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理清课文的条理,分清文章的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3.了解浙江省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途径。2.理清课文的条理,分清文章的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记金华的双龙洞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及双龙洞的地点。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2] [①“有精神”和“满”说明了映山红的什么特点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②为什么作者会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
段导读:写作者在路上看到的景物。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③这句写出了溪流的什么特点 ] [3]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段导读:写溪流多变的样子、声音和源头。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作者从金华城出发,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 [4]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wù)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5]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④这句话写出了外洞的什么特点 是从哪些方面写的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⑤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是外洞。
段导读: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先写洞口外的景色,很有气势;然后写洞口形状,像桥洞似的;接着写外洞特点——大; [6] 最后写泉水,照应上文。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 [7] 小船。[⑥这句话写小船的“小”目的是什么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8] [⑦这句话交代了什么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⑧这句话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 [9]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段导读:详细介绍了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唯一通道孔隙的特点——小,生动地写出了作者的真切感受。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10] [⑨加点的词语表现了“这些石钟乳和石笋”的什么特点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段导读:写了内洞的“黑”和“大”,主要写了内洞里的“双龙”与“石钟乳和石笋”。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段导读:写了内洞的大及泉水的来源。
第三部分(第4~7自然段):分别写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情景。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制作一张游览示意图。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第5自然段。
会读写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词语卡片,关于双龙洞的幻灯片。
一 启发谈话,揭题设疑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有许多名山秀景。你能说说你曾游览过的名山秀景吗 游览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2.
“记金华的双龙洞”中“记”是什么意思
出示字典的解释:①记忆,把印象保持在脑子里。②把事物写下来。③记载事物的书册或文字。④记号,标志。⑤皮肤上生来就有的深色斑。⑥量词,用于某些动作的次数。
学生:是“记载事物的书册或文字”的意思。
老师过渡:回答正确。这节课,我们就一起通过叶圣陶先生的这篇文章去金华的双龙洞欣赏奇妙的景色。
二 自读课文
(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
1.学生自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读准生字,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在读通顺的基础上,练习快速朗读课文。
2.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注意读音。
盘曲而上 突兀森郁 变化多端 即使
(3)对于不懂的词语,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理解。
蜿蜒:蛇类爬行的样子。
依据:作为根据或依托的事物。
一团漆黑:形容非常黑暗。
石钟乳:
又名“钟乳石”,倒挂在溶洞顶上的一种碳酸钙沉淀物。当地表水或降水沿着熔岩裂缝下渗至洞顶时,因水的蒸发及二氧化碳的散失,溶在水中的碳酸钙沉淀而成,形状如钟乳,故名“石钟乳”。
石笋:
溶洞底部直立的像笋的物体,常与钟乳石上下相对,是由洞顶的水滴到洞底后,水分蒸发,水中的碳酸钙沉淀而成,形如笋状,所以叫石笋。
3.理清课文脉络。
(1)自己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2)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全文按游览顺序记叙,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4月14日,“我”游浙江金华的双龙洞。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路上山花灿烂,新绿明艳,潺潺的溪水就是从双龙洞里流出来的。
