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出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重点难点
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出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2.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的理解,体会伯诺德一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半
截
蜡
烛
[2]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①这句话交代了什么内容 ]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全家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 [3] [②我们可以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 ]
段导读:主要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及其所从事的工作。
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自己的军队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 [4] [③她为什么“始终放心不下” ]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内,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5] [④文中加点的词语说明了什么 ]
段导读:主要写“半截蜡烛”的重要性,它事关重大,不能出任何差错。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一天晚上
,屋 [6] 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⑤“顺手”一词表明了什么 ]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7] [⑥从伯诺德夫人的心理活动中可以看出什么 ]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⑦面对敌人,伯诺德夫人表现得怎样 ] [8] 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⑧“似乎”一词有哪些含义 ]
[9]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德军突然闯入,其中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似乎避免了一场危机。
[10] 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
段导读:德国军官重新点燃蜡烛。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 [11] 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⑨杰克的语言和动作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态 ]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 ”一把夺回烛台。[⑩“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一把夺回”表现了德军的什么特点 ] [12] 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13] [“摇曳、微弱”两个词语表明了什么 ]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句话表现了伯诺德夫人怎样的心情 ] [14]
段导读:大儿子杰克借口天冷去搬柴想端走烛台,被德军中尉一把夺回,厄运即将来临。
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大儿子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 [15] 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这里为什么用“突然”一词 ]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16] [“镇定、道过晚安”等词语体现了小女儿怎样的特点 ]
段导读:小女儿杰奎琳借上楼睡觉之机端走烛台。
正 [17] 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段导读:绝密情报保住了。
第四部分(第6、7自然段):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危急的关头,借上楼睡觉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
生字、新词卡片,重点语句投影。
一 板书题目,导入新课
1.板书:半截蜡烛
2.齐读课文题目,学生质疑。
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为题目 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课文围绕“半截蜡烛”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
3.请同学们围绕问题自读课文。
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己轻声读课文。
2.小组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
3.课堂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投影出示:
课文先写( ),接着写( ),然后写( ),最后写( )。
5.再读课文,检查字词。
(1)检查读音。
蜡烛(zhú) 伯诺德(nuò) 杰奎琳(kuí) 摇曳(yè) 厄运(è) 楼梯(tī) 熄灭(xī)
(2)理解词语。
厉声:(说话)声音严厉地。
厄运:困苦的遭遇。厄,困苦,灾难。
从容:不慌不忙。
摇曳:摇荡。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乱。
三 指导分段朗读
6 半
截
蜡
烛
蜡烛
伯诺德夫人
杰克
杰奎琳
摇曳
厄运
楼梯
熄灭
通过抓人物的动作、语言理解课文内容,抓重点词体会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与镇定自若。
(1)在理解伯诺德夫人的机智与镇定时,让学生找出描写伯诺德夫人语言和动作的词语,抓住“急忙、轻轻”等词去体会,并让学生做吹蜡烛和轻轻吹蜡烛两个动作,通过自己两次吹蜡烛的对比体会伯诺德夫人的机智与镇定。
(2)体会儿子杰克和女儿杰奎琳的机智时,同样让学生自己找出描写兄妹俩语言的句子和体现两兄妹机智、镇定的词。杰克“慢慢地、从容地、默默地”,杰奎琳“娇声地、镇定地”等词,让学生感受到两兄妹在这危急时刻所表现出来的镇定、遇事从容不迫的品质。
(3)另外抓住文中的重点词“不堪设想”,找到描写情况危急的句子时,根据语境理解“不堪设想”,并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情报被发现会产生什么后果。学生通过想象发散思维,提出不仅会影响到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的生命,更会影响到更多革命者,甚至是影响到祖国的生存,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情况危急的理解,又能加深对母子三人在危急情况下表现出来的镇定与机智的理解,更能加强学生对人物的佩服之情,对人物遇事机智、镇定的品质的学习便会油然而生。
1.看拼音,写词语。
è
yùn
厄
运
nuò
yán
诺
言
xī
miè
熄
灭
yáo
yè
摇
曳
dēng
xīn
灯
芯
2.比一比,再组词。
3.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恶狼般)的眼睛 发出(警报)
(绝密)的情报 遭到(破坏)
(微弱)的烛光 传递(情报)
4.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儿。”
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将军和士兵
月光如水。
枪刺在月光下闪烁出一道寒光。士兵威严地站立在哨位上。
将军踏着月光走来了,身后跟着一大帮陪同和随从人员。哨兵以规整的姿势迎接将军的到来。
将军打量了一下哨兵,以几十年戎马生涯铸就的威严口吻发问:“想不想家呀 ”
“报告首长,为了革命,不想家!”
