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卢沟桥烽火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卢沟桥烽火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21 22:12: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会用词语造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重点难点
1.按时间和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2.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卢沟桥烽火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逐步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 [2] [①这句话交代了什么 ]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军和伪军控制,位于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②“咽喉要道”说明了卢沟桥的什么特点 ] [3]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lài)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官兵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 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 [4] [③哪些地方体现了日本发动侵略战争不是偶然的 ]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段导读:日军借口士兵失踪要来宛平城搜查,遭到守桥士兵的严词拒绝。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④“恼羞成怒、首先……开起火来……”等词语告诉我们什么 ] [5] 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段导读:日军夜袭卢沟桥,我军退守宛平城。
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早有防备的中国 [6] 守军同仇敌忾(kài),奋起还击,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哇哇”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7] [⑤“举起、冒着、冲出、砍去”表现了中国守军的什么精神 ]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段导读:日军进攻宛平城,我军奋勇杀敌。这可以说是事变的发展。
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到了桥头,大刀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看刀!”日寇猝(cù)不及防,一个个人头滚落,尸横桥头。 [8] [⑥日寇被猝不及防地杀死说明了什么 ]这时,我们的援军又从敌人背后杀来,两面夹击,打得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激战一直持续到9日凌晨, [9] 侵占桥头的日军全部被歼,卢沟桥重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中。[⑦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
段导读:我军义无反顾,全歼桥头日军,重新夺回卢沟桥,这是事件的结果。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10]
但是,日寇亡我之心不死,继续向平津一带调集兵力,不断对中国军队发起攻击。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⑧哪个词语表明了中华民族面临的形势 中国人民必须怎样去做 ]
[11] 段导读:卢沟桥事变后,日寇亡我之心不死,情势十分危急。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⑨这句话的含义应该怎样理解 ]号召全国军民团结一致,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段导读: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军民团结抗日。
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北平市民成群结队地前往部队慰劳,长辛店的铁路工人夜以继日地帮助军队修筑工事。各地民众、海外华侨也纷纷来电声援,并送来了大批慰问品。 [12] [⑩加点的词语表明了什么 ]
段导读:全国人民迅速行动,慰劳和声援我国守桥部队。
[13]   第三部分(第6~8自然段):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从此,一场伟大的抗日战争便如火如荼(tú)地展开了。
  第四部分(第9自然段):“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1.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3.指导学生书写字词。
歌曲《松花江上》的录音带,介绍“九一八”事变经过的幻灯片。
一 导入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以直观、新颖的形式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烘托课堂气氛。)
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2.揭题质疑:看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提出问题:“烽火”是什么,在这里代指什么 “卢沟桥烽火”
又是什么意思 (事先请学生预习,搜集有关历史材料,这时可请学生自己汇报预习成果,并及时表扬这些学生,鼓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
烽火:原指古代边防报警点的烟火。在本文中代指战火或战争。
卢沟桥烽火:在卢沟桥所发生的战争。
3.卢沟桥简介。
卢沟桥,也作“芦沟桥”。在北京市丰台区,跨永定河上。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成于明昌三年(1192年)。明正统九年(1444年)重修。后毁于洪水,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为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长266.5米,宽约7.5米,由11孔石拱组成。桥侧建有石栏,上有精刻石狮485个。桥东碑亭内立有清乾隆帝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为“燕京八景”之一。桥东附近宛平城,1937年“卢沟桥抗战”从这里开始。建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纪念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二 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新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语,要求读准字音,尤其是加点字。
日  烟  哭喊娘
①指名读。
②齐读。
③去掉拼音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①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②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6~8自然段):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部分(第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三 指导写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本课生字较多,基本上是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间架结构,先描红,再临摹。
  5 卢沟桥烽火
    
问题
文章结构      
什么是“烽火” 代指什么
第一部分:“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卢沟桥在哪里
第二部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部分: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什么是“卢沟桥烽火”
第四部分:“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这篇课文反映的是中国现代史上一起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题材。课文叙写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强盗行径,赞扬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要对事件的背景作比较详细的介绍,这有助于学生学习课文,也有利于丰富他们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情感,为学习本课及整个单元的课文奠定感情基调。
在课前,教师应要求学生收集有关卢沟桥的资料以及日本侵略者在“卢沟桥事变”前在中国犯下的其他罪行。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的爱国之情会在不知不觉中被点燃,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更容易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使他们对祖国的历史有更多的了解,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除此之外,他们在动手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也会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更多乐趣。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掘语文中丰富的知识,激发更多的兴趣。
1.看拼音,写词语。
fēng
huǒ


