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22 17:04:0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2.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内容,了解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领悟樟树的可贵之处。2.理解文章内容,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树。
段导读:开门见山,介绍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树。
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2] [①这句话表现了宋庆龄对樟树有着怎样的感情 ]
段导读:周恩来劝宋庆龄换个大房子,但她因为喜欢门前的两棵樟树而不肯搬家。
这是两棵樟树。 [3] [②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介绍宋庆龄与两棵樟树的关系。
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③这句话赞美了什么 ] [4]
段导读:樟树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四季常青的外形特征。
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 [5] 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它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④这里为什么要写到石榴树呢 ]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⑤“本身”这个词说明什么 ]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6] 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⑥句中加点的字词说明了什么 ] [7]
段导读:通过对石榴树和樟树进行比较,叙述了樟树的独特之处,赞扬了樟树的内在美。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樟树的外形、生长特点以及香气长存的可贵之处。
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8] [⑦人们为什么总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 ]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照应开头,写出两棵樟树的纪念意义。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整体感知文章的结构。3.练习朗读课文。
生字卡片,投影。
一 谈话导入
1.在北京的什刹海,有一处宋庆龄的故居,这里现在已成为游人参观的博物馆。在上海也有一处宋庆龄的故居,每当人们参观时,两棵樟树都会引起游客的好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板书课文题目。)
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主学习生字,掌握字形、记忆生字,注意生字的书写要点。
(3)联系上下文并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难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与同学讨论。
(4)标出自然段序号,把不理解的句子做上记号。
2.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1)读准字音。(出示投影。)
宋庆龄línɡ  搬bān家  稠chóu密  繁fán衍  瞻zhān仰
(2)认清字形。
①找出结构相同的生字。
上下结构:繁
左右结构:龄 搬 稠 瞻
②辨析形近字。
樟—障 搬—般 稠—绸 瞻—檐
③积累词语。
繁(繁殖)(繁衍)  稠(稠密)(稠人广众)  瞻(瞻仰)(瞻顾)
(3)指导书写。
搬:右部的“般”,“”不要写成“舟”,因为“舟”作为字的一部分,横不出头。
繁:上部的“每”中“”和“”都不出头。
(4)理解词语的意思。
稠密:多而密。
蓬勃:繁荣;旺盛。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崇敬:推崇尊敬。
仍然:表示情况继续不变或恢复原状。
瞻仰:恭敬地看。
(5)全文共6个自然段。
三 再读课文,把握文章的结构
1.指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简要的语言来回答。
(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樟树,它们总是蓬蓬勃勃,并且本身有一种持久的香气。人们爱与它合影留念。)
2.默读课文,想一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课文可以怎样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介绍宋庆龄与两棵樟树的关系。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樟树的外形、生长特点以及香气长存的可贵之处。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照应开头,写出两棵樟树的纪念意义。
3.根据这三部分的内容,指名朗读。
四 总结全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直陪伴着她,每当游客与樟树拍照留念时,都不住地称赞樟树的茂盛,它们成为这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什么宋庆龄这样喜爱樟树呢 我们下节课再重点研究。
