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专题20 苦斋计 (讲)Word版含解析(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专题20 苦斋计 (讲)Word版含解析(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20 19:06:33

文档简介


(总分60分,时间45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易经》是中国最为古老的一部经典哲学著作。历史的考察表明,无论是老庄的道家思想还是孔孟的儒家思想,抑或其他有代表性的中国古典思想,都无不受到《易经》思想的深刻影响。这样看来,《易经》就成为中华古典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21·世纪*教育网
认真研读《易经》原著,我们发现,《易经》从某种程度上说乃是中华民族千百万年生活经验和思想智慧的高度概括。从历史的另一个层面我们还观察到,中国历史上很多帝王将相和杰出人物都精通《易经》文化,其中周文王、孔丘、孙武、诸葛亮、刘伯温、朱熹、王守仁等都是著名的《易经》大师。易者,变也。变化、变通是《易经》思想的核心理念。《易经》思想跟其他出自于它的一切思想的显著区别在于它是直接面向现实人生和与现实人生相关的天地万物的,它所揭示的乃是人性与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即“人之道”和“天之道”。但这种道不是形而上的抽象之道,而是人性的变通之道、自然的变化之道、社会的运行之道、历史的演变之道,闪烁着素朴的科学和理性精神。正因为这一点,很多《易经》大师们将其活学活用于政治、军事、文化或现实人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孙武吸取《易经》思想不仅创建了在哲学思想上一脉相承的兵法,而且在实战中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很多精通《易经》思想的人都能在变动不居的社会生活中保持一颗相对和谐安宁的心灵,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另一些文化巨匠如苏轼、杨万里、周敦颐等结合自己的现实人生来把握《易经》的精髓,写出了闪烁着人性智慧的不朽诗篇,写出了历久弥新的人生况味。因此,我们认为《易经》本质上是一种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它不拔高人性,也不贬低人性,正因为如此,《易经》蕴藏着丰富深刻的人生智慧。21*cnjy*com
在科学技术有了巨大发展、人工智能驾驭后高碳社会的今天,《易经》中丰富深奥的人文思想和辩证思想依然给我们以价值和意义。甚至可以说,这些思想从某种程度上恰恰可以作为医治为高度发达的物质世界、技术世界和高碳文化所异化、损伤的心灵的灵丹妙药。这是因为,第一,《易经》思想不是一种严重脱离人生的不切实际的刻板伦理道德,后者的理想主义色彩使得它很难内化为一种自觉自愿的现实行动。它直接通达人性的深处,并为无助、失衡、焦虑、彷徨的人性提供最理性的、最实用的解决方案.从而最大限度地解除人性的烦恼和困局,有助于实现积极、健康、和谐的人生。第二,《易经》思想也不是一种消极遁世无所作为的思想,后者是道家思想的精髓,这种道家思想尽管听起来美妙悦耳,但人无法生活在没有任何烦恼的真空世界,必须随时面对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除非生命结束。《易经》所强调的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强调的是得与失的平衡,强调的是积极进取和退让有致,因此,是对盲动的、复杂的人性规律的洞见。既然《易经》思想本身就具有塑造低碳心灵的现实作用,或者说其本身就是一种低碳性质的人生哲学,那么将其作为后高碳社会中低碳艺术文化建设中的一种重要的内生性文化资源就具备了最大的合理性。
(节选自马立新《<易经>哲学与当代低碳文化建设》)
1.下列关于“《易经》思想”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它是以老庄的道家思想和孔孟的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一切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主要源头之一。
B.它是中华民族长期生活经验和思想智慧的概括,对中国历史上的帝王将相和杰出人物都有广泛影响。
C.它直接面向现实人生和与现实人生相关的天地万物,这是它与其他一切思想的显著区别。
D.它的核心理念是变化和变通,它所揭示的不是形而上的抽象之道。而是人性与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
【答案】D
【解析】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易经》思想在后高碳社会的今天仍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对其中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易经》思想不是一种严重脱离人生的不切实际的刻板伦理道德,能被内化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自愿的现实行动。
B.《易经》思想能为被损伤的人性提供最好的解决方案,能解除人性的烦恼和困局.实现积极、健康、和谐的人生。
