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最大的麦穗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6最大的麦穗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21 22:24:2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联系课文语言环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错失良机的道理。
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错失良机的道理。2.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最大的麦穗
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①这句话交代了什么 ] [2] 那正是收获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 [3] 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②“只许进不许退”包含着什么意思 ]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苏格拉底要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
段导读:这是一个承接上文、引出下文的过渡段。
[4]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③这句话体现了弟子们的什么特点 ]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 [5] [④这句话表现了弟子们怎样的性格 ]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 [6] 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⑤这句话反映了弟子们怎样的心理 ]
段导读:写弟子们进入麦地摘麦穗的情形。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段导读:这是一个过渡段,写弟子们挑拣了那么久,应该有结果了。 [7]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⑥这句话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洪钟一般的声音”应如何理解 ]“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为他们惋惜。[⑦这句话表现了什么 ]
段导读:这段话写苏格拉底通知弟子们已经到头了,弟子们如梦初醒,然而两手空空。
[8]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⑧苏格拉底的话有什么含义 ]
段导读:写苏格拉底训导弟子们。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育。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 [9] 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⑨“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分别指什么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事要把握时机、抓住机遇的道理。
1.查字典,用自己掌握的方法自学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语句的幻灯片。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文题目
1.板书课文题目。
2.启发谈话。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麦地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听到这儿,你们最想知道什么 (学生们是怎样做的 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 )
那么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找寻答案吧!
二 自由轻声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和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 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2.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惋惜:同情别人的不幸,对某些不如意的事感到遗憾。
错失良机:错过了良好的机会。
四 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讲了什么。组成四人小组边读边议。
2.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苏格拉底要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育。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3.指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随文指导书写易错字。
五 精读课文
1.老师导入:古希腊有一位哲学家,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收获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读出麦穗的“沉甸甸”,每一穗都是颗粒饱满的。)这时正是麦子成熟的季节,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地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哇!这不,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
2.学习苏格拉底的话,出示幻灯片。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因为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所以学生们在读的时候要读出苏格拉底“严肃、不容置疑”的语气。
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是学生们没有回头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
3.过渡:苏格拉底提出要求后,弟子们纷纷走进了麦地,去摘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摘到最大的麦穗了吗 结果怎样 你从哪儿知道的 (学生读原文)
4.出示幻灯片。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为他们惋惜。
句中哪些词让你感受最深 (“洪钟一般的声音”为弟子们敲响警钟。“两手空空”指寻找半天,一无所有,很颓丧的样子。)
5.轻声读课文,你体会到弟子们当时的心情了吗 他们可能会说什么
学生甲:“真倒霉,其实我早该摘那个麦穗的!”
学生乙:“唉,不应该太贪心,其实我第一眼见到的是最大的。”
学生丙:“老师给的时间太短了,否则最大的麦穗肯定会被我拿到。”
学生丁:“最大的麦穗 我的眼睛都看花了,觉得哪个都很大,哪个又都不够大。”
  16 最大的麦穗
苏格拉底教育弟子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要留有多处用来聆听学生的不同思想。
