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联系课文语言环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及文中一些引号的用法。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山谷中的谜底
加拿大的魁北克省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①这句话点明了什么 ] [2] 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
段导读:这段话写出山谷中引人注意的现象:这条南北走向的山谷,西坡长满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
这一奇异的景观始终是个谜, [3] [②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谁也不知道谜底是什么。
段导读:这段话写这一奇异景观始终是个谜,谜底是什么,谁也不知道。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加拿大魁北克山谷奇异的自然景观是个长期没有解开的谜。
1983年的冬天,大雪纷飞,有两个旅行者来到了这个山谷。 [4] [③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他们支起帐篷,望着漫天飞舞的大雪,突然惊奇地发现,由于特殊的风向,山谷东坡的雪总比西坡的雪来得大。不一会儿,满坡的雪松上就积了厚厚的一层雪。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 [5] 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④这句话写出了什么 ]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⑤这句话突出了什么 ] [6] 谜底终于被揭开了: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 [7] 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两个旅行者通过仔细观察揭开了这个谜底。
帐篷中的旅行者为自己的这一发现感到高兴。一位说:“我敢肯定,东坡也曾长过杂树,只是由于不会弯曲才被大雪摧毁了。”
段导读:这段话是写一个旅行者就事论事,简单地解释了这一奇异景观。
过了一会儿,另一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说:“我得到了一个启示——对于外界的压力, [8] 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⑥应怎样理解这句话 ]
段导读:这段话是另一个旅行者的推断: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也可以以曲求伸,获取反弹的机会。
[9] 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⑦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
段导读:写旅行者对这一奇异景观的联想,揭开了人生哲理。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了两个旅行者的对话,点明中心。
1.学会自主学习,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又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课文内容的有关资料,如山谷雪松图。课文朗读录音带、朗读配乐。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文题目
1.板书课文题目,分别读:山谷中的谜底。(读出不同的感受,渗透情感和朗读的训练。)
2.读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这是哪个山谷 谜是什么 谜底是什么 怎样揭开的 )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出示初读要求,学生按要求自学、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达到正确、流利的程度。
(2)思考刚才提的问题。(这是哪个山谷 谜是什么 谜底是什么 怎样揭开的 )
2.巡视学习情况,相机解决问题。(指导同学交流预习情况)
三 检查初读情况——组织交流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正音,记忆。
2.指名逐节朗读,老师指导读好长句,纠正字音。
3.组织交流词语理解。
重点交流“抗争、反弹、完好无损、加拿大、魁北克”等词语,着重学习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或查词典理解词语的方法。
抗争:抵抗,斗争。
反弹:本文指雪松承受的压力减轻的时候向原来的方向弹回。
完好无损:保存很好,没有任何损害。
四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1.默读,根据要求给课文分成若干部分。提示问题: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山谷中的谜 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旅行者揭开了谜底 看看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写了什么。
