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新词,了解掌握这两首词的有关知识。2.理解领悟这两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3.通过这两首词的学习,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
理解领悟这两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词 两 首
如 梦 令
[2]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①这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是如何来写的 ]
释义:时常记起在溪边的小亭子里饮宴,大概是太高兴的缘故吧,喝得特别多,以至于连回家的路都认不清在哪里了。 [3]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②这两句描写了什么情景 ]
争渡,争渡,
[4] 惊起一滩鸥鹭。
[③这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
[5] 释义:直到尽了兴,夜幕降临,才掉转船头,准备回家。可是,走着走着,却发现搞错了方向,小船竟然闯入了藕塘的深处。
赏析: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得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词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6] 渔 歌 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④这两句写出了什么景色 有什么特点 ]
释义:西塞山前一群群白鹭自由飞翔,桃花盛开,河水上涨的时节,鳜鱼正肥美。
[7] 青箬笠,绿蓑衣,
[⑤作者抓住了渔翁的什么特点来写 ]
斜风细雨不须归。
[⑥这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
[8] 释义:戴着青色的斗笠,穿着绿色的蓑衣,春风吹拂,细雨扑面,举竿垂钓不想回去。
赏析: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钓鱼的情景。有鲜明的水光山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词写的山水画。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1.了解掌握《如梦令》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如梦令》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3.通过《如梦令》的学习,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李清照的图片及人物介绍,介绍词的知识的幻灯片。
一 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同学们,谁能说说这节课要学的“词”指的是什么 (指名回答)
2.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现代是这样,在古代也是这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 了解掌握《如梦令》的有关知识
(增加学生的知识量,为理解诗词内容作准备。)
1.
《如梦令》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些不同,这是一首词。那么,什么叫做词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
2.关于词的知识,我们来看一下资料。(出示幻灯片)请同学们迅速地阅读一下,注意勾画要点,然后回答问题:什么叫词牌 词是怎样分类的 (指名回答)
3.在了解了有关词的一些基本知识之后,我们学了就用,试着用初学的知识来看一看:《如梦令》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 它属于词中的哪一类呢 (如梦令是词牌名,属于小令,因为它只有33个字。)
三 理解领悟《如梦令》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1.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首词——《如梦令》。
2.我们将采取一种比赛的形式,看一看谁学得好,谁学得快。(老师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每个大组就是一个代表队。)
3.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将进行三个环节的比赛,每个环节中获胜的代表队将获得一面小红旗,得小红旗多的代表队就是最后的赢家。(老师出示准备好的图表)
(1)抢答题。
首先,请大家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老师的停顿节奏,并借助课文的注释和作者的有关知识初步理解本首词的内容。听完之后,请大家抢答下面的问题。注意,除了回答问题之外,还要从课文中找出答题的根据。(老师配乐范读,学生抢答。)
①本首词的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著名的女词人,婉约派的代表。
②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词人的一次郊游。
③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
学生:不是。“常记”。
④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学生:夏天。“藕花深处”。
⑤她是一个人去的吗
学生:不是。“争渡”。
⑥为什么要“争渡”
学生:误入藕花深处。
⑦为什么会“误入”
学生:“沉醉”,所以会误入。
⑧慢慢划出来不行吗
学生:不行,因为“日暮”。
⑨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
学生:有趣,值得回味。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答题最多且正确率最高的队获胜,为该队加上小红旗。
(2)必答题。
①一次郊游之后,作者在回家的路上,由于沉醉其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荷塘的深处才发觉。尽管这里景色迷人,但作者还是急着寻找归路。争渡的声音在静夜里格外清晰,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它们鸣叫着扑腾腾飞起来,这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情趣横生的意境。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夕阳的余晖,清清的池塘,娇美的荷花,惊飞的鸥鹭,争渡的船只……这幅画面美不美 (美!)
原来词人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这样一幅美妙的画面,可惜,我们却不能亲眼看到。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为老师弥补这个遗憾呢 (愿意!)
好,请大家拿出你们的纸和笔,将这幅美丽的画面画出来,展现给大家。(配乐范读)
请每个代表队的同学共同讨论完成。画的时候,请注意词中所提及的事物。(学生作画,老师指点。)
学生完成画作后,由学生自由进行评论,并选出最好的图画,为该代表队加上小红旗。
(对画作的评价应紧扣词的内容,并讲究画面的美感,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图画。)
②在完成了以上的环节之后,同学们对本首词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下面我们要完成的是对本首词的当堂背诵。
在这个环节,老师限时三分钟,请每位同学背诵本首词,在背的时候注意节奏和停顿,并在背诵中再一次体会作者的情感。老师会随机在每队抽一位同学代表本队背诵。
老师从熟练程度、背诵技巧、感情投入等方面评价,评选出胜利队,并为该代表队加上小红旗。
(3)选答题。
要求:选择回答该题的代表队,答对加一面旗,答错扣一面旗,由一位同学主答,可有一次补充机会。
古人说:诗言志。意思就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词是广义上的诗,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样一幅美妙的场景,表达了她的什么意愿呢
学生:表达了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悦的心境,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由本文内容延伸到词的意境,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 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的比赛到此结束。其实今天的胜负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竞赛中学到了知识,还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我相信,只要大家拥有像今天这样积极进取的精神,永远保持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那我们每个人都会活得幸福、快乐!