C.《易经》思想有别于消极遁世无所作为的道家思想,它凸显的是得与失的平衡,强调的是积极进取和退让有致。
D.《易经》思想蕴藏着丰富深刻的人生智慧,是对盲动、复杂人性规律的洞见,具有塑造低碳心灵的现实作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从文中找到“《易经》思想在后高碳社会的今天仍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所在的语段,然后将选项带入仔细辨识做出判断。B“能解除人性的烦恼和困局”、“实现积极、健康、和谐的人生”说法与原文不符。所以选B。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易经》大师们之所以在政治、军事、文化或现实人生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是因为《易经》揭示了“人之道”和“天之道”。
B.受《易经》思想的影响,孙武创建了具有前后贯通一致的哲学思想的兵法,而且在实战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C.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大都是精通《易经》思想且在变动不居的社会生活中保持相对和谐安宁心灵的人。
D.结合自己的现实人生来把握《易经》的精髓,苏轼等文化巨匠写出了闪烁人性智慧 的不朽诗篇及历久弥新的人生况味。
【答案】D
【解析】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阅读下面文中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基幼颖异,其师郑复初谓其父龠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门矣。”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
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赏基。基辞。友谅兵复陷安庆,太祖欲自将讨之,以问基。基力赞,遂出师攻安庆。
大旱,请决滞狱。即命基平反,雨随注。因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基曰:“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后三日,海宁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纵之。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明年赐归老于乡。
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明史?刘基传》)
4.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进士,除高安丞 除:授予官职
B.大旱,请决滞狱 狱:监狱
C.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 责:责怪
D.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寻:不久
【答案】B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基清廉正直的一组是(3分)
①既至,陈时务十八策。
②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
③以克敌赏赏基。基辞。
④基力赞,遂出师攻安庆
⑤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
⑥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③⑥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④句表明刘基的胆略;⑤句表明刘基为人谦逊考点:筛选文中信息。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基小的时候很聪明,博通经史,凡是书都要阅览,尤其精通天象地理,西蜀人赵天泽认为他是诸葛孔明之类的人。【来源:21cnj*y.co*m】
B.刘基清廉正直,敢于直言,深受明太祖赏识重用,由高安县县丞连续升职,封为诚意伯后,才告老还乡。
C.刘基淡泊名利,明太祖攻下金华,平定了括苍,听说刘基的名气,拿钱币来聘用他,刘基没有答应。大败了陈友谅,朱元璋用打败敌人的奖赏奖励刘基。刘基推辞了。还乡后,隐居山林,喝酒下棋,从不提自己的功勋。
D. 刘基生性刚直,嫉恶如仇。但他不记个人恩怨,替多次要陷害他的李善长说情。
【答案】B
考点:分析文章内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
(2)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

【答案】(1)恰逢陈友谅攻陷了太平镇,图谋东下,实力非常强大,将领们有的建议投降,有的建议逃到钟山盘踞下来。(2)等到李善长被罢免,皇帝打算让杨宪做丞相。杨宪一直和刘基关系很好,刘基却极力认为不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
试题分析:(1)会:恰逢;陷:攻陷;或:有的人;各1分,句意2分(2)“及善长罢”被动句式;相:名词用作动词,做丞相;善:关系好;各1分,句意2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参考译文