2.组织交流,讨论。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一条山谷奇异的自然景观是个长期没有解开的谜。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两个旅行者通过仔细观察揭开了这个谜底。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了两个旅行者的对话,揭开了由此而引出的人生哲理。
在这一环节中,应该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读后讨论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反复朗读,做到读中知大意、理脉络,读中查字典、剖形探义。
五 组织质疑:课文中还有哪些不懂的内容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所以,应让学生继续提出不懂的地方。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帮助确定下节课的学习目标。
六 指导描红
1.出示生字,复习认读。
2.指导描红、临摹,交流难写易错的字。
3.组织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17 山谷中的谜底
谜谜底
1.鼓励学生自己读题、审题,围绕课文题目质疑。如:是什么山谷 山谷中有什么谜 谜底是什么 让学生独立初读,捕捉课文主要信息,把握课文整体内容,同时画出不懂的地方。
2.围绕课文主要内容和学生事先设置的问题讨论。如:魁北克山谷在哪里 那里有个什么谜 是谁揭开了谜底 你读懂这个谜底了没有 两个旅行者说的话你能读懂吗 老师相机与学生讨论,解决疑难。
3.老师梳理学生的问题,提出下一步的学习目标:读懂谜底,读懂两个旅行者说的话——谜底给人的启示。
1.比一比,再组词。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大雪(纷)(飞) (漫)(天)飞舞
苍翠(挺)(拔) 完好(无)(损)
(生)(机)勃勃 恍然(大)(悟)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
的机会。
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4.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加拿大的魁北克省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
这一奇异的景观始终是个谜,谁也不知道谜底是什么。
(1)景观的“观”意思是(B)。
A.看 B.看到的景象
(2)缩句。
①加拿大的魁北克省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
魁北克省有山谷。
②这一奇异的景观始终是个谜。
景观是谜。
(3)这个谜是什么 在文中用“ ”画出。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体会重点句的意思进一步理解全文。
3.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
有关课文中重点句子的幻灯片。
一 课前谈话,引出话题
1.板书“谜”字。让学生猜谜语:“五个兄弟,住在一起,名字不同,高矮不齐。”(手指)
2.简介谜语的组成:一般由谜面和谜底两部分构成。
3.老师:这节课,咱们还要猜一个谜,是一个“山谷中的谜”,有信心吗 (板书:山谷中的谜底)
(学生进行猜谜语比赛,老师适时点出“谜面”和“谜底”。)
二 激情导入,引起兴趣
1.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美丽的大自然总令人神往!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我们总是无比喜悦!的确,大自然除了供人们欣赏之外,还会通过自身的某种现象给人以启迪,而关键在于你是否善于领悟!
2.今天,就让我们用自己敏锐的双眼、智慧的大脑到加拿大的魁北克去感受、去领悟——山谷中的谜底。(齐读题目)
3.读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三 初读引思,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对自己喜欢的段落也多读几遍。
2.读书交流: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说说为什么喜欢。(让学生作出适当的评价)
3.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四 再读课文,学习第1~3自然段
1.如果你来到魁北克省,面对这一奇异的景观(西坡长满各种树木,东坡只有雪松)你会怎样想 那你能把你的疑问放到课文中,传达给大家吗 (指名读)
2.这一奇异的景观始终是个谜,谁也不知道谜底是什么。1983年的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两个旅行者来到了这里。谜底终于揭开了,我想每个人都会很兴奋、很激动,让我们带着兴奋的心情把谜底告诉给大家。
3.出示投影:
东坡雪大……也都存活了下来。
(1)齐读这句话。
(2)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①特殊的风向,东坡雪大,西坡雪小。(外部原因)②雪松的特性决定。(自身原因)
(3)有什么疑问 (“这个本领”指什么本领 )默读第3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来回答。(学生读,出示幻灯片。)
