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新提升·课时作业
2013年4月以来,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5省(区、市)耕地受旱面积1.01
亿亩、占全国的84%,作物受旱7
907
万亩(重旱2
554万亩、干枯1
643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
197万亩;有2
088万人、1
368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分别占全国的80%和74%。与3月底相比,西南旱区饮水困难人口数量有所增加,广西和云南的耕地受旱面积有所减少,贵州省耕地受旱面积有所增加。据此回答1~2题。
1.造成这次干旱灾害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
A.正常的干季
B.气候复杂多样的表现
C.降水持续偏少、气温持续偏高、水汽蒸发量大
D.有多种多样的干湿地区
2.此次干旱受灾面积最大、受灾程度最严重的农作物是
( )
A.棉花、甜菜
B.春小麦、花生
C.水稻、油菜
D.玉米、大豆
1~2.【解析】 第1题,干旱灾害是一种典型的由气候条件控制的渐发性的自然灾害,降水分配的不均匀性是干旱发生的基本原因。从干旱发生机制角度看,这种不均匀性主要表现在年内各季节之间的干湿不均以及降水的年际变化不均。在正常的干季和少雨季节,如遇到特殊的天气条件,就可能演变成旱灾。第2题,西南地区主要的农作物有水稻和油菜。
【答案】 1.C 2.C
3.关于我国干旱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正确的是( )
A.冬小麦播种面积的增加将减少干旱的发生
B.耕地复种指数的增加可加大干旱的发生频率和程度
C.人口数量的增加是用水量增加的唯一因素
D.为减少干旱发生,应减缓工业生产
【解析】 复种指数增加,会造成灌溉面积的扩大,造成需水量的增加,从而加剧旱情。
【答案】 B
下图为中国多年平均日降水量大于等于50毫米的日数分布图。据此回答4~5题。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洪水的时空分布与暴雨的时空分布存在着高度一致性
B.干旱半干旱地区没有洪灾发生
C.东北地区没有洪灾是因为降水较少
D.平原地区较山区洪涝少,山脉东坡和南坡较多
5.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在每年的( )
A.4~9月
B.5~11月
C.7~8月
D.6~8月
4~5.【解析】 第4题,从图中看,降雨量大于等于50毫米的日数东部地区较多,西部地区较少。暴雨可以导致暴雨洪水,因而洪水的时空分布与暴雨的时空分布存在相关性。洪水的成因还有融雪洪水和冰凌洪水,西北地区易发生融雪洪水,东北三种洪水均可发生。平原洪水多于山区。第5题,受夏季风影响,我国暴雨集中在每年4~9月。
【答案】 4.A 5.A
据中国水利部权威人士披露,中国山洪灾害防治区内水土流失面积达169.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46.52%,土壤侵蚀类型以水蚀为主,水蚀面积为145.27万平方公里。据此回答6~7题。
6.中国是世界上山洪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这是由于
( )
①地处东亚季风区 ②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独有的地貌特征 ③人口与水土资源矛盾突出
④干旱区面积广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7.中国山洪灾害尤以暴雨型山洪灾害发生最为频繁,危害也最为严重,其主要分布区为
( )
A.西北内陆
B.青藏高原
C.华北平原
D.长江流域
6~7.【解析】 第6题,山洪灾害形成的基本条件,一是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二是降水较多。第7题,我国长江流域大多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且多暴雨,山区面积广大,因此暴雨型山洪灾害频发。
【答案】 6.C 7.D
8.关于影响我国干旱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正确的是( )
A.冬小麦播种面积的增加将减少干旱的发生
B.耕地复种指数增加会加大干旱的发生频率和程度
C.人口数量是用水量增加的唯一因素
D.为减少干旱发生,应减少工业生产
【解析】 复种指数增加,会造成灌溉面积的扩大,造成需水量的增加,从而加剧旱情。
【答案】 B
读下图,完成9~11题。
9.下列措施对预防干旱具有长远意义的是( )
A.人工降雨
B.选择耐旱植物
C.开展农田水利建设
D.改善干旱地区农业生态环境
10.图中因墒情不足未能适时播种的农作物可能是( )
A.冬小麦
B.春小麦
C.甘蔗
D.油菜
11.下列不是我国干旱多发原因的是( )
A.热带面积广,太阳辐射强
B.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强
C.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D.土壤保水性能差
9~11.【解析】 第9题,干旱是一种自然现象,并不是人类通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能够解决的,而人工降雨和选择耐旱植物不具有“长远”意义。第10题,图中的材料是截至5月底,而干旱发生的地区又主要位于北方,因此未能适时播种的农作物是春小麦。第11题,我国热带面积不大,另外,干旱取决于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差异,即使在热带地区,若降水量大于蒸发量也不可能出现干旱。
【答案】 9.C 10.B 11.A
读下面我国某地区气象资料表,完成12~14题。
月份
1
3
5
7
9
11
风力>8级(天数)
1.5
3.7
3.6
0.6
0.4
1.4
平均温度
-3.2
6.4
21.2
27.3
20.6
6.3
降水量
3.3
9.1
