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四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调研(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金华市四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调研(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20 18:06: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浙江省金华市四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调研(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一、单选题:共25题
1.历史地图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A.分封制
B.行省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根据图片中“齐”“宋”“鲁”“燕”等信息可知反映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的相关史实,因此A项说法正确;B、C、D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A。

2.《左传》记载:“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则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有
①分封制 ②宗法制 ③科举制 ④郡县制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根据材料信息“天子……诸侯……卿置……大夫……士……”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①②说法符合史实,C项说法正确;③④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C。

3.秦朝经略西南夷,开五尺道,该地区开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的版图。“五尺道”位于今天的
A.云贵高原、川西及甘南地区
B.闽南、两广一带
C.青海、新疆及陕西南部地区
D.宁夏、陕西一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朝开辟“五尺道”的相关史实,“五尺道”位于西南地区,因此A项说法正确;B、C、D项说法错误,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A。

4.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代表中央以监察各州,到了东汉末年汉灵帝改为州牧,州牧集所在州行政权、军权、财权于一身。由此可见东汉末年
A.皇权专制遭遇前所未有挑战
B.刺史监察地方的职能被弱化
C.君主监察百官的制度被强化
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得到加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根据材料信息由州到州牧,权限由监察各州到集行政权、军权、财权于一身,权限增大,因此D项说法正确;A项说法错误,材料信息正是皇权专制加强的体现,可以排除;B项说法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可以排除;C项说法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不出监察百官,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D。

5.下图出自《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书,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制度,这种制度确立的意义有
①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②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需要
③官僚政治由此取代贵族政治④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行省”判断,该图示应是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因此②④正确;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在秦朝,①③错误。故答案为C。

6.学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有明显错误的是
A.《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B.《论西汉察举制的实行及其影响》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承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判断出A、B、C项说法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可以排除;D项说法错误,清朝时期丞相制度不存在,源于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但符合题意,本题答案为D。

7.近代中国某不平等条约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思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根据材料信息“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可以判断出是五口通商,是《南京条约》的内容,A项说法正确;B、C、D项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A。

8.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某地区人民“鸣锣罢市”,发布檄文,反对割地议和。面对日军优势兵力的疯狂进攻,当地军民奋起反抗,与日军血战五个月。这一历史事件是
A.黄海海战
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C.淞沪会战
D.枣宜会战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根据材料“中日甲午战争后……发布檄文,反对割地议和”可知,这一地区人民反对割地。结合所学知识,甲午战后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帝国时,所发生的一连串台湾人民反抗日本统治的大小战役统称为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同时也是台湾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故B项正确;A项是甲午战争期间的战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淞沪会战和栆宜会战都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故排除C、D两项;

9.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在一次会战中,国民革命第十八集团军某部取得了全面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这次会战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枣宜会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伟大的抗日战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第十八集团军某部取得了全面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战役是平型关大捷,发生在太原会战中,因此B项说法正确;A、C、D项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B。

10.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这次会战期间,国民政府还组织了
A.太原会战
B.徐州会战
C.武汉会战
D.百团大战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伟大的抗日战争。根据所学知识淞沪会战期间,国民政府组织了太原会战,A项说法正确;B、C、D项说法错误,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A。

11.电视剧《亮剑》成功塑造了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和国民党晋绥军某部团长楚云飞的形象,剧中突出展现了李云龙和楚云飞共同抗日的情景。你认为出现该情景的原因是
①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③国共两党坚持的抗战路线基本一致④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由“八路军”可知,该时期为抗日战争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原因在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D项符合题意。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故不选A、B、C。本题选D项。

12.方寸邮票见证历史。下图所示的邮票发行于
A.辛亥革命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据图片中“打倒南京去”“活捉蒋介石”可以判断出该邮票应该发行于解放战争时期,因此D项说法正确;A、B、C项说法不符合题意,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D。

13.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这是对五四运动历史地位的一个新提法,但究其实质,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第一次历史巨变是鸦片战争以后社会性质改变
B.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第二次历史巨变是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D.五四运动是思想层面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
【答案】B
【解析】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实现了“第一次历史巨变”;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五四运动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体现出明显的彻底反帝反封建性质。五四运动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指的是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故选B。其他答案不对。

14.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下列主张出自该纲领的是
A.“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B.“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
C.“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D.“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共二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故选A项。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

15.关于长征,八十年前毛泽东即有相当精辟的论述。八十年后的今天,重温这场“激动人心的远征”,它的价值意义随着历史的演进愈益凸显。下列选项中,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①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②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
③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④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长征的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②④说法符合题意;①说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可以排除;③说法是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D。

16.下图是中国近代某一重大战役形势图。这一战役应是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据图中“徐州”“陈官庄”“双堆集”“华东解放军和中原解放军”等信息可以判断出该战役是淮海战役,C项说法正确;A、B、D项说法与图中信息不符,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C。

