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第2单元 专题04 《诗经》两首 (讲练测)Word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基础版)第2单元 专题04 《诗经》两首 (讲练测)Word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20 18:57:29

文档简介

1.下列句子使用了借代手法的一句(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D.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答案】C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下列字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体无咎言 夙兴夜寐
嗜草
乘彼垝垣
B.糜室劳矣 矛戟
 
彤管
踟蹰
C.自我徂尔 有炜
  
洵美 于嗟鸠兮
D.泣涕涟涟 送子涉骐 晏晏 帏裳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常用字字形。A.“嗜”应为“蓍”;B.“糜”应为“靡”;D.“骐”应为“淇”。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氓之蚩蚩(mánɡ)
静女其姝(shū)
修我矛戟(qǐ)
B.静女其娈(luán)
乘彼垝垣(ɡuǐ)
与子同泽(zé)
C.夙兴夜寐(sù)
隰则有泮(pàn)
贻我彤管(yí)
D.洵美且异(xún)
无与士耽(dān)
渐车帏裳(chánɡ)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常用字字音。“氓”应读“ménɡ”,“戟”应读“jǐ”。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①选自《诗经 周南》,这是妇女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
芣苢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摘取、拾取。⑤捋成把地握取。⑥袺手持衣角盛物。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4.《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1分)
【答案】赋(本答案具有唯一性,凡不答“赋”者皆不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常见文学常识。所谓“赋”,即是叙事,夸张繁复地叙事。本诗对于妇女们采集芣苢这件事,反复地重章叠句的叙述,所以是“赋”。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请简要说明采集野菜的过程。
(2分)
【答案】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只要涉及相关动词或动作的变换即可得分。仅答其他内容不得分)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前人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 请概括描述。(4分)
【答案】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
( http: / / www.21cnjy.com )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劳动、唱歌、欢快是答案的三个要点,只要答出这三个要点的意思即给满分,要点不全者酌情减1-2分,与这三个要点无关的回答不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芣苢》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此诗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的动作写出了采集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美文赏析
美丽《诗经》
鲍鹏山
《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被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 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物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做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 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 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
( http: / / www.21cnjy.com )亮啊。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戳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
《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总分50分,时间45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关雎》的主旨
《关雎》,这思之慕之的吟唱,是三千年前歌
( http: / / www.21cnjy.com )咏爱情的诗句。在今天,不仅被我们用来比拟美好的爱情,在古代更是倍受青睐。然而,在《诗经》流传的过程中,随着《诗经》经学地位的逐步确立,《关雎》之义也被历史学者多样诠释。
汉人的解读确定了《关雎》诠释的范围与方向,