教师可以请多位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或和蔼或严肃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听了摘麦穗要求后的想法。有的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认为简单,而有的学生则会抱怨太难。实则,在这一环节,学生的思想动态与独特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已经袒露在教师的面前。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弟子们摘到最大的麦穗了吗 为什么呀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与困惑,用心地自学课文,或朗读,或圈摘,或讨论相关章节,逐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比一比,再组词。
     
    
     
2.写出近义词。
惋惜—(遗憾)  准确—(精确)
如同—(好像)  定夺—(决定)
即使—(即便)  带领—(率领)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饱满)的麦穗   (巨大)的利益
(收获)的季节   (美妙)的声音
(艰难)地行走   (仔细)地挑拣
(静静)地等待   (准确)地判断
4.根据要求调换词序。
(1)这句话完全没有错。(改变句子意思)
这句话没有完全错。
(2)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不改变句子意思)
你们刚刚摘下的就是最大的一穗。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重点语句的幻灯片。
一 谈话入题,自然过渡
古希腊堪称西方文明的发源地,那里曾诞生过许多世界级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便是其中一位。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进行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触摸他的智慧,去感悟他的哲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最大的麦穗》。(板书课文题目)
二 继续学习第二部分
1.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到底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 让我们读一读课文第2~4自然段。
要求:画出有关“弟子们摘麦穗时的表现”的语句,怎么做的用“”,怎么想的用“  ”画出。你从中体会出了什么
2.投影出示,小组讨论。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适时点拨。)
(1)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眼光不够开阔,这样是找不到最大的麦穗的。(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埋头、低着头”。)
(2)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摘了几穗……随手扔掉了”。)
4.学习第5、6自然段。
过渡: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
(1)投影出示: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为他们惋惜。
①指名读。
②理解“两手空空、如梦初醒”。(两手空空:寻找半天,一无所有,很颓丧。如梦初醒:像做了一场梦突然醒悟过来一样。)
③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 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怎样 (为什么会两手空空 应结合弟子们摘麦穗过程中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体会。如:“摇了摇头、随手扔掉、总以为机会还很多”等。从哪里可以看出弟子们的心情呢 从“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为他们惋惜”体会到他们很懊悔。实际上小麦不会惋惜,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所以觉得小麦也在为他们惋惜。)
④指导朗读这一句话,进一步体会含义。
(2)投影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①指名读。
②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 为什么
(不是。“有一穗是最大的”是指真正最大的麦穗,但不一定能碰见,即使碰见了,也不一定就知道它是最大的。“最大的一穗”是指弟子们摘到手中,后来又扔掉的。)
③老师小结:是啊,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得,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同学们听到这儿有什么感受 (最大的一穗是我们的追求,而眼前的一穗才是我们要紧紧抓住的机遇。)
④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这件事吗 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是怎样的语气 读一读,体会一下:苏格拉底会是怎样地“说” (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地说)
⑤读到这儿,谁能用上“虽然……但是……”“即使……也……”说说当时弟子们的感受
学生甲: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但是从老师的话中弟子们一定受到了教育。
学生乙:在人生路上,即使错失了良机,我们也不应叹息。
学生丙:虽然麦地里有一穗是最大的,但是弟子们未必能碰见它。
学生丁:即使苏格拉底教训弟子们严格了一些,也是为了他们的成长。
⑥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这段话。
5.指导朗读第二部分。
三 学习第三部分
过渡:
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弟子们,含蓄地告诉他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良苦用心弟子们领悟了吗 (指名读第三部分)
投影出示: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你最喜欢哪句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读出了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先自己读,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讨论。
(1)第一句: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①“人的一生”与“在麦地中行走”有什么相似之处 (只许进不许退。也在追求着某样东西,好比寻找最大的麦穗。)
②“最大的一穗”指什么 (“最大的一穗”是指人在人生道路上寻找的最大的机遇。)
(2)第二句: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①这里说到了哪两种人不同的生活态度 (懂得抓住机遇的人,好高骛远的人。)
②“麦穗”为什么加引号 “颗粒饱满的麦穗”指什么 (这里的麦穗并不是真正的麦穗,而是指现实中好的机遇。)
(3)第三句: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联系第6自然段体会,你发现了什么 (“眼前的一穗”就是“刚刚摘下的一穗”,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拿在手中。“最大的一穗”,指远大的目标,我们应该追求。“眼前的一穗”或者说“刚刚摘下的一穗”
指摆在眼前的机遇或任务,对每个人来说是不同的。“实实在在地拿在手中”就是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才不会错失良机。)
