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技法(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

文档属性

名称 记叙文写作技法(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5-04 16:4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记叙文写作技法(一)--情节突转法
一、导入:
我先讲一则故事。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下:
  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
  九天仙女下凡尘(喝 彩)
  儿孙个个都是贼(惊 怒)
  偷得寿桃献至亲(拍手叫好)
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
那么写事时为什么要波澜起伏?
--因为: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静的湖面固然能给人以美感,而水面的荡漾,荷花的摇曳,则会给人更多的联想和感受。平铺直叙,见头知尾。则索然寡味。 情节曲折,波澜迭起。则吸引读者。
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很多,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种--情节突转法。
首先让我们欣赏一篇文章:
二、例文展示(一):
爱让我抬起头
不要为面子而丢失了心灵深处最真实的东西。
——题记   
进入重点中学,时间才漫过几天,腾飞就失落了。
他选择了沉默。不,是他只能选择沉默。
像往常一样,同学们三五成群地奔向校门口迎接父母,而他却一直低头不语举步徘徊。他胆怯地看看校门口,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就开始向餐厅奔跑。
“喂!那位是叫你的吧!”一位同学对他说。他的心紧张起来,慢慢抬起头。
只见,一位身着西服的中年男子正向他招手,那个人的身边是一辆黑色的轿车,阳光下显得格外气派。
腾飞的脸上掠过一丝惊喜,然后奋力奔向了那个人。
“那个人是谁呀?”
“我看很像他的父亲,看来他还是个体面人物呀!”同学们议论纷纷。
那个人递给腾飞一个牛仔包,然后笑着对他说了什么……
回到教室,所有人都把目光移到了他的身上。
“你家可真富呀!你爸爸的车子可真气派。”男同学们都羡慕地望着他。
他有些许吃惊,但片刻后便自信地点点头。
一时间,他成了“风云人物”。
几个月过去了,他还沉醉于羡慕的海洋中。
突然有一天,当他和几个男同学说说笑笑去吃饭时,背后传来了一阵响亮而嘶哑的声音。
“腾飞,腾飞,快过来。”
他转过头,脸上的笑容顷刻间凝固了。
只见一位衣着烂衫、满脸皱纹的老人缓缓地走过来,手里还提着四个红红的苹果.
腾飞立刻把头又转回来,心里“怦怦”跳得极快,他的脸连同耳根都红透了。
“腾飞,腾飞,我在这里。”那位“老人”的声音更大,更粗糙了。
腾飞把头又重重垂下。然后灰心丧气地走过去。
所有人的目光都变得惊诧。
“爸,你怎么来了。”腾飞的眉头紧住了。
“上次我腿病犯,没能亲自把包包送给你,多亏了那个有心人呀!不仅送我去医院,又把包包带给你。”父亲说了几句就喘起粗气来。
腾飞怔了怔,难怪那人说:“祝你生日快乐!”
“我刚刚出院,可是心里挂着你呀!就带了些苹果给你,也想看看你。”父亲舒心地笑了,慈祥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腾飞慢慢抬起头,脸颊上滑落一滴泪,他强忍着笑了,笑得那么自信。没有空虚,是那么真实,真切。
一直是作文高手的腾飞第一次大胆地站在讲台前,在作文评点课上展示了自己的《爱让我抬起头》这篇文章。
“为了面子,我冷落了一直为我付出的父母,我深深自责过,多希望父母打我,骂我。而父母却用爱的力量让我抬起头,用朴实的行动告诉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让坦诚充实自我……”
全班一片泪眼模糊,掌声如雷。
【点拨鉴赏】:
这是一篇采用“小小说”文体的考场佳作,文章情节生动,细节逼真,扣人心弦,真叫人爱不释手!小说写的精彩,一则靠逼真的细节,比如,在描写年迈的父亲时,运用了极富传神的词语,如“衣着褴衫”、“满脸皱纹” 、 “缓缓”等,一个年老勤俭的老父形象便跃然于纸上!更难能可贵的是,本文构思精巧脱俗,情节曲折生动:初读此文,读者还以为是在写一个富家公子,然而读到腾飞的《爱让我抬起头》,我们猛然发现,文章原来用了“情节突转”的手法,令人拍案叫绝!
三、例文展示(二):
平静的战争
岂料北京A中是个人才济济的地方,谁也不是吃干饭的。胡莉一个箭步向前,夺过话筒坚定地回答:“我报了三项!因为我认为无论是哪个部门,最重要的是你不为同学服务的热心,有担当职务的信心,有组织工作的能力。还有……”语气不卑不亢,议论有条不紊,多角度、全方位地抨击了提问者的见解,最后她高声反问:“试问这位同学,如果你在这台上竞选,不让全校同学知道你是谁,只凭短短风分钟演讲,你有把握宣称‘我信任自己,我一定能成功吗?’”好,的确太激动了,麦克风被甩在桌上,发出砰隆的“巨响”--伟大的震撼力!
礼堂内几秒钟没了声息,继而热烈的掌声骤起,人们交头接耳:“这个巾帼英雄是谁?”
胡莉立刻成了大会焦点人物,数百双眼睛在她白净的脸上聚焦,她仍脸不变色心不跳,脸上露出必胜的笑容……
这同学果然不是一般人啊!我想。
“胡莉同学,我很佩服你的口才!”一个小女生崇拜地说:“你能讲讲有什么计划吗?”胡莉满脸焕发青春光彩,笑盈盈地向她的支持者们致敬,开始噼里啪啦大谈理想与现实、计划与变化的深刻主题,嘴皮子之利落令我咋舌。我后面的高年级学生边听边感叹:“她真是个好苗子!”
“我也想请教胡莉。”似乎代表都与胡莉干上了。这回发难的是高一(2)班的李燕,她长得秀气,嗓音也尖尖细细,“灵魂的窗户”还配着镶金边的“玻璃”。
“我看见一天下午放学,你不小心把别人的自行车碰倒了,却没有扶起来!”这句话像一颗炸弹粉碎了胡莉脸上的微笑,她从椅子上惊愕地跳起来。
“我认为,竞选学生会干部不能单凭口才,或者外表的假象,更重要的是应有一颗关心别人的大公无私的爱心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请问胡莉,你对这件令人不愉快的小事怎么解释呢?”
诘责者不顾会场哗然,固执地重申了这个问题。我真不敢相信它出自那个斯文的女同学之口!
这时候,礼堂弥漫着窘迫的紧张空气,我虽然是个普通听众,仍然感到有些窒息。甚至替胡莉捏一把汗。张蓓低头不住叨念:“可怜啊,可悲啊!”偶尔的不慎竟能造成今天在全校代表面前成为众矢之的,刚才胡莉的片刻辉煌眼看将付诸东流……
“我承认。”出乎意料,胡莉竟坦然地举起话筒,镇定地承认了错误。“我承认,是有这样的事,我应该向大家检讨,希望你们能够谅解。”在明灯照耀下,胡莉的双眼亮晶晶闪出智慧的光彩,她将怎样应付这个棘手的“人身攻击”呢?我们拭目以待。
“可是--”胡莉话锋一转,目光炯炯地向众人扫射,“谁也不能保证永远不犯错误,我也是人,我也有缺点,难道我就没资格来竞选学生会干部,为学校尽一份微薄之力?”我听了,热血沸腾,真想站起叫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不管你有什么缺点,只要为人民服务,做大家‘公仆’,我们就来者不拒,而且愈多愈好!”
“哗……”的鼓掌声响成一片,化为一声音:“胡莉,加油!”
四、请同学鉴赏:
五、小试牛刀:
1、生活中往往有些出乎人意料之外的事情,请你选取一段难忘的事情或经历,然后用你的笔将它描绘下来,不妨用用“情节突转法”。
2、根据所给材料用“情节突转法”续写。
礼  品
送礼的人都走了,牛书记像往常一样,兴奋地欣赏着礼品。
“嘿嘿,这是什么?”他怀着极大的兴趣拿起纸筒展开,啊,是一幅国画!牛书记高兴极了!因为他姓牛,而画的又是一头“孺子牛”,赞誉之意,跃然纸上。
不过,作画者似乎功底不够,把牛画得有点像鼠,突然……
记叙文写作技法(二)--巧留空白法
一、导入:
南宋著名山水画家马远,人称“马一角”。因为他画山,常画山之一角;画水,常画水之一涯,其他景物也十分简练。画面上常常留出大片空白,空旷渺漠,意境深远。他的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上独坐垂钓的渔翁,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正是这空白很好的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渲染出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突出了渔翁专心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
八大山人朱耷画鱼不画水,在画面上留下空白,但欣赏者仍然能够通过鱼虾的活泼动态去感受那满纸的水。
现代国画大师齐白石的《虾戏图》,尺幅之间,只有几只墨虾,没有水痕,没有涟漪,但面对那活灵活现的“虾态”,任何人都不会怀疑虾儿们是在一泓碧水中嬉戏。
徐悲鸿有一幅国画《万里驰骋》,画面上突出的画了两匹奔马,这两匹奔马的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的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的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画面虽然只能看出七匹马,但作者创造的空白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人感觉是万马奔腾。
美国画家安德鲁 怀斯说过:“画面表现出的东西越少,观众接受的东西就越多。”
画法与文理相通。作文时精心构思,巧留空白,留给读者思索、想象、回味的天地,可以使表达含蓄隽永,“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取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如《红楼梦》中写黛玉临终时高叫:“宝玉,宝玉,你好……”,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你好……”什么也没说,然而这留下的空白中,有多少难以言传的东西啊!由引可见,预留空白,是作者有意为之,是为了增强文章表达效果使用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使“无画处皆成妙境”,使得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要注意的是,运用巧留空白法,须要突出所表现的对象,给人强烈的刺激,才能使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去填补作者留下的空白。
二、例文展示(一):
地铁的下一站
还在南京的时候,有时为了快捷,就会选择地铁代步。那时地铁不长,但站台很少,若是错过了你的站台,下一站就是多少里之外。第一次在地铁错过站台是因为出神地望着窗外,由于速度而产生的幻象让人迷失,有种快感,但事后后悔极了。可后来还是错过站台,不过不再因为窗外,而是在车内,人已经睡熟了。
地铁是单调的,单一的金属光泽,单一的速度幻象,单一的“咔嗒”声,单独的车厢里零星的几个人。几回静默地想起自己的生活,也像地铁一样,短暂而单调。教室、宿舍、食堂就是那孤单的站台,我则是一列急匆匆的地铁,在别人设计的轨道上,与时间玩着速度的游戏。但有些地方,生活异于地铁,地铁里错过了一站可以回头,生活却不可以。地铁里错过的只是一个站台,而生活里错过的往往是令人挂心的美好事物。
为着一个社会固有的观念,我们安分地死沉沉地顺着社会创造的轨迹过活着,这是一种无奈、无聊,可我们依旧像地铁一样无声地、顺从地前进。我们别无选择,这隧道仅此一条,轨道仅此一条!但我并没有申诉什么!
人,总爱追求新鲜、追求刺激。一次游览了海洋公园,我贪婪地设想:若是地铁的隧道是透明的,或者有几个天窗,有多好!这样,单一的行程里会有一丝视觉的安慰。虽然说,速度会令视觉幻化,但至少是加了几分天然的光明与色彩。也或许因为这个设计,我会迷失地错过更多的站台,直到终点。这又怎么是好呢?