( http: / / www.21cnjy.com )同时也给《关雎》主旨笼盖上了永远挥之不去的经学迷雾。《孔子诗论》中,把《关雎》的主旨与儒家的“礼”的思想紧密相连,《关雎》就被戴上了高耸的礼乐之帽。《毛诗大序》也评价《关雎》紧扣《风》的主旨,着重指出此篇主旨是赞美后妃的功德。
在诗歌繁荣的唐代,在戏剧繁荣的元代,文人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难以逃脱《关雎》礼仪教化的窠臼。宋代朱熹,深得《诗经》之义,他指出:“《关雎》,后妃之德也,孔子之叙书也,举其所为作书之故,其赞易也,发其可以推易之端,未尝详言之也。”朱熹对《诗经》的解读已经突破了经学思想,但对《关雎》之义的解释依旧在儒家礼教思想之内。
近现代学者阐释《关雎》之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无不受前人的影响,大多株守前说,虽然有了新见,但也是局限在阶级学说之内。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认识,无非是由诗中“君子”“淑女”指称而来,也与最初汉人解诗的指向相关。他们的弊端是把诗列入至高的礼的范围之内,完全忽视了诗的情感性。
《关雎》脱身经学束缚,回归文学本身是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五四运动之后。直接原因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促使诗学研究转换视角,还有“古史辨”派学者对于《诗经》的探讨,以及鲁迅、胡适、闻一多等学者的研究。《诗经》在这一时期学者的眼中,就是中国文学的开始,《关雎》由此进入了文学的视野。
吟诵《关雎》,我们更能感受那绿水青
( http: / / www.21cnjy.com )洲之上,有鸟声和鸣,有青春绽放的飞扬之美,有心旌摇曳的追慕之情。《关雎》的主旨其实就在字里行间已经展露。“关关”之声,是雎鸠鸟相和之声,由雌雄雎鸠相和,引起男子思慕淑女的联想。“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为中国人拉开审美的诗意爱情世界。君子是孔子提出的最美好的概念,那就是德行好的人。君子好的配偶必须是贤良淑惠的,这与阶级地位无关。男女的情思没有等级之分,于是这句话就成为现在形容男女追慕之情的概括诗句。“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显而易见,这是写君子思念淑女而不可得的苦闷之情,生动地表现了爱情追寻中的忐忑与期待。此时,诗所营造的审美空间,与主人公一起陷入追寻爱的甜蜜与期待中。君子与淑女相配,这是在强调一种品行、德行,甚至是人应该遵守的自然之性。这是与后妃、贵族等级地位无关的。
由此可见,《关雎》之义就是描述男女
( http: / / www.21cnjy.com )由恋爱到结婚这样的美好过程,而这男女就是普通的男女,只不过是诗人寄予了很高的道德期待。如果仅仅把《关雎》理解为一个描述后妃进行祭祀的诗篇,又早已经随着礼崩乐坏而失去功用,那它也就不会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张力。《关雎》就是这样一种生命感情的炽烈表现,它强调生命的和谐,体现了先民的重要观念,深刻地蕴含着生殖崇拜文化心理,婚恋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原本一首朴素之诗,原本一首可在原野上唱和的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被烙上了时代的印痕,失去原本的风情。但是它经过时间的洗刷,经历光阴的流变,已经褪去了层层包裹,尽显着灵动的深情、温婉含蓄、矜持深雅的爱情内涵。
1.下列说法中,是从“文学视野”解说《关雎》的一项是(
)(3分)
A.文人对《诗经》的解说深受汉代的影响,说明文学的鉴赏是有历史承继性的。
B.《毛诗大序》认为《关雎》的主旨与《风》一致,可以表现出人们对礼的追求。
C.朱熹承传孔子的理念,对《关雎》的解释突破了经学范围,开拓了全新的天地。
D.“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既表现出男女相悦之情,同时也对人们品行的追求。
【答案】D
【解析】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下列说法,不属于作者否定《关雎》“礼教主题”时使用的证据的一项是(
)(3分)
A.近现代学者阐释《关雎》之义,也无不受前人的影响,大多株守前说,虽然有了新见,但也是局限在阶级学说之内。
B.吟诵《关雎》,我们更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感受那绿水青洲之上,有鸟声和鸣,有青春绽放的飞扬之美,有心旌摇曳的追慕之情。《关雎》的主旨其实就在字里行间已经展露。
C.君子与淑女相配,这是在强调一种品行、德行,甚至是人应该遵守的自然之性。这是与后妃、贵族等级地位无关的。
D.《关雎》之义就是描述男女由恋爱到结婚这样的美好过程,而这男女就是普通的男女,只不过是诗人寄予了很高的道德期待。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是选择不属于作者否定《关雎》“礼教主题”时使用的证据,逐项分析、判断。A项阐述近代学者观点,不属于作者的论据。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根据文意,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诗经》中的名篇,《关雎》自古至今都广为流传,在对《关雎》之义的多样解释中,汉代的影响最为深远。
B.唐宋两代的学者对《关雎》认识都遵循古人的经学意义解说,在礼教的思想中解释其义,突出了礼仪教化的功能。
C.近代学者虽然发展了《关雎》之义,有了“阶级学说”的新拓展,但忽略诗的情感因素却是他们无可回避的缺陷。
D.诗歌的本义,不会随着时间的洗礼而改变,文学的作品,还是应该回归文学的范畴内进行解说,还原文学作品的本义。
【答案】B
【解析】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各题(共11分)。
子衿
