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课件+教案+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课件+教案+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华书局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21 14:58:19

文档简介

第2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192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苏联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通过和斯大林模式的确立。使学生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并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具有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能力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对比和分析,培养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科学观点和知识结构,达到所要求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是被历史证明了的。
③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的了解,结合中国历史部分中所学习的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通过以上教学目标的制定,使学生明确本节的知识点,并对学生提出学习的要求,能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形成自己的观点与知识结构,达到能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①新经济政策。②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难点: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3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问:我们在第1课学习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那么,大家想想,在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胜利后,苏俄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要发展经济,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怎样发展经济,以什么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呢?则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实施的背景苏俄在国内战争结束后,进入和平建设的时期,以前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的情况,(学生阅读列宁的引言,师分析)。因此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实施新经济政策。(学生阅读课本,完成知识结构)
新经济政策:年苏俄开始实施。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促进国民积极的恢复和发展。
教师指导学生记忆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时间、内容和作用。
如果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布尔什维克党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在经济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那么苏联的成立则是党在政治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二、苏联的成立
年底,苏联建立,当时加入苏联的有、、、和,后来苏联扩大到个加盟共和国(学生看课本完成知识结构后,再引导学生看课本P8《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示意图》了解各加盟共和国的位置,并记忆苏联的标志)
1924年列宁逝世了,这对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列宁对苏俄(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做的贡献永垂史册。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斗争。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全国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实现的
1、工业和农业集体化建设: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作用: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大为加强。
2、农业集体化
为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30年代初苏联进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3、宪法的制定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学生阅读小字,结合课本插图,了解五年计划的成就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实施)
(教师指导说明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具有开创性,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回想中国历史所讲仿照苏联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不难理解这部分内容。)
四、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1.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
1936年宪法:
①基础: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和。
②内容:宣布苏联是“”
③影响: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也被称为“”
让学生看书,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和政治方面的特点(10页小字),同时表现出它的弊端。
2.斯大林模式
背景: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评价:他在一定历史阶段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①优发展重工业,使和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片面强调和,造成了、;
③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严重损害了的利益,农民没有,农业生产;
④粗放,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
【小组讨论】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哪些地方体现了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曲折性?
2、斯大林模式的实施,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设立这一讨论题,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并突破教学难点。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2—3名学生总结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这样一疑问的方式学生更能接受,从而总结出本节的教学重点。
【学生记忆】(5—8分钟)学生记忆基础知识,巩固所学内容。
【课堂达标】为检查学生对本节的掌握情况,完成课堂达标。
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课堂达标
【课堂达标】为检查学生对本节的掌握情况,完成课堂达标。
(一)、单项选择题
1、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是在( )
A 十月革命后 B苏联建立后 C国内战争结束后 D 列宁逝世后
2.最初加入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中不包括( )
A 俄罗斯联邦 B乌克兰 C外高加索联邦 D爱沙尼亚
3.列宁说,“我们原来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立案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这一论断所体现得实( )
A 新经济政策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D 斯大林式
4.苏联进行“一五”计划时的领导人是( )
A 列宁 B 斯大林 C 布哈林 D 戈尔巴乔夫
5.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重点发展( )
A 农业 B 轻工业 C重工业 D 能源和交通运输业
6.使苏联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事件是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 、苏联的建立 C、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D、1936通过的新宪法
7.1936年苏联通过的新宪法宣布苏联是
A.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B.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C.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D.民主社会主业国家
8.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B. 同苏联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
C. 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后来越来越阻碍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D. 使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和践踏
(二)、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材料二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列宁说的“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是指什么政策?
?
(2)、“新经济政策”何时开始实施?具体办法是什么?作用如何?
?
(3)、苏俄经济的调整给我们什么历史启示?
20世纪初俄国四次经济政策的调整:
(1)调整过程: ①1917年,苏俄十月革命胜利之初,把私有银行、铁路、大企业收归国有。垄断对外贸易。 ②1918—1921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③1921~1927年,实行新经济政策。 ④从1927年起,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政策。 (2)启示: ①制定经济政策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要从国情出发,保证农、轻、重工业平衡发展。
课件27张PPT。第2课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回顾旧知识:二月革命
(1917年3月)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
社会主义国家各种矛盾下的俄国
参与一战的俄国二政并存开辟
新纪元学习目标:了解和掌握192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苏联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宪法和斯大林模式的确立。思考与讨论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措施、影响?
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作用?
3、苏联二三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
4、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及弊端?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年)
背景:→
目的:
内容: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
(3)商贸: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评价:(1)利: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财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捍卫苏维埃政权起了重要作用。
(2)弊:超出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人民的积极性
国内战争已经结束,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请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A、“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列宁说这话时,苏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快速思考比一比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C、.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时间:1921—1927年
标志:
内容:
实质: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多种经济。
作用: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的召开
(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3)商业:允许自由贸易,实行商品买卖;
(4)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1.是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有益探索。2. 经济上:国民经济迅速恢复,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3.政治上: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比较两种政策,归纳总结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即其特点是什么?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苏联是哪一年成立的?“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那时的4个加盟共和国的名称?在地图上什么位置?后来共有几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白俄罗斯、
乌克兰、外高加索联邦请你务必在心1922年15苏联国旗苏联国徽怎样从年代上区分
“沙俄”、“苏俄”、“苏联”?1917年 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简称“沙俄”。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2年底苏联成立前的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到1991年解体,如今已经成为历史名词。
-----1917-------1922------1991沙俄苏俄苏联请注意区别:沙俄(1547年—1917年)
苏俄(1917年—1922年)
苏联(1922年—1991年)
俄罗斯(1991年—至今) 列宁逝世以后,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斗争。1928开始,苏联开始在全国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 1.经济:(1)社会主义工业化??
重点:
?措施:?
?成果:(2)农业集体化
目的---
方法---
成果---三.斯大林: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弊端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年)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的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工业国
适应工业化需要。农民加入集体农庄。消灭了农村的剥削制度,为工业化的开展提供了必需的粮食和相当数量的资金积累(8)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由沙皇时代的2.6%上升到1937年的13.7%。
苏联一五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第聂伯河上的大坝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农民加入集体农庄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苏联宣传画-集体农庄幸福快乐的少女 到1937年,全国基本完成工业集体化,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93%,耕地面积达99%,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2、政治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主要特征:经济: 单一的公有制
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政治:高度集权、个人专权、忽视民主和法制思想文化:思想集控、个人崇拜高度集中功绩: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1、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A、“苏联的办法”指什么模式?斯大林模式B、这些办法在客观上产生了哪些弊端?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自主探究2、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A、“列宁的思路”好在哪里?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这一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B、“后来苏联的模式”也被称为什么?C、这个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斯大林模式能回答吗?
① 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兼顾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② 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③ 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
④ 大力保护环境和资源,提倡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效益等;
⑤在政治上要防止个人专断,切实加强民主与法制。D、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给了我们什么教训?总结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的特点是道路曲折。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
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
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两次转折的结果和影响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