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检测
一、选择题
2012年5月10日,甘肃省定西市山民县、漳县、渭源等地发生大范围冰雹及强降雨,引发严重山洪泥石流灾害。截至5月12日16时,山洪泥石流灾害已造成该地41万多人受灾,因灾死亡44人,失踪26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34万公顷,倒塌房屋19
543间。据此回答1~3题。
1.材料中的灾害
( )
A.属人为灾害
B.致灾因子是纯自然作用
C.致灾因子是由人类活动所诱发的自然作用
D.是战争造成的
2.材料中的灾害主要造成的影响是
( )
A.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B.生态破坏严重
C.自然资源毁灭
D.环境受到污染
3.关于此次泥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是由山洪水流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B.其发生过程具有突发性,不可能有任何先兆信息
C.其形成一般有三个因素控制:不稳定的山坡形态、软弱面的存在和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
D.其形成完全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1~3.
【解析】 第1题,材料中的灾害是由暴雨和冰雹造成的,其致灾因子为纯自然作用。第2题,主要造成的影响是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第3题,泥石流的发生是由山洪引发的,不可能没有任何先兆信息;C项所述为滑坡的发生机制;泥石流的形成,自然因素往往起决定性作用。
【答案】 1.B 2.A 3.A
2015年8月湖南连续遭受强对流天气影响,共有369个乡镇遭遇暴雨,超过120万人受灾,暴雨洪灾还导致209国道中断。结合下图,完成4~5题。
4.图示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是
( )
①地势低洼,曲流多 ②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
③无天然入海河道,泄洪不畅 ④众多支流汇聚,洪峰叠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该地采取的防洪工程措施是
( )
A.深挖河道
B.修筑大堤
C.植树造林
D.退耕还湖
4~5.【解析】 第4题,图示地区是长江的荆江河段,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变率大;从图中看,荆江河段“九曲回肠”,水流缓慢,且多洼地,易积水。第5题,深挖河道会破坏河流的输沙平衡、侵蚀大堤,不可取;植树造林、退耕还湖虽然可取,但属于生态措施。
【答案】 4.A 5.B
2012年4月11日16时38分
(北京时间)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部海域(93.1°E,2.3°N)突发里氏8.6级强地震,多国发布海啸预警,后解除警报。同时,印尼还是火山多发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据此完成6~7题。
6.印度尼西亚多发火山、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 )
A.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
B.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
C.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
D.印度尼西亚领土组成主要以岛屿为主
7.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云团对其覆盖地区的影响是( )
A.增强了大气反射作用,使气温增高
B.减弱了大气反射作用,使气温降低
C.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使昼夜温差变小
D.减弱了大气逆辐射,使昼夜温差变小
6~7.【解析】 第6题,印尼地处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地震。第7题,火山喷发导致空气中的固体尘埃物质增多,增强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逆辐射,导致昼夜温差减小。
【答案】 6.A 7.C
《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图表示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据此完成8~9题。
8.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
A.降幅超过升幅
B.逐年上升
C.升高约2.1℃
D.波动上升
9.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 )
A.各地的生长期缩短
B.低温冻害损失减小
C.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D.天然湿地面积扩大
8~9.【解析】 本题组考查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第8题,从图中年平均气温曲线可以看出,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第9题,气温上升会使生长期延长,低温冻害和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气温升高会使蒸发作用加强,天然湿地面积减小。
【答案】 8.D 9.C
近年来赤潮在我国时有发生。当赤潮发生时,海水中的某些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红、紫颜色,并对生物造成危害。据此回答10~11题。