我终究不是地铁,我是懂得思考的人。我发现了或者说理清了我这一行程的目的,我开始懂得一旦做出了选择,就必定有所放弃,有所错过。就像选择了幻象,错过了站台;选择了地铁,错过了地面的阳光。而生活是公平的,我选择了错过许多快感的玩乐,我应不会错过我要的站台,当然,我必定要留心我的行程。
我也就像地铁一样,不会怨怒什么。只向自己的目的地前行着。早听说南京的地铁,一扩再扩。若是我去主持扩展,那么地铁的下一站是个露天站,站名叫光明。
地铁的下一站,我仍在前行……
【点拨鉴赏】:
这是一篇紧扣话题“错过”比较成功的感悟类散文。地铁,许多人都坐过,却未必有小作者这种独特的生活感悟。地铁只是偶尔代步的选择,现在单调的生活也只是人生的一段,下一站就是光明。作者独具慧眼,发现两者的共同点,也感受到两者的区别,从中领悟到生活的真谛——一旦做出了选择,就必定有所放弃,有所错过;而生活是公平的,我选择了错过许多快感的玩乐,我应不会错过我要的站台,当然,我必定要留心我的行程。多么深刻而富有哲理!作者从叙事开始,从具象入手,叙议结合,真切自然,具有思辨色彩,给人以启迪。更难能可贵的是,小作者在行文之末,并没有烦琐的叙述,空洞的说教,而是巧用一省略,为读者留下一片“自留地”,供他们去思考,去创造,真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例文展示(二):
丈夫支出账单中的一页
作者:马克 吐温
招聘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
提前一星期预付给女打字员的薪水……(支出金额)
购买送给女打字员的花束……(支出金额)
同女打字员共进的一顿晚餐……(支出金额)
给夫人买衣服……(一大笔开支)
给岳母买大衣……(一大笔开支)
招聘中年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
【点拨鉴赏】: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这篇微型小说,不到一百字,却浓缩了一部长篇小说的内容。没有社会的政治文化背景,没有人物的姓名,没有外貌描写,没有对话和动作,没有景物烘托和场面渲染,作者留下许多空白,让读者去想象,去补充,去尽情地拓展艺术空间。读者可以从“一鳞半爪”中揣摩“龙”的全貌,想象出这一场生动的美国社会的家庭闹剧——丈夫招聘了一位年轻的女打字员(其美貌让读者去想象),为了把她勾上手,又是预支薪水,又是送花,一直发展到与她共进晚餐,进餐后两人做了些什么,让读者去想象。不料隔墙有耳,好事终于被夫人、岳母探知。于是后院起火。为了维护体面,平息即将掀起的轩然大波,丈夫实行安抚政策:先给夫人买了服装,又到岳母那里求情,岳母乘机“敲竹杠”,只得又给岳母买上一件大衣。哪知夫人怒火难息,最后只好忍痛辞掉年轻的女打字员,另聘中年女打字员,这才平息了家庭风波。
四、小试牛刀:
每个人心中都有难解的疙瘩,请以“疙瘩是怎样解开”为题,写一篇曲折生动的记叙文,建议用“巧留空白法”。
记叙文写作技法(三)--反常引人法
一、导入:
有家药店贴了一副对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做生意却甘愿生意不好,善心可鉴。
天寒地冻,人之常情是希望风和日丽,而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虽然“可怜身上衣正单”,但是“心忧炭贱愿天寒。”通过反常的心理,反映了下层人民生活的悲惨和社会的黑暗。
瞎子提灯笼,通常被认为是多此一举的傻事。而一位盲人在夜晚走路是总要提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好奇,盲人解释道:“我提灯笼并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也等于帮助自己。”(台湾 陈招池《照亮别人》)
解放前,有人大白天上街也打着灯笼,人们觉得奇怪,此人说是因为社会太黑暗了。
恰当运用这种看似不合常情、违反常理而实际具有深意的反常心理、反常行为,可以引发读者的好奇心,激发读者的探究欲,使文章引人入胜,发人深思。
二、例文展示(一):
妙计
某世纪,环境污染仍然严重。
人们都为喝水发愁,喝过一杯水之后,就要盘算着到哪儿去喝下一杯。
人们将“透明的水不一定是安全的”奉为真理,饮用水公司像多米诺一样倒闭。
一天,一家饮用水公司灵机一动,在他们产品中放入一些水蚤。
在一所学校里,一位老师从饮水器上接了一杯水,慎重的看了看--有一只小虫子在杯中快乐的游弋……
老师自言自语:“这杯水可以喝。”
不久,这家公司的饮用水就十分畅销。
(《作文通讯》2001年6期)
【点拨鉴赏】:
以前,人们不愿买有虫眼的蔬菜;随着农药的滥施,现在,人们专挑有虫眼的蔬菜买。现在,人们不愿喝有虫子的水;但是,如果不保护环境,污染会加剧,今后,也许有虫子的水人们才敢喝。用看似“反常”的情节,表现保护环境的主题,正是此文构思的巧妙之处。
三、例文展示(二):
垂钓蝴蝶
邻居有个七岁的小女孩,总不肯跟父母去郊外钓鱼,她说,一看到淌血的鱼就心疼。所以,她宁愿每周六一个人在家,也不跟父母去钓鱼。
又是一个周末,我听见小女孩的哭声,原来她还是不愿一同去钓鱼,被父亲打屁股了。
当我午睡后下楼活动时,看见小女孩在她家三楼的阳台上,挥动着一杆美丽的垂钓鱼竿。
我很好奇地走过去,仰头问她在干什么。
小女孩高兴地告诉我,她钓了一只蝴蝶,而钓饵是一朵美丽的玫瑰花。
其实,她也喜欢垂钓,但不忍心看到尖锐的鱼钩刺破鱼儿的嘴,而选择一朵花做钓饵。当然这只会吸引些蝴蝶或小蜜蜂。这已令她十分满足。
我为小女孩的美丽温柔而感动了。仰头看她时,阳光斜斜地照在她的脸上,看上去像小天使般动人。
我想,美丽和善良原来是同一回事。
(作者:逸茗。摘自《新青年》)  
【点拨鉴赏】:
7岁的小孩,一般都喜欢缠着父母,而文中的小女孩却宁愿周六独自在家也不愿跟父母去钓鱼,即使被父亲打了屁股也未改变主意。为什么呢?因为她“不忍心看到尖锐的鱼钩刺破鱼儿的嘴”,“一看到淌血的鱼就心疼”,表现出小姑娘对伤害、残暴、血腥的厌恶、拒绝。钓鱼是常见的活动,而小姑娘却在自家阳台上用玫瑰花“垂钓蝴蝶”,表现出她对生灵的热爱,对美丽的珍视。小姑娘的反常行动,生动传神的表现出她的纯洁、善良、温柔、美丽,十分感人。而这反常,完全符合儿童心理,充满儿童情趣,虽反常却合道。
四、例文展示(三):
听懂母亲讲的故事
母亲已经老了,头上寻不见一丝黑发。母亲在满头乌发时代讲过的一些故事,至今仍在我心中绿油油的。
“我的外公,从前偷过东西。”母亲说,“有一天,他去别人的菜园偷菜,被人看见了。谁看见?就是菜园的主人呗。可是,那主人看见后却不制止外公,反而转身就走。”这情节让我十分好奇。母亲继续说:“外公以为那人要去告官了,连忙追上去。不料菜园主人进了自家的门,还把门关上。外公想了想,上前敲门。门开了,外公说:‘我被你看见了。’那人说‘看见什么?我今天连门都没出。’‘是被你看见了,偷你的菜。’外公说,‘我现在没法做人了。’那人笑道:‘你说什么话呢?咱们是邻居,你只是想知道我那菜为啥长得漂亮。对么?我那菜,好看,也好吃。不信?你先尝尝。’说着,他真的去井边的悬篮里抱出两棵菜,硬是塞到外公手里。后来外公成为了邻里众口称赞的好品行的人。”
小时候听故事,我只想笑。童年时,我们的精神被熏陶得相当无私,所以,故事中的偷菜人即使是母亲的外公,我也认为:看见坏人应该冲上去,菜园主怎么能掉头就跑呢?听懂母亲讲的故事,我费去了二三十年时间。也许是某个极糟糕的日子,忽然发现母亲讲述的故事原来饱含着对人的尊严的爱护。原来,在老掉牙的故事里,同样蕴藏着生活智慧和人生哲理啊。
(作者:王宏甲。摘自《家庭》) 
【点拨鉴赏】:
菜园主人看见邻居偷他的采不仅不制止,反而转身就走,进了自家的门,还把门关上,并说今天连门都没出。邻居承认确实偷了,菜园主人仍然为邻居解脱,并主动送菜给邻居尝尝。过了好多年,“我”才领悟到菜园主人的反常行为饱含着对人的尊严的爱护。
五、小试牛刀:
自拟题目或从下边的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要求叙事有一定的起伏变化,能见出一定的波澜。建议用“反常引人法”。
1、使我__(难忘、气愤、惊异)的一件事
2、出人意料的一件事
记叙文写作技法(四)--机缘巧合法
一、导入:
松树或柏树的树脂滴下来,恰好将一只昆虫凝结在其中,后来变成化石,成为珍贵的琥珀。
一个小孩从楼上摔下,眼看一场悲剧就要发生,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正巧有位足球守门员由此经过,只见他飞步向前,将小孩稳稳抱住,化险为夷。
一个红军战士,十分珍爱乡亲送给他的一双布鞋,舍不得穿,行军时捆在腰间。在一次战斗中,他被敌人击中,子弹恰好打在鞋底上。鞋底被击穿了,但红军战士安然无恙。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却遇打头风。”生活中本来就有许许多多的机缘巧合。恰当运用巧合能增强表达效果,“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多么危险,多么惊心!古今中外作品中运用巧合的例子俯拾即是,故有“无巧不成书”之说。当然,“巧合”要自然合理,而不是胡编乱造。
二、例文展示(一):
寒冬里
寒风凛冽。
一个秃头的老乞丐在街头乞讨。
人们缩颈揣手,行色匆匆,老乞丐一个子儿也没有讨到。
饥寒交迫中,他发现一个衣冠楚楚的绅士朝这边走来。乞丐忙迎上前去,伸出脏兮兮的手,颤巍巍地说:“上帝保佑您,尊敬的先生,行行好,赏几个铜板吧。”
绅士看了看这个裹着破烂棉袄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的秃头老汉,便开始模自己的衣袋。但摸遍了衣袋也没有找到一个铜板--他身上没有带钱。
可怜巴巴的老乞丐非常失望。
绅士踌躇了一下,摘下自己的帽子,放在乞丐摊着的手上。
老乞丐捧着温暖的帽子不知所措,呆呆地看着绅士在寒风中渐渐远去--绅士一摘下帽子,他便发现绅士也是个秃头。
(作者:周维娜。选自《中学生读写》2000年6期)
此文构思巧妙之处就在于运用了巧合法--乞丐和绅士都是秃头。这样,在凛冽的寒风中绅士将自己戴着的帽子送给乞丐,不仅显得合乎情理,而且显出难能可贵--绅士的行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乐善好施,而是舍己助人。前文反复描写乞丐秃着头在寒风中乞讨,文末描写绅士秃着头冒着寒风远去,耐人寻味。作者反复描述天气严寒,为人物活动渲染了气氛,突出了秃头绅士行为的可贵,凸现出秃头绅士形象的高大,使小说更加感人。
三、例文展示(二)

他在为工作埋头忙碌过冬季之后,终于获得了两个礼拜的休假。他老早就计划好要利用这个机会到一个风景秀丽的观光胜地去,泡泡音乐厅,交些朋友,喝些好酒,随心所欲地休憩一番。
临行前一天下班回家,他十分兴奋地整理行装,把大箱子放进轿车的车厢里。第二天早晨出发前,他打电话给他母亲,告诉她去度假的主意,母亲说:
“你会不会顺路经过我这里,我想看看你,和你聊聊天,我们很久没有团聚了。”
“母亲,我也想去看你,可是我忙着赶路,因为同人家已约好了见面时间的。”他说。
当他开车正要上高速公路时,忽然记起今天是母亲的生日。于是他绕回一段路,停在一个花店门口,打算买些鲜花,叫花店给母亲送去。他知道母亲喜欢鲜花。
店里有个小男孩,正挑好一把玫瑰,在付钱。小男孩面有愁容,因为他发现所带的钱不够,少了10元钱。
他问小男孩:“这些花是做什么用的?”
