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第2单元 专题04 烛之武退秦师 (讲) Word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第2单元 专题04 烛之武退秦师 (讲) Word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20 18:52:38

文档简介


(总分60分,时间45分钟)
1.下列各句加点的“以”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3分)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越国以鄙远
C.焉用亡郑以陪邻
D.阙秦以利晋
【答案】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且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壮:身体结实。
C.阙秦以利晋 阙:侵损,削减。
D.失其所与,不知 与:结交,亲附。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B项,壮,壮年。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焉用亡郑以陪邻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失其所与,不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共”通“供”;C项,“说”通“悦”;D项,“知”通“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氾(fàn)南 佚(yì)之狐 逢(pánɡ)孙
B.秦伯说(yuè) 失其所与(yù) 贰(èr)于楚
C.共(ɡònɡ)其乏困 缒(zhuì)而出 阙(jué)秦
D.杨孙戍(shù)之 夫(fū)晋,何厌之有 许君焦、瑕(xiá)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B项,“与”应读“yǔ”;C项,“共”应读“ɡōnɡ”;D项“夫”应读“fú”。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既东封郑 ②又欲肆其西封
B.①不阙秦,将焉取之 ②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C.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亦去之
D.①君之所知也 ②失其所与,不知
【答案】B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 )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 )烦执事。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③若舍郑以( )为东道主,行李之往,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 )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亦去之。
6.将括号内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分)
【答案】介词,于;烛之武;烛之武;代词,之;代词,之;介词,以;代词,晋军。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将括号内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其实就是要结合句子,把省掉的成分补充完整,一般是主语和宾语。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7.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
B.晋军函陵(驻扎)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C.行李之往来(使者) 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
D.秦伯说(言,道) 又欲肆其西封(扩张)
【答案】D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3分)
A.夜缒而出,见秦伯 B.朝济而夕设版焉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D邑,边邑,这里用作动词;ABC三项都是名词用作状语。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9.分别比较下列四个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以乱易整,不武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A. ①②两个“以”不同, ③④两个“而”相同
B. ①②两个“以”相同, ③④两个“而”不同
C. ①②两个“以”相同, ③④两个“而”相同
D. ①②两个“以”不同, ③④两个“而”不同
【答案】D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下列句子与例句中“焉”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D.且焉置土石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在那里”;AB两项都是“怎么“义;D项是哪里。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围郑主要原因是晋想报复郑,与秦并无多大关系,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伏笔。
B.秦晋之军分驻两地,也就为烛之武的分化瓦解工作提供了可能。
C.烛之武因年轻时不得重用,而有满腹委屈和牢骚,对此,郑伯颇为不满,但国难当头,最终还是给予安慰和许诺。
D.晋侯在秦退军后,并无感情冲动,经过理智分析,毅然决定撤军。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谋略,正是他后成就霸主的重要原因。
【答案】C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C项,“而有满腹委屈和牢骚,对此,郑伯颇为不满,但国难当头,最终还是给予安慰和许诺。”错。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文中烛之武的说辞包含了四层意思(文中已标明序号),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中间两层的内容。(4分)
第一层:消除戒心,引起好感。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层:晋忘恩负义、言而无信、贪得无厌,暗示秦将受晋侵犯。
【答案】灭郑于晋有利,于秦无益有害 存郑于秦有益。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两句话加以概括分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烛之武为了说服秦伯退兵,摆出了保存郑国可能对秦国的好处,这好处是__________(4分)
【答案】行李之往,共其乏困
【解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的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手下的人。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秦伯心悦诚服,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三十年,春,晋人侵郑,以观其可攻与否。九月,甲午,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民。”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
B.越国以鄙远 鄙远:把远地当作边邑。
C.行李之往来 行李:使臣携带的各种物品。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人,这里指秦伯。
【答案】C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C.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答案】C
【解析】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晋以强凌弱。两国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但是秦、郑并无直接冲突,秦、晋分别驻扎两地等情况,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B.佚之狐慧眼识人。他主动向郑伯推荐烛之武,尽管烛之武认为自己年事已高,才能低下,但是在郑伯的请求下还是奉命出使,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C.秦、晋貌合神离。两国虽是友好邻邦,但是晋国曾经答应将焦瑕二邑割让给秦国而未能实现,烛之武巧妙地利用了两国的矛盾,这是他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能言善辩。在他的劝说下,秦国撤走了围攻郑国的军队,而且派人帮助防守,将秦晋联盟巧妙瓦解,最后晋国也不得不退兵,郑国得以保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B项,“才能低下”错。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答案】(1)我不能及早重用您,现在事情危急了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2)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解析】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
A. 秦军汜(sì)南 夜缒(zhuì)而出 佚(yì)之狐
B. 共(gòng)其乏困 若不阙(jué)秦 许君焦瑕(xiá)
C. 秦伯说(yuè) 杞( qǐ )子、逢孙、杨孙戍(sù)之
D. 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 失其所与(yǔ),不知(zhì)
【答案】C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 以乱易整,不武 (替代)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因人之力而敝之 (损害)
C. 共其乏困 (供:供给)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D. 夫晋,何厌之有(厌:厌烦)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略微)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厌:满足;微: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舍郑以为东道主 D.敢以烦执事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古今异义的题目,注意古今词义的转移、范围的变化。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下列句子中,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 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 吴广以为然 ②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③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
④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⑤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A. ①③ B. ②④ C. ③⑤   D.②⑤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雅虚词的题目,注意用法和意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 秦伯说,与郑人盟
C. 失其所与,不知 D.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B项的“说”,通“悦”; C项的“知”,通“智”;D项的“共”,通“供”。)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6、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 B、以乱易正,不武。
C、敢以烦执事。 D、越国以鄙远。
【答案】 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7、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
B、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D、以乱易正,不武。(被动句)
7【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否定判断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 越国以鄙远
C.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 既东封郑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B项为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其余的均为使动用法。A项为“使……削减”;C项为“使……灭亡”;D项为“使……成为疆界”。)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9、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公从之。 B、烛之武退秦师。
C、夫晋,何厌之有。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答案】 D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下列各句中的“其”不作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
A.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君知其难也 D.失其所与,不知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言虚词的题目,注意意义和用法的区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文学常识填空
A.《烛之武退秦师》选自___________,又名________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_________(体裁)史书,相传为_________末年_____国史官____________所著,主要记载了__________(朝代)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
B.《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 》《 》并称为“春秋三传”。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左传》《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编年体 春秋 鲁 左丘明 春秋 B《公羊传》《榖梁传》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美文赏析
永远的烛之武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烛之武退秦师》告诉了我们答案。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景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一个让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在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齐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像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


