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日期
初一
初四
初七
十一
十五
十八
二十二
二十六
三十
月相
(月亮的形状)
《看月亮》活动记录
我发现的规律是:
《看月亮》活动记录
农历日期
初一
初四
初七
十一
十五
十八
二十二
二十六
三十
月相
(月亮的形状)
我发现的规律是:
1.4看月亮 教案
教材分析
《看月亮》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白天和黑夜》单元的第四课,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一是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学生思考“我们看到的月亮有哪些不同?”,从中了解学生对月亮的变化哪些概念是正确的,对错误概念的要在后续的教学活动要重点处理。二是通过三球仪简单演示月相的形成原因,解释月球转动方向周期等基础概念。三是让学生通过模拟的观察实验,了解天空中的月亮形状的变化,较为深入的分析月相的成因,培养学生推理及想象能力。对学生来说,天体运动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基于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进行有效教学。并争取多利用模拟实验观察和表现自然现象。
血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的特点就是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善于记忆具体形象的概念。小学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看月亮》,本课学生基本上有了一些关于月球概况和月相的感性认识,但是学生的相关知识并不是系统全面的。有一些学生对此可能还有许多想象,这些都对本课的教学有铺垫作用。就本课的知识而言,比较抽象不易于理解,基于这样的情况就要想出各种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持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探究活动当中自然的建构起月相的概念,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探究很有趣。本课要求学生能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月相的变化是可以实地观测到的,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现象。
设计思想
《科学》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许多知识的传授必须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将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整合,教师可利用因特网等渠道收集大量的课程资源,以便根据教学需要及时地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化抽象为形象,化复杂为简单,进而强化教学效果。同时,学生也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查阅资料,在探究活动中学会自主学习、交流合作。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月相的形成原因,理解掌握月相的变化规律。
2、通过模拟演示活动,建构月球在天空中运行的轨迹。
3、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想像能力、推理能力得到提高,调动学生长期观察的积极性,养成长期观察的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月相的变化规律及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好奇心,连续观察一个月以上的月相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三球仪、排球(一半黑一半白)、课件、观察记录表、月相粘贴图片、打印时间表、日期翻看册、双面胶。学生:图画纸、黑色画笔。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古诗词导入
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引入本课的主题《看月亮》。
[设计意图: 从学生进到课堂里就听到一首很好听的歌曲,学生一下子就感觉到了轻松愉快,然后由古诗导入,亲切自然,通过问题引入本课的课题。]
活动2【活动】(二)、初步感知月相变化
1、在你们的记忆当中月亮的样子,并画到纸上,标注出看到的时间。
2、投影展示学生作品(侧重形状方面),引导学生说出月亮的形状有所不同。
3、月亮的不同形状叫做月相。
4、展示学生作品(侧重时间方面),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月相变化的时间周期是一个月。
[设计意图:首先要学生画出记忆当中月亮的样子,并标注出看到的时间。了解或诊断学生的前科学概念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个别访谈。教师调查学生对月相的认识,开展教学,了解学生的前认知,以便开展后续关于月相成因、形成规律、周期等教学。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同时以学生的认知冲突,总结出月相变化周期。]
活动3【活动】(三)、初步了解月相形成的原因
1、展示学生作品(侧重圆缺、阴影方面),引出造成月相的变化的原因。
2、三球仪演示月相形成的原因。月亮本身不发光,只是反射太阳光。月亮围绕地球转,地球上的人就会看到不同形状的月亮,也就是月相
[设计意图: 侧重形状阴影方面投影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说出月亮的形状不同叫月相。再侧重时间方面展示学生作品,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月相变化的时间周期是一个月。继续侧重圆缺、阴影方面投影展示学生作品,看这位同学画的月亮,一会儿圆、一会儿缺,缺的那一块哪儿去啦,还有人为什么要给画出阴影呢?你用阴影遮住的那一部分是什么? 最后通过三球仪的演示,让学生观察,初步认识月相的成因。一方面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月相,另一方面为了下面的学生的主体活动做一个铺垫,使太阳、地球、月球的运动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活动4【活动】(四)探究月相形成的规律