9 如 梦 令
这是一首忆昔词。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读词后静心思考。原来在“溪、亭、夕阳、藕花”的美景中出游是最幸福的事,所以“沉醉不知归路”,陶醉于美景,陶醉于浓情。可是天色“晚”了,只能意犹未尽、恋恋不舍地回家了。正因为这份“愉悦至极”和“意犹未尽、恋恋不舍”,词人在事隔许久后依然“常记”。
在这首词中,学生通过阅读,看到了好几幅画面:“溪亭日暮图”“藕花深处图”“一滩鸥鹭图”。学生们仿佛也和词人在一起观赏美景。
教学完这首词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李清照的另一首《如梦令》,比较这两首词在感彩上有什么不同,从而体会词人在少年时期写作时的快乐心情,体会词人在不同时期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于词的理解,把词改写为散文。在改写成散文的过程中,学生们对词的理解会更加到位。这样,这首词的教学目标也就更容易完成。
1.解释加点的词语,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词义:玩得很尽兴
句意:(作者)玩得很尽兴,在夜里划船回来,不小心闯入大片荷花中。
2.李清照还有一首《如梦令》,你们知道吗 请你读一读,并体会其中的意境。
如 梦 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3.李清照一生写了很多诗词,下面请你欣赏。
醉 花 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南 歌 子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
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
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一 剪 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如梦令》《渔歌子》这两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介绍作者的幻灯片。
一 由名人的词引入,烘托学习氛围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词。下面我们先欣赏一首非常有名的词,边读边体会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满 江 红
南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二 过渡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唐朝词人张志和的词——《渔歌子》。
三 自学《渔歌子》
1.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2.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3.读了《渔歌子》,你有什么感受 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4.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 理解词意,感悟词人意境
1.
《渔歌子》的作者是谁,是哪个朝代的人
作者是张志和,唐代词人,字子同,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曾在朝廷做过官,后来隐居在太湖附近。他的作品大多描写自己的闲居生活。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斜风:微风。
归:回家,回去。
3.理解整首词的意思。
西塞山前白鹭飞: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
桃花流水鳜鱼肥: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
青箬笠,绿蓑衣: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词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沐浴着微风细雨,(钓鱼的人)久久不愿离去。
4.思考:《渔歌子》中的“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总结:词人完全融于大自然,沉醉于无限的诗情画意之中,悠然自得,自由自在,因此“斜风细雨不须归”。
五 总结升华
1.请同学们自主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这首词描绘了春季秀丽的水乡风光,赞美了退隐江湖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词两首》。
(1)自由朗诵、背诵。
(2)同桌互相背诵。全班展示背诵。
9 渔 歌 子
热爱大自然
《渔歌子》这首词,意境很美。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这些景物色泽鲜明又不失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为了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多读,引导学生抓住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去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词意,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体会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两点:
(1)词的意境及情感。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厌倦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喜爱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从容自适的渔夫,而是水乡二月桃花盛开、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
(2)词的学习方法。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悟情悟境,在诵读中欣赏抒情。诵读是诗词教学的手段,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必经途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多种诵读形式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进入情境。初读时让学生字正腔圆地读,找出词中所描写的景物后,让学生想象画面朗读,让学生入情入境,熟读成诵。
1.解释加点的词语,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词义:不必回去
句意: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词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微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2.古代的很多诗人和词人,大都有自己独特的绰号,下面就是他们各自“渔翁”的绰号。
看破红尘的渔翁——杨慎
心灰意冷的渔翁——马致远
被逼无奈的渔翁——陆游
寄情山水的渔翁——王维
远离尘嚣的渔翁——杜牧
超凡脱俗的渔翁——岑参
故作悠闲的渔翁——白居易
隐逸闲适的渔翁——张志和
逍遥自在的渔翁——罗隐
等待时机的渔翁——孟浩然
孤寂忧愤的渔翁——柳宗元
1.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西北)人。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慨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代表作品有《夏日绝句》《醉花阴》《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声声慢·寻寻觅觅》等。
2.张志和简介
张志和(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子同,初名龟龄,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年十六游太学,举明经。肃宗时待诏翰林,贬南浦尉。后隐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徒。与颜真卿等为友。善歌词,能书画、击鼓、吹笛。作品多写隐居时的闲散生活。有《玄真子》。代表作品有《渔歌子》等。
3.西塞山简介
西塞山,一说在浙江湖州西南部的弁南乡樊漾湖村。此据《大清一统志》所载:“西塞山,在乌程县西南25里,有桃花坞,下有凡常湖(即樊漾湖)。”如今山前西苕溪依旧,但樊漾湖已不复存在。另一说在湖州南郊风景区南端,下菰城遗址附近。
^1
知识点详解
^2
①这两句写词人郊游尽兴的状态。先以“常记”总领全词,导入回忆,引出事件、时间、地点,再写状态。
^3
②这两句描写晚归迷路的情景。“兴尽”上接“沉醉”,因为郊游尽兴,不知不觉沉醉了,乘小舟而回,迷迷糊糊进入了荷花深处。
^4
③这两句顺接迷途,写误入荷花深处的小舟,惊起了夜宿荷塘里的水鸟。
^5
^6
④这两句写景:远山青翠,碧波荡漾,白鹭飞翔,鱼儿戏水,桃花盛开,灿若红霞,多么秀丽缤纷的画面哪!这两句点明了地点、季节、景物,极为生动有趣。
^7
⑤作者描绘渔翁的外形采用简笔勾勒,抓住最具特征的装束,即戴笠披蓑,同时“青、绿”相映,色泽清新,如此人物置于美丽景色之中,互相烘托、映衬,和谐得体,使画面更添蓬勃生气。
^8
⑥在斜风细雨之中,渔翁在船头垂钓,兴致盎然,自是不愿意归去了。这一句情景兼备,富有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