不可分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生共存,能力“互渗”。此外,古籍记有人鱼互变的神话,《山海经》说颛顼死后复苏化身为鱼,变形的鱼纹很可能是代表人格化的独立神灵———鱼神。有人以《诗经》《周易》中鱼有隐喻“男女相合”之义推之,这人面鱼纹也应有祈求生殖繁衍族丁兴旺的含义。
无论半坡人用这种图案表达什么思想意识,能够把如此丰富的社会内容凝聚于绘画艺术之中的这种创作动机,都是令人惊叹的。今天的人们无法知道它的真实含义,但它仍然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和美的感受,使人产生对悠久历史之谜的探究渴望。半坡博物馆宣称,他们将组织专家对围绕人面鱼纹盆所引起的种种谜团进行破解,人们期待着谜底的早日揭开。
活动6【讲授】(2)马家窑文化----舞蹈纹彩陶盆
舞蹈纹彩陶盆是在1973年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系马家窑文化(新石器时代)的珍宝。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活动7【讲授】出土过程
舞蹈纹彩陶盆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一个名叫上孙家寨的小村庄。这个村子位于桥头镇以南,海拔2300米。1973年的一天,为修建储物仓库,在开挖地基时无意中发现了很多彩陶残片,施工人员马上报告了青海省文物考古部门,考古工作者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并把陶器碎片清理妥当送往北京,经过北京专家的复原鉴定,才知道当中有一件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珍宝!这是首次发现的直接描绘原始先民生活场景的图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于是彩陶盆便作为举世无双的国宝而被国家博物馆珍藏。
活动8【讲授】详细信息
陶盆用细泥红陶制成。上腹部弧形,大口微敛,卷唇鼓腹,下腹内收成小平底,施黑彩。口沿及外壁以简单的黑线条作为装饰。内壁饰三组舞蹈图,图案上下均饰弦纹,组与组之间以平行竖线和叶纹作间隔。舞蹈图每组均为五人,舞者手拉着手,面均朝向右前方,步调一致,似踩着节拍在翩翩起舞。人物的头上都有发辫状饰物,身下也有飘动的斜向饰物,头饰与下部饰物分别向左右两边飘起,增添了舞蹈的动感。每一组中最外侧两人的外侧手臂均画出两根线条,好像是为了表现臂膀在不断频繁地摆动的样子。
舞蹈者形象以单色平涂手法绘成,造型简练明快。三组舞人绕盆一周形成圆圈,脚下的平行弦纹,像是荡漾的水波,小小陶盆宛如平静的池塘。欢乐的人群簇拥在池边载歌载舞,情绪欢快热烈,场面也很壮阔。关于舞蹈内容说法较多,有认为是远古时期氏族成员在举行狩猎归来的庆功会,跳着狩猎舞;也有认为是氏族成员装扮成氏族的图腾兽在进行图腾舞蹈,舞蹈者头上及身下的饰物,是人们为象征某种动物而戴的头饰和尾饰;更有认为是在进行祈求人口生殖繁盛和作物丰收的仪礼舞等。一般认为舞蹈图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先民们在重大活动时群舞的热烈场面 。
纹饰的共同特征是:出现二方连续纹样,二方连续纹样是指一个单位纹样向上下或左右两个方向反复连续循环排列,产生优美的、富有节奏和韵律感的横式或纵式的带状纹样.亦称花边纹样,引申出“四方连续纹样”。
原始人的创造应用于我们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紫砂壶上的二方连续纹样,壁纸等。
活动9【讲授】原始人除了在彩陶上绘制图案来丰富自己的生活,还根据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尝试和利用更为稀有、坚硬的材料来
1、《玉龙》——造型简洁却圆润饱满,形成了龙的基本样式。
2、《玉琮》——浮雕与线刻结合,饰以动物纹饰。一种族徽的标记。
3、《彩塑女神头像》——造型生动,手法简练。
4、《孕妇像》——虽然造型质朴却充满着强烈的生命力。
原始人的创造应用于我们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紫砂壶上的二方连续纹样,壁纸等。
活动10【讲授】二、对课程内容和活动进行总结:观赏的图片大致分为几类:
(1) 规则的图案——彩陶纹案
(2) 符号化的形象——玉龙
(3) 夸张的形象——原始女性雕塑
(4) 比较写实的图像——彩塑女神头像