33.3
247.3
26.2
3.5
12.该区域最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有( )
①风沙 ②干旱 ③洪涝 ④盐碱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13.结合上表分析,该区域最可能是( )
A.塔里木盆地
B.东北平原
C.华北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14.针对该地区的自然状况,下列趋利避害措施不正确的是( )
A.建立农田防护林体系
B.改进耕作方式和作物品种
C.修建水库,疏浚河道
D.采用大水漫灌方式,扩大灌溉面积
12~14.【解析】 第12题,从表中可以看出,该区域夏季易出现洪涝、春季降水少易出现干旱,判定其为黄淮海平原地区,该地区由于农业不合理灌溉易产生盐碱化,春季多风沙。第13题,我国华北地区是旱涝、盐碱和风沙多发地区。第14题,大水漫灌易产生土地盐碱化。
【答案】 12.D 13.C 14.D
1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
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解析】 从地形、气候方面分析洪灾原因,该区域位于江南丘陵,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居民点位于河谷中的河流两岸,易发生水灾。应对措施可从修建水库、将居民点迁出河谷(即迁出高风险区)、修建堤坝等方面回答。
【答案】 原因: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暴雨。居民点地处谷底河边,其河流上游地区集水面积较广。暴雨时流水在谷底汇集,河水暴涨,易淹没农田和房屋。措施:将居民点迁向合理的位置(地势较高、地形起伏和缓,既不受洪水威胁又无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方)。或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修建沿河防洪堤。
16.读我国部分地区雨涝分布图和我国部分地区干旱总次数等值线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读左图说明我国雨涝区的分布规律,并从地形与降水的特点分析原因。
(2)左图中B地区为多涝区,试从人为方面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3)右图中A地区是我国干旱多发区,水资源紧张。试分析其解决的措施。
(4)右图中C地区为湿润地区,但又是干旱频发区,试从地形地势方面解释其原因。
【解析】 (1)读图描述雨涝的分布规律,然后根据提示从地形和降水两方面分析原因。(2)B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地区,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然后针对原因提出相应的措施。(3)图中的A地区是我国的华北地区,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提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4)图中的C地区是我国的云贵高原和横断山区局部,从水土流失上分析干旱的原因。
【答案】 (1)我国雨涝分布大体是从东南向西北减少。原因:我国的降水量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多平原,排水不畅。(2)原因:上游地区乱砍滥伐,陡坡开荒;中游围湖造田。措施:上游地区植树种草,退耕还林;修建水库(三峡工程);退耕还湖,裁弯取直。(3)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减少污染、浪费,提高水的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价;控制人口数量;海水淡化。(4)云贵高原为喀斯特地貌分布区,虽然降水充沛,但是由于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大量地表水渗入地下;横断山区地势起伏,落差大,水流急,水分的存留时间短。第二课时 寒潮与台风
新提升·课时作业
上海2013年02月28日17时00分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信号:北方强冷空气今天下半夜开始影响本市,气温将明显下降,未来48小时最低温度将下降7~8度。预计3日早晨最低温度可达1~2度,郊区在零到零下1度,有薄冰。据此回答1~3题。
1.关于寒潮成因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强冷空气南侵
B.冷锋南下
C.气旋过境
D.反气旋过境
2.在我国,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寒潮多发生在( )
A.秋季和春季
B.冬季和春季
C.秋季和冬季
D.初冬和秋末
3.寒潮若在春秋季暴发,给华北地区造成的天气有( )
①大风、降温天气 ②扬沙、沙暴天气 ③暴雨洪涝天气 ④干旱天气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3.【解析】 第1题,寒潮主要是冬春季节强冷空气南侵造成的大风、降温天气。第2题,秋季是农作物收获的季节,春季是农作物生长的季节,这两个季节寒潮危害最大。第3题,寒潮无论冬季还是春秋季暴发都会带来大风、降温天气,而春秋季的华北地区,由于空气干燥,降水很少,又有沙源,往往产生沙尘天气,不可能出现暴雨天气。干旱天气是由于降水少、用水量大造成的,不是寒潮引发的。
【答案】 1.A 2.A 3.A
自2011年11月28日至30日,泉城济南迎来入冬第一场雪。读图完成4~5题。
4.影响济南的天气系统是( )
A.低压
B.暖锋
C.高压
D.冷锋
5.本次天气过程给济南带来的影响是( )
①洪涝多发影响交通 ②感冒患者增多 ③大风可减轻污染 ④无线电短波通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5.【解析】 第4题,由图知,该天气系统过境时出现气温下降、气压升高、风速增大的现象,应是冷锋过境。第5题,冷锋过境时伴随气温骤降,出现雨雪天气,对人体健康和交通安全都有影响。