17.《共同纲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纲领。通过这一纲领的会议是
A.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根据所学知识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因此B项说法正确;A项发生在1949年3月,C项发生在1954年9月,D项发生在1956年9月,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B。

18.新中国初期形成的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这三大政治制度包括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生产资料公有制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政治制度。根据
“民主政治”可知,题干要求的是政治方面的内容,而②是经济方面的内容,故排除②,选B项。

19.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该讲话的发表
A.标志着改革开放事业的起步
B.反映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
C.开启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D.体现了党对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初步构想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根据所学知识该讲话强调必须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因此D项说法正确;A、C项发生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B项发生在九届二次会议以后,均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D。

20.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隆重举行。这一事件表明
A.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B.中国统一大业已经完成
C.海峡两岸“三通”变成现实
D.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的占领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一国两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选A项。B项说法错误;C项是台湾问题;D项说法太绝对。

21.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②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③两岸“三通”终于变成了现实 ④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A.①④③②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发生在1979年元旦,②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③发生在2008年12月,④发生在1992年10月,因此正确顺序为①②④③,本题答案为D。

22.“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周恩来改变万隆会议航向,主要是因为
A.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B.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中国地位
C.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帝国主义国家没有参加会议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改变万隆会议航向”。根据所学可知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万隆会议圆满成功,因此A项说法正确;B项说法属于历史背景,与题意无关;C项说法与万隆会议无关,可以排除;D项说法是事实,与题意无关,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A。

23.1971年,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B.第三世界的兴起及友好合作
C.中美、中日关系趋向缓和
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外交关系的突破。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主要国际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B项说法属于国际因素,D项说法属于国内因素,可以排除;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可以排除;C项说法发在重返联合国以后,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B。

24.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的时期,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外交成就的是
A.重返联合国
B.中苏关系正常化
C.中美关系解冻
D.中日邦交正常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外交关系的突破。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时间节点。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A项发生在1971年,C项发生在1972年,D项发生在1972年,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B项说法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符合题意,本题答案为B。

25.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全球与地区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列外交成就,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日邦交正常化 ②中美实现关系正常化
③中国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④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A.①②④③
B.①④②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根据所学可知①发生在1972年9月,②发生在1979年1月,③发生在1996年,④发生在1991年,因此正确顺序为①②④③,本题答案为A。
二、综合题:共2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我朝罢垂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街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
材料二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一》等整理
材料三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自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确立起来。
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探索,邓小平同志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八十年代初,政治体制改革也本着“发扬民主,加强法制”的精神迈出新的步伐。
——摘自全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材料一中的措施是哪个皇帝开始实施的?其后,为了解决皇帝政务繁杂的问题,又建立了什么制度?这些措施起了怎样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主要意义。
(3)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哪一次会议上通过的?该宪法体现了哪两大原则?列举改革开放后体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两件大事。
(4)综合以上所有材料,概括指出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趋势。
【答案】(1)明太祖(朱元璋);内阁制度;强化君主专制。
(2)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
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1982年颁行经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将“依法治国”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
【解析】本题考查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辛亥革命、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今我朝罢丞相”可以判断出是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朱元璋废丞相职位,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然而又导致繁杂的政务于皇帝一身的弊端,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因此本题答案不难总结出。
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厅官之干涉’”和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出本题答案为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出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的。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出答案为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第三小问解题关键是改革开放后,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总结出答案。
第(4)问,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从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民主政治制度、从皇帝一人独裁到依法治国的相关内容可以总结出答案。

27.近代以来,中国为世界和平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人民出版社)
材料二 中国抗击的日本兵力最多。按日军师团编制计算,七七事变到1945年,日本历年投入到中国关内战场上的陆军,最多的年份占编制总额90%……八年中平均每年占76.4%。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陆军主力仍分布在中国战场上。中国摧毁的日军有生力量数目最大。
——刘大年《抗日战争时代》
材料三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一九五四年六月二十八日于德里)
……最近中国和印度曾经达成一项协议。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这些原则是:
甲、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乙、互不侵犯;
丙、互不干涉内政;
丁、平等互利;
戊、和平共处。
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1954—1955)》第三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国际、国内意义。
(2)概括材料三中的外交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原则在国际上产生的深远影响。列举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该原则指导下走向国际舞台的两次重大外交实践。
【答案】(1)意义:国际方面,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时间最长,中国抗击的日本兵力最多;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国内方面,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为民主革命胜利奠定坚实基础,成为中华民族振兴的转折点。
(2)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影响:这一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实践: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中国参加万隆会议。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的外交。
(1)国际意义从中国抗战地位、抗战时间和抗击日军人数的角度回答;国内意义从维护国家主权,为民主革命奠定基础的角度回答。
(2)结合材料可知该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结合“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归纳出其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得知,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该原则指导下走向国际舞台的两次重大外交实践是: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中国参加万隆会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