10.赤潮属于下列哪组灾害( )
A.气象灾害 生物灾害
B.洪水灾害 海洋灾害
C.海洋灾害 生物灾害
D.海洋灾害 气象灾害
【解析】 按照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来看,赤潮属于海洋灾害;一般来说,由动植物的活动和变化所造成的灾害就是生物灾害,赤潮由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导致,又属于生物灾害。
【答案】 C
11.赤潮的发生、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以下海区易发生赤潮的是( )
A.水温高,污染重,海域相对封闭
B.水温低,污染重,海域相对封闭
C.水温高,污染重,海域相对开阔
D.以上都是
【解析】 赤潮一般发生在水温高、污染重,海域相对封闭的海区。
【答案】 A
我国河流众多,各大江河洪涝频繁。读下图,回答12~14题。
12.图中洪涝次数最多的地区在( )
A.洞庭湖平原
B.鄱阳湖平原
C.江汉平原
D.长江三角洲
13.与其他地区相比,上述地区洪涝更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量大
B.支流众多
C.地势低平
D.湖泊萎缩
14.防御长江洪涝灾害的措施中,最有效的是( )
A.疏浚长江干支流河道
B.修建水利枢纽
C.建设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
D.加固中下游地区的堤坝
12~14.【解析】 由图可知洪涝次数最多的是洞庭湖平原,长江中游地区由于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的萎缩,导致湖泊的蓄洪能力下降,洪涝更严重,防治洪涝灾害最有效的措施是修建水利枢纽。
【答案】 12.A 13.D 14.B
2012年3月15~19日,沙特阿拉伯遭遇多年来强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沙尘天气,局部地区能见度不足100米;19日,也门11个省遭受强沙尘暴袭击,部分地区能见度仅为200米,首都机场取消所有航班。据此回答15~16题。
15.与本次沙尘暴形成有关的主要因素是( )
①暴雨 ②干旱 ③工业化 ④荒漠化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6.此次沙尘暴造成的最突出的影响是( )
A.交通运输受阻
B.人员伤亡
C.社会秩序混乱
D.心理伤害,精神痛苦
15~16.【解析】 沙尘暴的形成条件包括干旱的气候、疏松的地表和大风天气;据此材料得知,能见度仅有一两百米,首都机场所有航班全部取消,这足以说明此次沙尘暴造成的最突出的影响就是交通运输受阻。
【答案】 15.B 16.A
读图,完成17~18题。
17.关于该次山体垮塌滑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山体垮塌是由山洪水流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B.该山体垮塌滑坡的发生过程具有突发性,不可能有任何先兆信息
C.该山体垮塌滑坡的形成一般有三个控制因素:不稳定的山坡形态,软弱面的存在和破坏平衡的解发机制
D.该山体垮塌滑坡的形成完全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18.有关滑坡和泥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完全一样
B.泥石流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有充足的水源
C.泥石流能破坏森林,森林的破坏也会诱发泥石流
D.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在我国分布范围很小
17~18.【解析】 第17题,滑坡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下滑的地质现象。由山洪水流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是泥石流;滑坡的发生有先兆;滑坡的形成既有人为因素,又有自然因素。第18题,滑坡是发生在坡地上的块体运动,促使滑坡滑动的原因主要有斜坡形态的改变、大气降水和地下水的变化、震动等。泥石流是由山区沟谷中的暴雨或冰雪融水激发的,由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与水组成的一种特殊的洪流,森林的破坏会加重泥石流发生频率和强度,但不是诱因。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在我国分布范围广。
【答案】 17.C 18.B
地面下沉,困扰世界很多城市:雅加达在过去的20年里,地面下沉了1.5米,墨西哥城在过去的100年里,地面下沉了11米;日本城市集中地区的地面下沉,严重损坏了其自然环境。据此回答19~20题。
19.下列地理现象的产生与地面下沉有关的是( )
①雅加达洪涝灾害增加 ②雅加达受到被海水淹没的威胁 ③墨西哥城的标志性建筑——天使纪念碑周围增建台阶,人们才能登上纪念碑底座 ④墨西哥城内道路坑洼不平
⑤日本地下水位上升 ⑥日本关东平原、大阪平原的部分地区低于海平面
A.①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④⑤⑥
20.下列解决地面下沉的措施,可行的是( )
A.加固地壳
B.用海水回灌地下水
C.增强城市建筑的坚固度
D.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增加雨水下渗
19~20.【解析】 第19题,地面下沉会导致海拔降低,沿海城市可能被海水淹没,地面不平整,洪涝威胁增加等不利影响,地面沉降与过量开采地下水有关,所以⑤日本地下水上升不正确。第20题,用海水回灌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盐度升高,可能会带来土地盐碱化问题,所以此项不对。可行的措施是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增加雨水下渗。
【答案】 19.C 20.D