小男孩说:“送给我妈妈,今天是她的生日。”
他拿出钞票为小男孩凑足了花钱。小男孩很快乐地说:“谢谢你,先生。我妈妈会感激你的慷慨。”
他说:“没关系,今天也是我母亲的生日。”
小男孩满脸微笑地抱着花转身走了。
他选好一束玫瑰、一束康乃馨和一束黄菊花。付了钱,给花店老板写下他母亲的地址,然后发动车,继续上路。
仅开出一小段,转过一个小山坡时,他看见刚才碰到的那个小男孩跪在一个小墓碑前,把玫瑰花摊在碑上。小男孩也看见他,挥手说:
“先生,我妈妈喜欢我送给她的花。谢谢你,先生。”
他将车开回花店,找到老板,问道:“那几束花是不是已经送走了?”
老板摇头说:“还没有。”
“不必麻烦你了,”他说,“我自己去送。”
(作者:[美]诚然谷)
“他”要去休假,母亲希望“他”顺路去和她聊聊天,因为“我们很久没有团聚了”。而“他”以“忙着赶路”为托词。在路上,“他”想起今天是母亲的生日,就“打算买些鲜花,叫花店给母亲送去”。在花店,恰好碰上一个买花的小男孩;小男孩买花恰好也是作为送给妈妈的生日礼物。“他”继续上路,转过一个小山坡,恰好看见刚才碰到的那个小男孩跪在一个小墓碑前,把玫瑰花摊在碑上。原来小男孩倾其所有是给不在人世的妈妈送生日礼物,小男孩纯洁而美好的心灵感人至深。这一系列的巧合,震撼了“他”的心灵,最终促成“他”改变主意:亲自给母亲送上生日礼物。文章情感浓郁,感动人心。
四、小试牛刀:
阅读下面的短文,根据你的感悟作文。建议用“机缘巧合法”。
一天,父亲同我去公园,他指着园内的两棵树问我:“你知道那些是什么树吗?”我一看,高大的是白杨,显得十分矮小的是银杏。父亲说:“这两棵树是同时栽下的,栽下时都一样高。它们享受同样的阳光、同样的水土。到后来,为什么白杨长得高大,而银杏却生得矮小呢?”父亲见我回答不上来,接着说:“孩子,要知道,珍贵的东西总是慢慢成长。”这诗一般的语言,像一道阳光,一下子照亮了我的心。
要求:
1、自拟题目,文体不限。
2、字数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出现与本人有关的人名和校名。
记叙文写作技法(五)--误会曲折法
一、导入:
曾看过一部电影,名叫《黑炮事件》,说的是一位科学家喜欢下象棋,身边总喜欢带一副象棋,闲暇时一手执红一手执黑自得其乐。有一次,黑炮落在他处,于是他拍了一封电报:“速寄黑炮”。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这封电报被怀疑是特务的暗语,科学家受到怀疑,公安局展开调查,经过许多曲折,终于真相大白。生活中有许多误会,作文时恰当加以运用,可以使文章生波澜,有起伏,多跌宕,吸引人。
二、例文展示(一):
青春期
小芳文文静静的,鼻梁上架着一副乳白色的近视眼镜,在老师、家长眼里一向都是听话女孩子。
可近来,老师发现她课间老爱盯着对面的山坡出神。老师也特意看过几次,可那里除了一片青翠的竹林外,其余的什么也没有看见。“莫不是……”老师不敢想了。那天,老师课后进行了家访。
那还得了。小芳的爸爸妈妈赶快找来一大堆有关青春期教育的书报杂志,生理心理的研究了半天。两人决定:由小芳的妈妈负责教育孩子,不打骂,进行说服教育。
那以后,小芳每天放学回家后又多了一件事:接受母亲关于青春期的系统教育。最后,做母亲的总要说:“女孩子,要自尊自爱呀!十六七岁,是最危险的年龄哪。”
小芳课间仍爱盯着对面的山坡出神。
为了对小芳负责,老师再度家访。小芳回家时,碰个正着。
“过来,小芳。你为什么课间老爱盯着对面的山坡出神?你究竟在想什么?”
“我在看竹林。你们不是说看看远处的绿色有利于视力的恢复吗?”
(作者:邹智勇。选自《中学生文苑》)
【点拨鉴赏】:
小芳课间老爱盯着对面的山坡出神,这行为引起老师和家长的误会。这误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一直到文末,小芳才说出课间老爱盯着对面的山坡出神的原因,读者也就被吸引着读完全文。
三、例文展示(二):
错误的手套
寒假时我带着儿子然然回家,父母不胜欢悦。
母亲喜滋滋地为她的小外孙忙碌着,但却不知怎的老是对着然然喊我的小名。“我不叫娜娜,我叫然然!”那小小的男孩一遍遍地抗议着,父亲微笑着告诉我说:“管全世界的小孩都叫娜娜,那可是你妈的强项哩!”
那天,父亲上街去买菜,母亲突然想起了什么,追出门去嘱咐父亲说:“记着,给孩子买副手套回来!”
父亲走后,母亲抱怨地说:“你爸老了,整天丢三落四的--看着吧,然然这手套他多半是记不得买的。”
天很晚了父亲才回来。母亲接过父亲手中的菜篮子左拨拉右拨拉,到底也没找到她要找的东西。
母亲生气地责问父亲道:“手套忘买了吧?”
父亲一拍脑壳说;“瞧这记性!”
母亲于是长一声短一声地叹起气来,我晓得,这是母亲“狂轰滥炸”的前奏。
就在这时,父亲竟变戏法般地从怀里摸出了一副杏黄色的皮手套,他不管母亲惊讶的眼睛瞪得多么大,只管得意地冲我一笑说:“闺女,戴上!”
“错了错了!”母亲叫起来,“是让你给然然买手套,谁让你给娜娜买手套的!”
父亲愣了一下,继而说了句让我幸福得几乎晕倒的话:“只说是给孩子买副手套,我哪儿知道是哪个孩子!”
(作者:张丽钧。选自《深圳青年》)
【点拨鉴赏】:
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即使孩子有了自己的孩子。母亲老是对着“我”的儿子然然喊我的小名娜娜,已经透露出母亲对女儿深厚的母爱。父亲上街去买菜,母亲嘱咐父亲:“记着,给孩子买副手套回来!”母亲的意思是给然然买手套,而父亲却误会了,给“我”买了手套。“只说是给孩子买副手套,我哪儿知道是哪个孩子!”这误会更是表达出父亲对女儿的深爱。作者对伟大的爱的吟唱感人至深。
四、小试牛刀:
阅读下面寓言,写一篇作文。建议用“误会曲折法”。
妈妈要出门,临走前叮嘱三岁的双胞胎孩子在卧室里玩游戏。由于窗户关着,阳光进不来,兄弟俩就商量说:“外面阳光多,我们扫一点儿来。”于是,兄弟俩拿着扫把和簸箕,到阳台上去扫阳光。可等他们把簸箕抬进房间,簸箕里的阳光就没有了。扫了好几次,屋内还是没有阳光。妈妈回来了,看见他们奇怪的举动,就问道:“你们在做什么呀?”他们回答说:“房里没阳光,我们想扫点进来。”妈妈笑着说:“孩子,只要把窗户打开,阳光自然会进来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渴望得到友谊、理解、真诚……可是我们常常感到难以如愿。其实,只要我们敞开心扉,它们就会像阳光一样洒满我们的心房,照亮我们的生活。请以“敞开心扉”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见闻,也可以写你的感悟、认识。
记叙文写作技法(六)--妙设悬念法
一、导入:
有人写了这样一篇微型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小说虽短,却能使读者心中产生无数问号。
《挺进报》中,共产党员陈然将被敌人逮捕,他“听见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他立刻明白了,就轻轻地关上了灯,拉开窗门,随手拿起准备好的扫帚,小心地挂在窗台下的钉子上。”为什么生死攸关的时刻还要将扫帚挂到窗外呢?造成悬念。接着写市委同志走向陈然住的小楼,“忽然发现窗外挂着扫帚,立即转身”,摆脱了危险。原来是危险的暗号。通过设置悬念和揭开谜底,充分表现了陈然在关键时刻的从容镇定和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的高贵品质。
人们往往都有好奇心,充满探究欲。作文时可以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以某个人物、事物,或某种现象、情景等,引起读者关注,却有意不立即告诉读者结果,引起读者的急切期待,吸引读者去寻求谜底。这样巧妙设置悬念能有效的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二、例文展示(一):
镜中窥人
这面镜子是被妈妈扔到阳台上的。每当阳光照射,镜子就成了一大堆杂物中最闪光的。坐在窗前,一抬头,便见镜子耀眼的反光。“妈妈为什么要扔掉它呢?”我常常这么想。
有一天,表姐来了。就在那一天,镜子的命运得以改变。
表姐真的很胖,尽管她穿着像放了热水的塑料袋一样的衣服,也无法掩盖,尤其是她的那张宽脸更是说明了一切。我疑心表姐正是因为这个来学习妈妈的瘦身经验的。说来也巧,妈妈其实并不瘦,可她的脸,却瘦得可怜。
不知何时,表姐发现了阳台上的镜子。当我坐到窗前,忽然感觉到眼前的那道亮光不见了--原来是表姐正在对着镜子仔细端详。她看着看着,竟大声笑着将镜子高高举起,犹如发现了稀世珍宝。我正在莫名其妙,表姐竟拿着镜子跑进房里问我:“照相机能不能照出镜子里的人?”见我发愣,表姐又跑去请求妈妈将镜子送给她。妈妈倒是爽快:“这面破镜子有什么用?尽管拿去。”
我好奇地拿起镜子,仔细一看,我竟然认不出镜子里的自己--我的脸怎么窄得如此可怜?原来是一面使面貌变形的劣质镜子。一刹那,我明白了一切。我看看妈妈,看看表姐,看看镜子,看看镜子中的自己,不知该说什么。
(作者:罗冲。《白鹭心雨》,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点拨鉴赏】:
妈妈为什么要扔掉镜子?表姐为什么对妈妈扔掉的那面镜子视为珍宝?悬念像谜一样一直吸引着读者,直到结尾,才说出谜底。悬念使文章产生了吸引力。作者借一面劣质的“变形镜”折射人的隐秘心态,构思巧,有意味。
三、例文展示(二):
钉 子
从前,有个脾气很坏的小男孩。一天,他父亲给了他一大包钉子,要求他每发一次脾气都必须用铁锤在他家后院的栅栏上钉一颗钉子。第一天,小男孩共在栅栏上钉了37颗钉子。
过了几个星期,由于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愤怒,小男孩每天在栅栏上钉钉子的数目逐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坏脾气比往栅栏上钉钉子要容易多了……最后,小男孩变得不爱发脾气了。
他把自己的转变告诉了父亲。他父亲又建议说:“如果你坚持一整天不发脾气,就从栅栏上拔下一个钉子。”经过一段时间,小男孩终于把栅栏上所有的钉子都拔掉了。
父亲拉着他的手来到栅栏边,对小男孩说:“儿子,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看一看那些钉子在栅栏上留下的那么多小孔,栅栏再也不会是原来的样子了。当你向别人发过脾气之后,你的言语就像这些钉孔一样,会在人们的心灵中留下疤痕。你这样做就好比用刀子刺向了某人的身体,然后再拔出来。无论你说多少次对不起,那伤口都会永远存在。其实,口头上对人们造成的伤害与伤害人们的肉体没什么两样。”
(作者:张振玲。摘自《中外期刊文萃》2000年第10期)
【点拨鉴赏】:
