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读写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9自然段。2.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及主要内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体会文中联想的作用。3.通过朗读训练,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的生机勃勃。
重点难点
熟读课文,感受儿童的生机勃勃。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只拣儿童多处行
[2] 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①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朗读时应该注意什么 ]
段导读:交代了遇到儿童的地点,并点明儿童很多。
这情景实在有趣!我想起两句诗:“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反过来也可以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②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 [3] [③一“笑”一“迎”一“挤”表现了什么 ]
段导读:“我们”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赏春。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交代春游中遇到很多儿童,以及“我们”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赏春。
[4] 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 [5] 女孩子、男孩子,戴着红领巾的,把外衣脱下搭在肩上拿在手里的,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呱(ɡuā)呱地,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也有些孩子,大概是跑累了,背倚着树根坐在小山坡上,聚精会神地看小人书。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 [6] [④“喷发、香气息”写出了什么 “座无隙地、无数”写出了什么 ]
段导读:抓住儿童的动作、情态,表现出他们的活力,描绘了一幅儿童在春光中嬉戏的图景。
[7] 沿着湖边的白石栏杆向玉澜堂走,在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⑤“撞个满怀、对不起”表现了儿童怎样的特点 ]知春亭和园门口大概是他们集合的地方,太阳已经偏西,是他们归去的时候了。 [8]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游览时,“我们”处处遇上儿童。
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9] [⑥这一句是怎样写海棠花开放的状态的 ]
段导读:盛开着的海棠花烂漫绚丽,暗示儿童的朝气蓬勃,春天的勃勃生机。
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
段导读:作者直抒胸臆,热烈地赞美海棠花,同时也赞美春天,赞美儿童。
[10] 我们在花下大声赞叹,引得一群刚要出门的孩子又围聚过来了。他们抬头看看花,又看看我们。我拉住一个额前披着短发的女孩子,笑问:“你说这海棠花好看不好看 ”她忸(niǔ)怩(ní)地笑着说:“好看。”我又笑问:“怎么好法 ”当她说不出来低头玩着纽扣的时候,一个在她后面的男孩子笑着说:“就是开得旺嘛!”于是他们就像过了一关似的,笑着推着跑出门外去了。 [11] [⑦“笑着推着”写出了什么 ]
段导读:用“我”与孩子对话的方式,写了一个女孩子的“忸怩”和一个男孩子的率直。
对,就是开得旺! [12] [⑧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旺”字用得好在哪里 ]只要管理得好,给它适时地浇水施肥,花儿和儿童一样,在春天的感召下,就会欢畅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使出浑身解数。这时候,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着也快乐。
段导读:海棠花的“旺”。
[13] 第三部分(第5~8自然段):“我们”在玉澜堂的院子里,与孩子们共赏开得正旺的海棠花。
朋友,春天在哪里 [⑨这个设问句有什么作用 ]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14] [⑩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应如何理解 ]
第四部分(第9自然段):“我”的感想,告诉人们自己由春游而悟出的道理。这一部分照应前文,再次点题,以突出主旨。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提高自学生字、新词的能力。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春天在哪里》影像资料,小黑板,生字卡片,课件(加背景音乐)。
一 听歌曲,背古诗,设悬念
1.播放《春天在哪里》的影像资料。(学生跟着唱)
2.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诗赞美了生机盎然的春天吗
学生:《春晓》《春日》《咏柳》……
3.学生背古诗交流。
4.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句跟“春”有关的诗句:“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
(1)提示“拣”字的写法。
(2)指名读。
(3)互动:谁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教师指点:“解”是明白、知道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儿童不知道春天在什么地方,只拣游人多的地方去游览。)
5.作者认为这句诗也可以反过来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游人不知道春天在什么地方,只拣孩子多的地方去游览。)
6.读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是谁“只拣儿童多处行” “只拣儿童多处行”干什么 )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就来具体学习《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相信大家学完后,一定能找到答案。
二 读课文,学生字,理解词语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边读边画出生字,做到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1)出示生字、新词卡片,请学生认读。
颐和园
玉澜堂
海棠
喷发
倚着
额前
纽扣
欢畅
旺盛
四肢
浑身解数
成千盈百
(2)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记生字。
重点:澜,右边的外面是个“门字框”,里面是个“柬”字。
盈,上半部分“乃”字的里面是个“又”字。
多音字:解
(3)扩词练习,积累词语。
用每个生字组多个词,看谁组得多。
如:喷(喷水) (喷饭) (喷泉) (喷薄) (喷射)
畅(欢畅) (畅快) (通畅) (畅想) (酣畅淋漓)
(4)浏览课文,找出文中不懂的词语,交流学习。
玉澜堂:在颐和园昆明湖畔,是当年光绪帝的寝宫。
释放:把所含的物质或能量放出来。
浑身解数:全身的本事、手段。
成千盈百:形容数量非常多。
2.再读课文,要求准确、流利。
三 熟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画出作者游览的顺序及各处的主要见闻。