(4)老师小结:人的一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当遇到机遇时就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这次机会,如果东张西望,就会错失良机。
3.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的理解。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老师举例:我的追求是成为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会有新的挑战。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
(可以谈谈听说过的其他人和事。除了反面事例,还应谈谈正面事例。)
4.老师小结:我们应该有远大的目标,但更要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这样,一穗一穗积累起来,就会得到一堆闪光的金子,就获得了最大的成功。
5.最后,送给大家一些这样的名言警句。
投影出示:
  (1)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
(2)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它的人。
(3)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
(4)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
  16 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麦穗(远大的目标或追求)
眼前的一穗(眼前的机遇)
(要抓住机遇)
  这篇课文,教师教学内容的重点就是要紧紧抓住苏格拉底的三段话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
第一段话,要引导学生读懂人生的道路也是只许进不许退。第二段话,看似简单,仅仅一句话,是苏格拉底对弟子们的一声断喝,却是苏格拉底在对弟子的行为敲醒警钟,让学生明白两手空空的弟子们的机会已经错过,而自己却一无所得。讲解第三段话时,让学生读懂苏格拉底是在用麦地比喻人生,用麦穗比喻人生中的机遇,引导学生句句剖析,使学生明白人生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有时我们难以发现,难以把握。因此,抓住时机,拿在手中,抓住的才是机遇,抓不住的,再大的机遇也不是机遇。
学完这篇课文,学生都很有感触。他们也希望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找到自己“最大的麦穗”。下面有一些格言可以用来鼓励和鞭策他们:
“机遇在自己的手中,要及时利用它,不然会一事无成,变成千古之恨。”
“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就看你怎样去把握。”
“把握机会,好好利用,一旦错过,永远也找不回来。”
“抓住当前的一分一秒,就相当于抓住了机会。”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一位大学者。课文讲的是他让弟子们摘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应该追求远大的理想,但当遇到机遇时就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的道理。
2.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1)弟子们去摘麦穗时(不是)甩了这穗,(就是)扔了那穗。
(2)(即使)碰到了最大的麦穗,学生们(也)未必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3)弟子们(之所以)随手扔掉摘到的麦穗,(是因为)他们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3.数字猜成语。
12345609(七零八落) 1256789(丢三落四)
1+2+3(接二连三)
333 555(三五成群)
3.5(不三不四)
5 10(一五一十)
9寸+1寸=1尺(得寸进尺)
1.苏格拉底简介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腊哲学家。生于雅典。相传父为雕刻匠,母为助产婆。经常在公共场所同人谈论各种问题特别是伦理问题。在欧洲哲学史上最早提出唯心主义的目的论,认为一切都是神所创造与安排,体现神的智慧与目的。在逻辑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苏格拉底提出归纳论证和普遍定义。这两者都与科学的出发点相关。本人并无著作传世,其言行大抵见于其弟子柏拉图的一些对话著作和色诺芬的《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中。
2.苏格拉底的名言
逆境是人类获得知识的最高学府,难题是人们取得智慧之门的钥匙。
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人可以犯错,但是不可犯同一个错。
3.备选教学过程
全课以读为主线,通过尝试读(感知文本)、思考读(感悟文本)、展示读(内化文本)、探究读(赏析文本)、无声读(超越文本),开拓出了阅读教学的新天地。这节课既保证了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空间,又有效地锻炼了他们在课堂上唤醒自我、张扬自我、超越自我的本领;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豪感,又真正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1)尝试读,感知文本
师:我相信,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正确、流畅。愿意试一试吗
生:愿意。(生放声读课文)
赏析:心理学认为,儿童有与生俱来的尝试的需要和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和被别人欣赏的需要。对于小学生而言,尝试既需要勇气,又可以激发学生乐于实践、勇于实践的热情。老师在教学时,一方面潜意识地引领学生读书,提出了明确的读书要求;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力求感知文本,为语文能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思考读,感悟文本
师: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是对的。再读课文,把不懂的问题画出来。(生边读边思考)
师:读得很投入,有问题的请自由发问。
生:我想知道苏格拉底要求学生们“……只许进不许退……”的深层含义。
师:问得好,读书就应该仔仔细细的。
生:读了第7自然段,我想问这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师:有质量,好样的。
师:还有吗
…………
师:让我们再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课文,也许你们自己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生边读边讨论,师参与其过程,师生共同交流。)
赏析:老师注重让学生参与阅读实践,引导他们从读中质疑,读中释疑。既为学生创造了阅读实践的环境和空间,又很好地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训练了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
(3)展示读,内化文本
师:老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自己吗 (生朗读第1、2自然段。)
师:你读得正确、流利,但你还可以发挥得更好。如果你就是苏格拉底,怎么样才能让弟子们既听清又记住你的话 大家一起来练一练,准备挑战这位同学。
(同学们练得有声有色。一生主动站起来朗读课文的第3~5自然段,读得非常响亮、厚重。)
师:请你们转过脸来,让我们再次聆听他朗读的声音,欣赏他朗读的表情,分享他朗读的愉悦!(生热烈鼓掌)
师:苏格拉底看到弟子们两手空空,一无所获地走到麦地的尽头,他是怎样开导弟子的呢 谁来读读课文第6自然段。(一位女同学柔声细语地读起来)
师:你读书的声音如春雨,润心细无声。看样子,你是温柔派的苏格拉底。
师:课文还剩最后一个自然段,愿意朗读的请站起来!