第三部分(第4~7自然段):从宽阔的外洞通过孔隙来到内洞,内洞的洞顶有双龙,洞内的石笋和石钟乳颜色各异、变化多端。
三 再次分段读课文
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在读得正确、流利的同时,读出自己的感情。
四 教学部分生字,指导书写
(区分字的结构,强化记忆,重视书写。)
1.说说“甸、臀”这两个字是什么结构。(注意比例,把字写美观。)
2.重点指导“臀”的书写。
3.指导学生描红。
4 记金华的双龙洞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4~7自然段)
游览时间与地点 沿途所见、所听、所感
外洞、孔隙、内洞
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在这节课上,教师主要让学生理清课文中作者的游踪,了解双龙洞的得名,饱览沿途风光和感觉外洞的大这些内容。把学生感兴趣的孔隙部分,放在第二课时进行重点教学。如此安排,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
教学设计应立足课堂,优化教学进程,突出精讲点拨,讲究艺术提问,从以学生的机械学习为主转变为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为主。
1.读拼音,写词语。
zhè
jiāng
浙
江
hé
shì
合
适
qī
hēi
漆
黑
shāo
wēi
稍
微
é
jiǎo
额
角
jí
shǐ
即
使
dù
juān
杜
鹃
2.比一比,再组词。
3.查字词。
查加点的字
音序
部首
再查几画
字义
变化多端
D
立
9
项目,方面
颜色各异
Y
巳
3
不相同的
孔隙
X
阝
10
裂缝
1.复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理清课文的条理,分清文章的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
3.了解浙江省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1.理清课文的条理,分清文章的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
2.了解浙江省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关于双龙洞的幻灯片、录音带。
一 复习导入
(温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老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学生:按照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来游览的。
二 精读第二部分
1.默读第2、3自然段,思考:去双龙洞的路上,作者看到的景色是什么样的 心情如何 (要求:把有关的语句画出来,可以写一写批注。)
学生甲:看到的景色是美丽的。作者很兴奋。
学生乙:看到潺潺的小溪,作者的心情是舒畅的。
学生丙:看到了红花、绿树,作者很高兴。
老师:同学们,上一节课通过学习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甲:我知道了作者游览的顺序是从金华出发来到罗店,然后上山到达洞口,进入外洞后,经过孔隙进入内洞,最后出洞。
学生乙:我知道作者介绍了路上、洞口、外洞、内洞的景物。
学生丙:我知道沿路上山看到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还听到溪流声,风景十分美丽。
2.通过以上的理解,练习朗读这一部分。
3.指名朗读。
三 精读第三部分
老师过渡: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朗读得有声有色,说明大家已了解、掌握了学过的内容,下面我们探究学习课文第4~7自然段的内容。(播放课文录音)
1.让学生提出问题。
老师:同学们,听课文第4~7自然段的内容,你们想知道什么呢
学生甲:我想知道外洞、孔隙、内洞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学生乙:我想知道作者是怎样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进洞时作者的感觉是怎样的。
学生丙:我想知道哪一处景点写得比较具体。
学生丁:我想知道通过孔隙的小船是怎样的。
…………
2.老师梳理问题。
老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都能抓住课文重点来提问。下面请大家再细读课文第4~7自然段,围绕大家所提的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3.让学生读课文并思考:外洞、孔隙有什么特点 小船是怎样的 作者是怎样坐在船里的 作者当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小船是怎样通过孔隙的
(1)学生自主探索,小组讨论、交流。
(2)探究结果展示。
学生甲:外洞很大。孔隙低矮、窄小,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学生乙: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学生丙:“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臂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
学生丁: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学生戊:进洞时作者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向他挤压过来,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3)练习朗读。(要求: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4)指名读。
4.让学生读第6自然段,思考:内洞是怎样的 有什么特点 石笋和石钟乳是什么样子
(1)学生自主学习,边读边画出相关内容。
(2)交流。
学生甲:内洞一团漆黑,非常宽广。
学生乙:在洞顶有双龙,洞内还有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非常美丽神奇。