4.出示投影:
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1)自由读,说说你在读的时候都注意了哪些词语。(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弹性、弯曲、反弹、依旧。)
(2)哪位同学愿意借助实物把这部分内容讲解给大家听一听
(3)小结:刚才的演示物如果换成硬木头行不行 (不行,那样就会折断,无法生存。)
5.出示投影:
就这样,反复地积……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1)自由读,找出这段话中的动词。(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积、弯、落、弹。)
(2)看多媒体课件,体会四个“反复”。
雪铺天盖地,漫天飞舞,狂风怒吼着,扑向雪松,山谷中不时传来树枝被风雪折断的咔嚓声。雪越下越大,树上的雪越积越多,沉甸甸的,枝丫嘎嘎作响,似乎马上就要被折断。雪松一点点向下弯曲,积雪纷纷滑落,雪松抖抖枝丫,迅速反弹起来,还是那么苍翠挺拔……
(3)当你看到这一切的时候,你再来读读。(相机指导)
(4)读到这儿,你觉得雪松的弯曲是一种怎样的弯曲 (不屈不挠,充满智慧,以退为进。)
(5)小结延伸。
面对狂风的肆虐、暴雪的重压,雪松弯曲着,反弹着,充满智慧,不屈不挠地抗争着,挺立着,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起一句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读懂了这段文字,你觉得挺立在我们眼前的仅仅是雪松吗 透过雪松,你看到的还有什么
(6)交流。(预设:A.一种精神 B.一种人生态度 C.一个生活哲理 D.一种人——忍辱负重、不屈不挠的人)
6.小结过渡。
是啊,雪松一次次地承受着压力,又一次次地化解着这种压力,从而顽强地存活了下来,成了山谷中的一道奇异的景观。如今,谜底终于揭开了。让我们把这个谜底再次告诉大家。(齐读出示的语句)
7.此时,你怎样看文中的雪松 (坚强的意志、顽强的生命力、懂得变通等。)
8.面对这一谜底的揭开,你想到了什么 (让学生围绕雪松、各种杂树、旅行者谈自己的看法)
五 深究课文,学习第4~6自然段。
1.两位旅行者也想了很多,闭上眼,让我们细细聆听!(老师配乐范读第4~6自然段。)
2.听了这两位旅行者的感悟,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3.让我们也像旅行者一样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再读课文第4~6自然段,四人一小组抓住重要的词句谈谈感受。
(1)小组讨论。
(2)第一次交流。
(3)相机出示投影:
“对于外界的压力……以求反弹的机会。”
①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位旅行者总结了一个启示。你又有什么收获 你喜欢雪松对待压力的做法,还是其他树对待压力的做法 展开讨论,用古今中外的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
②老师小结:面对压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和能屈能伸、忍辱负重本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为我们多提供了一种途径和方法。
(4)出示投影:
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①自由朗读这句话。
②你能通过一个故事、一句名言俗语,或者一个成语来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小组第二次讨论,集体交流。(提示:卧薪尝胆。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小不忍则乱大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③古往今来,从自然界到人类,这样的例子还真不少!通过刚才的讨论,你们都明白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引说,出示幻灯片。)
麦苗面对严冬停止生长不是(畏惧严寒),而是(为了来年更好地生长)。
狗熊躲进树洞不是(胆小怕死),而是(养精蓄锐)。
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不是(贪生怕死),而是(为了明日的反戈一击)。
体育课跳远,先把腿弯曲一下,不是(懦弱),而是(为了跳得更远)。
平日里同学们的谦让不是(软弱好欺),而是(懂得关爱别人)。
六 总结课文,拓展练习
1.老师总结:的确,在大自然中,无论是什么动物、植物,无论是谁,面对困难和压力,首先要敢于面对,要和它作斗争;但是,如果困难太大,也要学会忍让,因为暂时的弯曲、忍让能更好地保存自己,积蓄力量,等待机会,以求更好地发展。记住:退一步,海阔天空!
2.推荐阅读:《十万个为什么》《自然现象之谜》。
3.兴趣作业:观察一个奇特的自然现象,并找出原因,说说得到什么启示,并把它写下来。
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地想,自由地说,尽情地读,任意地论,从而不断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和发展。
17 山谷中的谜底
奇异
