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6-12-20 13:47:33

文档简介

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以及在作品中的表现方式;
2, 使学生深入体会美术作品的内涵;
3,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探索研究的精神;
2学情分析
面对的是非专业的学生,如像对专业学生那样教学一些专业的知识,必然显得十分枯燥乏味,因此多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影片,音乐介入,从而能够较好的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好了,一切都好了。
多以活动的形式,能够较好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一些问题在学生的讨论中很好的解决,教师从中引导、沟通,让学生当主角,教师做导演。
3重点难点
如何理解美术家对美术作品对相同题材的不同表现形式;
如何理解造成这种差异的文化含义;
4教学过程
一、导入(视频)欣赏艾舍尔的绘画
画面表现出画家的超脱的相象力,把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景和物在平面美术作品中表现出来,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紧跟着画家的视线在走。
导出课题——《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二、(小尝试)展示一组大师作品:
《自由引导人民》
《维纳斯的诞生》
《抢丘比特箭的维纳斯》
请分析:同样的祼体绘画形象,有何不同?不同在哪里?
(生)评述
(师)总结:不同人的主观情感决定不同审美世界,我们欣赏一幅美术作品时,与其说是追寻艺术家的视线,不如说是在探究艺术家的个人主观因素。
解读了艺术家的人人主观因素——就是找到了艺术家的视线——敲开欣赏美术作品的大门
三、小练习:请同学闭上眼睛,聆听《肖邦的夜曲》,想象一下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夜晚场景,
每个人对夜晚的认识一感受都不一样。
(师)美术家又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呢?
《月华图》清 金农
《星月夜》荷兰 凡高
《晚间》 挪威 蒙克
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格、不同年代表现技法和画家内心情感各不相同,表现作品也大相径庭。
四、分组教材中相同或相似主题的不同表达方式,完成“思考与交流”
第一组:《阿诺芬尼夫妇像》《高士图》
第二组:拉斐尔《圣母像》,丢勒《圣母子》
第三组:马奈《草地上的午餐》,乔尔乔内《乡间音乐会》
(生)讨论
(师)总结:第一组:文化,社会差异,对映出对婚姻的不同看法
第二组:同时代、同题材、地域不同造成艺术家的视角不同
第三组:不同时代造成不同审美趣
五、总结
美术家的优秀作品,正是能够以一种没于一般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并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法表现出来。
六、课后拓展:
请同学们课后继续寻着美术家的视线,并思考
课件41张PPT。ART APPRECIATION美术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美术鉴赏系列A R T
APPRECIATION
S E R I E S想信大家 一定熟悉他是艺术家手执球面镜,
还是镜中人观看艺术家?
手与球面镜 (铜版画 1935 ) (荷兰) 艾舍尔
第1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 美术与自我、社会同样是祼体形象,
请分析:同样的裸体形象,有何不同?不同在哪里?
不同作者的不同审美情趣不同人的主观情感决定不同审美世界我们欣赏一幅美术作品:
与其说是追寻艺术家的视线,
不如说是在探究艺术家的个人主观因素。解读了艺术家的个人主观因素