父亲为什么要求儿子每发一次脾气都必须用铁锤在他家后院的栅栏上钉一颗钉子?后来为什么又建议儿子“如果你能坚持一整天不发脾气,就从栅栏上拔下一个钉子”?这一个又一个悬念撩拨着读者,使之急欲弄个明白。读到结尾,揭开谜底,便禁不住为父亲高明的教育方式喝彩,并进而深深思考。
四、例文展示(三):
20美金的价值
一天,爸爸下班回到家很晚了,他很累并有点烦,发现他五岁的儿子靠在门旁等他。“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
“什么问题?”“爸,你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这与你无关,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父亲生气地问。
“我只是想知道,请告诉我,你一小时赚多少钱?”小孩哀求。“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话,我一小时赚20美金。”
“哦,”小孩低下了头,接着又说,“爸,可以借我10美金吗?”父亲发怒了:“如果你只是要借钱去买毫无意义的玩具的话,给我回到你的房间并上床。好好想想为什么你会那么自私。我每天长时间辛苦工作着,没时间和你玩小孩子的游戏。”
小孩安静地回到自己的房间并关上门。
父亲坐下来还生气。后来,他平静下来了。开始想他可能对孩子太凶了--或许孩子真的很想买什么东西,再说他平时很少要过钱。
父亲走进小孩的房:“你睡了吗,孩子?”“爸,还没,我还醒着。”小孩回答。
“我刚刚可能对你太凶了,”父亲说,“我将今天的气都爆发出来了--这是你要的 10美金。”“爸,谢谢你。”小孩欢叫着从枕头下拿出一些被弄皱的钞票,慢慢地数着。
“为什么你已经有钱了还要?”父亲生气地问。
“因为这之前不够,但我现在足够了。”小孩回答,“爸,我现在有20美金了,我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唐继柳 编译。选自《深圳青年》)
【点拨鉴赏】:
巧设悬念可以引起读者的急切期待,吸引读者去寻求谜底,从而有效的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利用误会可以使文章生波澜,有起伏,多跌宕,吸引人。本文综合运用巧设悬念法和误会兴波法。
五岁的儿子为什么要问爸爸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在得知爸爸一小时赚20美金后为什么要向爸爸借10美金?当爸爸给他10美金以后,儿子欢叫着从枕头下拿出一些被弄皱的钞票,慢慢地数着,他想干什么?这一个又一个的悬念强烈的吸引着读者。爸爸以为儿子借钱是要去买玩具,发怒了;爸爸见儿子已经有钱还要借钱,生气了。爸爸不知道儿子借钱的真实意图,产生了一个又一个误会。直到结尾才揭开了谜底--“爸,我现在有20美金了,我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原来如此!文章产生了震撼人心、感人至深的力量。现代生活快节奏、高速度,人们紧紧张张忙忙碌碌,往往忽视了许多宝贵的东西。
“爸爸下班回到家很晚了”,“他五岁的儿子靠在门旁等他”,所以儿子的言行便显得合理;爸爸“很累并有点烦”,所以他对儿子“发怒”、“生气”也可以理解;文章前后照应,结构紧密。
五、小试牛刀:
辽宁一马姓男子拒绝赡养母亲,正月初七硬把62岁的老母拒之门外,老人一气之下服毒自杀。马氏夫妻此时不为老人去世而悲痛,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维护自己的名声,说什么:“我们已经借了4000多元钱办丧事。老太太活着没有享着福,死了该让她风光风光,否则村里人该笑话我们不孝顺了。”
请以“孝顺”为话题,自拟题目作文,文体不限。建议用“妙设悬念法
记叙文写作技法(七)--露中有藏法
一、导入:
有一次,宋徽宗以“竹锁桥边卖酒家”为题,让画家们作画。画家大都重点表现酒家,以小溪、木桥和竹林作陪衬。李唐却独出机杼,匠心独运--画一座小桥横卧于一弯清清的流水之上,桥畔,一抹青翠的竹林中,斜挑出一幅酒帘,迎风招展。李唐并未画出酒家,而是将酒家深藏在竹林之中,深得诗句中“竹锁”的意趣。自然,李唐得了第一名。
另有一次,以“深山藏古寺”为题作画,有的在半山腰画一座古寺,有的在深山老林中画一古寺,有的在两峰耸峙的山谷中露出寺庙的一角红墙。而有位画家别出心裁,只画了一个老和尚在山脚下的小溪边挑水,巧妙的将古寺“藏”于深山,独到的构思让人拍案叫绝。
“山欲高,画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郭熙《林泉高致 山水训》)运用露中有藏的手法,画家可以“借一芽萌而绘春光似海,画一叶落而写秋意如杀,露一爪以示云海神龙,流片霞以呈天宇空阔”(蒯大申),在尺幅之间描绘大千世界。这种手法,能把广袤的现实内容压缩在有限的画幅之中,既可扩大艺术的容量,又能使意境显得更加深远。
一幅迎风招展的酒帘可以引导欣赏者去想象隐藏在竹林背后的酒家;一个挑水的老和尚能够启发欣赏者联想到深藏在深山中那香火缭绕的古寺。画法与文理相通。作文时将要表现的某些对象巧妙的隐藏于显露出来的对象之中,可以激发欣赏者的想象力,让欣赏者在作品的“露”的引导、启发下,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形象储备,进行补充和再创造,从中得到极大的审美满足。恰当运用此法,能够取得以简胜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当然,什么要“藏”,什么应“露”,需要精心构思。
二、例文展示:
鞋架
床似乎太高,于是床下摆了个鞋架。鞋架是用几块木板钉成的,极简陋。
春:鞋架上,摆着一双大号解放鞋,鞋上有破洞,散发着难闻的臭味儿。
夏:鞋架上,并排着两双鞋,一双是大号解放鞋,一双是红色高跟鞋。解放鞋打了补丁也不再那么臭;高跟鞋几乎没有什么异味儿。
秋:鞋架上,并排摆着两双鞋,一双是红色高跟鞋,一双是中号黑皮鞋。高跟鞋很整洁,似平还有股香水味儿;黑皮鞋油光锃亮,属于挺时髦的那种。
冬:鞋架上,摆着一双大号解放鞋,鞋上有破洞,散发着难闻的臭味儿。
(作者:魏金树。选自《中外微型小说荟萃》)
【点拨鉴赏】:
“现实空间可以靠欣赏者的想象来拓展,时间过程也能够利用欣赏者的想象来延伸。”作者只写了春夏秋冬鞋架上的鞋子,而将人物活动隐藏起来,但读者可以从鞋子的变化中去想象那隐藏其中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和生动曲折的故事。它留下广阔的空间让读者驰骋想象,使读者在积极、主动的创造中享受审美的愉悦。
三、小试牛刀:
一位得知自己不久于人世的老者写道:“如果我可以从头活一次,我要尝试更多的错误,我不会再事事追求完善。”活着是美丽的,工作着是美丽的,必要时,犯错误亦不失为一种美丽。
要求:请以“错误”为话题,自拟文题,写一篇作文,体裁和字数不限。建议用“露中有藏法”。
[审题指导]:
错误,应该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它。“人们若要有所追求,就不能不犯错误。”人生的路,没有坦途。人生中的一些错误,往往是成功的先导,是探索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当然,这绝不是说不要努力去防止和减少错误,或者说可以对错误持满不在乎的态度,而是说不要因为惧怕错误而畏首畏尾,缩手缩脚。有了这样的立意,就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想一想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有哪些“错误”是你成长过程的趣事,为促进你成长起了作用;有哪些“错误”的认识,使你在人生道路上走了一段弯路,付出了代价。把这些切身的体验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既是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成长过程进行思考,也可以给别人一些启迪。
记叙文写作技法(八)--对照比较法
一、导入:
有比较才有鉴别。作文时有意将好与坏、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喜与悲、刚与柔等对照起来写,可以鲜明、突出的揭示对象的外在特征或内在本质,从而更生动、更深刻的表现出文章的主题。
两个不同的人物(或事物),同一人物(或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可以形成横向对比,如矛盾《白杨礼赞》,将象征北方抗日军民的白杨树与象征国民党反动派的楠木进行对比,抒发了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对楠木的憎恶之情。柳宗元《捕蛇者说》,将蒋氏捕蛇的经历和其乡亲们纳税的遭遇进行对比,表明蒋氏不愿更役交税的心迹,从而揭示出赋敛毒于蛇、苛政猛于虎的深刻主题。同一人物(或事物)在不同时间的情形可以形成纵向对比。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在女婿范进中举以前,称他为“现世宝”、“没用的人”,骂他“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范进中举后,胡屠户马上变换了称呼,称之为“贤婿”、“老爷”、“贤婿老爷”、“天上的星宿”。前倨后恭,凸现了胡屠户嫌贫爱富、卑劣势利的性格特征。
当然,有时构成对比的对象也可以不止两个。
二、例文展示(一)
南方的雨和北方的雨
南方的雨,下得缠绵、温柔、纤细、持久;
北方的雨,下得豪爽、酣畅、粗犷、干脆。
南方的雨,像南方少女的爱,羞羞答答,多情、含蓄。
北方的雨,像北方小伙的情,炽烈如焰,热情、奔放。
南方的雨,使人想起洞箫牧歌、春花秋月,想起酒香四溢的杏花村和青烟缭绕的山野、村舍……
北方的雨,使人想起黄钟大吕,金戈铁马,想起浑厚的高原,平坦的沃土以及犄角般的玉米和火一样燃烧的红高梁……
我曾在南方的雨巷,戴着小斗笠,踩着古老的青石板,领略过那牵丝的长脚雨的恩泽。那份只有雨趣,而无淋漓之感的温馨,令我铭心难忘。
我也曾在北方的阔野,赤着脚,打着一把软弱无力的小花伞,迎接过那如浇如注的倾盆大雨的洗礼。那份彻头彻尾的痛快,那份恨不能连灵魂也一块冲刷了的大愉悦,使我至今回忆起来仍激动不已。
常想到,为什么同一块国土上,会有这南方的雨与北方的雨的不同?莫非远在先陶时代和青铜时代,在秦时明月汉时关时,这南方的雨和北方的雨,就已经泾渭分明,性格鲜明了吗?