刘基,字伯温,是青田人,刘基小的时候很聪明,他的老师郑复开始的时候告诉(刘基)的父亲,说“你们家祖上就有很高的品德,这个孩子一定把你们家的门第发扬光大”。元朝至顺(元顺帝年号)年间,刘基考中进士,被任命为高安县县丞,有清廉正直的名声。行省(上级单位)征聘他,他推辞而去。刘基博通经史,凡是书都要阅览,尤其精通天象地理。西蜀人赵天泽评论江东人物,第一个就推崇刘基,认为他是诸葛孔明之类的人。
等到明太祖(朱元璋)攻下金华(今浙江金华),平定了括苍(今浙江临海市境内),听说刘基的名气,拿钱币来聘用他。刘基没有答应,总制(官职名)孙炎又写信坚持邀请他,刘基才出山。到任后,献上了“时务十八策”。明太祖大喜。恰逢陈友谅攻陷了太平镇,图谋东下,实力非常强大,将领们有的建议投降,有的建议逃到钟山盘踞下来,刘基睁着眼不说话。明太祖召他入内,刘基亢奋地说:“主张投降和逃跑的人,都应该斩首。”明太祖说:“先生有什么计策?”刘基说:“敌人骄傲,等到他们深入我地,埋伏兵马邀击打下,很容易。上天的道理是后发动的人取胜,消灭敌人成就王业,就在这一战。”明太祖采用了他的计策,引诱陈友谅到来,大败了他,朱元璋用打败敌人的奖赏奖励刘基。刘基推辞了。陈友谅的部队又攻陷了安庆,明太祖打算亲自去征讨,询问刘基。刘基极力赞成,于是出师攻打安庆。
这年大旱,他又请求处理积压的案件。朱元璋于是立即命刘基平反冤狱,大雨随后就下了。他又请求立法定制,来阻止滥杀无辜。明太祖正要对人施刑,刘基问为什么,明太祖说因为梦。刘基说:“这是得到土地和人民的征兆,因该停止刑罚等等看。”过了三天,海宁投降。太祖大喜,把囚犯全交给刘基放了。不久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起初,明太祖因为某事责怪丞相李善长,刘基说:“李善长是功勋老臣,能够协调诸将的关系。”明太祖说:“他多次要陷害你,君却替他说话?我要让你做丞相。”刘基叩首说:“换丞相就比如换柱子,必须用大木头才行。如果用小木头,房子马上就会塌的。”等到李善长被罢免,皇帝打算让杨宪做丞相。杨宪一直和刘基关系很好,刘基却极力认为不可,他说:“杨宪有丞相的才能却没有丞相的器量。做宰相的人,必须心平如水,根据义理来权衡事宜,而不是通过自己好恶来行事,杨宪就不是这样的人。”皇帝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说:“这个人比杨宪还要偏颇浅薄。”洪武(明太祖年号)三年任命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任命刘基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爵为诚意伯。第二年赐他告老还乡。
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料事如神。他生性刚直,嫉恶如仇。到此时回到山林隐居,只有喝酒下棋,从不提自己的功勋。八年,刘基病重,过了一个月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五岁。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胡惟庸,定远人。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代汪广洋为左丞。六年正月,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①事。七月拜右丞相。
帝以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②,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大将军徐达深疾其奸,从容言于帝。惟庸遂诱达阍者福寿以图达,为福寿所发。御史中丞刘基亦尝言其短。久之,基病,帝遣惟庸挟医视,遂以毒中之。基死,益无所忌。与太师李善长相结,以兄女妻其从子佑。学士吴伯宗劾惟庸,几得危祸。自是,势益炽。其定远旧宅井中,忽生石笋,出水数尺,谀者争引符瑞,又言其祖父三世冢上,皆夜有火光烛天。惟庸益喜自负,有异谋矣。
吉安侯陆仲亨自陕西归,擅乘传。帝怒,责捕盗于代县。平谅侯费聚奉命抚苏州军民,日嗜酒色。帝怒,责往西北招降蒙古,无功,又切责之。二人大惧。惟庸阴以权利胁诱二人,二人素戆勇,见惟庸用事,密相往来。尝过惟庸家饮,酒酣,惟庸屏左右言:“吾等所为多不法,一旦事觉,如何?”二人益惶惧。惟庸乃告以己意,令在外收集军马。太仆寺丞李存义者,善长之弟,惟庸婿李佑父也,惟庸令阴说善长。善长已老,不能强拒,初不许,已而依违其间。惟庸益以为事可就,乃遣明州卫指挥林贤下海招倭,与期会。又遣元故臣封绩致书称臣于元嗣君,请兵为外应。事皆未发。会惟庸子驰马于市,坠死车下,惟庸杀挽车者。帝怒,命偿其死。惟庸请以金帛给其家,不许。惟庸惧,乃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谋起事,阴告四方及武臣从己者。
十二年九月,占城来贡,惟庸等不以闻。帝怒,敕责省臣,尽囚诸臣,穷诘主者。未几,赐广洋死,广洋妾陈氏从死。帝询之,乃入官③陈知县女也,大怒曰:“没官妇女,止给功臣家,文臣何以得给?”于是惟庸及六部堂属咸坐罪。明年正月,涂节遂上变,告惟庸。帝大怒,乃诛惟庸、宁并及节。
(节选自《明史?胡惟庸传》)
[注]①省:中书省。②封事:密封的奏章。③入官:旧时把罪犯的财产没收入官府,即充公。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杀黜陟 陟:晋升。
B.馈遗金帛、名马、玩好 遗:留下。
C.皆夜有火光烛天 烛:照亮。
