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2-22 15:17: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 走,我们去植树
1.指导:这首诗语言活泼明快,节奏感很强,朗读时要注意节奏的快慢变化,读出诗的韵律与意境。同时,要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即少先队员愉悦的心情,激昂的情绪。所以,又要以饱满的感情,表达出心中的希望。如,第1小节要读得欢快、有力,读出少先队员蓬勃的朝气。第2小节语速稍快,语气较轻松,且有一定的跳跃感,读出长短起伏之感。后面几节语气上扬,犹如在向人们坚定地诉说,给人以希望。
本课思路清晰,节奏分明,背诵时可先理清作者的思路,即发出号召——意义和价值——表明决心。然后抓住每一节中的关键词语,体会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即“心情——地点——绿色工厂——染绿版图——绿色希望——绿色宝库”。最后,把握住诗的韵脚,牢记句间押韵的词语,即“脚步、植树、公路、小树、音符、幸福、一棵树、版图、大树、翩翩起舞、宝库、植树”,在节奏分明的诵读中把全诗背下来。
2.略 3.略
4.植树的好处很多!树木是绿色工厂,可以为我们送来清新的空气;多栽树多添绿,可以染绿祖国的版图;森林可以防风固沙,可以蓄水保土,可以调节气温,降低噪声,减少污染。森林是绿色宝库,树木是盖房、架桥、造船、铺路的重要材料。所以,我们不仅要多植树,而且要自觉地爱护树木,使我们的生存环境越来越美好。 5.略21教育网
2 第一朵杏花
1.略 2.略 3.略
4.(1)“弯下腰来”表现了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特点;“习惯地”说明竺爷爷一看到开放的杏花,就要进一步探究其开放的时间,这种主动探索科学的行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这句写出了竺可桢爷爷长期坚持观察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兴冲冲地快步”充分表现了竺可桢爷爷得到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准确时间后的激动心情。21
cnjy
com
5.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特别重视调查研究,而且每到细节处不耻下问。课文讲述的是竺可桢向一个孩子询问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的故事,反映了竺可桢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他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奋斗,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课文以“第一朵杏花”为题,收到了以小事情见大主题的效果。
3 燕  子
1.指导: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朗读时总基调是轻快活泼的,表现出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如,读描写春天景色的一段,开始语调要舒缓、轻柔,体现出细雨蒙蒙、柳丝青青的特点;然后语速加快,读出“赶集”“聚拢”之匆忙;读到“烂漫无比”时速度放慢,语气加重,感情饱满,读出欣喜之情。
背诵本课,可按照“燕子的外形→燕子从哪里来→燕子的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顺序理清课文的思路。在此基础上,还要熟记每段中事物的先后顺序。如,第1自然段中,由羽毛到翅膀再到尾巴,直到凑成“活泼机灵的小燕子”;第2自然段由微风到细雨,由柔柳到草、芽、花,直到小燕子赶来;第3自然段由天空到稻田,由柳树到湖面,直到小圆晕“荡漾开去”;第4自然段由小燕子到电线杆,由电线杆又回到燕子。最后,抓住重点词语帮助记忆。
2.略 3.略
4.吹拂:(微风)轻轻吹过。
洒落:散开落下(多用于液体)。
展开:张开;铺开。
赶集似的:跟赶集相似。
烂漫无比:颜色非常鲜明而美丽。
生趣:原指生活的趣味,这里指生机勃勃的趣味。
4 古



1.指导:这两首诗虽然都描写了春天的优美景色,但由于抒发的情感和感受各不相同,所以感情基调也不相同。第一首诗感情起伏较大,所以朗读时要先快后慢,语调也转入深沉,读出慨叹之感。第二首诗宜用匀速,带着轻快愉悦的感受读出内心的快乐。同时,要注意把握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之美。
背诵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读的时候,要边读边想象,体会诗歌的语言和意境。然后按照景物的变换及情感的转移,把诗句联系起来,再抓住重点词语进行过渡,背诵效果会更好。2-1-c-n-j-y
2.略 3.略
4.此时已接近中午,淡淡的云在天空飘浮,天空如洗过一般洁净,微风轻轻地吹着,是那么柔和,真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程颢闻着花清新的香味,沿着依依杨柳往前走。那不远的山上,鸟儿充满活力的鸣叫,好似一串串动听的音符,奏出春天的交响乐。小草也钻出肥沃的泥土,露出一张张笑脸。不知不觉来到了河边,只见河面平静,清波粼粼,小鱼在河中嬉戏。程颢完全陶醉在景色中,他想:身边的人们一定不知道我心中的快乐,又要说我是偷懒闲散,学贪玩的少年。不过,这又何妨!