想想可也是,偌大的国家,偌大的土地,倘只有一种雨,一种色调,一个模样,那该多么没劲、单调、乏味啊。
我爱南方的纤纤细雨,也爱北方的滂沱大雨。
南方的雨--像我的姐妹,
北方的雨--像我的兄弟。
(作者:王英琦。选自《等蓝色沉入黑暗》)
【点拨鉴赏】:
全文运用对比法,把南方的雨和北方的雨不同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灵活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文章生动形象,文采斐然。“偌大的国家,偌大的土地,倘只有一种雨,一种色调,一个模样,那该多么没劲、单调、乏味啊。“由雨引申,表现对丰富多彩的赞美,开拓了意境,增添了意味。
三、例文展示(二)
富人区
在洛杉矶,一位美国朋友开车带我去看富人区。富人区就是有钱人的聚居地。美国人最爱陪客人看富人区,好似观光。到那儿一瞧,千姿百态的房子和庭院,优雅,宁静,舒适,真如人间天堂。我忽然有个问题问他:“你们看到富人们住在这么漂亮的房子里,会不会嫉妒?”
我这位美国朋友惊讶地看着我,说:
“嫉妒他们?为什么?他们能住在这里,说明他们遇上了一个好机会。如果将来我也遇到好机会,我会比他们做得还好!”
这便是标准的“老美”式的回答。他们很看重机会。
后来在日本,一位日本朋友说他要陪我看看不远处的富人区。原来日本人也有这种爱好。日本的富人区,小巧,幽静,精致,每座房子都像一个首饰盒,也挺美。我又想到上次问过美国人的那个问题,便问日本朋友:
“你们看到富人们住着这么漂亮的房子,会嫉妒吗?”
这个日本朋友稍稍想了想,摇摇头说:“不会的。”继而他解释道:“如果一个日本人见到别人比自己强,通常会主动接近那个人,和他交朋友,向他学习,把他的长处学到手,再设法超过他。”
噢,日本真厉害。我想。
前不久,一位南方朋友来看我,闲谈中说到他们的城市发展得很快,已经出现国外那种“富人区”了,我饶有兴趣地打听其中的情形,据说有的院子里还有喷水池,车库,门口有保安,还养了大狼狗。我无意中再次想到问过美国和日本朋友的那个问题,拿来问他:
“有没有人去富人区参观?”
“有呀,常有人去看。但不能进去,在门口扒一扒头而已。”
这位南方朋友说。
“心理反应怎么样?会不会嫉妒?” 。
“嫉妒?”他眉毛一扬,笑道:“何止嫉妒,恨不得把那小子宰了!”
我听后怔住了。
(作者:冯骥才)
【点拨鉴赏】:
美国、日本都比中国富强,而美国人、日本人对富人都不嫉妒。在改革开放中,-部分中国人先富起来了。对此,有的中国人心态便极不平衡:“何止嫉妒,恨不得把那小子宰了!”作者将美国人、日本人、中国人面对富人区的不同心态故在一起进行对比。在鲜明的对比中,优劣自见,褒贬分明。作者虽然没有对中国人进行评论,但实际上已对中国人作了辛辣的针砭。嫉妒是一部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劣根性的表现,是一种阻碍发展的不良心态。患“红眼病”的中国人应该丢掉嫉妒心,努力使自己也成为富人,从而使国家富强起来。
四、小试牛刀:
门,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事物。人的一生谁没有和门打过交道呢?幼年时,家门曾是我们最温馨的港湾;长大一些后,校门曾是伴随我们读书学习的最忠实的朋友;当我们走上社会后,工厂的门、商店的门、医院的门又勾起我们多少美丽的憧憬和遐想啊……也许有人将会走出国门,也许有人会走进监狱的大门,人生将会为我、为你、为他打开一扇怎样的门呢?请你以“门”为话题写一篇65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建议用“对照比较法”。
[审题指导]:
门可以是指一扇具体的门,也可以把它比喻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隔膜、人为制造的一种障碍,门还可以是一种封闭的象征。“开门”可以理解为人与人的沟通,或打破某种封闭,或打开国门;“关门”就可理解为自我封闭或人为制造隔膜和障碍。有了以上几种理解,写作思路就可以打开了。你可以由一扇具体的门为线索,叙写一件事,描述一个人,自编一则童话或寓言故事;也可以就门的多种比喻义和象征义展开联想,写成抒情散文或议论文。你还可以用拟人化手法,以小品的形式写一篇介绍有关“门”的知识的说明文,如说说门的起源、门的种类、门的功用等等。
记叙文写作技法(九)--比方譬喻法
一、导入:
古往今来,许多人都在思考、探究“人是什么”、“人生是什么”等问题,而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答案形形色色丰富多彩。
请看一组关于人生的思考:
人生如曲
人生就像一支曲子,或高亢激昂,或低沉婉转……曲调各有特点,无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是用一生谱成;是否悦耳动听,全看你如何谱写。有的曲子和谐优美,内涵丰厚,“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有的曲子内容苍白,索然寡味,没人什么美感;有的甚至就是噪音,让人深恶痛绝。
(作者:杨旸)
人生如画
人初生时,如一张一尘不染的白纸,生命终结时每个人都会留下用一辈子创作的人生之画。有的人一笔一划都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十分用心,创作出一幅精美绝伦的图画,价值连城,被人们永久珍藏。有的人大体上严肃认真,只是不能持之以恒,或者一时疏忽,便难免出现败笔,虽不完美,也有价值。有的人则玩世不恭马马虎虎乱涂乱画,留下的画毫无价值,简直就是垃圾。人生之画价值如何,全在于你自己一生的创作。
(作者:黄孝鹤)
人生如戏
有人说,世界大舞台,舞台小世界。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如一场戏,惟一的主角就是自己。从开幕到闭幕时间短暂,是否精彩,是否成功,就看你自己的表现。只有全身心投入,充分展示出你的风采,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才对得起观众,也对得起自己。人生如戏,演出你的精彩来!
(作者:陈婷)
人生如星
人生如天上的星星。有的人如恒星,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路而不越轨,每时每刻发着光和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的人如行星,总是绕着他人转,借别人的光辉来炫耀自己。有的人如流星,为了一时的光耀而粉身碎骨。有的人如“黑洞”,不放过任何东西,结果使自己也陷入黑暗之中。
(作者:李帅)
人生如流水
人生如流水,在曲折中前进。或静静流淌,波澜不惊;或激起浪花,碎琼乱玉;或一泻千里,惊天动地……弯弯曲曲,障碍重重,仍然奋力前行。终于到达终点,汇入大海,流水之形消失了,灵魂却得到永生。当然,如果不流动、不向前,则成为一潭死水,没有生机。
(作者:柏重波)
人生如烟花
人生像烟花。烟花在夜空绽放,刹那间一片五彩缤纷。烟花是短暂的,但她发出自己的热和光,留给世界辉煌灿烂,留给人间美丽神奇。烟花很快就凋谢了,但烟花的灵魂却活在人们心中,成为人们永恒的记忆。
(作者:周立磊)
人生如品茶
爸爸喜欢喝茶,喝得有滋有味。我呷了一口,苦苦的,涩涩的。我说,茶这么苦,有什么好喝的。爸爸说,要用心品尝。我又咂了一口,细细品味,感受到的仍然是苦涩。我正要叫苦,却渐渐感觉到茶的清香,沁人心脾,令人神清气爽。我把自己的感受告诉爸爸,爸爸说,其实,人生就像茶,不急躁、能吃苦的人可以尽情享受苦涩之中的清香、苦尽甘来喜悦,怕吃苦、浅尝且止的人则感受不到生活的美好。
(作者:毛佳丽)
人生如下棋
人生如下棋。有的人走一看一步;有的人走这一步时已经想好了下一步、几步甚至十几步。有的人一见情况不妙就毫无斗志,举手投降;有的人则坚持拼搏,不轻易放弃。有的人赢了一步棋就沾沾自喜洋洋得意,输了一步棋就灰心失望垂头丧气;有的人则输得起也赢得起,输赢都从容。
(作者:蔡娟)
人生如旅行
人生如旅行,路线可不同。有的人喜欢走平坦的道路,但欣赏不到绝美的风景。有的人则勇于走艰难的道路,虽然会遇到高山、悬崖,遇到急流、深渊,但“无限风光在险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一路上风景迷人,美不胜收,人生因此而丰富多彩。
(作者:李明)
人生如登山
人生如登山,一步一步,向上攀登。攀登的对象可能不同,路径也可能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越往高处,危险越多,困难越大,前进越艰难,到达的人越少,风景也越美好。有的人只在山脚徘徊,人生的境界很低;有的人不畏艰险,奋力攀登,虽然最终也没有到达山顶,但到达了自己力所能及的境界,有遗憾,但无悔。有的人以勇敢、智慧、意志为梯,历尽千辛万苦战胜千难万险,终于到达山顶。无论“一览众山小”的豪情,“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胸襟,还是“高处不胜寒”的寂寞,都是人生极高的境界。有的人受过挫折却重整旗鼓尽力攀登;有的人奋力攀登到一定的高度,却一步不慎摔了下去。
(作者:朱维)
这组短文,都是打比方,作譬喻,比喻贴切、生动,精彩纷呈,各有千秋。想象丰富、大胆,语言简洁、流畅,真可谓字字珠玑。精彩的构思,精妙的比喻,精美的语言,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积极的态度,远大的志向,广阔的胸襟,让人欣慰,催人奋进。
文章从整体上运用比方譬喻法,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易,化陌生为熟悉,又能引发读者的联想,使人获得审美情趣。
二、例文展示(一)
如花人生
花儿大概只能分为三种:山野中花、盆中花、瓶中花。
山野中花,生长极容易。一粒花籽,可能是随风飘落,也可能是从鸟嘴中掉下的,只要是落在泥土中,就会生根开花,并且回报大地以花香和花艳。
盆中花就是花中之贵族了。她需要精心栽种、需要精心护理、需要精心培育。她需要适度的阳光、水分、空气和养料,然后她才肯开出美丽的花儿。其实,要是寻起根来,盆中花的祖先都是山野中花,只是后来人们偏爱这些花,便请她们进了环境舒适的盆中,从此生活中没有风霜雪雨、没有了艰难困苦,完全过上了贵族生活,也从此变得弱不禁风了,舒适和无忧无虑使她们的生命力变得越来越脆弱了也越来越没有活力。