“胡说!”将军剑眉一竖,大声斥责。
哨兵的腿发抖了。他知道,眼前这位威严的将军是战争年代被称为“常胜将军”的兰州军区司令员皮定钧。
“革命就不要家了 没有家哪来的国 连家都不想咋保国 大话、空话、套话、假话!”
人们被震住了。在这突出政治的年代,谁敢说这样的话
“不想家的兵不是好兵。”将军看出了哨兵的紧张,走上前去,拍了拍他稚嫩的肩。
“记着,要想着家里的父老,才能对得起肩上的钢枪。”将军走了。
士兵的眼睛湿润了,他不由得悄悄将手伸进裤兜里去摸那封已看了无数次的家信。
(1)写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斥责—(责怪) 威严—(威武)
(2)“士兵的眼睛湿润了”是因为(②)。
①士兵深知自己错了,表示悔改。
②士兵被将军的真情所感动。
③士兵想起家乡的亲人而难过。
(3)短文写了件什么事
夜里,将军在巡视时问哨兵想不想家,哨兵说不想家,将军告诉他不想家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4)你认为短文中的将军是个怎样的人
关心士兵、真诚、实话实说。
1.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2.学习课文通过对环境、气氛的渲染突出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体会人物心情的变化,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录像资料,重点语句投影。
一 导入新课
(用直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烘托课堂气氛,使学生入情入境。)
1.1939年,德国发动了侵略其他国家的战争,当时的德国法西斯用非常残暴的手段展开了血腥的屠杀,看录像。(播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录像资料。)
2.在这场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抗击侵略者的感人故事。下面,我们深入了解这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
二 理解文章内容
1.看幻灯片上晃动的烛光,回忆课文内容并理解“生死攸关”一词。
2.正因为这蜡烛关系着伯诺德夫人一家的生死,关系着前线多少将士的生死,甚至关系着国家的生死存亡,所以一定要好好地保管。伯诺德夫人想出了一个办法,是什么办法 你认为这个办法好不好 说出理由。(让学生默读这部分内容,画一画相关重点词语,并谈一谈。)
学生:伯诺德夫人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就是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内,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我认为这是个绝妙的办法,非常好,因为越是危险的地方就越安全,敌人不会注意这个不起眼的半截蜡烛的。
(学生默读后讨论,抓住“绝妙”
一词体会方法的巧妙。)
3.一天晚上,三个德国军官闯进了伯诺德夫人家里,点燃了藏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面对危险情形,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做的 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的机智、勇敢和镇定的 (让学生默读第3~7自然段并思考,画出相关的词句。)
4.集体讨论。
(1)从描写伯诺德夫人的句子中体会情况的危急。
①出示句子:
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老师:从“急忙”你看出什么 她担心什么
学生甲:从“急忙”看出时间快来不及了,蜡烛马上就要燃烧到藏有情报的地方了。她担心的是情报即将暴露,孩子们以及国家即将遭到厄运。
老师:这样做及时舒缓了孩子们紧张的情绪。你觉得伯诺德夫人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乙:伯诺德夫人是个非常机智的人。
②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伯诺德夫人的话,想想应该怎样读。
学生甲:“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
老师:同学们的朗读处理得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尽管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
学生乙:相同的一点就是为了避免敌人的怀疑,为了保住那半截蜡烛。
老师:说得对!只要我们的朗读处理都是围绕这一点的,那就是对的。下面,请你们向着这个目标,按照自己的处理方式朗读这句话。
③课文最后说正当小女儿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多危险哪!那么是谁赢得了这一点时间呢
学生甲:是伯诺德夫人赢得了这一点时间。她在一开始就试图用油灯替换蜡烛,轻轻吹熄了蜡烛,赢得了一点宝贵的时间。
老师:“轻轻”这个词让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乙:“轻轻”这个词使我体会到伯诺德夫人为了不引起敌人的注意,不露声色,极其镇定。
(2)从描写大儿子杰克的句子中体会情况更危急。
①出示句子:
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
老师:从“慢慢地”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甲:我体会到在这种十分危急的情况下,杰克仍然表现得异常沉着、镇定,丝毫不慌张。
②出示句子:
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
