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态,了解人物特点的学习方法。3.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刘备尊重人才、礼贤下士的品质。
重点难点
1.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2.学习刘备尊重人才、礼贤下士的品质。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三
顾
茅
庐
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 [2] 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①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刘备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见着,交代了第三次前往隆中的背景。
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 [3] 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②张飞的话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③这句话表现了刘备怎样的品质 ] [4] 张飞答应不再无礼,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
段导读:张飞打算把诸葛亮捆来,受到刘备的斥责,张飞答应不再无礼后,三人第三次前往隆中。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5] [④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chán)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6] [⑤文中加点的词语体现出刘备怎样的品质 ]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⑥“快步走”表现了刘备怎样的心情 ]
段导读:刘备第三次来到隆中,经过耐心地等待之后,终于见到了诸葛亮。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段导读:刘备听了诸葛亮对形势的分析后茅塞顿开。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tà)睡觉, [7] 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⑦这个比喻句说明了什么 ]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诸葛亮出山后受到刘备的敬重。
1.初读课文,大体了解文章内容。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课文资料,生字、新词卡片。
一 课外知识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四大古典名著吗 谁来说一说
(《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出自其中的哪部名著
(《三国演义》。)
2.揭示课文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八课《三顾茅庐》。本课由《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改写。(板书课文题目。)
二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
(1)按课后生字表把生字读两遍,读准字音。
(2)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用自己掌握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记忆字形,理解词语。
2.学生自学。
3.交流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练读。
三顾ɡù
茅máo庐 诸zhū
葛ɡě亮 秀丽宜yí人 恭ɡōnɡ恭敬敬 半晌shǎnɡ 草堂tánɡ 讨论lùn
(2)记忆字形。
①按不同结构分类。
左右结构:顾 诸 晌 讨
上下结构:茅 葛 宜 堂 恭
②旧字加一部分组成新字。
矛茅 者诸 且宜 页顾
③旧字换一部分组成新字。
响晌 喝葛
(3)指导书写。
茅:注意下部的笔顺
“”。中间的“乛”比较长,“亅”稍弯。
恭:撇、捺要写舒展,最后两点位置齐平。
(4)积累词语。
宜(相宜)(适宜)(宜人) 恭(恭候)(恭贺)(洗耳恭听)
茅(茅屋)(茅草)(茅塞顿开)
(5)理解词语。
三顾茅庐:比喻诚心诚意再三拜访。
山冈:低矮的小山。
宜人:适合人的心意。
恭敬:对尊长或宾客严肃有礼貌。
讨论:对所提出的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
蜿蜒起伏:(山脉、道路)弯弯曲曲地延伸。
茅塞顿开:形容忽然理解、领会。
三 细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了课文,谁能说说题目中的“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
(“顾”是拜访的意思,“茅庐”是草屋。“三顾茅庐”就是三次去草屋拜访。)
说到这儿,你对课文题目产生了哪些疑问
学生甲:是谁拜访谁的草屋
学生乙:为什么要拜访这个人
学生丙:为什么拜访三次
2.同学们问得特别好,我们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试着找一找答案。
3.交流讨论,了解大意。
出示填空:课文记叙了( )三顾茅庐,( )请( )的故事。
请同学们依据自己对课文的了解完成填空。
(刘备 诚心诚意 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大业)
四 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有兴趣的同学阅读相关资料。
三
顾 茅
庐
教学开始,应让学生去阅读,要重点解决对词语的理解。比如“三顾茅庐”,首先,很多学生不清楚什么是“茅庐”,毕竟现在的孩子很少见过这些主要依靠茅草建成的房子;还有“顾”字的理解,只有通过认真阅读首段文字,才能从中发现,这里的意思是“拜访”。像这样必须通过仔细阅读才可以解决的词语还有很多,还有一些词语则必须通过查阅资料去解决。
1.看拼音,写词语。
sān
gù
máo
lú(三顾茅庐) zhū
gě
liàng(诸葛亮) kǔn
lái(捆来)
shān
gāng(山冈) xiù
lì
yí
rén(秀丽宜人) gōng
jìng(恭敬)
máo
sè
dùn
kāi(茅塞顿开)
2.比一比,再组词。
3.给下面的字加一部分组成新字,再组词。
者 曷
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不知疲倦的人
陈景润叔叔是孜孜不倦地学习和工作,绝不轻易放过一分一秒的人。‖
当黎明到来之前,大地还是一片寂静的时候,陈叔叔住的小屋里已响起朗读外语的声音;当曙光初照时,他床头已堆起了许多数学演算手稿;上班铃声还未响起,他已来到图书馆门口等待开门。
陈叔叔每天一进入图书馆,就沉浸在书海之中,忘掉自己,忘掉一切。
有一次,已是中午,图书馆里静悄悄的,下班时间早已过了,管理人员大声问馆里是否有人,没人回答,管理员锁好门去吃午饭了。又过了一段时间,陈叔叔觉得该回去吃饭了,但他走到门口发现门锁着,就毫不在意地笑了笑,重新走回书库去看书。