瓶中花是最悲惨的,因为她已完全成为了玩物。我从不肯买花送人,因为我总觉得那样对待花太残忍。一个美丽的生命,就因为某些人喜欢她就该被杀死--而且是一种极无人道的慢性杀戮,让花儿在维持美丽和释放芳香中痛苦地死去。当然,还有一些瓶中花喜欢这种生活并以此为荣耀,那就更可悲了。
大千世界的人类大概也只能分为三种,与花儿的分类大体相同。
有些人就像山野之花,他们的生命力特别旺盛,无论生长在什么地方都能开花、结果、生根、长枝。他们明白,自己不是贵族,无权过舒适的生活也无人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要想生存要想生长就必须靠自己奋斗。这些人中的奋斗者往往会成为人类财富的创造者和人类幸福的开拓者,他们靠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成就与荣光。
有些人就像盆中花,他们很幸运也很不幸地生于富贵之家,在不缺吃不少花的无忧无虑中生长,在被人仰视的地位上生活,于是从小就不需要奋斗不需要拼搏更不需要吃苦。在盆中生活久了也生活惯了,一旦赖以生存的暖房破漏了便无法生活下去了,便马上生活在颓废与绝望中了。
有些人就像瓶中花,本来也是有根的花,就因为有些“高贵”之人喜爱就被插进了“瓶”中。当然,这些人中,有的是自愿攀高枝,有的是无奈。自愿者是最可悲的,为了暂时的功名便放弃广阔的天地而走进“瓶”中,等有一天像枯花一样被人抛出去该多可惜呀!而无奈者则是痛苦的,被人养在“瓶”中失去了自己的一切无异于囚徒。可人毕竟还比花有能力,你可以逃出“瓶”走向生活去开创自己的事业,虽然艰苦一些但你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天地。
人生如花又异于花,只要自己选定方向还是有能力摆脱现状而走向真正的人生之路。
(作者:王书香。选自《读写月刊》)
【点拨鉴赏】:
题目“如花人生”便是比喻,全文以花喻人。作者从生存状态着眼,将人分为3类:一类像山野中花,生命旺盛,奋斗进取,可尊可敬;一类像盆中花,养尊处优,弱不禁风,可怜可惜;一类像瓶中花,无根虚浮,沦为玩物,可悲可痛。人生如花,你属哪类?人生如花又异于花,人比花有能力,人可以通过主观努力能动的把握自己人生。既警策人心,又催人奋进。
三、例文展示(二)
生命是一支铅笔
如果说生活是一张白纸,等待我们用血水、汗水和泪水去描绘自己的奋斗与拼搏的轨迹,那么生命便是一支铅笔,它总是用自己瘦瘦的身躯,在洁白的素笺上流泻出笔底的风风雨雨……
生命之所以是一支铅笔,而不是钢笔、毛笔或者别的什么,是因为钢笔和毛笔都可以多次使用,只要吸上墨水,它们就能长时间地写下去。而铅笔却不是这样,它总是不断地磨损、衰减,用去一截便少一截,这就犹如光阴从我身边一日一日的溜走,并且永不复还。鉴于此,我们必须珍惜自己的生命时光--须知铅笔是越用越短……
生命是一支铅笔,而这支铅笔,也常常带来森林的气息,那木质的笔杆,更像一棵苗条的小树,由此,派生出清清溪涧、幽幽鸟鸣。而从铅笔刀口吐出的小小刨花,多像落叶,轻舒漫卷;又像波浪,给生活镶上美丽的花边……生命如一支铅笔,总是给你许多优美而又深刻的遐想。
生命是一支铅笔,还意味着在人生这篇文章里,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而写出了错字、别字甚至病句,你就可以用觉悟的橡皮轻轻地擦去,再在擦拭一新的空白处,重新斟酌,重新运笔,写下自己新生后的火热心迹。一个人有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敢、不愿正视它和改正它。
生命是一支铅笔,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你都可以从从容容、认认真真地进行速写或者素描。你可以在火热的生活面前用洒脱的行楷写你的拼搏,也可以在冰冷的世界面前用沉稳的正楷写你的执著……
生命是一支铅笔,你可以用它为自己的未来设计一个充满喜悦与渴望的蓝图,也可以用灯下苦读的身影作细线条,用黎明早起的身影做粗线条,给自己紧张而饱满的生活勾勒出一幅充满活力的草稿。
生命是一支铅笔,它还给予我们这样一个有力的启示--做人,要像它一样,时时刻刻把腰杆挺直!
(作者:大卫)
【点拨鉴赏】:
面对铅笔,你是否想到做人要挺直腰杆?由铅笔的越用越短,你是否想到生命的流逝?用铅笔书写或绘画时,你是否想到用生命书写人生的篇章或勾画人生的蓝图?用铅笔改正书写错误时,你是否想到改正人生的错误?……
铅笔是常用之物,但是,“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袁枚《谴兴》),用铅笔比喻人生新奇而又贴切,耐人玩味。
四、小试牛刀:
有人说:“友情,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请以“友情”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题自拟,文体不限,650字以上。建议用“比方譬喻法”。
[审题指导]:
材料用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写作时思路要展开,将上述比喻的内涵外化出来。友情可以是师生之间的,同学之间的,和父母亲戚之间的,也可以是和一种心爱物品之间的。可以写“友情是犯错误时的逆耳忠言”;还可以写“友情是跌倒时的一把真诚的搀扶”等。写成记叙文应当化大为小,集中、深入地写一到两件事,把友情体现得充分、深刻。写作时可采用顺叙,也可采用倒叙的手法。标题可以活泼、生动些。如:1、友情有浮力;2、友情是一把伞。写议论文则着重谈对“友情”的认识,但要言之成理。
记叙文写作技法(十)--事物人化法
一、导入:
有一副对联: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
有一首小诗叫《春风》:
柳丝上/荡一阵秋千后/又去吻桃花
另有一首诗:
山羊说:“我是哲学家。”袋鼠说:“我是拳击手。”斑马说:“我是健康活泼的英国皇家水兵。”狮子说:“我是狮子。”
对联和诗都运用了事物人化法。
本来,只有万物之灵的人类,才具有丰富的思想感情。但是,我们写作时却可以把事物或抽象的概念人化,即赋予它们以人的思想情感,把它们当作人来写。这样运用拟人手法,表达生动形象、鲜明活泼,别有情趣。
二、例文展示(一)
三兄弟
在遥远的波庞古城,太阳也是从东方升起,月亮也是从西边落下。肥沃的土地里,人们辛勤的劳作;繁华的大街上,大家愉快的交换劳动的果实。
一个鲜花遍地的山村里,住着三兄弟,老大叫妄,老二叫真,老三叫卑。
妄总是穿着华丽的衣服,模仿大人物的动作。卑总是缩手缩脚,甚至不愿出门。只有真每天高高兴兴的去劳作,在田野种出茁壮的庄稼,到了秋天用锋利的镰刀收割,唱着歌儿将粮食运进仓。
妄越来越抱怨生活的平凡,他常常叫喊:“我要出去干一番大事业,我不是凡人!“
卑整日担惊受怕,常常痛苦的说:“生活太艰难,我怎样才能活下去呢?“
终于有一天,妄再也忍受不了了。他动身前往都城,骑着马,就像是得胜的将军,踌躇满志。出发时妄对真说:“对伟大的人祝福吧!“
一天又一天,妄没有回来。当天边布满了云霞,当原野下起大雨,真总会想起妄。
岁月是一条不息的河流,岁月是一架不停的水车,岁月是田野上一年又一年长出的庄稼。
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卑死了。临死前他抱怨生活的艰难、无处不在的危险和自己力量的菲薄。真含着泪把卑埋在了父母的墓边。
真一如既往的辛勤劳作。他有了自己的家庭,幸福美满。他总是慷慨大方,乐于助人。他得到了人们的爱戴。
波庞古城的日在升,波庞古城的月在落。远方传来了妄的消息--他疯了。据说,他到处宣称自己是皇帝……
很久以后,波庞古城出现了一位闻名遐迩的智者,他就是真。
(作者:李强。《白鹭心雨》,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点拨鉴赏】:
本文运用事物人化法(也运用了对照比较法),将“妄”、“真”、“卑”三个概念“人化”,通过形象生动的故事,揭示发人深思的人生哲理--人生在世,不能“妄”,也不能“卑”,而要“真”。虚妄与自卑正是青少年常犯的毛病,“文章合为时而著”,有现实意义。如果不用拟人手法,则可选用议论文来表达与本文相同的主题。
三、例文展示(二)
兽的宣言
第二届世界动物代表大会的召开尽管迟了些,动物们还是踊跃参加。与首届在诺亚方舟上举行的动物代表大会“与人类共存亡”的宗旨不同,此次大会的宗旨是:“团结起来,战胜人类。”
平时胆小慵懒的蜗牛这次抢先发言:“自从人类把我们蜗牛的位置从谚语中移到餐盘上之后,我们的命运起了灾难性的变化。正因为我们的爬行速度慢,所以我们的观察更仔细、体会更深切:对人类妥协只能导致他们的变本加厉!面对我们动物的头号敌人,我呼吁:团结起来,战胜人类!不生存,毋宁死!”动物们群情激愤,排山倒海的口号声此起彼伏。
麻雀叽叽喳喳地接过话筒:“我们麻雀的痛苦命运更是令人发指、催人泪下!就是因为我们爱吃点谷子,爱唱几首歌,人类就拿弹弓打我们,用汽枪朝我们射击,把我们连同窝里的蛋一块儿吃掉,甚至掀了我们的窝!请问诸位,还有谁比我们麻雀更不幸?”所有动物都落下了同情的热泪。麻雀哽咽着,以悲壮的语调结束了慷慨陈词:“只有靠精诚团结战胜人类之日,才是我们大家的生存之时!”
蛇抬起脑袋开口了:“任何一只蛇都可能被任何一个人以任何一条理由打死。人类骗取我们的毒液,扒下我们的皮,把我们的肉切好炖汤--一句话,我们的每一餐,都有可能是最后的晚餐!”蛇摘下眼镜擦了擦湿润的眼睛(当然,它是一条眼镜蛇),痛彻地指出:“我们必须拧成一股绳,才能战胜人类这个丧失了人性的恶魔!”说到这里,它情不自禁地用尾巴挽住了麻雀的翅膀,而所有的动物也都手拉着手,场面激动人心。
为食物奔波了一天的野猪刚刚赶到会场。他喘着粗气的发言立刻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我们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仅仅因为我们的肉。人类人面兽心地把我们家族的绝大部分成员驯养成家猪,想吃的时候就一刀宰杀。几乎没有一只猪能入寿终正寝之列。我们是人类最阴险的圈套的牺牲品,是悲剧中的悲剧!绝不要指望人类对我们发善心。人改不了吃肉!”它握紧双拳捶打着自己的便便大腹:“到了该向人类宣战的时候了!”台下掌声雷动。
老虎的声音震得会场和耳朵都嗡嗡直响:“作为百兽之王,我们老虎的命运竟然比你们好不了多少,死后我有何脸面去见神圣的造物主!我们之所以被人类保护,正是因为我们即将被赶尽杀绝!而人类保护我们的唯一动机,无非是为了进一步利用我们!”老虎停了有一刻钟,为的是把悲愤的控诉转换成有力的命令:“我宣布,从现在开始,动物界向人类宣战!”
