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2、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3、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造精神。
2学情分析
本课安排了了大量与学生讨论思考的内容,导入时因此我选择了几张“夜空”的图片作为导入,让学生觉得其实这个世界的物象在不同的人眼中,在不同视觉的观察下是如此的精彩纷呈。在此基础上进入课题,体验欣赏+比较欣赏让学生切身感受课程内容,分组讨论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并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总结。
3重点难点
重点:美术作品对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异的文化含义;
难点:图片之间的比较仅仅是手段,最终需要落实到“美术家的视线”这个基点上来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课题
课堂刚开始时,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了这一组图片,以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对问题讨论的积极性,在轻松的氛围中,将学生引入到这节课的主题中。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选择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感觉。
活动2【导入】导入总结
教师总结:
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不一样,往往能带给我们的感觉也完全不同。
艺术家的一些优秀作品,正是能够以一种不同于一般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并且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手法表现出来。虽然我们不是美术家,但通过学习,在追寻美术家的视线的同时,我们也能懂得用多个角度去发现美、欣赏美。
那么艺术家又是如何在来描绘这个美丽多彩的世界呢?接下来开始导入书本中作品,带同学们去欣赏、介绍艺术家如何从他们观察事物的角度来表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都能看的到物体。
活动3【讲授】进入正课
(本节课有5组对比美术作品,教师进行有选择性地灵活使用。)
体验欣赏并比较《月华图》和《星夜》:
画面表现的都是夜空的景象,和我们平时感受或记忆中的场景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回忆、体验自己对夜晚的印象。
思考提问:如果让你来画一幅以“夜”或“月夜”为题的作品,你打算怎么画?并尝试让学生口头描绘。
引导学生思考:夜晚客观的现象,但是为什么同学们对夜晚的感受不一样?
不急让学生回答,在分析两张美术作品后,在作答、总结。
回到作品,教师介绍这两张作品并让进行比较。
《星夜》凡·高:油画《星空》是在凡·高三次精神病发病以前,即他刚到圣雷米以后完成的。出于茫然的不安和对自身悲剧的预感。夜晚,他看到夜空中有一个奇特的月亮、许多星星和幻想的彗星。这些星星和幻想的彗星是黄色的旋涡,在天空中旋转着。它们变成为一束反复游荡的光的扩散,带动整个深蓝色的天。凡·高面对这一自然奥秘,不禁感到战战兢兢。他怀着绝望的恐怖,画下了这幕完全出于他个人幻觉的夜景。这种画风不仅仅表现在风景画上,连凡·高于同年6月画的一幅《加歇医生肖像》上,也表现出来。《星空》是凡·高神志清醒时幻觉心境的产物。
《月华图》金农:是中国清代文人画家金农的作品,画面中一轮模模糊糊的月亮,中间隐隐约约是玉兔在捣药,似乎与中国古老的传说有关。画面体现出的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的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情。偌大的画面只有一轮明月,明月之外空著所有。其变形性、抽象性、隐喻性中所表现出的胆敢独造、前卫精神及他的绘画风格和那个时代的画风反差太大,这就难免不遭到传统保守势力的围攻和责难,所以金农时常表现出“圣代空嗟骨相癯”的孤独和悲哀。然而,金农对现世的种种围攻责难的态度却不是消极的。更多的是付之一笑曰:“放狂近日得笑疾,不计人间责与呵”。这种于现世以谐谑的方式与社会作依然故我的周旋、游戏,亦可谓是禅宗思想的表现。一个艺术家有了金农这样的心态,大概是无所不成亦无所不能了。
两幅图片在形式语言上各自有什么特点?相同点:表现夜晚的景象,透露出艺术家的主观情感 。
活动4【活动】学生讨论做答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两位艺术家处于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和背景之中?
教师总结学生发言: 油画和国画都是传统的画种,他们之间表现语言的差别是有着各自的独特的特点。两位艺术家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语言和意境,使之成为表达自己特殊情感的工具。但是由于创作的材料、观念、各自的生存环境和背景的不同,使得两张作品展现给我们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凡·高在创作作品时,处于茫然的不安和对自身悲剧的预感中,他处在一个孤独的个人世界中,但不能抑制他对美术热情追求。他怀着寂寞、绝望的心境,画下了这幕完全出于他个人幻觉的夜景。金农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是一个文人画家,他的作品更多表现出的是文人的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情,他的绘画与他的时代格格不入,但他以谐谑的方式与社会作依然故我的周旋、游戏。他们的生存的背景和环境不一样,使的他们在描绘相似题材上有着巨大的差别。
活动5【活动】分组讨论
之前教师对《星夜》、《月华图》的详细的介绍,让学生懂得了如何分析比较的美术作品,接下来让学生们自己来分析一下课本中剩下几组作品的相同或相似主题的不同表现方式。a、分组: 根据学生的坐位安排进行分组思考、讨论。第一组:分析《阿诺芬尼夫妇像》、《高士图》
第二组:分析《小考佩尔圣母》(拉斐尔)、《圣母子》(丢勒)
第三组:分析《草地上的午餐》、《乡间音乐会》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相关作品的文字内容,分析图片资料。