1.教学本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辩驳”的形式进行小组合作讨论:雪松是懦夫吗 从而引出雪松有什么特殊的本领。“雪松有什么特殊本领 ”这是一个关键问题,要求学生在合作讨论时紧扣第3自然段,圈出关键词句,各自谈谈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老师要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雪松是如何运用弯曲反弹的本领达到生存的目的的。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始终……”这一段话,突出“反复”一词,注意“积、弯、落、弹”这一系列连贯的动作,想象暴风雨之大、之狂,雪松承受的压力之大,感悟雪松与风雪抗争的过程与艰辛,领悟雪松是智者、胜利者,只有智者,才是真正的强者。
2.指导精读,理解给人启示的第5自然段。老师应先引导学生充分地读,边读边思,结合自己的经验,得出自己的理解。然后分小组组织讨论交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说出他们各自真实、独特的感受与认识。
3.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已有知识,说说像雪松一样以退为进的事例或语句。事例如:韩信甘受胯下之辱,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等。句子如:“大丈夫能屈能伸。”“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1.成语填空。
(心)服(口)服 (就)事(论)事
(以)讹(传)讹 (以)牙(还)牙
(倚)老(卖)老 (将)计(就)计
神(乎)(其)神 精(益)(求)精
痛(定)(思)痛 日(复)(一)日
微(乎)(其)微 仁(者)(见)仁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大
海
涨
潮
我去青岛的第三天,爸爸带着我去海边看涨潮。
三点多钟以前,大海还是那样温文尔雅。我站在礁石上,凉滋滋的海水轻轻地抚摩着我的脚面。洁白的浪花追逐着人们的脚印,发出“哗啦,哗啦”的笑声。海风是那样凉爽,像一只只小鱼似的滑过我的腿间。三点多钟,海风一下子变得凶猛起来。不一会儿,我所站的礁石和岸滩被蔚蓝的海水隔开了,我知道开始涨潮了。
果然,过了一会儿,海浪从海平线上滚滚而来。它们打在礁石上,浪花碎玉似的乱溅起来。那溅起的水花,远远望去像白梅,微雨似的纷落在海水里。浪花一浪接着一浪,一浪高过一浪。它们好像在赛跑,一个浪头冲过礁石奔向沙滩,另一个浪头又紧跟着冲了过来。它们好像在和礁石搏斗,疯狂地发起猛攻,猛烈地拍打着礁石。礁石满不在乎,傲慢地站在那里。海浪又像在跳高,它们一个接一个地蹦向大堤,可怎么也蹦不上去。突然,一个巨浪奔腾着蹦向大堤,可这次又失败了。海浪只好认输。
啊!大自然,你是一个多么伟大的艺术家呀!你把地球描绘得多么威武、雄壮!
(1)照样子,写词语。
凉滋滋 笑呵呵 凉丝丝 热乎乎
(2)结合短文内容解释词语。
温文尔雅:指大海很平静。
满不在乎:指礁石完全不把浪头放在心上。
奔腾:指巨浪的速度很快,波涛汹涌。
(3)用“ ”画出描写三点钟以前大海的特点的语句,用“”画出描写涨潮时大海的特点的语句,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这些语句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其更显生动、形象。
(4)文中最后一自然段你是怎样理解的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1.作者简介
刘燕敏,1964年出生于江苏丰县。她的《山谷中的谜底》,被收入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12册教材;《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远》入选中国普通话教学教材。
2.加拿大简介
加拿大位于北美洲北部。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西北部邻美国阿拉斯加州,南界美国本土,北滨北冰洋。加拿大首都是渥太华,加拿大的最大城市是多伦多。
加拿大湖泊众多。如果在夏天飞过曼尼托巴或北安大略,你将看到水面多于陆地,大大小小的湖泊不计其数。据估测,加拿大拥有全世界七分之一的淡水量。除了与美国相连的五大湖,加拿大还有众多的河流。加拿大是一个雨雪量都非常丰富的国家,林木和农作物都能得到充分的水量,因而生长得茂密繁盛,而变化多端、光彩夺目的雪峰景色,更是举世闻名。
加拿大是西方七大工业国家之一,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较发达,资源工业、初级制造业和农业也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加拿大以贸易立国,对外资、外贸依赖很大,经济上受美国影响较深。
^1
知识点详解
^2
①这句话点明了山谷的地理位置和走向。
^3
②这句话表现了众多旅行者对这一“奇异的景观”的浓厚兴趣,也是本文的写作意图。
^4
③点明时间,描写天气,推出主要人物——两个旅行者。
^5
④这句话描写了雪松在大雪中的变化过程,也表明雪松保持苍翠挺拔身姿的原因。
^6
⑤这句话突出了雪松顽强的生命力。
^7
^8
⑥这句话是另一个旅行者从揭开的谜底中获得的启示。他对于“外界的压力”作出了两种对应之策:一是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二是适当让步,以雪松为例,先弯曲一下,以求反弹的机会。
^9
⑦这句话是说暂时“弯曲”只是为了保存自己,同时求得将来的更好发展,如果机械教条地与外界的强大压力一味硬抗,不会灵活采用暂时的“弯曲”策略,那就只会造成无谓的毁灭,更谈不上将来的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