老师:此时蜡烛已被夺回,搬木柴似乎已经没有必要,他为什么还要搬 体会“从容”一词。
学生乙:为了使屋子里更亮,而进一步有理由吹灭蜡烛。从“从容”一词进一步说明了他是为了不让敌人看出一点儿破绽。
老师:时间正一分一秒地过去(听摆钟的声音),在这样的声音中,你们感受到什么 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比等待死亡更可怕了,而这个小男孩却在镇定地等待着。
指导朗读:“在斗争的最后时刻……默默地坐待着。”
过渡:时间正一分一秒地过去(听摆钟的声音),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3)从描写小女儿杰奎琳的句子中体会蜡烛将要燃尽的危险时刻。
①出示句子:
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上楼去了。
老师:杰奎琳为什么要“娇声”地说话
学生甲:娇声地说话可以让人感觉非常可爱。
(老师指导学生读一读。)
老师:你们还从这里看出什么
学生乙:杰奎琳选择了一个司令官,而没有选择中尉,选择对象很合理,说明她很机智。
老师:从“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你们体会出了什么
学生丙:杰奎琳选择了一个合适的理由,进一步说明她虽然很小,但非常机智。
②出示句子: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老师: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用一个字来表达。
学生丁:“险”。
三 多种形式朗读,体会人物心理
1.七个人组成一个小组(旁白一人),进行表演。除了表演课本中的内容,还可以发挥想象:德国军官走后,伯诺德夫人一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2.选择一个小组在课上进行表演。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进行更深入的体会,真切地感受到危险、紧张的气氛以及伯诺德夫人一家的机智与勇敢。
四 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成功保住蜡烛中的情报靠的是什么
学生甲: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靠的是机智、勇敢、镇定,终于成功地保住了蜡烛中的情报。
2.再读第一自然段,进一步感受他们这样做的强烈的情感支撑是什么。
学生乙:他们这样做的强烈的情感支撑就是深深的爱国之情。
6 半
截
蜡
烛
1.在体会情况危急和母子三人机智、镇定时,学生找到相关的词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注意读的形式要多样化:指名读、赛读、男女生读、分角色读等。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感受当时情况的危急与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机智。特别是在读人物的语言时,让学生先探讨在当时的情况下,人物会以什么样的语气说这些话,学生心里有了底再练习读,这样更能够读出感情。
2.总结拓展。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展开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满足学生表达的欲望,通过活动再现课本里的情境,以各种形象生动的表演,如朗诵、小品、课本剧、演讲、复述故事等形式,使学生体会伯诺德夫人和她的儿女是怎样围绕蜡烛与德国军官进行机智勇敢的斗争的,进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加深入地感受人物在危急时刻表现出来的超乎寻常的智慧。
3.充分利用课文结尾的空白进行思维和表达训练。本文故事情节发展到高潮处戛然而止:当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时,蜡烛熄灭了。故事还会怎样发展呢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1.课文理解。
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1)按原文填空。
(2)请你用
“ ”画出一个比喻句。
这句话把(德国侵略者)比做(恶狼)。
(3)请你试着写出一个比喻句。
汤姆那一身犹如《指环王》中精灵的装束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2.补充词语。
(龙)(马)精神 (龙)(凤)呈祥 (龙)腾(虎)跃
(龙)飞(凤)舞 (龙)争(虎)斗 生(龙)活(虎)
百年(基)业 满(园)春色 (逆)水行舟
奇花(异)草 莫(名)其妙 兴高(采)烈
鸟(语)花香 风(调)雨顺 心如(刀)绞
3.第二次世界大战简介。
1939年至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众多人口被卷入战争,最后以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而宣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历史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时代所固有的各种基本矛盾一个也未解决,而又增加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随着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和军事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军事实力发展较快的德、意、日三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