1、展示学生作品(侧重月相缺口方向),月亮的缺口是方向不同,引起学生思考月相变化的规律。
[设计意图: 引发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 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从而更易于接受新的、正确的科学概念。什么时间是圆的、多长时间圆一次,还有什么样的形状等等,都为“月相”概念的学习注入强大的动力。]
2、月相演示活动,老师拿一个一半黑一半白的球,白的代表太阳光照射的一面,始终朝向太阳光射过来的方向,地球(学生)来看月球(老师)围绕地球转,学生记录看到的月相。
3、温馨提示:
(1)月球(排球)涂黑的一面是看不见的,只记录白色的一面。
(2)在圆圈内画上你看到的月相
4、师生活动,学生记录:给学生提供月相,将月相粘在表格内不同的位置上。
5、引导学生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缺-圆-缺。
6、出示一个月30天的月相图,揭示学生观察月亮形状并得出规律。
7、引导学生说出月相的名称。
[设计意图: 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学生改变原有认知结构的主要机制是顺应。通过顺应学习才能接纳新知识,解决认知矛盾,实现由原有的前概念向新的科学概念的转变。继续侧重月相缺口方向投影展示学生作品,引学生的思考。由于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有着极强的顽固性,如果只是通过知识传递的方式,很难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科学教学中一般可以通过探究性实验积累感性认识,实现认知顺应。通过一个活动亲自看一看一个月的月相变化,请同学们来记录看到的月相。教师设计实验方案,带领学生模拟观测月相的形成过程。运用模拟活动来展示有关的科学现象的过程,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典型、更生动、更深刻、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的感性认识。通过观察月相的记录表,引导学生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然后出示一个月30天的月相图,验证学生观察月相变化的规律。在科学概念的教学中,如果只是向学生提供形成科学概念的感性材料,而不让学生参与思维加工活动,掌握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会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生活经验和科学概念仍处于“分离状态”,对科学概念的认识只能是肤浅的片面的。因此,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要引导他们运用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方法,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
活动5【练习】(五)总结与应用
1、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
2、月相在我的生活中应用。
3、课后电脑小游戏巩固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课的总结,学生梳理了本课的主要内容。然后将本课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的实践,通过月相来判断时间,最后通过课后的电脑小游戏来检测本课的主要内容。科学概念的运用是学习科学概念的目的,也是检验科学概念掌握情况的重要标志,还是加深对科学概念理解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运用,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科学概念,同时,也才能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对于概念的掌握情况,以便进一步有针对性的加以纠正、完善和深化学生对于科学概念的理解。在学生形成月相的概念后,让学生判断一些月相出现的时间、坚持观测等。]
活动6【作业】(六)课外探究
引起学生兴趣,做一个月的月相观察记录。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一个月的月相观察记录。概念从实践中产生,也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学生对任何一个概念的认识,都不是一次完成的,他们每次所形成的一定水平的结论,还会随着学习的深化和发展,逐步提高,逐步完善,逐步加深。在不同的阶段,教师要引导着学生一步一步拓展他们的观念,建立科学的概念。
课件12张PPT。看月亮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黑板模拟太阳光的方向;用一半白一半黑的排球模拟月球;自己的头模拟地球。
2、手持排球模拟月球运行,转动时必须保证“月球”的亮面始终对着“太阳”,转到相应位置时记录看到的“月相”。
月相模拟实验注意事项: 1、月球(排球)涂黑的一面是看不见的,只记录白色的一面。
2、在圆圈内画出你看到月相。温馨提示: 1、一边观察,一边记录你看到的月相。
2、因为场地有限,同学们可以错开身子,以便于能看到月球,观察结果以中心位置同学为准。
3、认真的与小组交流并完成表格。《看月亮》活动记录《看月亮》活动记录从初一到十五:月相由( )到( )
从十五到三十:月相由( )到( )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残月下弦月蛾眉月特别提醒:注意安全,不要在有车辆来往的路上进行观察活动。
画月相注意上下和左右不要颠倒了。
如果发现某天没有看到月相,尝试将清晨观察改为黄昏观察(或相反)。一个月的月相观察记录表记录一个月的月相什么时候去观察记录?
记录哪些内容?观察时间:今天我们应该什么时候去观察月相?
(建议清晨去观察记录)尽量准确地画下月相
农历的时间
观察时的具体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