5 苹果里的五角星
1.指导:朗读本文要把握住两个层次。一是记叙部分,要读出切苹果前后人物的心情变化。故事的开头以平静的叙述逐渐过渡至小男孩出场。他急于要向“我”显示新本领,所以,前两次说的话,语气要坚定,充满自信。第三次说的话要读出自豪之感,表现演示成功后的骄傲。“我”的心情对比明显。首先是不屑(xiè)一顾,所以要用平缓的语气来读,然后语调要渐渐上扬,语气也要明显加重,读出内心的惊奇。二是议论部分,要用略显深沉的语气读出“我”的深刻感受。同时要表现出“我”发现秘密之后的兴奋。
2.略 3.略
4.只有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才会有新的发现。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不管别人是否持有同一看法或是否喜欢。很多发明家之所以有所成就,不仅因为他们爱观察,勤思考,更因为他们不喜欢循规蹈矩地看问题。不是有爱迪生孵蛋而让人觉得可笑的故事吗 还有莱特兄弟,他们为人类插上翅膀飞上蓝天的梦想付诸行动,也曾被认为是无稽(jī)之谈,但他们最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所以,我们要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敢于尝试,勇于创新,最终有所创造。
6 最



1.指导:本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记叙,因此,在朗读时要注意根据事情的发展变化来把握节奏的起伏变化,体现出层次感。事情的发生应以平静的叙述为主,语速徐缓;至格罗培斯出场,语势在平稳中上扬,读出焦急之感,语速也变得快起来。随后,转入对去地中海海滨的见闻的叙述。此时,格罗培斯的心里没有丝毫的轻松,所以节奏变化不大,但语气中多了一份好奇。等谜底揭开,格罗培斯深受启发,内心变得兴奋起来,节奏也跟着轻快起来,读出欣喜的语气。文章的结尾要读得有力,给人以无限的回味。
2.略 3.略
4.(1)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是根据游人的选择而确定的,所以这已不是一个人的设计,而是大家共同创造出来的。它不仅富有艺术性,而且保证了游人在游玩时的方便快捷。这种方法不同寻常,顺其自然,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以极大的启迪。21·cn·jy·com
(2)因为格罗培斯是受当地农民卖葡萄的方法的启发而完成路径设计方案的,两者之间有共同点:都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了大家,让大家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东西,都是顺其自然的,都包含着对人们的信任、尊重。
7 人类的“老师”
1.指导:本文以客观性的叙述为主,朗读时语速要适中,不宜过多变化。同时,要读出对以生物为“老师”为科技进步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的敬佩和对科学的热爱。开头部分作者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读时语气要充满肯定。中间的叙述部分,先是平静进入,引出事例,随着问题的产生和研究的深入,语调渐渐上扬,至每一自然段结束,语调回落,体现节奏的变化。结尾部分重申自己的观点,集中抒发了感叹之情,读时感情要饱满,语气中赞扬的色彩越发深厚,给人以启迪和教育。
2.略 3.略
4.第3自然段主要写人类认真研究鸟类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并从蜻蜓等昆虫身上得到启发,不断提高飞机的性能。第4自然段主要写人类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提高了航行的速度。第5自然段主要写人类把鸡蛋的“薄壳结构”运用到建筑设计上,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5.略
8 三



1.略 2.略
3.三顾茅庐:比喻诚心诚意一再邀请。顾,拜访。
蜿蜒起伏:形容弯弯曲曲向前延伸的样子。蜿蜒,形容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一起一落地向前延伸。
青翠欲滴:形容草木茂盛润泽,颜色浓郁得好像要滴下来一样。欲,将要。
秀丽宜人:指(景色、环境等)清秀美丽,适合人的心意或需要。宜,合适。
群雄纷争:指旧时在时局混乱中称王称霸的一些人彼此发生纠纷、争执。纷,纠(jiū)纷。
茅塞顿开:指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顿,立刻;忽然。