D.穷诘主者 诘:追问。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题中,B项的“遗”应解释为“给予、馈赠”。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9.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胡惟庸“有异谋”的一组是( )(3分)
①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 ②挟医视,遂以毒中之 ③令在外收集军马 ④遣明州卫指挥林贤下海招倭 ⑤致书称臣于元嗣君 ⑥占城来贡,惟庸等不以闻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④⑤
【答案】D
【解析】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汪广洋被贬后,皇帝难以选择出任丞相的人员,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设置丞相,胡惟庸独自掌管中书省的政务。2-1-c-n-j-y
B.大将军徐达极恨胡惟庸的奸邪,于是胡惟庸诱惑徐达的守门人福寿图谋算计徐达,但这件事被福寿揭发了。
C.胡惟庸暗中游说李善长与他谋反,李善长开始不答应,不久便同意了,因此胡惟庸更加以为事情可以成功。
D.胡惟庸杀了驾车的人,引发皇上大怒。胡惟庸非常害怕,就与陈宁、涂节等人图谋起事,并且暗中告知亲信。【出处:21教育名师】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题中,C项错误在于,胡惟庸让李存义游说李善长而不是自己游说,而且李善长只是“依违其间”并没有同意。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3分)
(2)没官妇女,止给功臣家,文臣何以得给?(3分)
【答案】(6分)(1)(3分)内外各部门呈上的密封的奏章,(他)一定先拿来翻阅,(如果)对自己不利的,他就隐藏奏章不让皇上知道。(得分点:“害”“辄”“闻”)(2)(3分)被没入官的妇女,只给功臣家,文臣凭什么得到?(得分点:“没”“止”“何以”)21教育网
【解析】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害”是“有害、不利”之意;“辄”相当于“往往就”;“闻”是“让皇帝听见”之意。第(2)句中的“没”即“没收”;“止”即“只”;“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胡惟庸,定远人。洪武三年官拜中书省参知政事,代替汪广洋出任左丞相。洪武六年正月,右丞相汪广洋降职为广东行省参政。皇上难以选择出任丞相的人员,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设置丞相,胡惟庸独自掌管中书省的政务。七月出任右丞相。21cnjy.com
皇上认为胡惟庸是个人才,宠爱重用他。胡惟庸也自我勉励,曾以谨小慎微博得皇上欢心,受到恩宠日益厚重。多年单独担任丞相,生杀予夺,免官升职,有时不报告皇上便径直执行。内外各部门呈上的密封的奏章,(他)一定先拿来翻阅,(如果)对自己不利的,他就隐藏奏章不让皇上知道。天下热衷功名的人以及失去了职位的功臣、武夫,竞相奔走于其门,贿送的金帛、名马、玩好之物,不可胜计。大将军徐达极恨他奸邪,私下告诉了皇上。胡惟庸于是诱惑徐达的守门人福寿,图谋算计徐达,但被福寿揭发了。御史中丞刘基也曾说过他的短处。不久,刘基生病,皇上派胡惟庸带医生探视,胡惟庸便对刘基下毒。刘基死后,他更加无所顾忌。他与太师李善长结交,将哥哥的女儿嫁给善长的侄子李佑为妻。学士吴伯宗弹劾胡惟庸,差点大祸临头。此后,他权势更盛。他定远老家的井中,突然生出石笋,出水数尺,献媚的人争相说这是祥瑞之兆。他们还说胡惟庸祖父三代的坟墓上,晚上都有火光照亮夜空。胡惟庸更加高兴和自负,从此有了谋反之心。www.21-cn-jy.com
吉安侯陆仲亨从陕西回来,擅自乘坐驿车。皇上大怒,责令他到代县捕盗贼。平凉侯费聚奉命安抚苏州军民,整天沉溺酒色。皇上大怒,责令他往西北去招降蒙古,他无功而返,皇上又严厉斥责他。两人都非常害怕。胡惟庸暗中用权势和财富对他们二人进行威逼利诱。两人一向有勇无谋,眼见胡惟庸掌管朝政,便与他秘密往来。两人曾到胡惟庸家饮酒,酒酣时,胡惟庸屏退左右,对他俩说:“我们所干的事多不合法,一旦被发觉,将怎么办?”两人更加惶恐。胡惟庸于是将自己的主意告诉了他们,令他们在外面收集兵马。太仆寺丞李存义是李善长的弟弟,胡惟庸的女婿李佑的父亲,胡惟庸令他暗中游说李善长。李善长年纪已老,无法坚决拒绝,开始不同意,后来便模棱两可了。胡惟庸更加以为事情可以成功,于是派明州卫指挥林贤出海招引倭寇,与他们约定日期相会。又派元旧臣封绩送信向元朝嗣君称臣,请求出兵做外应。这些事都还没有暴露。正好胡惟庸的儿子坐马车奔驰过市,坠死于车下,胡惟庸将驾车的人杀死。皇上大怒,命他偿命。胡惟庸请求用金帛补偿驾车人家,皇上不许。胡惟庸害怕了,便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人图谋起事,暗中告知各地的追随者,以及依从于自己的武臣。
洪武十二年九月,占城国来进贡,胡惟庸等人不报告皇上。皇上大怒,下令责罚中书省官员,把这些大臣都囚禁起来,追究主事者。不久,赐汪广洋死,汪广洋的妾陈氏为他陪死。皇上问知陈氏是被入官的陈知县的女儿,大怒说:“被没入官的妇女,只给功臣家,文臣凭什么得到?”于是胡惟庸以及六部属官都因此获罪。第二年正月,涂节便将祸变上报,告发惟庸。皇上大怒,于是诛杀胡惟庸、陈宁和涂节。2·1·c·n·j·y
四、阅读下面小说,完成后面题目
定 局 楼
明太祖火烧了庆功楼,该死的都叫他们死了,却还剩个刘伯温。
都说刘伯温是当今棋圣。太祖说:不信我赢不了他!