  
wàng



líng
chén


  
jiān
miè


2.辨字组词。
  
3.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或词语。
(夜以继日)地帮助  同(仇)敌(忾)
(成群结队)地前往  (狼)(狈)而逃
(疯狂地)扑来    (万)籁(俱)寂
4.读读抗日战争小故事,读完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游击队巧捉日军军官
麻峪村东西两个碉堡修好后,虽然日夜有日本兵站岗放哨,但也阻挡不住在村民们掩护下的游击队在河东河西自由地来往。日寇在既有武装驻防,又搞了“连环保甲制”的情况下认为万无一失,便在永定河东一些村子随便出行。
殊不知在抗日情绪高涨的村庄里,游击队已和老百姓成为一家,同时下地干活儿,频频出现在街头巷尾。一天下午,一名叫菊本的军官和一个叫白连碧的特务从河边碉堡下来,去了保长所。村民看见了,立刻通知正在麻峪村工作的游击队队长杜钢和队员李英。两人迅速背上背筐,带上锄头,化装成农民,尾随敌人。当日军军官和特务走到麻峪村南“武道庙”时,杜钢队长从后面用锄头顶住了菊本的腰,令其举手缴械,李英同志健步飞奔过去夺下了特务白连碧的手枪。第二天,杜钢和李英在过河干活儿的人群的掩护下,把敌人押送到河西游击队根据地。
事过两天,日军发觉菊本和白连碧失踪,便派兵到各村寻找。他们把老百姓集中起来询问,人人都说:“不认识,也没看见有一个日本军官和一个中国人在一起。”无可奈何的日军最后也只得不了了之了。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学习课文,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抗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词语幻灯片,帮助学生识记“东北三省”及“华北”的位置的地图。
一 复习上节课内容
(巩固生字、新词及主要内容,为本节课学习做准备。)
1.词语大挑战。(指名读)
魔爪 咽喉 挑衅 日寇 控制 号召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 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第一部分,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对学生不理解的词语,老师适当点拨。
蚕食:像蚕吃桑叶那样逐渐侵吞。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这一部分写了什么
①“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出示地图,帮助学生识记“东
北三省”及“华北”的位置。)
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华北:我国北部,河北、山西、北京市、天津市一带。
通过看地图、朗读,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
②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学生指出人体中“咽喉”的位置。
本文把什么比做“咽喉” 为什么这样比
学生甲:卢沟桥。因为位于北平西南部的卢沟桥是平津通往南方的要道。
看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4)齐读第一部分。
小结: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2.学习第二部分。
(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
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联系电视、电影、书报等来体会日寇的残暴。)
通过理解“同仇敌忾、冒着炮火”等来体会我国守军不畏强敌、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3.学习第三部分。
(1)自由读第三部分,说说读懂了什么。
(2)师生交流。
①老师:当时的形势如何 中国共产党的表现如何
学生:当时形势十分危急,中国共产党在事变第二天就通电全国,号召全国军民团结一致,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②老师:“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这三个句子是否可以调换位置 为什么连用三个“!”
学生:不可以!因为这三个连续的叹句是按照从小范围到大范围的顺序来写的。平津告急,便会直接危及华北,而华北告急,便会直接影响整个中华民族,情况非常危急,所以连续用了三个叹号。
③老师: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体现了什么
学生:体现了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4.学习第四部分。
自由读这一部分,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5.小结。
“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侵略者必然遭到惨败。
  5 卢沟桥烽火
  