每当夜幕降临之时,陈叔叔在台灯下,不是写论文就是研究法文、德文的数学书籍,常常到深夜,他才踏着清亮的月光走向宿舍。‖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陈叔叔就是这样紧追着时间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向着科学的高峰迈进。
(1)理解下列词语,并学会运用。
孜孜不倦:勤恳工作和学习,一点儿也不觉得疲倦。
夜幕降临:天刚黑的时候。
(2)第2~5自然段是按时间顺序记叙陈景润叔叔从早晨到深夜抓紧时间刻苦读书的事。表示顺序的词语是黎明到来之前已是中午夜幕降临之时。
(3)文中已用“‖”把短文分成三段,请概括各段段意。
第一段:陈景润叔叔是个珍惜时间、孜孜不倦的人。
第二段:他一早起来读书,白天在图书馆里学习竟忘了一切,到深夜还在读书。
第三段:陈景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向着科学高峰迈进。
(4)陈景润叔叔是个怎样的人 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从哪些具体事例中可以看出他的这些特点 简要回答。
开头第一句。早上朗读外语,上班铃未响就到图书馆,在图书馆看书被反锁在内,写论文到深夜。
1.深入了解课文内容,读懂重点句子。2.抓住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体会人物的情感。3.学习刘备尊重人才、礼贤下士的品质。
重点句投影。
一 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谁来给大家说一说
(课文讲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刘备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非常诚恳,尊重人才。)
今天,我们深入学习课文,了解刘备这个人物。
二 精读课文,了解人物
我们除了要了解刘备,还要了解他的结拜兄弟张飞。我们怎样了解文中这两个人物呢
(通过读课文,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态等来了解人物。)
1.自主选择,合作探究。
出示表格。(把表格发给学生)
人物
语言
行为
神态
怎样一个人
刘备
张飞
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寻找合作伙伴,深入学习,完成填表。
2.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找出描写人物言行、神态的句子填入表格内。
3.交流讨论。
(1)人物的语言。
出示张飞的语言: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张飞是用什么样的语气讲这番话的
(张飞嚷道。)
由此,你了解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爱冲动、不够冷静、鲁莽。)
出示刘备的语言: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从刘备的话中,你听出了什么
(刘备十分看重诸葛亮,十分尊重人才,刘备具有礼贤下士、待人真诚的好品质。)
对比朗读,体会人物不同的特点。
(2)人物的行为。
刘备为了拜访诸葛亮,做了什么
(斥责张飞、提前下马、轻轻敲门、恭敬等候、快步相见。)
从他的行为中,你对刘备又有了什么了解
(他对诸葛亮十分尊重。)
还有哪些行为也说明这点
(同桌吃饭、同榻睡觉、把诸葛亮当做自己的老师。)
练习朗读第3、4自然段,体会人物特点。
4.总结人物特点。
(1)通过以上的学习,你认为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待人诚心诚意、礼贤下士、尊重人才。)
也正因为刘备具有这样的品格,诸葛亮才把他当做老师,辅佐他治国。
(2)文章主要写刘备,但也写了张飞,这样是否多余 为什么
(不多余,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
三 课外延伸,激发兴趣
读《三国演义》,全面了解故事及人物。
三
顾
茅
庐
诚心诚意
礼贤下士
1.教学时要抓住“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找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字、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好这些句子。课堂上,学生基本能找到这些句子,谈自己的体会时都有自己的独特感悟。
2.放手让学生来演一演。可以让学生模仿不同人物表演,此时学生的兴趣很浓,气氛也很热烈。所谓以演助读,可以将平面的文字“还原”为可感的场景,还原的过程即是感受体悟的心智历程。
1.按课文内容填空。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低矮的小山。(山冈)
(2)形容对尊长或宾客严肃有礼貌。(恭敬)
(3)(山脉、道路)弯弯曲曲地延伸。(蜿蜒起伏)
(4)形容忽然理解、领会。(茅塞顿开)
3.根据课文内容,将句子填写完整。
(1)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2)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神 弓
从前,有一个猎人,他有一张非常好的弓。他用弓射鸟,总是百发百中;他用弓射熊,熊皮挂满了屋子。人们称这张弓为“神弓”。
猎人得意之余,发现弓的外表不够美观。于是,他请来了画家,在弓上画出了美丽的图案;他又请来了雕刻家,在弓上雕满了花纹。他来到表演场,要当众炫耀自己的弓。
一行大雁从天空飞过,他连忙拉弓搭箭,弓还没拉满,就听“啪”的一声,弓折断了,猎人后悔极了。
(1)人们称这张弓为“神弓”是因为它总是百发百中。
(2)在表演场上,这张弓为什么会折断了
猎人为弓画了图案,雕了花纹。
(3)如果你是这位猎人,当你拥有这张“神弓”时,你会怎么做
略
1.
《三国演义》
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长篇小说。元末明初罗贯中撰。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结义,终于王濬平吴,生动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的社会动乱及几个统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塑造出关羽、张飞、刘备、诸葛亮、曹操等一系列各具内涵和特点的人物形象。
2.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樊市襄阳区),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草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益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1
知识点详解
^2
①简洁明快,直入主题。
^3
②这句话表现了张飞因为两次拜访诸葛亮没见着而生气、不满,突出了他鲁莽的性格。
^4
③这句话表现了刘备尊重人才和待人真诚的品质。
^5
④运用了比喻和暗示的修辞手法,将“蜿蜒的山冈”比喻成“待飞的卧龙”,暗示诸葛亮的济世之才,一旦遇到明主,必将龙飞九天,大干一番事业。
^6
⑤体现了刘备尊重人才的品质。⑥既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又表现了他求贤若渴的心情。
^7
⑦说明刘备、诸葛亮二人关系亲密,诸葛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