二、非选择题
21.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个字母限填一次)。
a.臭氧层空洞
b.全球变暖
c.酸雨
d.森林锐减
(2)说明全球环境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解析】 仔细读图,弄清各环节之间的关系,结合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分析作答。
【答案】 (1)见下图:
(2)人口的增长;经济活动的增加;传统发展方式下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消耗;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控制人口数量;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变传统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国际协作。
22.2013年3月8日强冷空气裹着沙尘从8日开始登陆中国,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部分地区出现沙尘暴。沙尘伴随着大风东进,西北地区大部、华北等地出现浮尘或扬沙天气,局地形成沙尘暴。
“怎么会有这么多沙尘?它们从哪里来?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爱动脑筋的小林决定通过查找资料来分析探究这些问题。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从小林查得的我国沙尘暴路径示意图中可知,受沙尘天气影响的省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填写三个以上)。
(2)经查找与分析资料,小林了解到形成沙尘天气的主要条件除了沙源之外还有________。从图中分析得出沙尘移动的方向是________。
(3)小林利用所得的资料绘制了一张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发生频率季节变化的统计表,请根据数据在下边相应位置上转绘成柱状图(直方图)。
时间(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发生频率(%)
-
1
17
47
21
13
1
—
—
—
—
—
从中看出,沙尘天气的多发季节是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中小林归纳出荒漠化的形成除自然原因外,还有人为因素。当前促使全球土地荒漠化加速发展的人为因素除毁林外,还有________等。
(5)资料反映,我国十分重视治理北方风沙危害。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建设包括东北西部、华北西部、西北大部分的“________”防护林体系。此外,在荒漠地区还大量种植适宜干旱环境的植物,这些植物具有的特征是( )
①根系发达 ②叶片表面有角质层 ③茎变异成刺 ④叶片大而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1)从沙尘暴路径示意图中,很容易判读出我国受沙尘天气影响的省区。(2)形成沙尘天气的条件除了沙源之外,还要有动力条件,也就是大风天气使沙尘随风移动,我国大风天气多受冬季风影响,冬季风主要风向是西北风,所以沙尘的移动方向是东南方向。(3)根据各季节发生的频率来看,多发季节在春季,主要与春季沙源充足、降水少、气候干旱、气温回升快、蒸发强烈有关。(4)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主要是破坏植被,使植被的保护功能下降甚至丧失。(5)“三北”防护林工程在治理风沙、保护农田方面作用显著。为适应干旱环境,沙漠地区的植被一般叶子变成细刺,以减少水分蒸发;根系发达,能从很深、很广的地下吸收水分;叶片有角质层,以减少水分蒸发。
【答案】 (1)新、甘、宁、内蒙古、陕、晋、冀、京、津等(任意三个)
(2)大风等 东南
(3)图略。 春季 气温回升,气候干旱等
(4)过度放牧
(5)三北 A
23.影响我国的台风有西移、西北移、转向三种移动路径,其中转向路径台风常到达我国东部海面或在我国沿海地区登陆后转向东北方向,路径呈抛物线状。图1是“西太平洋台风转向点的平均经纬度图”,括号内是台风统计次数,实折线上各点表示纬度,虚折线上各点表示经度。图2是“西太平洋部分地区示意图”。读图1、图2,完成下列问题。
(1)台风转向点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变化的时段是( )
A.5~6月
B.6~8月
C.8~10月
D.10~11月
(2)图2中,台风中心正从东南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动,靠近台湾东部沿海,速度明显减小,有转向的迹象,这个台风可能出现的时段是
( )
A.5~6月
B.6~7月
C.9~10月
D.10~11月
(3)图2中的台风靠近台湾时,对台湾的危害主要是通过哪些方式造成的?
【解析】 本题考查台风的形成、危害等知识,同时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第(1)题,从图中各时段经纬度可以看出,8月台风转向点位置大约在(30°N、133°E),9月台风转向点位置大约在(27°N、133°E),10月台风转向点位置大约在(24°N、138°E),从位置看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变化。同样的道理,5~6月、6~8月是自西南向东北方向变化,10~11月是自东北向西南方向变化。第(2)题,从图2中台风所处的经纬度位置可以看出,符合图1中6~7月时段台风转向点的位置。第(3)题,台风的破坏力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三个因素引起,所以台风对经过地区造成的影响也是这三个因素造成的。
【答案】 (1)C (2)B (3)狂风;暴雨;风暴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