4.指导:这三句话都是比喻句,而且结构大体相同,都有本体(被比方的事物)和喻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比喻词是“好像”和“像”,格式为“甲好像(像)乙”。这样,由比喻词把句子分成前后两部分,由此可以确定哪部分是本体,哪部分是喻体。
(1)本体是“山冈”,喻体是“卧龙”。用卧龙来比喻山冈,突出了山冈蜿蜒起伏的特点。
(2)本体是“茅塞顿开”,喻体是“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把刘备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和策略之后的感受比作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突出了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杰出才能。【出处:21教育名师】
(3)本体是“我得到诸葛先生”,喻体是“鱼儿得到水”。这个比喻句写出了刘备对贤才的敬重和赏识。 5.略
9 祁 黄 羊
1.指导:本文写祁黄羊两次推荐贤才,都采用了对话描写的形式,反映出了人物各自的性格。朗读时要注意把握住人物说话时的语气、神态,体现出语速、语调的变化。如悼公的话,在祁黄羊推荐解狐时,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调;在祁黄羊推荐祁午时,要读出惊讶的语调;最后一段要读出称赞的语调,语气较为强烈。祁黄羊推荐贤人时说的话,要读出郑重的语调,答话要读出中肯的语调。整个语速是平缓的,沉稳中表现出祁黄羊的问心无愧。
本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记叙的。在复述前要熟读课文,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划分出相应的段落。然后把事情的经过分为两层,概括出每层的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逐层复述,最后把各段串联起来,复述全文。
2.略 3.略
4.外举不避仇:推荐外边的人不回避自己的仇人。内举不避亲:推荐家里人也不回避自己的亲人。出以公心:从国家利益考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5.略
10 公仪休拒收礼物
1.指导:分角色朗读的关键是把握住人物的性格特点。所以,我们首先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各自的不同性格,即公仪休的聪明机智、清正廉明;子明的谦逊有礼、勤学好问;管家的阿谀奉承、虚伪做作。然后,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结合课文人物语言及括号内提示的神态、语气来分角色朗读。如,公仪休与子明谈吃鱼的话,要带着回味的语气,读出心满意足之感;公仪休与子明谈原因的话,要带着严肃的语气,读出语重心长的感觉。子明的两次问话,第一次要语气真诚,充满礼貌;第二次要带着疑惑的语气,读出子明内心的不解。
2.略 3.略
4.参考:公仪休爱吃鱼,但别人给他送鱼,他却拒绝了。这是因为他有自己的原则,知道要吃鱼就要通过正当的途径去获得。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也有许许多多像公仪休一样清正廉洁的官员,正是有了这些一心一意为百姓办实事的人,才使得我们的国家不断向前发展,越来越繁荣,越来越富强。但也有一些人,他们贪赃(zānɡ)枉法,为了一己之私,置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于不顾,做出了无法无天的坏事。这种人最终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chénɡ),落得个遗(yí)臭万年的下场。【来源:21cnj
y.co
m】
5.略
11 永远的白衣战士
1.指导:本文感情饱满,朗读时应读出对护士长叶欣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开头的一句,要读得轻柔,语调轻微上扬,烘托出一个纯洁而美好的人物形象。接着语调下沉,语速变缓,读出心情的沉痛但也不宜过于强烈。概括介绍“非典”这一部分,应以严肃的语气进行叙述,体现出当时情况的严重,为重点部分的表达做好铺垫。然后,抓住描写叶欣的行动、语言的句子,以中等速度,带着坚定的语气,表现出对叶欣的敬佩与赞颂。第4、5、6自然段的感情抒发要一次比一次加深,读出叶欣对工作、对患者、对同事的满腔热爱,到第7自然段语速渐渐降下来,心情随之变化,痛惜之情涌上心头。最后两个自然段,要与开头的感情相照应,但要读得深沉一些,集中抒发“告别”的悲痛。读最后一句时要注意感情和语气的变化,由下沉转为上扬,从而传达出叶欣的崇高精神与伟大人格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思想。