g:0pt'>,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完善人格。
活动11【活动】探讨与交流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学习探讨:
1、我们希望我们的生活用品美观一些,那么原始人会不会有这样的愿望?(彩陶上的装饰)。2、我们会制作一些具有纪念意义或者对我们有重要意义的物品,那原始人呢?(人面鱼纹盆、玉器、雕塑女神像等)3、现代人在制作生活用品的时候,除了希望它们美观,还希望它们的造型和功能符合我们的生活要求,那原始人会不会?(尖底瓶、白陶规)
4、如果我们的亲人去世,我们会用一些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原始人虽然没有文字,但他们会不会用一些方法来表达这种情感?(良渚文化墓地现场)
5、在我们现代社会中,我们分成不同的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旗。那原始社会有没有国家?如果没有国家,原始人按照什么关系生活在一起。他们有没有自己的标志?(图腾,玉琮)
6、你认为中国的“龙”这种图形最早有什么作用?(图腾)7、你认为女性在原始时代的地位重要吗?为什么?(种族繁衍,红山文化女神像、孕妇像)
8、原始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完成后将自己分析的结果写到黑板上)
活动12【练习】创造与实践(动动手——我画你猜)
1、每个同学准备一张纸,想一句话(最好不超过10个字)把所想的内容简单画出来,分别找同学解读所表达的内容,组与组之间互评。(体会原始人的创造过程,同学之间是否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2、教师小结:艺术来源于生活
活动13【作业】课后拓展:
原始美术史起源于游戏还是巫术?你倾向哪种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课件16张PPT。第 一 课原 始 人 的 创 造第 二 单 元辉 煌 的 美 术 历 程教 学 目 标: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国原始美术作品的多种形
式及其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原始美术的学习,激发学生探
索美术与生活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体会原始人的美
术创造,让学生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培养本民
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完善人格。图案与文字哪个更容易辨识?大树小白兔 如果在不是用文字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传递信息?图 像肢体语言声 音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 人面鱼纹彩陶盆,1955年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出土。泥质红陶烧成,盆内壁画人面纹和鱼纹各两个,相间排列,题材新颖,形象生动,反映了半坡类型彩陶常以鱼纹装饰陶器的特点。人面鱼纹彩陶是新石器时代陶器珍品。彩陶是在陶器表面以红黑赭白等色作画后烧成,彩画永不掉落。此盆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概括成圆形,额的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为黑色半弧形,可能是当时的文面习俗。 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人面鱼纹盆,纹饰神秘莫测最令人回味无穷。这种图案代表什么含义? 舞蹈纹彩陶盆是在1973年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系马家窑文化(新石器时代)的珍宝。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陶盆用细泥红陶制成。上腹部弧形,大口微敛,卷唇鼓腹,下腹内收成小平底,施黑彩。口沿及外壁以简单的黑线条作为装饰。内壁饰三组舞蹈图,图案上下均饰弦纹,组与组之间以平行竖线和叶纹作间隔。