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又使这一矛盾进一步加剧。
为摆脱危机而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德、意、日三国,相继发动了局部侵略战争,最后终于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首先揭开这次战争序幕的是日本帝国主义。1931年9月18日,盘踞在中国沈阳地区的日本关东军向当地中国驻军发起进攻。1933年1月,日军开始向华北进犯。1937年7月7日,日军又向驻守北平西南郊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国人民从此全面展开了历时8年的抗日战争。
1.少校军衔
四百多年前,西班牙军队最先把少校作为军衔称号使用。16世纪,少校这一军事术语传入德国。现在世界各国的军衔体系中均设有少校,为校官中最低的一个级别,一般为副营长的编制军衔,有的国家也规定为营长或特种兵连长的编制军衔。
2.备选教学过程
(老师在讲课文前,组织学生默写词语:半截、蜡烛、绝密、绝妙,其中“绝密、绝妙”采用老师说意思,学生根据意思写词语的方法教学。)
师:现在谁能说说,课文中的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说的时候尽量用上“绝密、绝妙”这两个词语。
生:这半截蜡烛藏有装着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这是伯诺德夫人想出的一个绝妙主意。
生:伯诺德夫人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她将装有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了半截蜡烛里。
师:你把“绝妙”放到了前面。同一个意思常常有不同的说法。那么,这个绝妙的主意就绝对保险、万无一失吗
生:不是。
师:快速默读课文,看看它存在着什么隐患。(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
师出示:“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师:这情报也许是自己部队的作战计划,也许是敌人的又一个阴谋行动。现在,蜡烛已经被敌人点燃!
师引读:万一蜡烛——
生齐读: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
师引读:这样——
生齐读: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师: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便围绕着这半截蜡烛打响了——
(师播放课文第3~7自然段配乐朗读录音。)
师:如果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概括自己听了这个故事后的感受,你们选择哪个词
生①:我觉得这个故事很“惊险”。
生②:我选择“紧张”。
师:换个角度再想想。
生③:我觉得他们一家很“机智”。
生④:我觉得他们一家很“沉着”。
师: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体会。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惊险。请边默读边体会。
(生读书、体会;师重点引导交流“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一句。)
师:“发出微弱的光”意味着什么
生①:意味着蜡烛就要燃烧到金属管了,就要自动熄灭了。
生②:意味着秘密就要暴露了。
生③:意味着情报站就要遭到破坏。
生④:还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就要结束了。
师:同学们都很会读书,注意了联系上文思考。现在谁能连起来说说“这意味着……意味着……意味着……”
(老师请学生回答。)
师:能用一个四字词语形容此时的险情吗
生①:千钧一发。
生②:危在旦夕。
生③:万分危急。
师:说得很好。火焰吞噬着蜡烛,也炙烤着伯诺德夫人的心。谁能读出当时的“险”呢
(生朗读该句,师指导用虚声表示险情,着重指导读好“微弱的光、最可怕的东西、提到了嗓子眼上”。)
师:面对险情,母子三人各自想出了不同的办法与敌人周旋。看起来方法不一样,但“不一样”中是否也有着某些“一样”呢 默读课文,仔细想想。
生①:他们的目标一样,就是保住蜡烛。
生②:他们一家人的心情是一样的。
师追问:怎么一样
生③:他们当时心里都很着急。
生④:课文中说两个孩子“脸色苍白、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这些都可以看出他们当时心情很紧张。
师:他们的紧张心情表现在神情举止上了吗 请大家默读课文,口头填空。
出示:
(1)“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伯诺德夫人 把蜡烛吹熄。
(2)在斗争的最后时刻,杰克 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 地坐待着。
(3)小女儿杰奎琳 地对德国人说完,得到同意后, 地端起烛台上楼去了。
(学生口头填空。)
师:看看他们三人的表现,有一样的地方吗
生:他们都表现得很镇定,不慌不忙。
师:请选择一个人物说说。
生:儿子杰克的表现给我的印象最深。(读第5自然段描写杰克的句子)杰克在自己的计谋没有实现的情况下,能够随机应变。尽管厄运即将来临,可他仍是那样“从容、默默地坐待着”,一点儿反常的表现都没有。
师:杰克默默地坐待着什么“厄运” 请“瞻前顾后”思考。
生①:杰克默默坐待的厄运是蜡烛熄灭,秘密暴露,情报站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然很从容,“默默地坐待着”。(教师指导朗读。)
生②:我特别欣赏小女儿杰奎琳。在当时那样紧张的情况下,她小小的年纪竟然表现得如此机智。
师:请大家联系第7自然段想想,得到的体会会更深。(大家齐读第7自然段。)读到这儿,你们在想什么
生①:我想说,好险哪!