【本节要点】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的实词、虚词和常见的文言现象。
疏通文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找到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共其乏困
(3)夫晋,何厌之有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5)秦伯说,与郑人盟
(6)失其所与,不知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古今不同意义。
(1)贰于楚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写出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
①夜缒而出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③既东封郑
(2)
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
②与郑人盟
(3)
①既东封郑
②阙秦以利晋
③越国以鄙远
(4)
(5)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6)
①若不阙秦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烛之武退秦师
(7)
①越国以鄙远
②臣之壮也
③今老矣
④共其乏困
(8)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邻之厚,君之薄也
4. 说出下列各句中句式特征。
(1)是寡人之过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失其所与,不知 / 以乱易整,不武
(3)夫晋,何厌之有
(4)以其无礼于晋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6) 佚之狐言于郑伯
【反馈矫正】
1.找到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古今不同意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3.写出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
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 (表处所,在东边)
(2)
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3)
①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4)
(5)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6)
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7)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
③今老矣(老,老年人)
④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8)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4. 说出下列各句中句式特征。
(1)是寡人之过也(用“也”表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失其所与,不知 / 以乱易整,不武(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
(3)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有何厌)
(4)以其无礼于晋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6) 佚之狐言于郑伯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探究活动】
1.鄙
①越国以鄙远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2.许
①许君焦、暇
②杂然相许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3.阙
①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
②诣阙上书,书久不报
③去年米贵缺军粮,今年米贱大伤农
④有驰慢之阙
⑤若不阙秦
⑥若阙地及泉
4.微
①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②微言大义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5.敝
①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敝人
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因人之力以敝之
6.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7.而
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8.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且焉置土石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⑦朝济而夕设版焉
9.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失其所与,不知
④吾其还也
10.之
①子犯请击之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臣之壮也
④夫晋,何厌之有
⑤辍耕之垄上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和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的题目,文言实词的意思注意本意和引申义的区分,还可结合前后文以及常用的成语进行区分,虚词注意记忆意义和用法,“之”要注意区分代词、助词和动词的区分,代词注意是人称代词作主语、宾语、定语,还是只是代词。
【讨论明确】
1.鄙
①越国以鄙远 边邑,边远的地方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庸俗,鄙陋
③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看不起,轻视
2.许
①许君焦、暇 答应,听从
②杂然相许 赞同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约数
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表处所
3.阙
①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 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诣阙上书,书久不报 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③去年米贵缺军粮,今年米贱大伤农 quē 通“缺” ,缺少,空缺
④有驰慢之阙 quē,缺点,过错
⑤若不阙秦 jué侵损,削减
⑥若阙地及泉 jué 挖掘
4.微
①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卑贱
②微言大义 幽微,精妙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隐蔽,不显露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假如没有
5.敝
①使史更敝衣草屦。 坏,破旧
②敝人 谦词
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疲惫
④因人之力以敝之 损害,衰败
6.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7.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8.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啊,句末语气词,表感叹)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⑦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
9.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语气词,还是,表商量)
10.之
①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
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③臣之壮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④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⑤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要点二:疏通文意,概括内容,体会情感。
【探究活动】
细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秦、晋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
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
3.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
4.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教师释疑】
本题意在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可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这些问题,这些句子又是这篇课文中的关键句,熟悉了这些句子,理解课文就容易了。
【讨论明确】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予,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予亦有不利焉。
3.烛之武劝说秦穆公的一段话是本题的答案。其中“阙秦以利晋”最为关键。对烛之武的这段话要作点分析。“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几句是从事理上说的,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因此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无利,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几句也是从事理上说的,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好处,这是以利益引诱秦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几句是从事实上说的,先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又进一步分析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这些都说明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
【课堂提升】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军队)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门所带的包裹)
C.朝济而夕设版焉(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D.秦伯说,与郑人盟 (盟:盟誓)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 越国以鄙远 ② 焉用亡郑以陪邻
B.① 郑既知亡矣 ②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① 且贰于楚也 ② 且君尝为晋君矣
D.① 无能为也已 ②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答案】 C
【解析】(A项名词用作动词,驻军;B项是“出使的人”;D项是“结盟”。)
3.下列对原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C.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D.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答案】 A
【解析】(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不是“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