太祖在奎星楼上摆了棋局。刘伯温奉诏上了楼。伯温要向太祖施大礼。太祖阻拦:你是功臣,大礼就免了罢。叫他平身,又赐了座。21·cn·jy·com
俩人面对面坐了。太祖的脸布作八卦阵。刘伯温的脸是无源无流的潭水。
太祖说,这楼,从此刻起就改叫定局楼了。刘伯温佯作不解。
太祖说:今日请你来,想与你下盘棋。赌注是大明江山。这盘棋你赢了,江山就归你。
那潭水未现波纹。
太祖执黑,先落一子。伯温执白,随便落下。
黑白子如两路兵马,拼斗厮杀,伤亡互见,难分难解。太祖不时向伯温望上一眼。刘伯温却专注棋盘。
太祖投下关键一子,自觉成局已定,心就有些清爽,眼也发了亮。太祖抬起头,直了腰,浑身轻松,端茶啜饮。
伯温是直挺挺地坐着,凝视着棋局。
太祖等得不耐烦,就撂了茶,扫了一眼伯温,又扫了一眼棋局。霎时,太祖额头沁了细汗。刚才投下的最得意的一子,竟然落了刘伯温的埋伏。黑棋貌似咄咄逼人,其实是四面受敌。那口气原来是假眼,只要白子往中间一点,黑子便断了气。21*cnjy*com
太祖希望刘伯温看不出那步棋,又觉得他不会看不出那步棋,不免心有些发紧。
刘伯温那具僵直的身躯终于活动了,伸手从罐里取出一枚白子。太祖觉得刘伯温的手捏着他的肉。
刘伯温捏着棋子的手悬着不动。
日影在悄悄地移。那只悬着的手依然是悬着。
太祖的脸似铜铸铁浇,有口长长的气在胸中憋着,一直未吐。
太祖忽然想起件事,他取过玉玺往案上一礅。说,刘爱卿,棋,你该怎么下就怎么下。这玉玺我早就给你预备下了。
刘伯温脸上现出一丝笑纹,他手一松,白子便_______,然后缓缓立起,从容地下了楼。
明太祖立在定局楼上,眼见刘伯温的身影消失在山野里,他便望着江山长啸。
他以为自己这一招奠定了万古基业。未料想,如今上谷城只剩了个明孝陵,荒草萋萋。
1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刘伯温的性格特点。(3分)
【答案】足智多谋,大度潇洒,淡泊名利(3分)
【解析】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你认为小说的高潮在哪里?理由是什么?(4分)
【答案】小说的高潮是写双方如何下关键的一步棋。情节从这里急转直下,人物的性格也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4分)www-2-1-cnjy-com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故事情节的能力。本文的情节是随着棋局的发展逐步进入高潮的,“关键一子”如何下,写得浓墨重彩,情景毕现。最精彩的也是高潮的地方当属太祖的棋局露出破绽之后的部分,作者描写细腻,几乎运用了特写的方法,同时这也是觉得刘伯温命运的关键时刻。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太祖的脸布作八卦阵。刘伯温的脸是无源无流的潭水。”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两人的神态,可窥见他们此时的内心怎样?(6分)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太祖那张令人莫测高深的脸,使人窥见到他企图通过下棋来看对方有无政治野心的动机;刘伯温那张平静的脸,则使人知道他早已洞察太祖的用心,因而从容镇定。(6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人物描写的表现手法极其作用的能力。这里运用了比喻,其作用就是对两人用不同表现了他们不同的内心活动和性格特征。比喻的作用:生动形象。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你怎样理解末段的意思?(4分)
【答案】明太祖挖空心思铲除不放心的人,费尽心机保住皇位,到头来也只能是孤坟一堆,荒草一丛;刘伯温淡泊名利,却在人们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清高智慧的形象(4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结尾的作用。末段具有卒章显志的作用,从明的一面理解,是对明太祖机关算尽,最终也逃不了历史的淘汰的命运,暗的一面有反衬了刘伯温沉稳老练、淡泊名利的形象。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16.根据文意推测,在文中省略处刘伯温最终把白子放到了哪里去了?(2分)
【答案】落入了瓷罐(2分)
【解析】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17.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这篇小说的详略安排十分得当,前半盘棋的斗智斗勇写得十分简略,“关键一子”如何下,写得浓墨重彩,情景毕现。【版权所有:21教育】
B、小说善于描写人物的表情,如“太祖的脸布作八卦阵。刘伯温的脸是无源无流的潭水”,形象地写出了两个人一个紧张、一个平静的不同心态。
C、小说的篇幅虽短,但情节却起伏跌宕。下“关键一子”时,仅太祖的神情举止就经历了松弛——紧张——松弛三个阶段。
D、“日影在悄悄地移。那只悬着的手依然是悬着。”这里有两种可能,一是刘伯温还没有最后想好这步棋该如何下,二是他不知道这步已经想好的决胜的一子该不该下。
E、小说通过一盘未下完的棋,表现了古代封建帝王与臣子之间勾心斗角的权力。
【答案】D E(4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全面赏析小说的能力。D.“刘伯温还没有最后想好这步棋该如何下”和“不知道这步已经想好的决胜的一子该不该下”理解错误,刘伯温早已对明太祖诏他下棋的目的了然于心,只是不漏声色罢了。对最后一子的处理表现的是刘伯温的智慧,刘伯温举棋不定的原因是既要让明太祖知道自己看出了破绽,又要给明太祖留下体面,从而使自己全而身退。E. “表现了古代封建帝王与臣子之间勾心斗角的权力”错,这里是留下悬念,留给读者无尽的遐想,增加小说的艺术魅力。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苦斋记