舞蹈图每组均为五人,舞者手拉着手,面均朝向右前方,步调一致,似踩着节拍在翩翩起舞。人物的头上都有发辫状饰物,身下也有飘动的斜向饰物,头饰与下部饰物分别向左右两边飘起,增添了舞蹈的动感。每一组中最外侧两人的外侧手臂均画出两根线条,好像是为了表现臂膀在不断频繁地摆动的样子。马家窑文化----舞蹈纹彩陶盆 纹饰的共同特征是:出现二方连续纹样 二方连续纹样是指一个单位纹样向上下或左右两个方向反复连续循环排列,产生优美的、富有节奏和韵律感的横式或纵式的带状纹样.亦称花边 。四 方 连 续 纹 样 四方连续,是图案画中的一种组织方法。四方连续是由一个纹样或几个纹样组成一个单位,向四周重复地连续和延伸扩展而成的图案形式。 玉龙通高26厘米,墨绿色,体卷曲,平面形状如一“c”字,龙体横截面为椭圆形,直径2.3~2.9厘米。龙首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紧闭,鼻端截平,端面近椭圆形,以对称的两个圆洞作为鼻孔。龙眼突起呈梭形,前面圆而起棱,眼尾细长上翘。颈背有一长鬣,弯曲上卷,长21厘米,占龙体三分之一以上,与内曲的躯体相合,造成一种飞腾的效果。鬣扁薄,并磨出不显著的浅凹槽,边缘打磨锐利。龙身大部光素无纹,只在额及鄂底刻以细密的方格网状纹,网格突起作规整的小菱形。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筒型玉器,是古代人们用于祭祀神祗的一种礼器,距今约5100年。至新石器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石峡文化、山西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现,尢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发达,出土与传世的数量很多。单个图像用线浮雕结合细线刻雕琢成。图案主体的神人,脸面呈倒梯形,眼为重圈,两侧有小三角形眼角,宽鼻以弧线勾出鼻翼,阔嘴用一条长横线、7条短线刻出两排16个牙齿。头饰内层为帽,刻8组卷云纹,外层羽冠,刻22组边缘双线,中间单线组成的放射状羽饰。脸与冠浅浮雕而成。神人上肢耸肩平臂,手及腰部、下肢屈曲,三爪如鸟。四肢密布卷云、弧线、横竖直线作成的纹饰。胸腹部浅浮雕兽面纹,有椭圆形凸面眼睑和桥形额部。这一人兽组合保留了基本构图,省去了神人的四肢,冠作了变形,面部简化,在兽面两侧增加了一对夸张的鸟纹。以转角为中轴展开的简化人兽组合纹是良渚文化玉琮纹饰的基本特征。 出土于辽宁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的牛河梁“女神庙”遗址,属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后期,距今五千多年。女神头像头顶和左耳残缺,鼻脱落。高22.5厘米、宽16.5厘米,相当于真人大小,写实性强,结构比例准确。额顶发迹平直起棱,鬓角齐整。耳长圆,微前倾。眉弓高隆,双眼嵌淡青色圆饼状玉片为睛,眼梢上挑。颧骨高耸。嘴大,外咧。颏尖丰满,向前凸出。塑泥为黄土质,有较大粘性,掺草禾。内胎泥质较粗,捏塑的各部位为细泥质。外皮打磨光滑,出土时颜面呈鲜红色,眼眶、面颊尤显,唇部涂朱。造塑基本准确,形象生动,表现了我国新石器时代彩塑的高水平。 观赏的图片大致分为几类:
(1)? 规则的图案——
(2)? 符号化的形象——
(3)? 夸张的形象——
(4)? 比较写实的图像——彩陶纹案玉龙原始女性雕塑彩塑女神头像
1、我们希望我们的生活用品美观一些,那么原始人会不会有这样的 愿望?
2、我们会制作一些具有纪念意义或者对我们有重要意义的物品,那原始人呢?
3、现代人在制作生活用品的时候,除了希望它们美观,还希望它们的造型和功能符合我们的生活要求,那原始人会不会?
4、如果我们的亲人去世,我们会用一些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原始人虽然没有文字,但他们会不会用一些方法来表达这种情感?
5、在我们现代社会中,我们分成不同的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旗。那原始社会有没有国家?如果没有国家,原始人按照什么关系生活在一起。他们有没有自己的标志?
6、你认为中国的“龙”这种图形最早有什么作用?
7、你认为女性在原始时代的地位重要吗?为什么?
8、原始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怎样的?探 讨 与 交 流:谢 谢 观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