生②:我终于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师:请你们带着自己的这些想法再读。(学生齐读第7自然段。)
师:我们来看看伯诺德夫人的表现。(轻声读伯诺德夫人的话。)
生:“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师:想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
生①:将“亮”字重读,我觉得应该突出“亮”字,因为只有强调油灯比蜡烛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蜡烛换下来。
生②:将“灯”字重读,我觉得应该强调“灯”,因为只有突出了“灯”,才能吹熄蜡烛。
生③:将“瞧”字重读,强调“瞧”字是为了吸引德国军官的注意。
生④:将“先生”重读,我觉得也可以强调“先生”,这样做可以不使德国军官起疑心,似乎是有礼貌的样子。
师:同学们的朗读处理得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不过,尽管我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
生①: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保住那半截蜡烛。
生②:都是为了避免敌人的怀疑,巧妙地熄灭蜡烛。
师:说得对。只要我们的朗读处理是围绕这一点的,那么就都是有道理的。
师:我们体会到了一家三口的紧张心理,又感受了他们临危不惧的从容神情。从他们与敌人的反复周旋中,我们是不是还有别的感受
生:我觉得他们一家人都很有智慧。他们想的方法都很巧妙,没有引起敌人的怀疑。
(指导学生分别体会杰克、杰奎琳的表现。)
师: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生①:(脱口而出)是小女儿杰奎琳。
师:有不同观点吗 (同学们开始沉思。)
生②:我认为杰克也有功劳。
生③:还有伯诺德夫人呢。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是杰奎琳,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杰克和伯诺德夫人也功不可没。要想说服对方,就必须有充分的根据。想想,根据在哪里
生:在课文中。
师:还是逐字逐句读吗 (学生摇头。)对,学习得讲究方法。请大家快速阅读相关的部分,寻找到需要的内容后,再仔细琢磨。同学间也可以商量。
(学生读书、思考、讨论。)
生①:我认为最后的成功应该是全家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你想,儿子杰克在当时的情形下,如果不是那样“从容”,不就会引起敌人的怀疑吗
生②:还有伯诺德夫人,她也是表现得那样镇定,一开始就“轻轻”地把蜡烛吹灭。
生③:还有,一开始伯诺德夫人从厨房取出了一盏油灯,这样,小女儿杰奎琳才有可能端走烛台。
生④:我觉得还有一点不可忽视。课文最后说正当小女儿“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多危险哪!那么是谁赢得了这一点时间呢 是伯诺德夫人。她在一开始就试图用油灯替换蜡烛,轻轻吹熄了蜡烛。
师:大家前后联系起来思考,非常好。我觉得我们还可以想得更远一些。
生①:两个孩子都还小,在敌人面前为什么能这样镇静呢 我想,那是受伯诺德夫人长期的影响形成的。
生②:再说,“把情报藏在蜡烛里”这个绝妙的主意本来就是伯诺德夫人想出来的。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有道理。但是,如果没有最后杰奎琳的灵活应变,后果不还是不堪设想吗 能不能有一个恰当的说法,既提到全家人,又突出杰奎琳。
生①:全家人都为保住情报站作出了贡献,小女儿杰奎琳起了关键作用。
生②:情报站能保住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杰奎琳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一部电影,你觉得出现最多的镜头该是什么 闭上眼睛想想。
生①:是那半截蜡烛。蜡烛是贯穿整个故事的线索,蜡烛牵动着大家的心。
生②:我眼前总是闪过德国军官阴险的眼睛。伯诺德夫人总觉得他们似乎发现了蜡烛的秘密。