《诗经 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①?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
挑兮达兮②,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①嗣音:传音讯。②挑兮达兮:独自回走动的样子。
4.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5分)
【答案】全诗采用倒叙手法。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采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的叙述手法和结构方式,可以看出是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他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这首诗在结构上具有诗经的共同特点,“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这也可以从《氓》《采薇》中发现。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一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有什么含义?(6分)
【答案】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恋人。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最后一句的含义是: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解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10分)
黍离
《诗经 王风》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注】《毛诗》序说:周大夫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悯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6.诗歌按什么顺序写的?请从两个方面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以“时间”为序。诗歌用“彼稷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苗、穗、实,表明时间的推移,来组织诗歌内容。②以“情感”为序。文中写“中心”摇摇、如醉、如噎,情感逐渐加强,来抒发心中忧愁。(每点2分,共4分)
【解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这样的句子有极强感染力,请结合全诗分析其抒情特点。(6分)
【答案】①直抒胸臆。诗歌采用呼告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式,直接抒发心中因周王朝颠覆、宗庙荒废而悲伤的强烈情感,打动读者。②重章复沓(重章迭唱)。诗歌三个部分反复咏唱,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效果,感人至深。(每点3分,共6分)(如果答对偶、反复,也行)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即运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什么技巧使诗歌极有感染力。这仍然是在语言和表达技巧方向考查。句子的感染力与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有关,此题赏析的部分,是在每节对“黍”的描写之后展开议论与抒情的,从每节内容上看,采用了对举(对偶)的手法直抒胸臆;从整个诗歌看,每节后面都采用相同的表达方式,属于重章复沓的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20分)
流逝的古典
(1)那天下午,我去听一位老教授的课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讲的是《诗经 蒹葭》。午后的阳光从窗户跑进来爬在他那苍苍白发和陶醉的脸上,听着他温暖地读着那些渐行渐远的诗句时,我突然有一种很静谧、很幸福的感觉。
(2)夜里,月色和清风悄悄穿过窗帘,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高高的书架上找出了那本遗忘多年的《诗经》。线装的书页泛着远古的光芒,是那种随着光阴流逝,越来越朴实的金色。在幽幽浮动的墨香里,我再一次看到了“蒹葭苍苍”“白露未晞”。我看见远古时代的一个芦塘,清晨,纤纤芦苇被牛乳般流动如烟的雾霭轻柔地包裹着。晨曦中,浅绿的墨绿的苇丛倩影婆娑,亭亭玉立,如衣香鬓飞的女子涉水而来。怀念这一种意境,我不想把这说成是一种诗情,而情愿把它归为一种古典。“古典”一词本身就很静态,很内敛,很纯粹,有一种淑静、典雅的感觉,令我们咀嚼、玩味不够。
(3)我读到《关雎》,读到《桃
( http: / / www.21cnjy.com )夭》,读到“青青之麦,生于陵坡”,读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读到“昔年移柳,依依江南,今看摇落,凄伧江潭。”我想到为什么,这些很远古的文字,如今读来,依然淙淙如诉,让人可感可悟。真如澹澹的渌水,我们的心田仿佛千万年来一直是它青青的河床。
(4)想到了《古诗十九首》,这些不知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姓名和年代,突兀而起复又戛然而止的谜一般的诗歌群落。为什么就连李白这样的大诗人也为之佩服得五体投地?怎会洋洋洒洒醉酒般地写下整卷《古风》?我想,这就是古典的魅力吧。它们以其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言近旨远、语短情长的艺术魅力震撼、陶冶着无数的后人!