学生丙:内洞的特点是黑、美、奇。
…………
(3)指名朗读描写这样的美景的语句。
(4)观看图片。(缩短学生由想象到现实的距离,使学生对石钟乳、石笋有直观的了解。)
(5)再练习朗读。
(6)指名朗读。
5.继续学习,思考:为什么进洞写得详细,出洞只用一句话带过
小组读课文讨论。
学生:出洞的方法和进洞的方法是一样的,如果把出洞经过写出来,文章就显得重复累赘了。
老师:对,我们写文章一定要详略得当,不能重复、啰唆。
四 总结全文
1.提出问题:作者游览了好几处景点,你觉得哪一处写得比较具体,为什么 假如你是导游,你将怎样用解说词介绍双龙洞的一处景物
学生甲:我觉得外洞、孔隙、内洞三处景点写得较具体。
学生乙:因为这三处景点特别美,所以作者写得很具体。
学生丙:因为这三处才是旅游者要游双龙洞的目的,所以写得较具体。
…………
2.老师小结:是啊,因为外洞、孔隙、内洞三处特别美,所以作者写得很具体,这样也更好地体现出作者对双龙洞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4 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重点段,先从内容入手,结合作者过孔隙时的动作和感受理解孔隙“低矮”的特点。在理解中抓住“贴、挤压”等重点词语,通过换词体会、动作演示来进行感悟。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读的训练,感受语境,再现画面。朗读的指导建立在学生自己感悟的基础上,注意给学生朗读实践的时间与机会,以达到朗读充分、训练扎实的目的。
教学“内洞”一段,老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学习“孔隙”一段的方法,先概括出内洞“黑、美、奇”的特点。学生通过读书,很容易体会内洞“黑、美”两个特点,所以,老师应将教学的重点,引向对内洞“奇”这一特点的体会上,主要抓住“有点儿像”这一词语来进行体会。通过讨论、交流,体会“双龙”的特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之后出示图片,要求学生想象画面并写下来。这部分的教学,老师应立足于学生自读自悟,突出理解的重点;注重形象思维训练,在学生讨论中给予点拨。老师可以设计依据画面进行想象并写出文字来的练习,这样做的目的是形象思维和由读到写能力迁移的训练,这也十分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1.给句子中画线的部分换一个恰当的词语。
(1)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很有气势。
(突兀森郁)
(2)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一个挨着一个指点洞内的景物。
(逐一)
(3)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种多样,再加上颜色各不相同,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2.选词填空。
逆流而上 顺流而下
(1)“一路迎着溪流”中的“迎着”不是顺流而下,而是逆流而上。
溪流 山势
(2)作者写溪流的宽窄缓急,均是由山势造成的,这是明写溪流,暗写山势。
3.在句中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3)金华的双龙洞,(无论是)大洞(还是)小洞,(都)很美。
4.趣味成语。
请你写出带“龙”的成语。
龙腾虎跃 龙飞凤舞 龙争虎斗
龙马精神 龙凤呈祥
1.金华简介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诗句生动概括了金华的重要位置和雄伟气势。金华市位于浙江省的中西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金华素有“小邹鲁”之称,历来为文化礼仪之邦,历史上讲学群起,书院迭兴。宋元时期金华学派与金华文派名扬四海。文化兴盛必然名人辈出。文坛巨匠、丹青大师、爱国志士、民族英雄、专家学者,金华土地上代不乏人。如“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诗书画皆奇绝”的五代诗僧和书画家贯休,宋代抗金名将宗泽,清代戏曲家、戏曲理论家李渔,近现代有国画大师黄宾虹,史学家吴晗,诗人潘漠华、艾青及文学批评家冯雪峰,杰出科学家严济慈、蔡希陶等,他们彪炳史册,光照千秋,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崇文重教的风气沿袭至今,形成了如今金华“千名教授汇一市,百名博士集一乡”的盛况。
金华山川秀丽奇绝,国家级风景区双龙洞早已蜚声中外,省级风景区永康方岩、兰溪六洞山地下长河、浦江仙华山、磐安花溪、汤溪九峰山等,或为山奇,或为水秀,可谓各擅胜场。金华的文物古迹与奇山秀水交相辉映,有国家级文保单位10处,省级文保单位37处,县(市)级文保单位300多处,馆藏文物达3万多件。各处古迹遗址如颗颗明珠,点缀于八婺大地。太平天国侍王府、宋代名刹天宁寺、八咏楼、五峰书院等胜迹及诸葛八卦村、俞源太极村等神秘村落以及东阳卢宅等令游客流连忘返。
2.石钟乳和石笋的形成
石钟乳、石笋都是由石灰质聚集而成的。岩洞中的石灰质溶解在水里,水中的石灰质一点一点地聚集起来,在洞顶逐渐形成冰锥状物体,这就叫石钟乳,也叫钟乳石(类似北方冬季屋檐下的冰柱)。洞顶的水滴落在地上,石灰质也逐渐聚集起来,越积越高,形成直立的笋状柱体,叫石笋。石笋常与石钟乳上下相对,日久天长,有些石钟乳与石笋连接起来,就成为石柱。石钟乳和石笋都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3.备选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今天我们就随着叶圣陶先生,一起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好不好 (板书课文题目:记金华的双龙洞)请齐读课文题目。
二 授课过程
(一)读文生疑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能读懂什么,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板书:入山、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1.你都读懂了什么
2.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师:这些问题值得我们研究。相信这些问题在学完课文后你就会明白。
师:那么,在这几部分中你最喜欢哪部分 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可以自己读,合作读,还可以画图,谈体会。听明白了吗 开始!