(课本中相关资料比较丰富,学生在阅读资料、熟悉资料后,在进行比较、讨论。基本上都能够得到他们需要的答案,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对作品能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同学间对于艺术这一话题的交流加强,有助与学生对美术欣赏建立独立的思考能力。)
活动6【活动】全班交流
将小组比较内容归纳整理,形成口头报告,由代表向全班发表;小组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
在各组学生发言的同时,教师加以适当的讲解,围绕着“同一题材的不同表现”和“相似题材的不同表现”两方面,结合表格内容进行作品介绍。通过学生的比较美术作品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慢慢的揭示美术作品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以此来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了解美术家观察和表现世界的不同角度。
活动7【活动】延伸讨论
你对哪幅作品的印象最深?为什么?学生中有没有知道教材图片所涉及的美术家?如果有,可以向全班提供一些相关的传记材料和创作背景。(可以从网上或通过其他途径寻找相关资料。)教师对学生的讲述进行引导或补充、修正。鼓励学生就画面内容和艺术家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活动8【讲授】课堂总结
艺术家的优秀作品,正是能够以一种不同于一般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并且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手法表现出来。正是在观察事物时,人们总是带有个人的主观因素,于是,同一个物象在不同人的眼里会呈现不同的面貌。难怪世界会如此精彩纷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老师和同学们之间通过互动交流的学习方法完成了课题的学习,懂得如何去用自己的目光来观察这个美丽的世界。虽然我们不是美术家,但在追寻美术家的视线的同时,我们也能懂得用多个角度的去发现美、欣赏美。
课件20张PPT。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每个人对夜晚的认识和感受都不一样,幽静、浪漫、绚丽、神秘……我们的画家他们又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呢?通过画面你能感受到画家当时是怎样的心情,谈谈你的体会?躁动不安孤独恐惧这两幅画中都有月亮,表现方法有什么不同,你认为金农为什么这样画?金农是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月华图》表现了一种孤寂、静谧、清冷的意境,也具有某种自许清高、反抗世俗意味 以上作品强调的是画家不同的个人态度和心理感受 ,我们鉴赏作品是在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圣母子主题婚姻主题同一题材不同表现相似题材不同表现分组讨论123作品反映的是文化、社会方面的差异,也即对婚姻的不同看法: 和谐和神圣同时代、同题材,地域不同艺术家的视角就不同:意大利的理想和北欧的真实浪漫、享乐、诗意的田园生活和对当时资产阶级社会道德风尚的怀疑和评论。《田园合奏》乔尔乔内画面将富有生机的自然风光与充满生命和谐的人体结合起来,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清新、晶莹的各种浓淡色彩、轻快细腻的笔触、均衡的冷暖色色调运用、明暗交错的光线布置,华丽而流畅,柔和而有层次感,呈现温暖的金色调,给人们以感官的审美享受。画家赞扬世俗生活中人性人情和爱之美。《草地上的午餐》
爱德华·马奈
(1832-1883年)对这幅画的攻击有的从道德上,有的从画法技巧上,他们都以古典主义的表现方法来衡量这幅经画家简化过的作品,说是“粗制滥造”。
马奈在这幅画中着意描绘的不是题材本身,只是借裸女和绅士的形象来表现对外光、色彩和空气描绘的探索,人物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人们不能以传统的观念来衡量这件作品,不能追求它的思想意义。所以阳光、空气、色彩才是这幅画的主题,正如马奈自己所说:“我的作品的主角是光和色。”这幅画上表现了一个自由画家的意志:一切道德的俗见和公众的陈旧趣味都不能左右画家。《草地上的午餐》
克洛德·莫奈
1840-1926年25岁的莫奈曾画过一幅长20尺的巨作《草地上的午餐》。从题材和构图来看肯定是受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一画启发而作,也可能是想和马奈一比高下。这幅画是在户外完成的,在描绘外光的生动和景物的真实自然方面,确有过之。《草地上的午餐》 1944年,68.00 x 150.00 厘米
马克思·恩斯特,德国, 1891-1976年画面用一条鱼代替了女人,还去掉了其他人物。他还用“拓印法”将马奈画中的田园景色置换成了一个荆棘遍布的地点,并用一个空酒瓶取代了马奈的宴会。
鱼常常作为潜意识的神秘暗喻,出现在超现实主义艺术中,它的尖牙和令人震惊的蓝眼睛都是危险的。
这幅画正是恩斯特对马奈1863年创作的那幅《草地上的午餐》经典作品的嘲弄。草地上的午餐 ,2002,邱炯炯,
神童式的画家,幼年时代在并未接受正规艺术教育的情况下自学绘画。表明了对于童年的天真和纯洁的返思以及温柔的,感官上的对于单纯简朴的逝去岁月的怀念。 高士图
五代 卫贤
绢本淡设色
纵134.5厘米,横52.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写为汉代爵士梁鸿和其妻孟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故事。构图严谨,笔法坚实,树石苍厚,多用乾笔破染。 《乔凡尼·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扬·凡·埃克(约1380/1390--1441)人物手势动作、环境道具都有民俗的含义,十分有趣。所有这些象征物既有基督教的信仰,又有世俗的观念,画家都一一收入画中,作了极为细致的描绘。
在人物中间的墙上挂着一面镜子,镜框带有10个突出的朵状方形,每个方形内又置一个小圆形,每个圆形内画一幅耶稣的故事画,图像细小到难以识别。中心圆镜内反射出整个房间的景物。这种精微工整细腻的油画世界罕见,也只有在尼德兰的细密画中可以见到。据说这种精微的描绘连现代摄影家都为之惊叹,使用镜子反射来扩大画面的空间,是这幅杰作的又一特色,这些艺术特色对后来荷兰的风俗画有很大的影响和启示。前面的哪幅作品你最喜欢,你了解作者吗?请谈谈你所知道的或者喜爱的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