刘 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茅,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处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于是鲜支、黄蘖、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荼亦苦于常荼。其池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木节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www.21-cn-jy.com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21*cnjy*com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梁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藉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毋亦犹是也夫!”【版权所有:21教育】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为倚伏 伏:趴
B.寝必重褥 重:双层
C.一旦运穷福艾 艾:停止
D.颠沛生于不测 不测:意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伏:隐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燕坐于华堂之上 ②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
B.①人莫知其乐也 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C.①覆之以茆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D.①久则弥觉其甘 ②故木受绳则直
【答案】C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下面句子中,“之”字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
A.覆之以茆
B.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C.除烦渴之疾
D.茹啖其草木之荑实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代词,代屋顶。其余“之”,助词,“的”。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故遂择其窊而室焉
B.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
C.左右欲刃相如
D.野蜂巢其间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B项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其余各项均是名词用作动词,分别解释为筑室居住,用刀杀,筑巢。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颠沛生于不测 B.初食颇苦难
C.滵曲折,注入大谷 D.今夫膏粱之子
【答案】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6.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
B.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
C.是人之所谓乐也
D.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
【答案】D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7.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燕坐于华堂之上
B.籍柔覆温之躯
C.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
D.覆之以茆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燕”通“宴”;B项,“籍”通“藉”;D项,“茆 ”通“茅”。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8.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说明“苦之为乐”和“苦生于乐”的道理的一组是( )
A.①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②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
B.①井以甘竭,李以苦存
②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
C.①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
②夫差以酣酒亡
D.①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
②虽欲效野夫贱隶……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
【答案】C