(5)注视着这些古典书籍,抚摸着它们厚实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脊梁,我能感受到它们所蕴含的时代精髓和撑起的时代魄力。而它们又是那样宁静,我不敢想象没有《诗经》、《楚辞》的时代叫什么先秦;没有唐诗宋词的时代算什么唐宋;没有小说的明清是什么样的明清。这些源自第一张植物纤维构筑的纸片的灵感,在千百年漫长的时光中,抚慰着人类的精神与灵魂,牵引着人类穿越长长的时光隧道。一行行时长时短的句子,一页页时近时远的思绪,那么质朴、厚重,它们牵着我走向文字的源头。这些久远的古典文字的确“旧”了,但那字里行间所充盈的生命精神、深邃的原理、多极的内核却超越了彼时彼地,在这个世界夜深人静的时刻渐入我们的心灵、血脉,在我们的血管里流淌……
(6)我相信那些古典的文字肯
( http: / / www.21cnjy.com )定来自于平凡的生活,源于简洁、沉静的心灵。古人在最为平凡的采摘、狩猎、耕种之余,偶有所见所感,自自然然,随口吟出了“蒹葭苍苍”“渌水澹澹”这些精纯得像墨金一样的文字。汽车、电脑离它们很远,人欲物欲离他们很远,而平凡离他们很近,诗情离他们很近,古典离他们很近。古典与古人本来就是水乳交融的一体。而我们呢?在抚摸那些《诗经》句子的时候,除了对美的巨大感动,内心更有一份莫名的冰凉和疼痛:那自然史上最纯真的童年风景、生命与自然最相爱和谐的“蜜月之岁”似乎已经渐行渐远了!阅读竟成了永远的怀念!
(7)怀念古典,这是一份超越时空的契约。我的心灵深处永远会留下一个宽敞、透亮的空间,让飘溢着灵性、充盈着生命精神的古典诗情灿然长流。
(选自《中国教育报》2008年3月27日第12版)
8.对本文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作者幻想芦塘旁边的亭亭玉立的女子,从而产生淑静,典雅的感觉。
B.文中的引用和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加了文采,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C.只有多读古书,才能让“古典”不至于流逝。
D.本文融叙述描写说明抒情于一炉,写出了古典珍贵无比的价值。
E.李白的《古风》言近旨远,语短情长,极具艺术魅力和震撼力。
F.文章由“读”入“思”,层层深入,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思考。
【答案】B、F(答对1个给2分,全对5分)
【解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文章第一自然段,作者听“老教授的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起引起下文的作用。老教授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课使作者产生了“静谧、幸福的感觉”,从而自然引出了下文对古典深刻的感悟;(2)暗扣标题(或照应标题),“渐行渐远”的诗句暗示古典在人们的视线中郑慢慢消逝。(1点3分,其中作用1分,简析2分)
【解析】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可用“第一段”在文章中的一般性作用(如点题、引下文、埋伏笔、做铺垫等)来逐一考察,再结合文本做具体分析。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①第五段划线句子中“厚实的脊梁”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具体含义是什么?(3分)②文章第六段“在抚摸那些《诗经》句子的时候”一句中,“抚摸”一词用得很特别,淡淡你的理解。(3分)
【答案】①质朴、厚重的古典字里行间所充盈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生命精神、深邃的原理、多级的内核,渐入我们(读者)心灵、血脉,抚慰人类的精神与灵魂。②用得好。“抚摸”一词体现了作者用心体验,感悟之深,表现了作者阅读是满欢思古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有两问,第一问“厚实的脊梁”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具体含义,要从该句的上下文中寻找,再联系“古典”的含义进行分析。第二问重点在答出“特别”之处。这可从“抚摸”一词的具体含义,联系抚摸对象进行分析。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第六段作者说“阅读竟成了永远的怀念”,请指出前文照应此句的地方,并回答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3分)
【答案】1)照应处:第(2)段“怀念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一种意境”一句(1分)(2)现代的人们被物欲所左右,失去了简洁沉静的心灵,已经远离了纯真的自然,再也无法像古人那样做到文学、生命、自然的水乳交融,和谐统一。(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也有两问,第一问比较好找;第二问需联系文本中“汽车、电脑离它们很远,人欲物欲离他们很远”等语句进行分析。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http: / / www.21cnjy.com )
【导学目标】
1.简要概括文章内容。
2.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蚩蚩
愆期
将子无怒
垝垣
载笑载言
咎言
桑葚
陨落
汤汤
帷裳
夙兴夜寐
总角
采薇
靡室靡家
玁狁
归聘
无盬
不遑
骙骙
象弭鱼服
霏霏
四牡
2.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 http: / / www.21cnjy.com )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主要的手法是赋、比、兴。
