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利用典型材料,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对物体进行感知,通过捏、压、挤、拉等动作,体会这类物体的共同属性:在外力作用下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后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总结出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
2、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弹力的大小与方向;感受形变物体的弹力。
1、认识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样子;
2、认识弹性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从而认识物体的弹性,建立弹性、弹力的概念。
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乐于与同伴交流、研究,感受观察、实验之后收获的乐趣。
学情分析
本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但尽管力是无处不在的,但平时不会产生足够的注意,而弹性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对弹性的认识只停留在表象,比如:皮球有弹性、弹簧有弹性……对于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弹力?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有弹性?这些概念学生都很模糊,没有一个系统的、本质的理解。但学生在本单元第一课已经对力的基础知识有了大概的了解,生活中又有经验基础,在教学上,可以从此处进行突破,带领学生进入新知。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大部分学生能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手段进行探究性学习,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但处于引导性探究学习阶段。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前概念进行引导,让学生能更具体的了解什么是弹性和弹力,以及如何区分它们。四年级的学生在手动操作上也有了一些经验,课上更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弹性,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难点:对弹力和弹性的区分。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经历活动
1、(出示拉力器)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物品,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拉力器)谁知道怎么玩的?哪位同学上来试试?
2、(学生上台表演)坚持住,我们大家一起来观察:拉力器发生了什么变化?(变长了,也就是说拉力器的形状改变了)为什么拉力器的形状会改变呢?(用力拉)那么停止对拉力器用力 ,你又看到了什么?(拉力器又恢复原来的形状)
3、板书:受到外力→形状改变
→性质→弹性
去掉外力→恢复原状
4、那么,其他物体在形状改变以后又有什么奥秘呢?你们想探究吗?(想)好,今天,我们就动手玩一玩,动脑想一想,来发现其中的奥秘。
5、板书课题: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活动2【讲授】研究弹性物体的共同点
1、谈话:本节课老师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物品,这此东西看起来很不起眼,但里面也大有科学,大家想不想来研究它们呢?看看各小组实验盒里都有些什么?(指名学生介绍物品)
2、现在我们对这些物体施加外力,(可以用拉、压、捏、挤、弯等方法)它的形状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呢?去掉外力后,它的形状又会有什么变化?
3、白板出示“小提示”。
4、小组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单。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6、师生共同总结:刚才我们各小组对这些物体施加外力,发现它们的形状改变了;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原来的形状。像弹簧、海绵、橡皮筋、钢尺等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原来的形状或体积,我们把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弹性。把这种能使物体恢复到原来形状或体积的力叫做弹力。我们还发现:弹力的方向和你对物体用力的方向正好相反。
7、除了我们刚才研究的这几种物体,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也具有弹性?学生汇报
8、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具有弹性?学生猜测。
9、下面让我们来做个“弹硬币”游戏吧。(白板出示游戏规则。)
10、在刚才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能不能用我们刚才所学的知识解释?(中间的硬币受到外力后瞬间形变产生的弹力把右币弹了出去。)
师生共同总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所有的物体都有弹性,不同的物体它的弹性大小是不同的。有些物体的形变我们用肉眼观察不到的。
活动3【活动】研究弹簧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1、(出示弹簧)像弹簧这样的弹性物体,我们给它一个拉力,弹簧会怎样?(伸长了)那么弹簧拉伸的长度跟什么有关呢?学生猜测。
2、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但这些想法都是出自你们的生活经验,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现在我们来通过实验来验证、研究弹簧拉伸的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钩码,一根弹簧,你打算怎么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3、小组讨论。
4、小组汇报。
5、白板出示实验要求。
(1)、小组分工要明确:实验员、记录员、汇报员、观察员。
(2)、挂钩码后要等弹簧不动时再测量。
(3)、测量时,尺子轻轻贴着弹簧外测进行读数,不给弹簧施加无关的力。
(4)、读数时,视线应与直尺的刻度线相垂直,一定要在弹簧稳定后再读数。
(5)、做好实验记录后坐好,表示实验结束。
6、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7、学生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8、通过刚才的实验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9、小结: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在弹性限度内,挂的钩码越多,弹簧越长;挂的钩码越少,弹簧越短。
10、那同学们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无限制地将钩码挂下去,弹簧的伸长长度还会有刚才的规律吗?(不会)那弹簧会怎样?(会被拉坏,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了,因为超过了它的弹性限度)
11、小结:大家说的真好!物体的弹性是有限度的,超过了弹性限度就回不到原来的形状了,所以我们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弹性物体。
活动4【测试】1、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物体的弹性,那么你知道哪些地方应用到了物体的弹性? 2、学生回答。 3、白板出示图片:撑杆跳高的撑杆、跳水运动员的跳板、自行车坐垫、跳跳床、射箭等。 小结:看来,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活动5【作业】拓展总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橡皮筋、弹簧、海绵、钢尺、硬币等这些不起眼的物体,发现了其中那么多的奥秘。其实,科学离我们并不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那么大家会懂得更多的科学道理,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
课件22张PPT。活 动 一:活动二:活动三:(实验要求)
1、小组分工要明确:实验员、记录员、汇报员、观察员。
2、挂钩码后要等弹簧不动时再测量。
3、测量时,尺子要轻轻贴着弹簧外侧读数,不给弹簧施加无关的力。
4、读数时,视线应与直尺的刻度线相垂直,一定要在弹簧稳定后再读数。
5、填写完实验记录后坐好,表示实验结束。我们能不能无限制的挂钩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