2.略 3.略
4.指导:在说之前,首先要理解“风险”“强度”“效率”三个词在文中的含义。“风险”是可能出现的危险,即被传染非典型肺炎的危险;“强度”是叶欣进行抢救、护理的工作量;“效率”是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弄懂了这三个词的含义后,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再围绕这个中心,自己组织语言,用几句通顺连贯的话来表达。也可以在小组之间交流交流,力争把话说得清楚、明白。
为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必须将堵塞其间的大量浓血痰排出来,而这又是最具传染性的。一个“非典”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着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为了不让自己的同事受感染,叶欣尽量包揽对危重病人的抢救、护理工作。她身先士卒,每天都早早来到科室,巡视病房,了解危重病人的病情,布置隔离病房……忙的时候,她甚至拒绝接听家人的电话。当一个患者脱离了危险,叶欣顾不上休息,又拖着疲惫的身躯投入到对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她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12 “番


阳”
1.指导:朗读本文必须抓住“我”的心情变化,读好人物的语言。开篇宜用中速,语调略为低沉,不要过于沉重,随着平静的叙述向“温暖”过渡,轻而富于变化。对话部分,重点读好小女孩的话,由好奇到欣喜再到表达爱心,要带着明快的气息去读,语调上扬,语速可稍快,但要注意节奏变化。“我”的快乐与感动要抒发得饱满,语气渐强,用深沉、回味的方式读出,给人心灵的震撼。www-2-1-cnjy-com
2.略 3.略
4.明明坚强、乐观、纯真善良,懂得关爱别人。她用自己的爱心带给同样残疾的“我”一份希望与感动。她把一个“番茄太阳”挂在了残疾阿姨的心里,让她的心由冷变暖。同时,她也把这个“番茄太阳”挂在了我们的心里,使我们知道还有很多人需要他人的帮助和鼓励。明明也是种太阳的女孩,她种的太阳不是送给南极,也不是送给夜晚,她要送给所有需要光明与温暖的人。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13 第一次抱母亲
1.指导:本文人物对话很多,蕴含的情感特别丰富,所以朗读的过程中要把握住人物说话时的心态,才能读出真切的情感。如,“我”扶母亲下床前说的话,要读得响亮一些,语速要快一些,表达出心情的急切;“我”发现“母亲竟然这么轻”之后,心里有自责、有难过、有愧疚,读时语速偏慢,语气凝重,先下沉后上扬,表达出复杂的心情。再如,护士的话先是严肃的,读出对“我”的“责怪”;在听了“我”的回忆后,对母亲产生了赞扬和敬佩之情,读时要饱含深情,语气轻柔,呈上扬之势。
2.略 3.略
4.指导:首先找到“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这句话,然后联系上下文反复阅读,一边读一边画出重点语句,再进一步读出话中意、弦外音,结合自己的体会去把握作者“难过”的原因。
(1)“我”和母亲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一直以为母亲有100多斤,竟然不知道她的身体只有80多斤。“我”太粗心,太不关心母亲了。“我”的心里很难过。
(2)“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我”为自己一直不懂事,没能帮母亲挑重担,减轻一点儿母亲身上的负担而难过。21cnjy.com
(3)想到母亲几十年里以这样瘦弱的身躯承受了那样沉重的担子,不怕劳累,毫无怨言,而今却病成这样。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我”的心里很难过。www.21-cn-jy.com
14 我不是最弱小的
1.指导:本文无论是对景物的描写,还是对人物语言的描写,都给人以一种清新明快之感,因此在朗读时宜读得轻快、活泼,同时注意节奏变化。如“让雨衣”一节,开始语速稍慢,语气轻柔,表现出宁静的气氛和一家人的愉悦。接下来语速要快一些,语气加重,突出雨来得“突然”和爸爸妈妈的动作之迅速。再如,妈妈的话要读得慢一点儿,以亲切、和蔼的语气,读出对萨沙的关心和教育;萨沙的话要读得稍快,以天真、活泼的语气,读出萨沙从不理解到不服气、不甘弱小再到骄傲、自豪的情感变化过程。
2.略
3.指导:写雨景要抓住雨前、雨中、雨后的景物特点,按照事物发展变化的先后顺序,把雨景描述得生动、具体。本题所给的几个词语中,“闷热、雷声大作、大雨如注”恰好符合下雨前后的自然规律,我们可以根据这三个词语进行联想,结合平时的观察所得,写出一段流畅的描述雨景的话。