【解析】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匡山周围高中间低,山上多北风,山中之物,多是苦的。但蜜虽苦,却可以治愈积热,除烦渴之疾;鱼味虽苦,但食之可以清酒。人爬山虽苦,但可以靠着大树啸歌,可见苦中往往隐藏着乐。21教育网
B.这是篇游记类散文,作者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写景上,但有时寥寥数笔,却能把苦斋周围的山之高、水之秀描绘得有声有色,把极其寻常的景物点染成奇观。
C. 作者以“苦”字作为贯串全文的脉络,或将“苦”隐于语言之外,或将“苦”显于记叙之中,化景为趣,化趣为理,使人领悟到乐与苦相为倚伏的真谛。
D.章溢先生把自己的隐居之室命名为“苦斋”,是因为这里的植物其味皆苦,水里的鱼味苦而微辛,野蜂所酿的蜜味亦苦,山中之人也难于往来,真是目之所见,口之所食,足之所至,无往而非“苦”。21cnjy.com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D项,“苦斋”是作者刘基为章溢先生隐居之室命的名。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翻译下列句子。
(1)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
(2)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3)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
【答案】(1)人们只知道把自己的乐当做乐,而不知道苦难生于快乐,那么乐和苦相离能多远呢!(2)我听说井因为水甜而干涸,李子因为味苦而幸存,夫差因为沉湎于酒色而亡国,而勾践因为卧薪尝胆而兴国,不也是像这样吗?(3)开始吃的时候感到很苦涩难以下咽,时间长了就越觉得它甘甜,能治愈积热,消除燥热心烦的疾病。21·cn·jy·com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美文欣赏:
刘基,你是我们的唯一
刘基是文成的根
刘基,是文成人永远的情结
只有刘基才是文成独有的、世界唯一的
文成的山未必比得“五岳”,文成的水未必比得“五湖”,文成的瀑布未必比得尼加拉瓜和黄果树大瀑布。
曾听有人说起,文成山好水也美,但普天之下,山好水美之地多矣!山水并非文成独有,但就有一样是全世界的唯一,唯文成独有的,那就是刘基(刘伯温)。21·世纪*教育网
刘基(刘伯温)作为一代历史文化名人,其影响力不同凡响。
我们不说,他为大明王朝开国誉满天下,不说他的《郁离子》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不说他的《百战奇略》使他在军事史上不容忽视。单单用键盘在百度中搜索,网上关于这位历史名人的信息便是铺天盖地,而发帖者遍布世界各地。2-1-c-n-j-y
看看内容吧,单是争说是“刘基故里”的地方就不少,有浙江省青田县,有江西省宜丰县天宝镇的等等。
我们能从三件事中看得出来刘基对中国文化乃至历史都产生过影响。
1、我们现在的首都北京选址就是由当年刘基为燕王朱棣选定的。北京作为明朝、清朝和中华人民共国的首都,对中国的近代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刘基在天文地理方面的造诣,和他在明朝开国时显示出来的军事才能,使后人把他视为“三通”(通天、通地、通人),明“三际”(过去、现在、未来),能掐会算神人。每逢重大事件时,便打出刘基的旗号,鼓舞士气。【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其一、传说《烧饼歌》中的刘基,便对明清两朝五百年的历史以隐语一一作了预言。
其二、义和团运动时,出现的《刘青田碑文》,预言义和团当兴。
其三,抗日战争初期,连报纸上也登载了《刘伯温回天碑》出土的消息,曰:古预言家刘伯温回天碑出土,抗战必获胜利。新上海社云:顷据浙东来人谈,邮兴整理炉峰委员会,日前雇石工开广炉峰仙人桥,斧斤之下,在石桥下发现明代刘基预言之回天碑一方。其碑长二尺半,阔一尺半,石刻尚极清晰,察其语意,则为抗战必获最后胜利,勖江浙英杰努力。事虽可异,然碑文殊有深意,盖与今日状况,多符合也。兹录如下“回天碑,起七七,终七七,冀、宁、粤、汉、暗无天日,引胡深入,一鼓歼灭,吴越英杰,努力努力,刘基题。”民国二十七年12月5日《申报》:“时抗战开始不久,后日军侵华进程颇多相合,尤其“起七七、终七七”竟被言中。日本天皇1945年8月14日宣布无条件投降,该日为夏历七月初七。”因此,刘基更被视为神人了。2·1·c·n·j·y
其四,前不久,网上又广泛流传刘基的“油条诗”,直指台湾政界。
3、近年来娱乐界经常以刘基为相关题材拍摄文艺作品。特别是台湾两度以刘伯温为题材拍摄电视连续剧,《刘伯温传奇》十多年前风靡大陆,前不久台视又在横店拍摄《神机妙算刘伯温》,黄金时间播出,收视率节节高升,10月14日第四单元开镜。www-2-1-cnjy-com
刘基故里何须争矣,文成的县名便来自于这位历史名人的“谥号”。
但刘基故里又不得不争,请看网摘:1、“刘基,字伯温,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出生于江浙行省处州路青田县南田山武阳村,故时人称他刘青田。”2、“刘基(1311-1375),字伯温,生于青田九都南田武阳村。”3、“刘基(1311—1375年),字伯温,处州青田(今属浙江)人,明朝开国功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来源:21cnj*y.co*m】
这些信息不断在网上被广泛传播,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人不解其中变故,难免“三人成虎”,在国人思想中刘基这位历史名人自然交给了青田县。【出处:21教育名师】
查了下中国的地名,用历史名人作县名的地方虽难说只有文成一地,但该算是廖廖无几吧。而我们文成就能自豪地说,我们的县就是以历史名人刘基的谥号命名的。
刘基是文成的根,
刘基,是文成人永远的情结,
只有刘基才是文成独有的、世界唯一的!