【反馈矫正】
蚩蚩chī
愆期qiān
将子无怒qiāng
垝垣guǐyuán
载笑载言zài
咎言jiù
桑葚shèn
陨落yǔ
( http: / / www.21cnjy.com )n
汤汤shāng
帷裳wéicháng
夙兴夜寐sùmèi
总角jiǎo
采薇wēi
靡室靡家mǐ
玁狁xi
( http: / / www.21cnjy.com )ǎnyǔn
归聘pìn
无盬gǔ
不遑huáng
骙骙kuí
象弭鱼服mǐ
霏霏fēi
四牡mǔ
☆课堂探讨☆
要点一:概括文章内容。
【探究活动】
这首诗叙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从诗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
【教师释疑】
此题重在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体会抒情女主人公的感情,进而对这个人物产生自己的认识。
【讨论明确】
自叙了这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受虐到被弃的过程,感情悲愤,态度决绝,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和损害。
女子在回忆往事的时候,心情是很复杂的。诗里
( http: / / www.21cnjy.com )颇为详细地写
“氓”直接鲁莽的求婚方式、两人订下婚约的经过及两人充满浓情蜜意的约会等,这表明她对“氓”仍怀有一些感情。因为,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女子在心里珍藏着这些美好片段,它们在记忆里留存着鲜明的印象,连小细节都没有忘掉,女子从中感觉到幸福、甜蜜。然而,想起婚后生活,女子的幸福感渐渐被破坏掉了。贫苦、劳累对她来说都算不了什么,让人无法忍受的是丈夫的变心,整个人和从前不同了。而雪上加霜的是,自己娘家的亲人也不同情她,反而嘲笑她。想到这里,女子伤心极了。伤心到极处,不由对“氓”产生怨愤的心理,伴随着一种受骗的感觉,因为她和“氓”小时候就是玩伴,相处得很融洽,长大成人后对“氓”也非常信任,根本没想到他有一天会变心,这也就是当年她很快地答应他求婚的原因。思前想后,她对“氓”反感到极点,只有和他断绝关系了。
【课堂提升】
探究《采薇》中主人公复杂的情感。
【答案】诗中抒情主人公的感情丰富、复杂。由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归期一拖再拖,加之无法向家里人传递问候,他非常思念家乡,内心痛苦至极。不过,他在战斗中毫不懈怠,并对己方的装备大加赞美,表现出一种自豪感。走在回乡的路上时,他并没有感到轻松和喜悦,相反,他的心被沉甸甸的悲哀压着。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与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分不出孰轻孰重。
要点二: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探究活动】
《氓》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 好处是什么
【教师释疑】
注意比兴手法的概念,结合概念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
【讨论明确】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这两处使用比兴手法的好处有:
结构上: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内容上:①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探究活动】
《采薇》的前三节在章法上有何特征?有何作用?
【教师释疑】
注意重章叠句手法的作用的分析。
【讨论明确】
这首诗的前三节在章法上就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采用重章叠句。“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中关键词语“作”“柔”“刚”的变化,“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中“莫(暮)”“阳”的变化,都表现了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抒情主人公的焦虑、痛苦的心情则随着服役期的无限延长越来越重,从“心亦忧止”到“忧心烈烈,载渴载饥”,再到“忧心孔疚”,他的痛苦似乎到了承受的极限。
【课堂提升】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暗示了什么 这里用桑叶来打比方,好在哪里
【答案】暗示了女子的容颜由
( http: / / www.21cnjy.com )娇美润泽到憔悴衰老的变化。桑叶是农村常见的树木,用桑叶作比,非常切合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同时也暗示了女子的勤劳。参见“课文研讨”。
2.
诗的最后一章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前面各章大不相同,请谈谈它在整首诗里所起的作用。
【答案】诗的前面各章写的都是服役时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心理活动及感情,最后一章写的是还乡途中的所思所感。它在整首诗里起的作用,一是表明此前各章是退伍士卒对服役生活的追溯,二是增加了感情的浓度,三是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解析】注意文意和前三节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