天气闷热得使人喘不过气来,就连街上的柳树也停止了摆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枝条。忽然,天色暗了下来,墨似的乌云出现在空中。一会儿,又刮起了一阵狂风,吹得树枝乱摆,地上的灰尘四处乱窜。紧接着,空中划过一道刺眼的闪电,雷声大作,整个大地似乎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霎时间,大雨如注,好像天河决了口。雨打在屋顶上,溅起一朵朵水花。大股水流从房檐上倾泻而下,院子里一下子积满了水。
4.(1)妈妈在告诉萨沙,无论何时何地,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护比自己年龄小的,比自己力气小的,或者比自己身体弱的人。21
cnjy
com
(2)这是萨沙在反问妈妈:现在我保护了比我弱小的蔷薇花,我不是最弱小的了——你们保护我,我也能保护别人了。
5.略
15 鸟  语
1.指导:本文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趣,朗读时要用亲切的语气读出对鸟儿的喜爱之情。如,“我”想“通晓鸟语”这一部分,要读得轻柔一些,给人促膝谈心的感觉。“我”与鸟儿交流的部分,语速稍快,有一定的跳跃感,读出“我”从交流中获得乐趣的喜悦。揭示道理的部分要读得饱满而富于激情,尤其是后面的排比句,语调要逐句上升,语气越来越坚定,最后达到顶点,把作者的感情推向高潮。
2.略 3.略 4.略
16 天鹅的故事
1.指导:本文文字优美、情节感人,朗读时应以饱含深情的语调读出对这群天鹅的喜爱之情。故事的起因可采用比较舒缓的节奏来表达,至天鹅出现处语调略上扬,转入比较紧张的节奏,语速渐渐加快,语气也开始强烈起来,读出老人内心受到的强烈震撼。接下来用有力、热烈、欢快的语气,读出破冰场面的热闹以及壮观的气势。最后回到深沉的叙述,表现老人的喜爱、敬佩之情。
课文第5、6、7自然段生动地再现了天鹅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神奇壮观的场面。复述前,首先要反复读这三个自然段,把握主要内容,理清各段层次。如第5自然段用两个比喻句来写老天鹅的破冰动作;第6自然段又分为两个层次,即1~4句为第一层,5~8句为第二层;第7自然段先写结束工作,再写发出欢呼。其次要抓住关键词语。如第5自然段抓住“像石头似的”和“镜子般的”两个作比喻的事物,第6自然段先抓住“这时”“只听得”接着“终于”“慢慢地扩大”等词语,体会冰面发生的变化,然后抓住“昂着头,挺着胸”和“欢呼声”等描写,明确故事的结尾。最后,把三个自然段内容串联起来,用自己的话复述下来。
2.略 3.略
4.因为老人目睹了天鹅们为了生存,齐心协办、团结一致,以身体和生命为代价,英勇破冰的场面,这场面打动了老人,使他从心底里喜爱和敬佩这些生灵,不忍心开枪打它们。所以老人没有向天鹅开枪,却把枪挂到肩头,悄悄离开了湖岸。
5.略
17 生命的壮歌
1.指导:本文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向我们讲述了两个动人心魄、扣人心弦的故事,在朗读时感情要饱满,以凝重的语气读出悲壮之感。紧张的场面描写部分语速要加快,语气上扬,同时注意体现重音的变化。《生命桥》的第1自然段,要以平静的语气读出老羚羊的沉着冷静。第2自然段中的一连串动作描写,读的时候要一气呵成,避免大的停顿,而比喻句的处理不要过重,体现出对老羚羊从容不迫的献身精神的敬佩。最后一个自然段宜用中速,语调渐高,展现出那悲壮、神圣的场面。至结尾处语调下沉,读出震撼与感动。
背诵前可按事情发展的过程列出提纲,理清写作顺序,如《蚁国英雄》可列为“起火——被火包围——扭成蚁团——突围——成功冲进河流”,《生命桥》可列为“遇险——老羚羊献身助跳——年轻羚羊飞跃成功”。在此基础上,抓住描写场面的关键词语把句与句联系起来,然后反复朗读,分层背诵。必要时对照课本插图,把语言文字转化成形象、生动的画面,帮助巩固背诵效果。
2.略 3.略
4.(1)“肝胆俱裂”比喻竭尽忠心,不怕牺牲。文中指外层蚂蚁被烧焦而身体爆裂却仍不放弃自己的岗位。
外层的蚂蚁为了保证蚁团里边的蚂蚁的安全,宁愿自己被烈火灼焦也不松动,依然坚守自己的岗位,把生的希望让给同伴,把死亡留给自己,表现出一种英勇献身、至死不渝的献身精神,所以称它们为“蚁国英雄”。
(2)飞跃过程中,当年轻羚羊的身子下坠时,老羚羊用自己的身体做支撑,犹如在悬崖之间搭起了一座无形的桥,使年轻羚羊跳跃成功。所不同的是,这桥是以老羚羊的生命为代价的。这一形象的比喻热烈地颂扬了老羚羊牺牲自我的可贵精神。
桥墩是用来支承桥身的。同样,如果没有老羚羊坠入山涧前的那一刹那的支撑,年轻的羚羊哪能完成第二次飞跃而获得新生。所以说这座桥是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架起来的年轻羚羊的“生命桥”。