 敌军      我军
           7月7日 
          第二天凌晨 
          当天晚上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应以分析来代替。尤其是这样感情强烈的文章,学生更应自读自悟。
在课上,教师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让学生根据课后作业3(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的要求自读课文。首先,边读边想,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圈画出关键词语,感受敌我双方的表现。其次,再读的时候,着力体会关键词语的意义、作用,体会课文表达的强烈情感,并给学生提问和讨论的时间。最后,在学生进行了充分阅读准备之后,指名学生练习复述,并根据具体情况,提示学生进一步朗读感悟课文。这样在教学过程中阅读与理解相辅相成,学生读得充分,有所感悟,并熟记精要,叙述起来水到渠成。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日军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教师可以由词入手,让学生感悟敌我双方的不同表现。如教学第2、3自然段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从哪里看出这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 从中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问题一出,学生不但会积极地从文中找寻理论依据,同时还会用自己的语言精彩地呈现出来。如“深夜、星光暗淡、全副武装”写出了这次的挑衅行为是日本侵略者蓄谋已久的;“偷偷地、摸”揭示了日军的险恶用心及卑鄙的行径,带有鄙视、唾弃的感彩;“气势汹汹、首先开火”体现了日军凶残蛮横的狰狞面目。在教学第4、5自然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描写中国守军的句子画出来,关注重点词,体会感情。如通过“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冒着、冲出、砍去”等词语体会中国守军锐不可当的气势,感受中国守军不畏牺牲、英勇顽强的精神;通过“悄悄地、进发”表现中国守军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的精神。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与文本会实现真正的对话,学生会完全处于阅读的主体地位。
1.写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妄图—(企图)  顷刻—(瞬间)
2.写出表示人愤怒的四字词语,至少写出四个。
(怒发冲天) (怒火中烧)
(怒不可遏) (勃然大怒)
3.照样子,把句子补充完整。
例: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在(音乐和灯光)中,李华(被热烈的气氛感染,翩翩起舞起来)。
4.读读抗日战争小故事,读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步枪打飞机
步枪打飞机,听起来简直就是神话,但这的确是传扬在平西抗日根据地斋堂川的一段抗击日寇的佳话。
1939年10月某天,我平西抗日根据地挺进军十团八连在门头沟斋堂川青白口永定河畔与日军展开激战。挺进军隐蔽在河边山林中占据有利地形打击来犯之敌,日军匍匐在河北岸光秃秃的河滩上,目标暴露无遗。战斗打响后,水面上、河滩上日军尸体横七竖八,伤亡很大。不甘失败的敌人,在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调来飞机,妄图以空中优势遏制挺进军火力,挽回败局。
头上敌机猖狂呼啸,硬拼就中了敌人的圈套。看看手中顶不上劲的步枪,战士们攥紧拳头,眼里喷出仇恨的火焰。敌机在八连阵地上空时而盘旋时而俯冲,战士们的武器装备与敌人悬殊太大,如果跟敌人拼火力肯定吃亏。地面的日军得到空中支援后,乘势又向八连阵地逼了过来,情况万分紧急。
这时候,十团的徐存洋等20名战士奉命赶来增援八连战士。徐存洋和战友们很快隐蔽好,等待战斗时机。他观察后发现,由于八连阵地在山谷之中,敌机投弹轰炸就必须尽可能接近地面俯冲,才能对阵地造成威胁。所以,敌机俯冲下来的时候距离地面很近,好像就擦着战士们的耳朵飞。而且,俯冲一次,敌机就得赶紧拉升,不然就会撞到山石上机毁人亡。敌机不能连续轰炸,攻击力就减弱不少。得到这样的结论,徐存洋心里有了数。
徐存洋发现不远处有棵大树,就趁敌机拉升的空当迅速奔到大树下隐蔽好,待敌机俯冲迫近的时候,他噌地闪出身体,抬起手中的步枪“啪”的就是一枪。敌机翅膀一抖,直奔徐存洋藏身的大树横冲而来,“嗒嗒嗒”子弹打在石头上火星四溅。徐存洋机智地藏到一块巨石后面。说时迟那时快,趁敌机还没顾得上拉升喘息,徐存洋抬手对准敌机又是一枪。这一枪,小日本的飞机吃不住劲了,只见飞机左右乱摆,尾巴拖着长长一道黑烟,一个猛子就扎在岭沟中。战士们欢腾了。日军飞行员至死恐怕也不相信,自己的飞机会被挺进军战士的普通步枪给打了下来。
挺进军战士徐存洋用步枪打下日军飞机的消息,很快在平西抗日根据地传扬开来,鼓舞着抗日军民更加顽强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者。
5.趣味题。
  人们都说卢沟桥的狮子不仅多得数不清,而且是千奇百怪。请你用上恰当的修辞手法把卢沟桥的狮子介绍给大家。
  卢沟桥的狮子真是千奇百怪!



1.七七事变
七七事变,也称“卢沟桥抗战”。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卢沟桥发起进攻,中国军队予以还击的事件。当日夜间,驻北平(今北京)丰台日军诡称演习中“失踪”一名士兵,要求进宛平城搜查,遭拒绝后,即向城西卢沟桥发起攻击。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奋起抗击。8日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号召全民族抗战。从此,中国开始了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2.
“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为武装侵略中国东北制造的事件。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炮轰沈阳城,于次日占领沈阳。到1932年2月,整个东北沦陷于日军之手。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精心策划和长期准备,为实现其独占东北进而灭亡中国的图谋所采取的一个决定性步骤。
^1
知识点详解

^2
  ①“侵占、逐步蚕食、“妄图”等词语充分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急于侵吞我国的狼子野心,交代了“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3
  ②“咽喉”常用来比喻地位重要或形势险要的通道。“咽喉要道”写出了卢沟桥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4
  ③“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偷偷地……气势汹汹”等词句体现了日本侵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是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
^5
  ④我们从“恼羞成怒、首先……开起火来……”等词语感悟出日本侵略军蛮横无理、不可一世的狰狞面目,以及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6
^7
  ⑤“举起、冒着、冲出、砍去”这四个连贯的动作,准确地再现了英勇的中国守军不怕流血牺牲、忘我杀敌的威猛形象,充分表现了他们不畏强敌、奋勇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8
  ⑥这说明了大刀队员们不但机智,而且勇敢,可谓智勇双全。
^9
  ⑦这句话交代了“卢沟桥事变”的结果,说明侵略者是没有好下场的。
^10
  ⑧“生死存亡”点明国家要存在,就必须立即行动起来,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否则,国家就将被日本帝国主义吞灭,全国人民就会成为亡国奴。
^11
  ⑨这句话含义丰富,表现了中国共产党站得高、看得远,首先想到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敏锐地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侵占平津就必然侵占华北,控制了华北就必然妄想吞灭整个中华民族。
^12
  ⑩表明全国人民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竭尽全力保家卫国。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