【答案】 4.D 5.B
2011年全球的自然灾害之多,损失之大,成迄今史上“最昂贵”的灾害年。据此回答6~8题。
6.被网友形象地称为“梅超风”的强台风“梅花”给辽、沪、苏、浙、鲁五省市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1.28亿元。则下列与导致五省强降雨的成因一致的示意图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梅花”带来如此严重的灾害,因它带来的主要灾害有
( )
①风暴潮 ②地震 ③狂风 ④暴雨
⑤沙尘暴 ⑥洪涝
A.①②③⑤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⑥
D.①②③⑤
8.如果乙类天气系统在南方停留时间过长,我国东部地区可能会
( )
A.北涝南旱
B.南北皆涝
C.南涝北旱
D.南北皆旱
6~8.【解析】 第6题,台风是强热带气旋发展形成的,丁图示意的是气旋。第7题,台风带来的危害主要是狂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特大暴雨会引发洪涝灾害。第8题,乙图为锋面天气系统,若锋面长时间停留在南方,会导致南涝北旱。
【答案】 6.D 7.C 8.C
2014年9月,台风横扫珠江三角洲,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据此回答9~11题。
9.与洪涝灾害相比,台风的特点有( )
①破坏性大 ②季节性强 ③可以缓解旱情 ④复合型特征明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为了学习先进经验,我国应该与下列哪些国家加强台风预报和监测方面的交流( )
①美国 ②日本 ③印度尼西亚 ④英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登陆后,台风的风速会很快减小,主要原因是( )
A.地转偏向力增大
B.云层增厚,云中水汽量多
C.海陆热力差异显著
D.下垫面摩擦力增大
9~11.【解析】 第9题,洪涝同样有较强的季节性,并且破坏性大。而台风多发生于伏旱期间,可以缓解旱情,且灾害表现为狂风、暴雨、风暴潮三个方面,复合型特征明显。第10题,应向受台风影响大且经济发达的国家学习。第11题,台风登陆后风速减小的原因,一是摩擦力增大,二是失去水汽来源,缺少了能量。
【答案】 9.B 10.A 11.D
我国南方雪灾已造成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21个省、区不同程度受灾,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111亿元,其中湖南、湖北、贵州、广西、江西、安徽6省、区受灾最为严重。下图为广东省自1月10日起气温变化图。结合上述材料,读下图,回答12~14题。
12.这一天气现象可能是受________影响( )
A.暖锋
B.冷锋
C.准静止锋
D.台风
13.在这一降水过程中,广东省部分地区降了冰粒,出现了冻雨、雨夹雪天气。该天气主要出现在广东省的( )
A.北部
B.南部
C.东部
D.西部
14.该寒冷天气对广东省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造成一定影响。下列说法可信的是( )
A.湛江地区的荔枝、龙眼、香蕉等果树受灾最严重
B.粤中、北部地区冬种蔬菜受灾最严重
C.广深高速因路面结冰,被迫封闭分流
D.各种肠胃病等患者就诊的人数骤增
12~14.【解析】 第12题,由题可知,时间是1月份,且受冷空气影响,气温骤降,故是冷锋。第13题,广东省北部纬度高,气温低,可能出现冻雨、雨夹雪天气等。第14题,广东省中、北部地区受冷空气影响大,农作物冻害影响严重,南部影响小。因气温骤降,易引发某些疾病,影响人体健康。
【答案】 12.B 13.A 14.B
1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新华网北京2013年3月7日电(记者倪元锦)北京市气象局7日发布沙尘天气预报,预计9日全市将迎来今年第二次沙尘天气,偏北风6级、阵风可达7、8级,并伴有大幅降温。最近3日,将呈现“雾霾未去、沙尘将至”的天气过程。
材料二 2013年3月1日12时未来24小时沙尘天气预报图
(1)据材料一,说明我国北方中西部地区沙尘暴多发的季节,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简要评价沙尘暴对地理环境的有利与不利影响。
【解析】 沙尘天气产生的原因要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进行分析。可针对原因采取措施。
【答案】 (1)冬春季节;①自然原因:冬春季节干旱,多大风,植被少,地面干燥,多沙尘物质;②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以及工程建设造成地表植被破坏严重,工地废沙、弃土多。
(2)有利:促成降水;形成土壤;减弱酸雨;为海洋生物提供营养元素等。不利:影响人的正常活动和身体健康;掩埋或损毁地表物;污染大气环境和引发各种环境问题等。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0年9月台风“凡亚比”升级为超强台风。两次登陆台湾、福建中部到东部广东一带沿海,并成为本年度登陆我国最强的台风。
材料二 台风“凡亚比”在台湾花莲附近登陆,造成历时约9小时,雨量约1
000
mm特大暴雨。下图为“凡亚比”路径动态示意图。
(1)台风“凡亚比”西移过程中升级为超强台风,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简述“凡亚比”在花莲附近造成特大暴雨的原因。
【解析】 台风“凡亚比”的势力增强与日本暖流和所经洋面的摩擦力小有关系;特大暴雨与台湾山脉的地形抬升和阻挡有关系。
【答案】 (1)经过日本暖流流经的海域,增温增湿,水汽含量大增,且洋面上摩擦力小。
(2)受台湾山脉等阻挡,降水时间长;水汽含量大,且受台湾山脉的地形抬升作用,降水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