18 沙漠中的绿洲
1.指导:本文写的是让沙漠变绿洲的壮举,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阿联酋人民的敬佩与赞美之情。因此,朗读时总的语调是高昂之中带着亲切,给人积极向上之感。读“营造绿洲”这一部分时,语气要坚定,语速中等,语句之间要读得流畅,一气呵成,让人感受到阿联酋人民的决心与追求、辛勤与耐心。读“环境描写”这一部分时,语速偏慢,停顿的时间要略长一些,展现出沙漠的荒凉。读“直接描写”这一部分时,语速稍快,语调呈渐渐上扬之势,读出阿联酋人民的欣喜与自豪。2·1·c·n·j·y
2.略 3.略
4.(1)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非常精心:
地上没有一片落叶,更不见有人攀树枝,摘鲜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
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由总水塔输出的淡水,通过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源源不断地送到树木花草的根部。
“不,不!”园林工人竖起一个手指连连摇着,又从路边一个大箱子里拉出一根大皮管。霎时,一阵雨雾从空中洒下来,把树叶、草和花上的尘土淋得干干净净。眨眼工夫,树叶更绿,小草更翠,鲜花更艳。
(2)阿联酋人民之所以这样爱护花草树木,是因为“正是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或者说“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
5.指导:首先,要按一定的顺序有重点地进行观察,可以按由远及近的顺序,也可以按方位顺序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进行观察。然后把观察所得有条理地写下来。可以写整幅图上的情景,也可以选择图上一两处景点着重描写。写时注意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如“绿树成阴、鲜花遍地、源源不断、干干净净”以及“毫不夸张、不毛之地、恶劣”等词语。最后,要联系课文写出真情实感,表达对阿联酋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19 云雀的心愿
1.指导:这篇童话重点描述了小云雀和妈妈的对话,因而,必须把握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下说话时的不同情感,才能读得流利、有感情。如小云雀和妈妈的第一次对话,根据提示语,要读出小云雀的“埋怨”和妈妈的“心疼”,语速中等,语气较快。第二次对话,要抓住“不由得”“挨近”,读出小云雀的害怕,抓住两个疑问句,读出小云雀的不解,语调上扬,节奏比较紧张。而妈妈的话,要联系“叹”字,读出她心中的“惋惜和气愤”,语气加重,语调下滑。后面的介绍部分,语速较缓,读出语重心长的感觉,表现妈妈的“经验丰富”。最后的对话,语气要坚定,表现出云雀母子“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的决心。
2.略 3.略
4.指导:此题是练习用“可以……也可以……”造句。通过读例句,我们知道,这两句话是云雀妈妈在向小云雀介绍森林的作用——蓄水保土时说的。这两句分别从两个方面进行说明,一是树冠可以挡住雨水,二是苔藓和枯枝败叶可以吸水。由此可知,“可以……也可以……”是表示提供两种情况,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发生。所以,在造句时就可以围绕一个意思,从不同侧面进行描述。
5.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它能够保护土地,阻挡风沙,防止土地变得贫瘠,退化成沙漠;它能够储存水分,防止洪水泛滥成灾,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它能够调节气温,有冬暖夏凉的功效,像一个巨大的空调器。
20 古



1.指导:这两首诗语言通俗,充满情趣,应反复诵读,想象诗中意境,领悟童心之美。总体基调是亲切、喜爱的,语气要活泼,语速适中。同时注意把握好节奏,读出诗的韵律。第一首诗,一、二句要读出小娃的天真调皮;三、四句要读出景色之美,特别是在诵读“浮萍一道开”时,脑海中要浮现出池塘中小船划开一道水路的情景,用美的景色感受小娃的调皮可爱。第二首诗,一、二句要读出孩子学习钓鱼的认真专注,语气平缓,稳中推进;三、四句语调上扬,语速稍快,读出孩子的天真与机灵。
背诵这两首诗,首先要有感情地反复朗读,直到读熟,然后借助课本中的插图和生活经验,一边读一边想象相应的画面,感受人物形象和景色特点。在此基础上,根据每首诗的层次,抓住重点词背诵下来。
2.略
3.