  1.课前,要让学生查找宋庆龄的资料,并请学生仔细思考宋庆龄和樟树有什么关系。上课开始,请学生汇报查到的宋庆龄的资料,老师补充宋庆龄为新中国作出的贡献。学生们经过讨论,就能明白这篇文章表面写树,实际上是写人,赞美樟树的可贵品质实际上是在赞美宋庆龄的崇高品质和伟大人格。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点睛之笔,由物到人,睹物思人,让学生跟作者产生共鸣。
2.可以通过指导文本阅读,让学生认识樟树、欣赏樟树、感受樟树的外形美与内在美,从而理解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理解人们总爱在宋庆龄故居樟树前留影的原因,从而感悟宋庆龄的人格魅力。通过大量的有关宋庆龄的资料,学生会对宋庆龄有一些了解,对文章的这种写法也会有初步的认识。
1.看拼音,写词语。
zhāng
shù(樟树) bān
jiā(搬家) chóu
mì(稠密) fán
yǎn(繁衍)
zhān
yǎng(瞻仰)
chóng
jìng(崇敬)
 cū
zhuàng(粗壮)
gāo
guì(高贵) jì
niàn(纪念) bǎo
chí(保持) sì

cháng
qīng(四季常青)
2.加偏旁或换偏旁组新字,并组词。
3.抄写课文中出现的四字词语。
蓬蓬勃勃 子子孙孙 四季常青 繁衍后代
枝枯叶落 四面八方
  1.学习课文内容,了解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领悟樟树的可贵之处。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樟树的象征意义。同时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投影,宋庆龄的资料。
一 图片导入
1.出示宋庆龄图像并介绍。
你们认识图片中的人了吗 对,她就是宋庆龄。你们对她的生平有哪些了解呢
(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是孙中山的夫人。宋庆龄是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
2.出示宋庆龄故居的图片。
什么是故居 (曾经居住过的房子。)找出故居图片中的樟树。
二 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思考:
1.朗读课文,想一想周恩来总理劝宋庆龄同志搬家,她为什么不同意。找出文中的句子谈体会。
(宋庆龄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从“舍不得”体会出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对樟树的喜爱。)
有感情地朗读宋庆龄的话,读出她对樟树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中的什么给你印象最深。(可以是词语,也可以是句子。)
(蓬蓬勃勃、可贵、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
过渡:正因为有了樟树的蓬蓬勃勃,正因为有了樟树的可贵之处,才使得这两棵樟树更有价值,才使得人们喜欢在樟树前拍照留念。
三 品读内容,领悟樟树的象征意义
1.学习樟树的外形与生长特点。
(1)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从哪些地方看出了樟树的蓬勃。
出示句子: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①从“枝干粗壮”看出樟树的蓬勃,说明它很有生命力。
②从枝干“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可以说明樟树的茂盛。
③“稠密”体现出枝叶繁茂,“绿得发亮”使我们体会到它的生机勃勃。
④“四季常青”“无论……总是……”,体会出它的持之以恒。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填空。
这是两棵    的樟树。
(枝叶粗壮、四季常青、蓬蓬勃勃、生机盎然)
(3)你体会出作者“舍不得”搬家的原因了吗
(喜爱樟树身上的勃勃生机。)
(4)尝试背诵这一部分。
提示语:
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过渡:樟树不仅枝干粗壮,四季常青,蓬蓬勃勃,它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令人赞叹,让人舍不得,是什么呢
2.学习樟树的可贵之处。
(1)默读第5自然段,想想樟树和其他树木有什么不同之处,樟树的“可贵之处”从哪里看得出来。
(2)老师引读,交流学习成果。
别的树木(容易招虫……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3)可贵之处体现在哪里
(樟树身上有一种拒虫的香气,而且香气能永久保存。)
出示句子: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①读句子,谈感受。
(从“只要……就……”这组关联词中能体会出樟树就是虫类的克星,拒虫效果很好。)
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尤其突出关联词,读出樟树的作用。
(4)学习樟树的“可贵”部分,再进行填空练习。
这是两棵    的樟树。
(永久保持香气、拒虫、有香气)
(5)小结:由此可见樟树能发出拒虫的香气已经不易了,而且能永久保持,更令人敬佩,难怪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6)练习背一背。
四 升华主题
1.资料补充:想一想文中描写的两棵樟树与宋庆龄有什么联系。
出示投影:宋庆龄青年时代追随孙中山献身革命,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坚强不屈,矢志不渝,英勇奋斗,始终坚定地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填空练习,升华主题。
(1)每当我看见樟树蓬蓬勃勃,就仿佛看见      。
(宋庆龄的蓬勃精神。)
(2)每当我想到樟树拒虫,香气永久保持,就仿佛感悟到    。
(宋庆龄坚强不屈、矢志不渝的精神。)
(3)每当我手摸着樟树高贵的木质,就仿佛领悟到     。
(宋庆龄高贵、高尚的品质。)
3.人们为什么爱在樟树前拍照留念,你理解了吗