所有动物唱着雄壮的进行曲挺进在向人类进攻的路上。这时大家都觉得有点饿了。于是麻雀吃了蜗牛,蛇吃了麻雀,野猪吃了蛇,老虎吃了野猪。老虎看着自己孤身一人,觉得有点不对劲,便走进了动物园的铁笼子。
(作者:[法]威尔伦。摘自《青年参考》)
【点拨鉴赏】:
蜗牛、麻雀、蛇、野猪、老虎……踊跃参加第二照世界动物代表大会,它们争先恐后述说悲惨遭遇,义愤填膺控诉人类暴行,称人类是“动物的头号敌人”,是“丧失了人性的恶魔”,是“人面兽心”。深受人类之害的动物界向人类宣战:“团结起来,战胜人类!”文章将动物人化,对人类大肆捕杀动物、破坏生态平衡的愚蠢行为进行了控诉和鞭挞。
报载,国外一家动物园有一块醒目的标牌:“世界上最危险的动物!”标牌旁边是一面镜子,游客看到的是自己的影像。它告诫人们,人类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动物。人类对动物赶尽杀绝,使许多动物种类相继灭绝,导致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人类与动物界应该和谐相处,而是尖锐对立。不保护生态平衡,人类将自食恶果。
四、小试牛刀:
人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善良的人,眼睛里闪烁的是慈爱的光芒;卑鄙的人,眼睛里放射出的是邪恶的寒光;坚强勇敢的人,眼睛里充满执着和自信;懦弱胆小的人,眼睛里流露的是畏惧和胆怯。透过眼睛,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内心世界,也可以看到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请以“眼睛”为话题,写一篇65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建议用“事物人化法”。
[审题指导]: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写作时应以眼睛为线索,来展示各色人等在各种环境场合中不同表现,揭示其不同的性格特点,从而表现他们不同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情感。你可以写抒情散文来赞美品格高尚的人或贬抑心灵丑陋的人;你可以写记叙文来生动具体地展示不同个性的人;你也可以写童话、寓言、小小说、小短剧等,从不同的侧面,塑造不同的人物,表现丰富多彩的主题。
记叙文写作技法(十一)--物象自述法
一、导入:
傅天琳《我是苹果》:
我是苹果/我是一只小小的,红艳艳的苹果/我的微笑,挂在孩子脸上/我的甜蜜,流进老人的心窝/我给远航的海员充饥/我给沙漠的行者解渴/我使失去信念的病人恢复健康/我使健康的人更愉快地生活
我是苹果/我是一只小小的,红艳艳的苹果/我是太阳和大地的女儿/我是叶子和花儿合唱的歌/我是可以摘来的月亮和星星/我是可以拾得的珍珠和贝壳/我是凝固的汗水和结晶的露珠/我是跳跃的希望和热情的火
我是苹果/我是一只小小的,红艳艳的苹果
让某个(些)事物、某种(些)现象用第一人称叙述自己的经历、述说自己的看法、介绍自己的特征……可以取得是生动、形象、有趣的表达效果。这种手法就叫物象自述法。
科学小品、散文、杂文等都可运用物象自述法。
二、例文展示(一)
鳖的哀鸣
我名叫鳖,也叫甲鱼、团鱼,俗称王八。我本是爬行动物,因形状像鱼,加之自卫能力极差,不得不在水里苟且偷生,因此人们错误地把我划归鱼类,我只好听便。
尽管我丑陋不堪,名字也十分难听,但这丝毫不影响我的价值和名声。我浑身是宝固然不错,但也不是像某些人所说的能抗癌。
爬行动物靠肺呼吸。我不得不在半小时左右把头伸出水面换口气。这时人们用鳖枪打我,当我警觉下沉时,锋利的弯钩已把我的“裙子”挂住,使我在劫难逃。
我生性贪荤,人们就用蚯蚓、虾、猪肝作诱饵,引我上钩。俗话说,鸟为食亡嘛,我等低级动物,怎识人间之狡诈?
每年春夏之交,我要上岸产卵,繁殖后代,人们针对我贪荤的特点,在湖岸、塘埂上挖下陷阱,将猪肝、鸡鸭的内脏置于其中。“坐月子”需要补养身子,见到鲜美的食物能不嘴馋?我只好往陷阱里跳。
我生性胆小,害怕打雷,于是人们用粪勺猛扣塘水,声如惊雷,震得我肝胆俱裂,赶忙逃遁,谁知忙中出错,泛起阵阵水泡,人们便一头扎进水里,很快将我逮个正着。
每当冬天来临,我便钻进泥里、沙滩里越冬。这时人们也不放过我,用排叉扎我,如同篦头发一般,我辈只好束手就擒。
唉!我的家庭成员越来越少,乞求人们多一点恻隐之心,使我辈免遭灭绝之厄运。
(作者:李华清。选自《写作导报》)
【点拨鉴赏】:
鳖隶属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爬行纲,龟鳖亚纲,龟鳖目,曲颈龟亚目,鳖科,鳖属。这篇科学小品让鳖自述,避免了这些繁琐的名词术语,通俗易懂地揭示出鳖不属鱼类的本质特征,然后紧扣鳖贪食的特点展开全文,叙写“我”怎样被人们捕捉。“我等低级动物,怎识人间之狡诈”、“‘坐月子’需要补养身子,见到鲜美的食物能不嘴馋?我只好往陷阱里跳”……这些语言,都生动、形象、风趣。“唉!我的家庭成员越来越少,乞求人们多一点恻隐之心,使我辈免遭灭绝之厄运。”结尾发人深思--人类狂捕滥捉,物种大量灭绝,环境不断恶化;如不保护生态平衡,人类必将自食恶果。
三、例文展示(二)
我是一只鹰
我,是一只山鹰。
从我出世起,我就知道我是一只鹰。母亲站在巢边,用锐利的目光注视着我,似乎在说:“你应该为你的身份感到骄傲。你将成为一只鹰!而你必须对得起自己!”
父母出去的时候,我和哥哥静静地呆在巢里,我们多高啊!五色的云彩从身旁飘过,远处的河流波光粼粼,像是一条美丽的带子。身处千丈悬崖,得与清风明月作伴,我心中充满了骄傲。
我渴望着展翅翱翔,拥有蓝天,拥有白云,像父母一样。因为我是鹰!
我们的目光日渐敏锐,我们的羽毛日渐丰满,我们的筋骨日渐强劲。我们在巢中跃跃欲试。
一天,我正在遐想中,忽然被一阵恐惧的叫声惊醒。我看到,母亲正在把哥哥推出巢外。我知道,我生命中的第一个考验来临了。我看看母亲,她的眼中有着不舍,有着担忧,但更多的是坚决。我知道,她要她的孩子成为鹰,而不是贪图安乐的麻雀。她知道下面是万丈深渊,但正因如此,她才更要把我们推出去。作为鹰,首先要学会的是拯救自己,连自己都拯救不了的不配成为鹰。
父亲在空中盘旋,看着哥哥摇摇晃晃地飞向地面,却一声不出,毫无伸手相助的意思。
我咬咬牙,双翅一振,双脚一蹬,投身空中。我告诉自己说:我是一只鹰!我要成为最强的!我在脑海中努力搜索父母教给我的飞翔的要诀。我用力扇动翅膀,身子渐渐地稳了。风吹得翅膀隐隐生痛,但我不怕,我知道这只是开始。
我终于平稳地降到了地面,我的心在怦怦地跳动。哥哥站在那里默默地看着我,眼中多了一丝成熟。
似乎就在一瞬间,我知道,我已经是一只鹰了。“我会成为一只真正的鹰的!”我对自己说。
父母亲飞下来了。他们的目光中充满了快慰。现在,他们又成了我们慈爱的父母亲。
我庆幸我的成功,但我不敢有丝毫的松懈,我清楚,有许多的东西等待我去学。
我问父亲:如果我们忘了如何飞,直摔下来,你会救我们吗?父亲毫不犹豫地回答;不!也许你会觉得这很残酷,但这正是我们家族能够生存下来的原因。真正的鹰是不惧怕任何困难的!
我们跟着父母飞过雪山,飞过森林,飞过大河。我搏击风雨,我迎接挑战。
我翱翔在悠远深邃的苍穹,轻捷而高傲,沉着而坚定;我的身影悄无声息地划过广袤的大地,让一切的鼠辈望而生畏。
我的目光日益敏锐,我的羽毛日益丰满,我的筋骨日益强劲。我知道,我的未来有风有雨也有雾,但我相信,我会拥有一片湛蓝的天空。因为,我是一只真正的鹰!
