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一切都在运动中 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道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是看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 。2能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3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学情分析
四年级同学知识点不能太深奥,浅显易懂即可
重点难点
重点: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难点:理解“参照物”。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学生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谈话:同学们,刚才在来学校的路上老师听到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只是觉得其中有一句歌词很难理解。歌中是这样唱的“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教师唱出)。
提问:这句歌词是什么意思,青山怎么会走呢?请大家帮老师来解释一下。
学生依据自己对运动的前概念对歌词的意思做出自己的判断,对歌词产生了不同的认识和看法。大多数的学生会说只有竹排和人才会动,青山明明是不会动的,它怎么会走呢?也不排除有学生能说出坐在运动的竹排上会看到青山的倒退。
揭题:大家都觉得自己说的有道理,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歌曲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形成问题,点明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新授
1.理解参照物。
(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运动,请大家仔细观察、比较这两副图,你觉得哪些物体在运动?你是怎样看出来的?课件出示书26页图片,学生回答。这里最好能让学生用贴切的词汇来形容这些运动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图中的运动,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理由的说明。
描述,这里要引导学生发现运动其实是位置发生了改变,而且是相对于一个用来作参照的物体位置的改变。
鸭子——湖的中心——湖边
汽车——湖的前方——小孩下方
老鹰——小孩上方——湖的上方
乌龟——路的拐角——路边
(参照物)
物体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引出位置的变化以及判断位置变化需要借助另外一个物体(参照物)来描述会更清晰。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判断物体运动的方法,学生初步感受参照物的作用。
引导得出参照物概念:大家真是聪明,我们一起来看看科学家们是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的: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要看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这另一个用来做参照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参照物。(课件出示参照物定义)板书:参照物
练习:出示范例和26页图片,让学生就刚才所说按范例复述我们知道了判断物体的运动要选择参照物,通过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来判断物体的运动,你能用刚才所学来描述我们图中的运动吗?预设1:以树木为参照物,汽车在向前运动
预设2:以天空为参照物,老鹰在运动
预设3:以湖面为参照物,鸭子在向前运动
预设:---
(4)看来大家已经能借用参照物来描述物体的运动了,刚才大家所选择的参照物有什
么共同的特点呢?预设学生得出:不动(静止的)板书:静止
质疑提升:是不是所有的参照物都是静止的呢?
课件出示27页乘坐汽车图片
教师提问:坐在行驶的汽车上,望着车窗外你能看到什么?你看到它们运动了吗?追问:它们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就自己生活经验在教师引导下得出:汽车在向前行驶,坐在汽车上会发现两边的物体在向后退。教师追问:我们看到两边的建筑和树木都在向后运动,它们是以谁为参照物呢? 得出:以汽车为参照物,两边的建筑和树木在向后运动。
小结:看来我们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既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我们平时看起来运动而将它假定不动的物体。板书:假定不动
【设计意图:以“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判断其他物体是否运动,使学生明白参照物除静止不动的物体以外还可以是假定不动的。此环节是建立参照物概念的难点,通过举例来加以说明。】
2.以不同的物体为参照物判断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
小游戏:
(1)、那么都什么样的物体可以做参照物呢?
(2)、请同学们把橡皮放在你自己桌面的中间位置上,用手把它推到桌子的前边,这时,橡皮运动了吗?你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
(3)、桌子、树等等,看上去不动的物体可以做为参照物,那么正在运动的物体能不能做参照物呢?
(4)、请同学们把科学书放到自己桌面的中间位置上,把橡皮放到科学书上“科”字的上面,用手推动书到桌子的前边,这时,橡皮是运动还是不运动?你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
3、巩固练习:
(1)出示一幅上下行电梯图片(简单带领学生看图,设置一个情景)。
提问:以上行电梯中小女孩为参照物,下行电梯上的叔叔是运动的还是没运动呢(运动的)学生回答后追问:还能选择哪些物体为参照物能说叔叔是运动的?
提问:以下行电梯上的小男孩为参照物,叔叔是否是运动的?学生回答后追问:还能选择哪些物体为参照物能说明叔叔是不运动的引导学生发现下行电梯以内的物体作参照物都可以说明叔叔是静止的。同是下行电梯上的一位叔叔,我们一会说他是运动的,一会又说她是没有运动的,还都有道理,这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和教师一起小结:因为我们两次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物。
看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是不一样的。
、出示课件,行驶中的轮船上的乘客动了吗?
(3)、原来物体的运动是这样啊,那现在谁能利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释课前老师的那个疑惑呢?(课件出示“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学生反馈:以青山和两岸为参照物,竹排在江中游动,以竹排为参照物,两岸的青山在向后运动。
(4)、课件出示书28页上图。如果你坐在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车厢里,以你为参照物,一位旅客在过道上经过,你会觉得他走得快还是慢?对于站台上的人来说,他走得快还是慢呢?(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并加以指导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研究结论。结论形成共识后提问:车内和车外的孩子看同一位旅客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这说明了什么呢?学生小结:看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判断运动的物体运动得快还是慢也是不可缺少的。
4.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1)、设计提问:我们的黑板、教学楼在运动吗?地球在运动吗?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着太阳不停的公转。既然地球在绕着太阳不停的转动,那么地球上的一切物体也就跟着地球在不停地运动了,板书课题(一切都在运动中)物体的运动是绝对的。板书:运动(绝对)
(2)、追问点拨:既然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着,那为什么我们还要说黑板、教学楼这样的物体是静止的呢? 引导学生知道所谓静止只是相对某个物体来说的。
板书:静止(相对) 【设计意图: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物体的运动是绝对的,而我们常说的静止是相对于某个物体来说的,有其相对的性质。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分析事物】
(3)、毛主席写过“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样的诗句,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吗?(“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参照物是地心或者说是“地轴”,“一千河”泛指宇宙中很多的星河,地球在天空转动,所以住在地球上的人也在“巡天”。)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板书设计
一切都在运动中
(假定不动或静止)
鸭子——湖的中心——湖边
汽车——湖的前方——小孩下方
老鹰——小孩上方——湖的上方
乌龟——路的拐角——路边
(参照物)
物体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
运动(绝对)静止(相对)
实验记录一
例:以湖面为参照物,鸭子在运动。
以( )为参照物,( )在运动。以( )为参照物,( )在运动。以( )为参照物,( )在运动。以( )为参照物,( )在运动。
实验记录二
以( )为参照物,(橡皮擦)在运动。以( )为参照物,(橡皮擦)不运动。
实验记录三
以青山为参照物,( )在运动。以竹排为参照物,( )在运动。
课件17张PPT。1 一切都在运动中目标:知道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是看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有没有变化,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同。
难点:理解“参照物”学习课本26页回答问题认识参照物概念所谓物体的运动,是指这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参照物是用来确定某个
物体是否运动的物体。什么是参照物?参照物 事先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一个物体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那么它就是运动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运用以树为参照物汽车是运动的两辆车速相同的汽车,以一车为参照物,另一辆就是相对静止的。以太阳为参照物,在沙滩上坐着的人也运动的。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作者是以竹排为参照物,人随着竹排在江中前进,而两岸原本不动的巍巍青山就会感觉在后退地球绕着太阳转,地球在绕着太 阳转的同时,自己还不停的旋转。相对于地面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每天都会随着地球的运动而运动,所以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 拓展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可理解为人“坐地”(不动),相对地面是静止的,但地球在自转,一天时间内“坐地”的人相对于地心(地轴)就转动了八万里,“一千河”泛指宇宙中很多的星河,地球在天空中转动,所以住在地球上的人也在“巡天”.总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没有静止不动的物体。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