【学习要点】
1.探究文章主旨和艺术特色。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文章的主旨和艺术特色。
【探究活动】
概括文章的主旨。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概括文章主旨的题目,注意文本特征。这种性质的文章,一般要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斋的情况,着重写景物的布置;一是斋的意义,着重写主人的襟怀。从“苦斋记”的标题就可看出,本文记叙、阐释的一定就是“苦”字的内涵。重点抓住文章的第四段进行探究。
【讨论明确】
本文记述了苦斋的所属、格局、所在、地理环境和周围物产,以及其主人的生活情况与乐趣、言谈,从而说明苦斋的命名由来与本文的写作原因,阐发了苦与乐的相为依托转化(即“苦生于乐,乐由苦来”)的辩证关系与生活哲理,批评了膏粱之子只知“安逸享乐”的思想,表现了苦斋主人“以苦为乐”的宽敞襟怀。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探究活动】
文章围绕一个“苦”字展开,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教师释疑】
注意分析文章的内容,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解释即可。
【讨论明确】
文章通篇紧扣一个“苦”字,环境是“苦”,物产是“苦”,人甘吃“苦”,其斋名 “苦”,议论言谈皆不离“苦”,即使写乐谈乐,仍由一个“苦”字生发出来;苦斋生活之“乐”,则由“苦”而来,膏粱之子之“乐”,则由“乐”而生“苦”;所举例证、名言,也是与“苦”相关;最后说明写作缘由,也点出一个“苦”字。全文以“苦”字起笔发端,又以“苦”字收结终章,一个“苦”字,贯串始终,脉络分明,中心突出。21cnjy.com
【课堂提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岸外而臼中 臼:低凹 B. 茹啖其草木之荑实 茹啖:吃
C. 运穷福艾 艾:停止 D.寝必重褥,食必珍美 寝:卧室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寝:睡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B.而不知苦生于乐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剑溪之水出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D.吾闻井以甘竭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答案】A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野蜂巢其间 B.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
C.倚修木而啸 D.必先苦其心志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名词作动词。B意动用法。D使动用法。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颇为别致的书斋记。作者抓住一个“苦”字,作为贯穿全文的脉络,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足之所至,无往而不苦,处处与“苦斋”之名相照应。
B.作者写“苦”时,始终没有忘记其对立面是“甘”与“乐”。这样就为引出“苦与乐相为倚伏”的议论奠定了基础,使全文主旨的阐发深刻而又通俗。
C.文中举膏粱子弟以及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事例,阐明了苦与乐互相倚伏转化的道理,也抒发了祸福相依、人世无常的感慨,耐人寻味,启人深思。21教育网
D.作者并未把着重点放在写景上去描摹山水,让读者领略“苦斋”周围的山光水色,但往往寥寥几笔,就把那里的山之高、水之秀描绘得有声有色。21·cn·jy·com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也抒发了祸福相依、人世无常的感慨”说法错误。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3分)
②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3分)
③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毋亦犹是也夫!”(4分)
【答案】①风从北边吹来,大概(或:大抵)滋味不能甘甜而容易(或:大都)苦涩。所以山上的植物被北风吹中(或:遭受风吹),它们的味道都是苦的。(关键词:大率、善、中)②听到樵夫的歌声从树林里飞出,就拍打石头来应和(唱和),没有谁懂得(或:人们不能懂得)他的乐趣。(关键词:樵、拊、和)③我听说井水因为甘冽而干涸,李子因苦涩而保存,夫差因沉湎酒色而灭亡,勾践因卧薪尝胆而兴盛,不也如同这样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