(生争先恐后地站起来,顿时书声琅琅。)
赏析:实践证明,只要为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学生就能在这个舞台上主动发现、积极探究和自由创造。这也是本节课的特色之一,老师既充分诠释了新课标关于阅读实践的主导思想,又使学生在阅读的全过程中,生成了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4)探究读,赏析文本
师:同学们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有的同学还能做到声情并茂,真是好样的!接下去,如果你们能够潜心地读读课文,与大师苏格拉底对话,那么,就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书边圈画,边交流边讨论,师参与其中。)
生①:苏格拉底要求弟子去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表面上是提出一种要求,实际上是告诉弟子们,时间不能倒流,生命不会重复!有句话说得好:“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人生的路上,我们要把握住每一次机会,不要错失良机。
生②:苏格拉底想告诉弟子们在生活中有很多机会,无限的等待只会错失一次次良机。正如高尔基所说的:“生活好比打仗。”
生③:苏格拉底是一位好老师。他上课的地点在麦田,不在教室,他上课不用课本而是麦穗,他不是直接告诉弟子们一个道理,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实践,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
生④:我们要善于捕捉机遇,如果不能抓住今天,就不能拥有明天的辉煌!
生⑤:“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让我懂得,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也要注重现实。
赏析:“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在组织同学们研读文本时,没有支离破碎的分析,没有喋喋不休的串讲,更没有“独具匠心”的指导;有的只是送给孩子一声肯定,带给孩子一片掌声,献给孩子一张笑脸。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对文本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使他们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从学生的个性化发言中,也可以证实这一点。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的体验、感受是多元的,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力的!它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它是一支创造的火把,它是一口“新活”的源泉。
(5)无声读,超越文本
师:有声地读书是一种交流,无声地读书是一种思考。最后请同学们默默地读课文,来质疑这位哲学大师,向苏格拉底挑战。(生默默地读课文)
生①:我觉得自己探究更为重要,而苏格拉底却将结论告诉弟子们。美中不足!
生②:我认为苏格拉底的教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课文中他的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从“随手扔掉”可见他的弟子不够爱惜粮食,从而也可以说明苏格拉底的教育有疏漏之处。
生③:我认为文中苏格拉底的第一句话是自相矛盾的。“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所谓“最大的麦穗”,一定是有比较而产生的,“只许进不许退”就导致弟子们没有办法进行全方位的比较,那么,这个“最大的麦穗”是没有办法找到的。所以这种提法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
师: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了《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的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流连忘返。不知不觉,我们变了,变得更加聪慧,更加自信。
赏析:孩子们勇敢地去直视2500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对他提出质疑,甚至是批判,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超越。读,此时无声胜有声;思,浮想联翩,奇特丰富;说,大胆而细腻,言真而意切。基于此,孩子们的思路宽了,思维活了,思想跳跃了。这样,想象的翅膀也就插了起来,新鲜、奇妙的言语也就流淌出来了,创新的精神也就凸现出来了。
^1
知识点详解

^2
  ①这句话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3
  ②“只许进不许退”指没有再退回来重选一次的机会。
^4
  ③从这句话可见弟子们的眼界不够开阔,视野狭小,所见有限。
^5
  ④从这句话中可以知道弟子们在挑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
^6
  ⑤弟子们总是把希望寄托在未来,把应完成的目标往后拖,而不能立足眼前。
^7
  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洪钟一般的声音”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弟子们过于投入,苏格拉底的声音突然响起,他们便觉得特别响亮;二是苏格拉底的声音确实响亮,而这特别响亮的声音中,或多或少地含有对弟子们的不满。⑦这句话借小麦的“神态”来表现对弟子们的惋惜之情。
^8
  ⑧这句话是说这块麦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是未必能碰到,即使碰到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归根结底还是要抓住“现在”,“刚刚摘下的”麦穗正是立足眼前的成果。
^9
  ⑨“眼前的一穗”指摆在眼前的机遇或任务。“实实在在”就是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才不会错失良机。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当机遇到来时就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如果东张西望,就会错失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