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教育事业的进步
1教学目标
1、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2、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成就;
3、了解素质教育理念提出的背景及素质教育的进展;
4、了解什么是“科教兴国”战略,认识教育的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2重点难点
1、了解素质教育理念提出的背景及素质教育的进展;
2、了解什么是“科教兴国”战略,认识教育的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3.1.1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问题设置,同伴互助
1、教育的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什么重要性?
2、我国为了发展教育提出了什么战略?是什么时候提出的?这个战略的奠基工程是什么?
3、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我国何时颁布了那一法律文献?
4、结合实际,说说我国的教育体系包含哪些阶段?
活动2【活动】课堂反馈、解疑答惑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请各小组对问题设置的几个问题各自展示你们学习的成果,让同学们共同分享。
活动3【练习】二次反馈,巩固提高
1、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是( )
A、毛泽东 B、邓小平 C、周恩来 D、江泽民
2、我国教育事业在新中国成立后有很大发展,其中,“科教兴国”战略的奠基工程是( )
A、九年义务教育 B、高等教育 C、职业教育 D、中等教育 3、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与实施的时代背景是( )
A、新中国成立 B、“一五”计划 C、“文化大革命” D、改革开放
4、下列有关教育、科技、经济三者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它们的发展决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 B、教育的发展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
C、科技的发展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D、科技的投入越多,教育的投入就越少
5、到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然而,我国依然有许多儿童上不起学或中途辍学,为此,我国实施了“希望工程”和“春雷计划”。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我国人口众多,人民普遍比较贫困
B、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和民族传统不同
C、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自然环境也不尽相同
D、我国人口众多,学生辍学在所难免
活动4【作业】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1.小结:
2.作业:完成参与园地。
活动5【活动】课后反思
课件47张PPT。教育事业的进步问题一:“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初具规模”
问题1:旧中国教育概况怎样?
一、旧中国教育概况
(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服务,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 在旧中国,文盲占全国人口的90%,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只有20%,工农子女几乎被剥夺了入学的权利。落后问题1:旧中国教育概况怎样?问题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为发展教育事业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人民政府接管并改造了旧学校,又大量兴办各级新学校,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教育成为人民普遍享受的基本权利
成绩:到1965年,全国大学毕业生累计达到155万人,研究生1、6万人,中等学校毕业生295万人等,1965年,学年儿童入学率达到85%。新中国成立初期 工人、农民为“脱盲”学拼音、认生字三、“文革”10年的教育事业
(遭受到灾难性的破坏)张铁生
1950~
辽宁兴城人
1973年参加全国高考“臭老九”
“反动学术权威”
“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停课闹革命”
“上山下乡,接受贫下 中农再教育”
1966年始大学连续4年不招生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改革和发展教育事业,强调学校必须向工农开门。
发展中小学与新建大批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并举。二、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17年教育成就
(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宋怀林(1959年)发展文革对教育的影响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四、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的巨大成就
(广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材料一: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
——邓小平的《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材料二: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邓小平的《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材料三: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的报告邓小平和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在一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亲自抓教育。他多次强调,实现现代化,基础在教育。随着江泽民“科教兴国”和胡锦涛“人才强国”战略的确立,党和国家逐渐把教育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重点。 教师节于1985年1月21日全国人大六届九次会议通过。是我国仅有的包括护士节、记者节在内的三个行业性节日。1985年确立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问题3:你如何理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深刻含义?
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了目标,指明了方向,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更新观念,深化教育改革。1.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个面向”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理论的创新,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三个面向”是对整个中国教育的要求,它的核心就是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1984年2月16日邓小平参观
上海展览馆举办的十年科技成果展时
提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核心手段时间跨度3.颁布《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把普及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
进一步纳入法制轨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什么是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推行基础教育,强制学龄儿童接受一定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的必要措施。2、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到2000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六十年代的某校
今天的花园式的校园辩一辩
《义务教育法》规定:“凡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出谋划策:为什么在有些地区和社区,会有失学,辍学的儿童呢?你有办法可以帮助他们吗? “希望工程”是以募集民间资金方式,救助中国贫困地区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孩子,使他们能有受教育的机会的社会公益事业。导入我要上学
《中国青年报》记者 解海龙 摄苏明娟
1983.9.18~
安徽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贫困地区的简陋的校舍贫困地区渴望知识的孩子4.全社会开展实施“希望工程”,增强了人们重视教育的意识。 1990年9月5日,邓小平为“希望工程”题名。“希望工程”是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于1989年发起的一项公益事业。
1992年6月10日和10月6日,邓小平同志两次以“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向希望工程捐款5000元。
1991年11月,江泽民同志为希望工程题词“支持希望工程,关心孩子成长。”他还多次为希望工程捐款,到贫困地区专门看望失学的孩子,并嘱咐一定要解决好失学问题。
1992年3月,李鹏同志为希望工程题词“希望工程,救助贫困,兴学利民,造福后代。” 麻阳苗族自治县四方坪村小学一角无钱安装电灯,孩子们只能在煤油灯下学习安徽省临泉县城关镇刘老家村11岁的刘小环为了能上学,每天去给一家窑厂背砖坯,她每次背16块,重40公斤,走140米路,只得3分2厘工钱。山东省平邑县西点村小学,村民们集资翻盖了教室,但再也无力为孩子们购置课桌了。遇到阴天,教室里便很昏暗,学生们就在室外上课。一场春雨过后,教室一片泥泞,可孩子们仍然在这“湖心”小学上课。希望工程中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安徽)1990年5月19日,金寨县南溪镇希望小学开学的那一天。 国家重视高等教育 1、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情况如何?
高等教育大发展什么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指专科、本科、研究生等高等学历层次的教育。又一批清华学子获硕士、博士学位 八十年代,大学生被誉为“天之骄子”,现在大学生已比较普遍,这是为什么呢?高等教育扩大规模新中国教育发展情况精英教育大众教育2.1999年党和国家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改革重点
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江泽民江泽民
1926.8.17~
江苏省扬州市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7任国家主席胡锦涛
1942.12.21~
安徽省绩溪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8任国家主席科教兴国人才强国(1)1986年,颁布了《义务教育法》
(2)2000年底,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率达到85%,青壮年文盲下降到5%,全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以上。
(3)1989年,成立了“希望工程”。
(4)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
(5)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6)1995年,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问题1: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相结合,是教育模式的一大进步 问题2: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一、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树立素质教育观念,要树立素质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师生观。
二、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1、充分发挥政府作用、2、加大教育督导力度3、提高教育评价。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思考:国家为什么重视发展教育呢?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实力成为衡量国家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
3、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课堂小结教育1.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2.党和国家把教育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重点
3.邓小平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
4.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5.《义务教育法》和《教育法》的颁布
6.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成就
7.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综合国力国际地位人才的培养科学技术实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