(1)解:知道,懂得。一道:指浮萍被小船分开后,一时难以合拢而留下的踪迹。诗句的意思:(小娃)不懂得藏好自己的行踪,船行水面,浮萍荡开,现出一条清晰的水道,一时难以合拢。
(2)遥:远远地。应:应答。诗句的意思:过路的行人要向他打听道路,小孩儿远远地就连忙招手,因为怕吓跑鱼,他不敢马上回答。
4.指导: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聚精会神地学习钓鱼的情景。根据诗的描述,主要有两个角色,即“小儿”和“路人”,表演时要突出表现“小儿”的动作、神态,把握住他天真、机灵的特点。同时,要联系全篇,展开丰富的想象,不能仅仅演到“遥招手”为止,要把“招手”以后的情景通过想象表达出来。
21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1.略 2.略 3.略
4.我认为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人”,理由有两点:一是他为世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所提出的相对论,是近代科学技术在20世纪取得的最重大的成果,奠定了现代物理学发展的基础。二是他在生活中把自己看作平凡而普通的人,他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微不足道的,他的性格平实而谦逊,所以我认为他是“最伟大的人”。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1.指导:由于本文所写的形象十分生动,且字里行间流露出由衷的敬仰与怀念之情,因此,朗读时总体基调是饱含深情、坚定颂扬的。如开头部分,要抓住“舍不得”和“樟树”,读出对樟树的喜爱与眷恋。外形和生长特点部分,语气要强烈,以饱满的激情,读出热爱与赞美,表现樟树的勃勃生机。文章的最后,语速放缓,以深沉的语气读出对宋庆龄的深切怀念。
首先,要理清写作顺序,概括出段落大意,即课文以樟树为线索,先写宋庆龄舍不得庭院里的两棵樟树,再写樟树的外形和可贵之处,最后写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然后分段背诵,对于详写的部分,可采用先抓重点词句,再填充具体内容的方法来记忆。如第4自然段可先记住“樟树、枝干、树叶、四季常青、蓬蓬勃勃”几个词,第5自然段可先记住“别的树木、石榴树、樟树、香气、即使……仍然……、只要……就……、可贵”等几个词,再逐句背诵。
2.略 3.略
4.指导:这是两组关联词。关联词可以用于词和词的组合,如“整齐而平滑”“既勤劳又勇敢”等,但主要是用于分句与分句之间的组合,表示分句间的不同关系。这两组关联词都指前面说出一种条件,后边说出所产生的结果。但“无论……总是……”是指不管什么条件存在,都会产生相同的结果;“只要……就……”是表示在前面提出的条件下,必然会产生某种结果。
(1)无论刮风下雨,解放军叔叔总是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2)只要看到爸爸那充满信任的目光,我就会变得无比坚强。
5.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是因为樟树所表现出的特点与宋庆龄的伟大人格有相似之处,体现了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与高贵品质。人们在樟树前留影纪念,表达了人们对故居主人宋庆龄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寄托了对宋庆龄的深切怀念。21·世纪
教育网
23 黄河的主人
1.指导:本文语言流畅,富有激情,朗读时要把握好它的情感思路,即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来体味其中的精神。本文的远景是黄河,当“我”看到滚滚的黄河时,感到胆战心惊,所以要带着震惊的语气,读出黄河的气势。中景是羊皮筏子,读到描写羊皮筏子在汹涌澎湃的黄河上行驶的句子时,语速要呈渐快之势,以惊心动魄的语气表达作者的惊讶、惊叹与提心吊胆等复杂的情感。近景是对乘客、艄公的描写,朗读时,一方面要以镇定的语气读出乘客的从容与轻松,另一方面要读出对艄公的敬仰和赞颂之情。【版权所有:21教育】
2.略 3.略
4.胆战心惊:战,发抖。词义:形容非常害怕。
惊涛骇浪:骇,惊吓;震惊。词义:比喻险恶的环境或遭遇。
5.
“黄河的主人”指的是羊皮筏子上的艄公。他有“身系着乘客的安全”的高度责任感;勇敢、镇静,有战胜险恶风浪的信心;智慧、机敏,有高超的驾驶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他凭着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顺着水势,破浪前行,在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