就是找到了艺术家的视线

敲开欣赏美术作品的大门每个人对夜晚的认识和感受都不一样,幽静、浪漫、绚丽、神秘……
我们的画家他们又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呢?
游戏:
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夜晚的场景!然后尝试口头描述出来?月华图(中国画 绢本)(清)金农星月夜(油画 1889、)(荷兰) 凡高 1.画面表现的是什么场景?2.画面所表现的与我们平时感受或记忆中的场景有什么不同?图片欣赏与思考自画像轴 (中国画 纸本)(清)金农  画面中一轮模模糊糊的月亮,中间隐隐约约是玉兔在捣药,似乎与中国古老的传说有关。画面体现出的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的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情。偌大的画面只有一轮明月,明月之外空著所有。   油画《星月夜》是在凡·高三次精神病发病以前,即他刚到圣雷米以后完成的。出于茫然的不安和对自身悲剧的预感。夜晚,他看到夜空中有一个奇特的月亮、许多星星和幻想的彗星。这些星星和幻想的彗星是黄色的旋涡,在天空中旋转着。它们变成为一束反复游荡的光在扩散,带动整个深蓝色的天。凡·高面对这一自然奥秘,不禁感到战战兢兢。他怀着绝望的恐怖,画下了这幕完全出于他个人幻觉的夜景。《星月夜》是凡·高神志清醒时幻觉心境的产物。形式分析《晚间》 (挪威) 蒙克通过这幅画面,你能体会画家怎样的心情?孤独恐惧请你参与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分析教材中几组相同或相似主题的不同表达方式:第一组:《阿诺芬尼夫妇像》和《高士图》
第二组:《小考佩尔圣母》(拉斐尔)和《圣母子》(丢勒)
第三组: 《草地上的午餐 》 和《乡间音乐会 》圣母子主题婚姻主题同一题材不同表现相似题材不同表现分组讨论《圣母子》  丢勒《小考佩尔圣母》  拉斐尔乡间音乐会 (约1505—1511)(意大利)乔尔乔内、提香草地上的午餐(1863)(法国)马奈《阿诺芬尼夫妇像》《高士图》富裕生活的新婚家庭展现儒家“夫唱妇随”
的场景1434年中国五代时期尼德兰艺术运动
(文艺复兴时期)中国油色画法(油画)国画绢本饱满(简单而复杂)严谨鲜艳、明亮和谐细腻、过度柔和笔法坚实有力《乔凡尼·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扬·凡·埃克(约1380/1390--1441) 人物手势动作、环境道具都有民俗的含义,十分有趣。所有这些象征物既有基督教的信仰,又有世俗的观念,画家都一一收入画中,作了极为细致的描绘。
在人物中间的墙上挂着一面镜子,镜框带有10个突出的朵状方形,每个方形内又置一个小圆形,每个圆形内画一幅耶稣的故事画,图像细小到难以识别。中心圆镜内反射出整个房间的景物。这种精微工整细腻的油画世界罕见,也只有在尼德兰的细密画中可以见到。据说这种精微的描绘连现代摄影家都为之惊叹,使用镜子反射来扩大画面的空间,是这幅杰作的又一特色,这些艺术特色对后来荷兰的风俗画有很大的影响和启示。 思考交流   在《阿诺芬尼夫妇像》中,画家大量地使用了象征手法,你能正确地指出画面中的各个部分象征什么吗?男子举起右手( )镜中有许多人像( ) 蜡烛( ) 小狗( )
镜子、水晶、珠链、妇人衣袖和内裙的蓝色( )
橘子和苹果( )新娘和新郎均未穿鞋( ) 孕妇装( )
1.忠诚 2.纯洁 3.财富与地位 4.伊甸园的纯真 5.有证婚人在场 6.地板是神圣的地方 7.耶稣基督出席了婚礼 8.承诺85713462高士图
五代 卫贤
绢本淡设色
纵134.5厘米,横52.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写为汉代爵士梁鸿和其妻孟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故事。构图严谨,笔法坚实,树石苍厚,多用乾笔破染。 圣母子 (约1505) (德国) 丢勒小考佩尔圣母 (1505) (意大利) 拉斐尔乡间音乐会 (约1505—1511)(意大利)乔尔乔内、提香草地上的午餐(1863)(法国)马奈作品反映的是文化、社会方面的差异,也即对婚姻的不同看法: 和谐和神圣。浪漫、享乐、诗意的田园生活和对当时资产阶级社会道德风尚的怀疑和评论。同时代、同题材,地域不同艺术家的视角就不同:意大利的理想和北欧的真实。  艺术家的优秀作品,正是能够以一种不同于一般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并且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手法表现出来。
  正是在观察事物时,人们总是带有个人的主观因素,于是,同一个物象在不同人的眼里会呈现不同的面貌。难怪世界会如此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