(作者:周菁华)
【点拨鉴赏】:
一只山鹰自豪的叙述自己成长的经历。“我”羽翼日渐丰满,渴望着展翅翱翔,拥有蓝天,拥有白云。终于从巢中飞出,从千丈悬崖上凌空展翅,学会了飞翔。“我”跟着父母飞过雪山,飞过森林,飞过大河,搏击风雨,迎接挑战;“我”翱翔在悠远深邃的苍穹,轻捷而高傲,沉着而坚定。“我”目光日益敏锐,羽毛日益丰满,筋骨日益强劲,成为一只搏击长空的真正的鹰。
详叙“我”不断成长的经历,略述哥哥走向成熟的过程,详略得当,相得益彰。
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山鹰父母教子的方法,对为人父母者有很大的启发--只有让孩子去经受考验,迎接挑战,搏击风雨,学会生存,孩子才能成为真正的雄鹰,而不是贪图安乐的麻雀。
四、小试牛刀:
人的一生中,总会有许多朋友。幼小时的玩伴,学生时代的同窗,成年后事业上的合作者;读书者以“书”为友,弹琴者以“琴”为友,赏花者以“花”为友;有终生为友者,有一时为友者,也有先敌后友者。
要求:请以“朋友”为话题,自拟文题,写一篇作文,体裁、字数不限。建议用“物象自述法”。
[审题指导]:
朋友就是历代诗人口中所说的知音,是每个人人生字典中必不可少的一页。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会遇到一些让你难以忘怀的真挚的朋友。时代到了今天,“朋友”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心心相印,志同道合的当然是朋友;敢于直言,直抒胸臆的也应是朋友;那花、草、木、石等给人以精神寄托之物,也可看作是朋友;还有给人以精神食粮的书,更是无言的朋友。写好这个话题,选材要新,思路要广,文章才易于创造出新意。
记叙文写作技法(十二)--托物象征法
一、导入:
所谓托物象征法,就是借助某种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特殊意义的方法。运用这种手法,可以使文章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茅盾《白杨礼赞》用了象征寓意法:白杨树“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有时,运用象征寓意法并不点明象征意义,要读者自己去领会,如高尔基《海燕》。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有一首脍炙人口的题画诗《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用长在岩石上的竹子象征坚毅顽强的精神。
要注意的是,用什么事物象征什么意义并不是固定的,同样是雷电,在A文中也许是划破长空、撕裂黑幔的利剑,是正义力量的象征,在B文中也许是眦牙裂嘴、吞噬一切的凶神恶煞,是邪恶势力的象征;相同的意义也可以用不同的事物来表现。
二、例文展示(二)
樟树赞
上海宋庆龄故居庭前有两棵树。
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着那房子大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这是两棵樟树。
广东有种英雄树,它长得很高。如果在它周围有别的树木,它一定要长得比别的树高出一段,方才罢休。据说它的花大,它的花红。仔细想想,即使花红如血,花大如轮,长在那么高的树上,伸着脖子,仰着脑袋,欣赏起来,难保一定有趣。
樟树不高,特别是它的躯干。茂茂盛盛的倒是它的枝丫。生发开来的枝丫,长到一定程度,犹如小树干那么粗壮。粗粗壮壮的枝丫,从同一个母体躯干里生发开来,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繁繁密密,荫凉特大。
这是两棵树荫很大的樟树。
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就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花花绿绿的;屈体前进的;以叶作伪装的;密密麻麻,不易发现的。它们自己寄生在树上,还在那里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并且教唆后代如何寄生。树蛀空了,它们也还不死,而且散开去,另去物色寄生体。
樟树不招虫。这个特点,在它作为树的时候,就表现得十分充分。别的树要喷洒药水,而它却不必。其奥秘也可能是到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在树的本身,树的内里,就有一种拒虫的气味。因为这是一种有益的气味,人们就称它为香气。更难得的是,樟树将这种拒虫的香气,永久保持,至死不变。这一点,恐怕世界上任何科学制作的化妆品,都难以做到的。即使当它枝枯叶谢的时侯,当它已经作为木料的时候,它的香气也永远不变,永不消失。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高就高在这里,贵也贵在这里。
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前,有两棵树。有两棵荫凉大,不招虫的樟树。
(作者:茹志鹃。选自《人民日报》)
【点拨鉴赏】:
著名女作家茹志鹃的散文《樟树赞》,用樟树象征宋庆龄的品德、精神,委婉含蓄,“耐咀嚼,有回味”(茅盾)。
正如陶渊明喜欢菊花,周敦颐钟情莲花一样,宋庆龄深爱樟树,她因舍不得庭前的两棵樟树而不愿搬家。这就含蓄地透露出文章的主旨。接下来。着力表现樟树荫凉大、不招虫的特点。樟树“粗粗壮壮的枝丫,从同一个母体躯干里生发开来,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繁繁密密,荫凉特大”,这形象,与宋庆龄奉献全部心血造福人民的崇高品德何其神似!“樟树将这种拒虫的香气,永久保持,至死不变”,这特点,与宋庆龄嫉恶如仇、抗凶祛邪的斗争精神何其神似!宋庆龄就是这样,对祖国对人民充满深厚的博大的爱,对敌人对丑类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树的形象、树的特点,与人的品德、人的精神极为神似,赞树与颂人便完美的融合起来。
文章由“两棵树”到“两棵樟树”,到“两棵树荫很大的樟树”,再到“两棵荫凉大,不招虫的樟树”,层层揭示树的内涵,文意也就层层深入。
三、例文展示(二)
移 石
这是一个梦。
我梦见自己跟随着许多人,在一条漫长的路上走着。
我们不是去麦加。但我心里明白:我们要去的地方,比麦加更令人神往。
我们走着……
忽然,人流止住了蜿蜒,而且渐渐响起了喧嚷的声音;我惶惑地从人群中往前挤去--噢,有一块巨石踞伏在道上,挡住了我们前行的路!
巨石以它傲然的沉默跟我们对峙。
“搬掉它!”一个长者说。我望着他脸上深深的皱纹、银白的须髯,觉得他像愚公。
“推开它!”一个壮者说。我望着他伟岸的身躯、英俊的脸庞,又觉得他像丹柯。
我们用手,用肩膀,用整个儿身体,推着巨石;然而,它稳稳地伏着,像牢牢地生了根。
巨石以它傲然的沉默跟我们对峙。
有个脸上凝着愁云的人,长叹了一声,唱起“归去来兮”的悲凉调子,走了。
一张圆脸凑近我,拍拍我的肩膀,悄声说:“伙计,等石头移掉了,别忘了叫我住在……”他也走了。
路边的大树下,有个人正在一块帛上写着什么,我上前细看,帛上写着“行路难”三个大字,“难”字后面,排着九个惊叹号。“难”字也写在了他那无望的脸上。
在另一棵树下面,有个人跪在那里,虔诚的脸朝着苍天,他在祈求:“夸娥氏二子呀,快来帮我们把巨石背走吧!”
“哪里有什么夸娥氏!我们只能靠自己!”那长者说。
“是的,我们只能靠自己”!壮者举起手里的木棒,对大家说:“我想出一个办法,用木棒支在石头下面,借它的力把石头移开。”
真是好办法!我怎么没有早点想到呢?
……傲然的巨石,在我们的密集的木棒之上,在我们亢奋的呐喊声里,渐渐地动摇了……
我听到巨石的呻吟了……
……我醒来。--手上,额上,竟是汗涔涔的。
【点拨鉴赏】:
一块巨石傲然地挡在前进的路上。怎么办?有的主张“搬掉它”,有的主张“推开它”,有的遇艰而退,有的准备坐享其成,有的悲观失望,有的祈求上苍保佑。但是顽石却只能靠大家的力量和智慧把它搬走,最后它也确实在人们亢奋的呐喊声里渐渐地动摇了,呻吟了。不难看出,巨石象征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本文也运用了梦幻法。
四、小试牛刀:
煤在火炉上尽情燃烧,壶在火炉上不停地欢叫……
要求:依据提供的情景,或以其作为文章的结尾,写一篇记叙性的文章;或从中提炼一个观点,写篇议论性的文章,或以次作为诗歌的开头……任选体裁,写一篇不少与600字的文章;自拟题目,围绕情景展开联想,注意文章蕴涵的生活性。建议用“托物象征法”。
记叙文写作技法(十三)--仿旧拟新法
一、导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广为流传。清朝某人年近半百仍然参加“童子试”,不好意思便剃去胡须以显得年轻些。有人嘲讽曰:“老大离家少小回,乡音未改嘴毛摧。老妻相见不相识,笑问儿从何处来。”近年,有人考上大学,回家时留着大鬓角,连母亲也认不出自己的儿子。有人作诗讽刺:“去年读书今年回,乡音无改鬓毛垂。老母相见不相识,惊问客从何处来。”
杜牧《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1976 年清明时节,有人仿此题诗悼念周恩来总理:“清明时节雨纷纷,八亿人民恸断魂。借问怨从何处起,红墙里面出妖精。”诗作表达人民对周总理的热爱,对江青的憎恨。
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在贬官期间写过一篇脍炙人口的《陋室铭》,表现一个身居陋室而胸怀坦荡、洁身自好、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古代文人的高尚情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古往今来,不少人仿照《陋室铭》的形式而写出立意各不相同的新作。有人作《教室铭》讽刺那些胸无大志、不学无术、虚度年华混文凭的学生: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象棋,寻思看电影。可以打瞌睡,写家信。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苦心。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钱家良《杂文铭》序云:“老汉读杂文,每有所感。积久,乃仿《陋室铭》以寄心声。文虽浅陋,谅不致玷污杂文清誉。”铭曰:
文不在长,倡廉则名。言不在多,理直则赢。千字杂文,乃民心声。斥贪不留情,揭短亦治病。呕心尽志士,捧读皆白丁。可以鞭庸官,笞墨吏。无谀词之乱耳,无套话之恼人。匕首刺沐猴,投枪击奸佞。民誉云:“反腐尖兵!”
这种故意模仿现成诗文而创作出新诗文的手法就是仿拟法。这种方法借旧瓶装新酒,“旧瓶”(形式)给人似曾相识之感,“新酒”(内容)又让人耳目一新。作文时运用此法,往往能收到平中见奇、生动有趣、别具一格的表达效果。
二、例文展示(一)
今出师表
吾本布衣,自学于南阳,疲于博卷于苦中,不求闻达于诸君。厂长不以吾卑贱,猥自枉屈,三顾吾于陋室之中,咨吾以技术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厂长以驱驰。后值倾复,受任于倒闭之际,奉命困难之间,尔来三年矣。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厂长之明,故无夏无冬,苦心攻关。今成果已定,生产已盛,当马不停蹄,再接再厉。
然目下值评定职称之际,四顾左右,凡有文凭者皆榜上有名,唯吾不中。据悉只因吾出自南阳陋室,尚缺簿证,奈何不得,吾即告辞,乃去大学堂度上几年,也好日后增辉。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选自《杂文报》)  
【点拨鉴赏】:
很显然,此文仿拟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形式是旧的,但内容是新的,对评职称只重文凭而不看能力的现象进行针砭。
三、例文展示(二)
螺丝钉赞
螺丝钉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螺丝钉!
走进机声隆隆的厂房,扑入你眼帘的是一台台的机床,这时,如果你观察一下机床的各个部件是怎样固定在一起的话,你就会发现那一颗颗闪闪发亮的螺丝钉。这些螺丝钉是极普通的,然而实在极不平凡。它们把机床的各个部件连接起来,组成一个整体,并且纹丝不动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其实,何止是机床。在汽车上,轮船上,飞机上,在各种各样的机器上,在一切使用机械的地方,到处都可以看见螺丝钉那小而闪闪发光的身影。试想,如果没有那被人看不起的螺丝钉,火车就不能运行,轮船就不能启航,飞机就无法上天,一切机器都将不再转动。
这就是螺丝钉,极普通的,极微小的,然而任何庞大的机器都不可缺少的螺丝钉。
它没有漂亮的外形,没有引人注目的身躯,然而,它有坚定的性格,顽强的意志。只要人类需要,它可以在任何一台机器的任何一个不为人注意的地方生根,而且从不慨叹自己工作岗位的平凡,因为它知道,虽然它们的作用有限,但离开了它们,庞大的机器就无法运转。
当你在庞大的机器旁,看见那小小的螺丝钉的时候,难道你就没想到它那平凡而伟大的精神,多么像我们时代雷锋式的战士?难道你就没想到,在我们伟大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像螺丝钉一样的,终年累月默默无闻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的英雄?
我赞美螺丝钉,因为它不但象征了无数雷锋式的战士,无数无名英雄,而且它还象征了我们今天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斗争中所不可缺少的那种坚定、顽强,不图名、不为利,甘当无名英雄的精神。
让那些对螺丝钉不屑一顾的人们去鄙视螺丝钉吧,我要高声赞美那平凡而又伟大的螺丝钉!
【点拨鉴赏】:
这篇作文仿拟茅盾的《白杨礼赞》来赞美螺丝钉,情趣盎然。
运用仿拟法,要仿照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诗文;要“仿“而有“化“,在旧的形式中求得构思立意上的新变化,似旧而新,推陈出新,别有洞天。
四、小试牛刀:
材料:从前,有个国王送给国内的每一个孩子一粒种子,让他们回去栽养,并许偌谁的种子能开出最美丽的花朵,谁就将是王位的继承人。一年后,所有的孩子都捧着灿烂的鲜花去见国王,渴望得到朝思暮想的王位。只有一个穷人的孩子两手空空,因为他的种子没有开花。然而结果出人意料,却是这个孩子得到了王位。原来种子都是被炒过的,已不可能再开花了,那些孩子的鲜花都是假的 。
要求:阅读上面童话,按照故事所提供的情景,或以其作文章的开头,或从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所见所闻写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不能少于650字;文章力求创新。建议使用“仿照拟新法”。
记叙文写作技法(十四)--感觉挪移法
一、导入: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用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