师:你们都是出色的导演。虽然镜头不一,风格有别,但我觉得你们的意图都是一样的。能说说吗
生①:我们都是为了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
生②:我们都是为了突出当时的危险,表现人物的紧张心情。
师:蜡烛在燃烧,火苗在跳动,烛油在流淌,屋子里是那么安静,连空气似乎都凝固了。然而,他们一家三口的内心却像风暴一样。接下来,咱们一起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想象一下他们当时的心理,好吗
师:我先说还是你们先说 (有学生说老师先说。)
师:好,那我就试着说说当时伯诺德夫人的心理。“这可怎么办才好 ……两个孩子脸色苍白。杰克、杰奎琳,你们可千万不能慌。……得赶快想个法子,不管怎样,一定要镇定,不能让敌人瞧出破绽。哎呀,杰克,你干吗站起来,你要干什么 ……杰克,真是好样的!蜡烛呀蜡烛,你烧得慢一点儿……怎么,强盗们恶狼般的眼睛正盯着蜡烛,难道他们发现了什么 就要烧到金属管了,快想法子,决不能让情报落到敌人手里!杰奎琳的眼睛在发亮,哦,她说话了。谢天谢地,敌人没怀疑,情报保住了。强盗们,你们要完蛋了!”(学生热烈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看来还比较成功,请你们给我总结总结吧。
生:老师想象的内容很合理,是有根据的想象。
师:你真了解我,我想象时就注意了“瞻前顾后”。
生:我觉得老师把伯诺德夫人当时的心情表演得声情并茂,想象得气氛紧张但不慌张。
师:谢谢夸奖,我一定再接再厉。下面,就请同学们从杰克、杰奎琳中任选一个说说,当然也可以挑战我,选择伯诺德夫人。说时,要“瞻前顾后”,想象一下他们的心理。
(学生在小组里热烈想象描述,老师指名数人全班交流。)
师:如果有兴趣,课后可以几个人合作,将故事编成课本剧演一演。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
^1
知识点详解
^2
①这句话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主要人物。
^3
②这句话交代了故事的另外两个极其重要的人物,点明了三人工作的目的。从中可以体会出法国人民对德国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对自己祖国的无比热爱。
^4
③说明情报安全的重要性,它关系到国家的利益,也维系着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性命。
^5
④“终于、绝妙、显眼、骗过”等词语说明伯诺德夫人机智过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德军搜查严密,凸显了这项任务的危险性。
^6
⑤表明德国中尉的行为是无意识的。
^7
⑥伯诺德夫人首先担心的不是自己,不是自己幼小的儿女,而是“秘密”,是情报站。这充分说明了在伯诺德夫人的心中,情报安全重于一切,显示出她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
^8
⑦伯诺德夫人一连串自然的动作和看似轻松的礼貌语言,蕴涵着她的机智与镇定。
^9
⑧“似乎”一词让我们感觉到危机并没有真正过去,随之而来的很可能是更大的危机,为下文作了铺垫,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10
^11
⑨通过大儿子杰克的语言和动作,可以看出他在凶狠的德军面前依然从容冷静,说明杰克已经意识到危险,他必须想办法避免危险的发生,对祖国的爱、对家人的爱让他站了出来。
^12
⑩这些词语形象地表现出德军的凶狠、残暴、毫无人性。
^13
“摇曳、微弱”两个词语表明蜡烛快要燃烧到金属管处了,情况非常危急。
^14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伯诺德夫人心急如焚,因为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
^15
当母亲与杰克束手无策、等待死亡降临的时候,杰奎琳站了出来,这是大家都没有想到的。“突然”一词表现出杰奎琳的急中生智和勇敢。
^16
体现了小女儿杰奎琳的从容和勇敢。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