(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勃,富有生机,而且还具有拒虫的香气,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前拍照留念。)
4.让我们怀着对宋庆龄的赞颂和怀念之情,齐读第6自然段。
五 资料再现,拓展延伸
1.观看资料短片。
上海宋庆龄故居坐落在淮海中路1843号,从1948年起成为宋庆龄在上海的寓所。整个院落占地面积4330平方米,四周樟树环绕,终年葱茏苍翠,环境幽雅宁静。
2.推荐阅读篇目《宋庆龄和她的保姆》,读后从宋庆龄身上体会出什么,让学生写一写。
  1.课文的第4、5两个自然段,是对樟树的正面描述,但以物喻人,字字含情。教学时,可以将4、5两个自然段抽离了出来,做一次教材切割。可以采用这样的思路:由宋庆龄为什么珍爱这两棵树设置悬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自主领会出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由题目切入,从课题上看,课文主要写的是——树,然后读懂课文其他内容,之后再生疑:为什么课文还要写其他的内容 为什么课题不直接写“樟树” 最后总结出写作特色:借物喻人。
2.由于全文要求背诵,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还应注意到了对背诵的指导。首先通过“樟树特点”的解决,引导学生根据黑板上出示的关键词
“不高”“枝干粗壮”“稠密的树叶”“香气”“永久保持”等,背诵第4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中描写樟树的语句;其次,通过对“对比”这一写作手法的讲解,再让学生完整地背诵第5自然段;最后,在背诵完这两个主要自然段的基础上,老师简要的提示一下其他几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由学生们自己展开背诵。
1.根据声母的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字的顺序。
樟 搬 稠 繁 衍
搬 稠 繁 衍 樟
2.照样子,组词语。
例:
3.将句子补充完整。(用关联词写句子)
(1)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2)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铺 路 石
我们赞美铺路石,也许你说,它有什么值得赞美的呢 只不过是普普通通的、小小的石头罢了,它能为人类作出多大贡献
我们每天都在走路,工人去上班,农民去种田,学生去学校,解放军去站岗……
你整天走路,对脚下的路有什么感情呢 每当我走过宽阔而平坦的(柏 拍 )油路,我心(里 理 )总想:是什么东西使路这么平呢 有一次我不禁蹲下身,仔仔细细(地 的 )看着路面,从路面的边上我看到黑乎乎的(历  沥)青下面是一块块小小的石头。我终于找到了使路面平坦的原因,原来是小小的铺路石起的作用。
我看着,想着,觉得这小小的铺路石多(向  像)我们的革命先辈,他们为了新中国的解放,抛头(颅 颌 ),洒热血。我们的红色江山是他们的鲜血染成的,革命的路是他们的血肉铺成的,是他们使我们在革命大路上,昂首(阔 括 )步奔(向 象 )共产主义。
今天,在实现四化的过(成  程)中,不也有不少人(向  像)小小的铺路石一样,不为名,不为利,(竟 竟  兢兢)业业地工作着,为祖国美好的明天开辟道路吗
因此,我觉得应该赞美铺路石,它使我们受到启发,得到鼓舞,我愿意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大道上,做一块小小的、(及  极)为普通的铺路石。
(1)读短文,把括号里不正确的字词画掉。
(2)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赞美铺路石
因为铺路石默默无闻地为社会作贡献,使作者想到那些与铺路石一样不为名、不为利、兢兢业业工作的人们,让作者受到了鼓舞,所以作者要赞美铺路石。
1.宋庆龄
宋庆龄(1893~1981),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战士。广东文昌(今属海南)人,生于上海。抗日战争时期,在香港组织保卫中国同盟,致力于战时医药工作和儿童保育工作,支持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抗战胜利后,在上海创建中国福利基金会。1949年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8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由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主要著作编为《宋庆龄选集》。
2.樟树
樟树,也称“香樟”,常绿乔木。植物整体均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可提取樟脑和樟油。木质坚固细致,制作的家具可防虫蛀,尽可放心把衣服放入其内,不蛀不蠹。
^1
知识点详解

^2
  ①这句话表面上很朴素、很平常,却是宋庆龄不肯搬家的唯一理由。可见她对那两棵树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
^3
  ②承接上文,点明“树”是樟树,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同时开启下文,引出对樟树的描写,过渡自然。
^4
  ③这句话赞美了樟树顽强的生命力。
^5
  ④这样写是为了与后文所写的樟树形成鲜明的对比,可以起到衬托的作用,更加突显樟树的可贵之处。
^6
  ⑤说明拒虫香气是樟树内在的,固有的,不是外加的。
^7
  ⑥说明樟树的香气永久不变,以此暗喻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宋庆龄的品质和精神都永久不变,她的一身正气,令人敬畏。
^8
  ⑦因为两棵樟树俨然已经成为宋庆龄美好品德的象征。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前拍照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