全班同学采取各自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
师: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很高,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二)师生交流
1.入山
师:谁喜欢入山这部分 (读第2、3自然段)你准备用什么方式来交流
生:朗读、谈体会。(学生读)
师:多美的景色啊!谁还想交流
生:我最喜欢入山时见到的溪流。“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师:为什么喜欢
生:用上了“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这四个相同的词,写出了溪流的变化。
师:说得好,那谁能读出溪流的变化呢 (学生读)
师:同学们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没有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
师:那你能不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呢 (学生读)
(1)学生读得好时
师:你这一读,老师仿佛听见了溪流变换调子的声音。告诉老师,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
生:因为山势在不断变化。
(2)学生读得不好时
师:有谁觉得比他读得还要好 你再来试一试。(如果都读得不好,老师范读,加手势。)
师:听老师来读一读。谁来和老师比赛 看谁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
生:因为山势在不断变化。
师:我们再一起来读读吧。
2.外洞
师:你们还喜欢哪部分
生:我喜欢外洞,(放图片)走入里面就仿佛走进了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我们学校的阶梯教室只能坐二三百人,而外洞中一千或八百人开会也不觉得拥挤。能想象出外洞有多大吗 谁能读出外洞的大 (一名学生读)他读的外洞大不大 你能读读吗
3.孔隙
生:我最喜欢孔隙这一部分。
师:你准备用哪种方式来交流
生:我准备用朗读的方式来交流。(学生读)
师:读了这部分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觉孔隙又窄又小。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孔隙很小呢
生: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师:谁还有需要补充的
生: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找得非常准确。你是通过读,体会出孔隙又窄又小的特点的。
师:谁还想来交流这一部分
生:我们组是以画图的方式来介绍这一部分的。(实物投影)大家看,我把由外洞进入内洞上面的石头画得这么低,是因为孔隙很窄小,高度大概只有从人的腹部到臀部的距离。船很小,只能并列躺两个人。船两头都系着绳子,从内洞里拉动绳子,船就进来,再从外洞向外拉绳子,船就出去。多么有趣啊!我想这大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方式吧!
师:(老师带头鼓掌)你是通过画图来体会的。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出示孔隙的图画)请看!这两位游客上船了。刚才通过朗读、画图,我们知道了孔隙又窄又小。现在谁能把这一整段课文读一读 先自己练练。谁来试试 你来!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不好。
师:哪儿不好 你能把这儿读一读吗
4.内洞
师:你们还喜欢哪部分
生:我很喜欢内洞。
师:你想以什么方式来介绍内洞
生:谈体会的方式。
生:进入内洞就好像置身仙境龙宫了。那里有蜿蜒在洞顶的双龙,还有千姿百态、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
师:你为什么喜欢它 你能不能用课本上的词来表示
生: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师:那些石钟乳和石笋是什么样的
生:形状像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
师:除此之外,洞中的石钟乳和石笋还有什么样的 让我们一起走进内洞。(放内洞部分录像)
师:它们像什么 (学生回答)
师: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洞里的景物还有很多。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谁再谈谈
生:像猴子观海、海底捞月、哪吒闹海等。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说了这么多,现在能把内洞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的特点读出来吗 (指名读)
三 练习
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暑假即将来临,阳光旅行社要招聘一批双龙洞景区的小导游。
(用课件出示招聘条件:熟悉各处景点,普通话标准,举止文明,待人热情大方。)
同学们愿意来试试吗
师:首先以小组为单位做准备,每人介绍一处景点,介绍时可以把课前收集的资料补充进来。各小组要选出一名最优秀的同学参加竞聘。
师:谁想介绍入山 (找一人)谁来介绍外洞、孔隙、内洞 (四人在前面一字排开)来!(挂导游牌,发小旗)
师:我们由金华城出发。小导游们,开始吧!
生①:入山(出示录像——入山图)
师:平时我们外出旅游,见到的导游是怎么说的呢
生:要先自我介绍,再引游客参观。
生①:我叫×××,大家叫我×导好了。今天将由我带领大家游双龙洞。双龙洞属于岩溶景观,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我们现在正通往双龙洞。你们看,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是不是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更有精神呢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真不少。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真是一片明艳。随着山势,迎着溪流,我们继续往前走。再往前走,就到了双龙洞口,溪水就是从那儿流出来的。
师:(拍肩)轮到你了!
生②:外洞
我叫××,大家叫我×导好了。今天将由我带领大家一起游览外洞。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你们看,洞口的形状真像桥洞,这么宽。让我们走进去看看吧。它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宽、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这儿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像不像个大会堂 你看,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就是外洞。外洞的洞温常年保持在17℃左右,冬暖夏凉,特别是在炎炎夏日,更是人们纳凉的好去处。古人形容得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
师:谁还查找了其他有关外洞的资料
一名学生说:我还知道了外洞厅北有一挂黄色石瀑。(生出示图片)大家看,它俨然是古人衣袍,这就是传说中的吕先生藏身之地。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隐身于此,又有传说是,有个村姑誓不嫁给抢她的财主,被锁困在洞中,吕洞宾就是从这里去营救洞中的村姑的。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上网查到的。
师:利用上网来查阅资料是一种便捷的方式,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生③:孔隙
我叫×××,大家叫我×导好了。请看,这就是孔隙,可以容下一只小船进出……这就到了内洞。
生④:内洞
我叫××,大家叫我×导好了。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双龙洞内最神奇的自然景观——内洞吧!大家看,洞顶上有两条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那边是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你可以依据其形状自由想象,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在内洞转一圈后,你会发现内洞比外洞大得多。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游览。
师:导游工作结束了,现在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表现。
生:祝贺你们,讲得这么好,非常生动,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 谈收获
1.这些问题你明白了吗
2.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 布置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用作诗、画图、唱歌、写广告语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双龙洞的喜爱。
^1
知识点详解
^2
①“有精神”说明映山红在山上是茁壮成长的;“满”字说明映山红漫山遍野,随处可见,反映出映山红蓬勃的生命力。②“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与“或浓或淡的新绿”形成强烈的对比,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所以作者会觉得“眼前一片明艳”。
^3
③这句话写溪流多变的样子与声音,也说明山势变化多端。作者不只是在用眼睛观察,还在用耳朵倾听。
^4
^5
④这句话写出了外洞的“大”,作者将外洞比作“大会堂”,从可以容纳的人数和给人的感觉两个方面形象逼真地表现了外洞的“大”。
^6
⑤这句话不仅与第3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相照应,而且激起读者的思考:泉水的源头到底在哪里 这样又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自然段。
^7
⑥这句话写小船的“小”目的是形象地表现出孔隙的大小。
^8
⑦这句话交代了小船是如何通过孔隙进和出的。
^9
⑧写出了作者仰卧在小船里进洞时的真实感受。姿势低得无法再低,但是仍感觉“要是……准会……”,说明孔隙很窄、很小。
^10
⑨“再加上、即使……也……”突出表现了“这些石钟乳和石笋”的美丽迷人,魅力无限,充分显示了作者由衷的喜爱之情和深深的赞美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