园门口——成千盈百的孩子
知春亭畔——无数孩子
玉澜堂——大海棠树
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介绍了冰心只拣儿童多处行,欣赏到了颐和园美好的景色,说明儿童本身充满生气和活力,就像春天一样美好。)
四 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盈”字的写法。
只拣儿童多处行
园门口
成千盈百的孩子
知春亭畔
无数孩子
玉澜堂
大海棠树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对学生自主选择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句子的朗读、感悟、理解,还是对问题的理解,都应做细微的设置。例如:在学生找到体现作者行踪的句子时,就可以要求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感悟。学生在理解、感悟的过程中,自主选择能力得到了培养。
在前半部分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应扣住“儿童多”和“花儿旺”这两条线来展开,在这一教学片段中,要让学生找出花儿和儿童的相似之处,并联系上文在读中体会其所体现出来的儿童的特点和作者蕴藏在文字中的情感。课文中没有直接表达这一内涵的文字,而是通过一个小男孩对海棠花的评价引申出作者的一段感想,明则写花,实则写儿童。当要求学生在课文结尾处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说“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时,学生一下子就能感悟到“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春天”的内涵。
1.看拼音,写词语。
chénɡ
qiān
yínɡ
bǎi(成 千 盈 百) pēn
fā(喷发) yǐ
zhe(倚着) duì
qí(队旗) hǎi
tánɡ(海 棠) shì
fànɡ(释 放) huān
chànɡ(欢 畅)
wànɡ
shènɡ(旺 盛) sì
zhī(四肢) niǔ
kòu(纽扣)
2.给下面的字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皿 月
3.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看谁写得多。
日:明 旷 时 旱 替 昭 昂 春 昧
木:杨 样 柳 椿 相 檐 桂 柜 核
氵:演 沿 洋 波 泼 浪 淌 泳 油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成千盈百)的孩子 (轰隆隆)地响着
(美丽)的天使
(急匆匆)地往前跑
(密密层层)的花
旺盛的(生命力)
(春天)的感召
尽情地(释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9自然段。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
3.通过朗读,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的生机勃勃。
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的意思。
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快乐。
一 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二 自由朗读第1~4自然段,用“”画出描写儿童多的语句
1.学生默读自学。
2.指名交流朗读感悟。
(1)重点指导“……成千盈百的孩子……小天使”这句话。
①儿童多:从“成千盈百、挤、一群接着一群”等地方看出来。
②儿童活泼:“飞涌、小天使”两个词语形象地写出了少年儿童欢快活泼的样子。
③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这句话。
(2)其他句子。
①“我们本想……座无隙地……东一堆,西一堆……”
(引导学生体会:这里好像成了儿童的乐园,他们尽情说笑,在阳光下东奔西跑,不知疲倦,欢畅活泼。)
②“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
(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帮助学生体会)
③“在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
“撞个满怀”是怎样的 指导学生进行表演。
(在学生谈完体会后就让学生读一读)
3.教师小结。
(1)春天的颐和园成了儿童的海洋、儿童的乐园。他们尽情说笑,在阳光下东奔西跑,是那么欢畅活泼,不知疲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下面就请大家再读一读这些句子,尤其是你体会最深的一段话。
(2)自由朗读后指名读。
三 学习课文第5、6自然段
过渡:作者找到春天了吗 春天到底在哪里呢 哪一段是直接写春光的呢
1.出示课文第5自然段:
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1)齐读。
(2)体会:你觉得海棠花开得怎样 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到
(海棠花开得非常多,从“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看出来的;花开得非常美,从“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看出来的。)
(3)想象读。读了这段文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指名描述。
(4)课件展示海棠树图。
(5)指名读,赛读,齐读。
2.课件展示文字:
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
(1)看到海棠在尽情地绽放,冰心对春光进行了深情的赞美。
(2)能把这两个叹号读得更有感情吗 一起再来赞叹一下。
四 学习课文第7自然段
1.读读第7自然段,找一找这段中有几个“笑”字。(五个“笑”字。)
2.小结:作者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原来儿童多处春光美。)
五 学习第8、9自然段
过渡:作者是怎样把儿童和春光联系起来的 我们来看第8自然段。
1.自由读第8自然段,比较儿童和花的特点。
(反复朗读,感悟相通之处:生命力都旺盛,都让人感到快乐。)
2.指名读。
3.小结:儿童像春天的花朵一样有旺盛的生命力,从春天盛开的花朵和儿童身上均可找到春天。
板书:儿童是最美的春光。
4.引读第9自然段。(朋友,春天在哪里 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
六 回顾全文:作者为什么说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一定能找到春天
指名用“因为……所以……”说一说。
(因为儿童多处春光灿烂,所以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
七 拓展
1.冰心爱儿童,她曾经说过:“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和他说话不必思索,态度不必矜持。抬起头来说笑,低下头去弄水……”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是冰心的作品的灵魂。同学们,我们就带着冰心对儿童的特殊的爱,走近冰心……(播放课件,音乐响起,教师朗诵,学生欣赏)
2.欣赏《雨后》——爱儿童。
3.课后搜集阅读以下作品。
《纸船》——爱母亲 《片段》——爱大海
只拣儿童多处行
只拣儿童多处行儿童是最美的春光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自主合作的教学方式,通过小组成员合作找、说、读、悟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但小组内每个人的感悟又是不同的,于是要让学生在组内讨论,使其有更进一步的碰撞交流。这样,学生在相互启发中,既感受到了作者对儿童发自内心的喜爱,又培养和锻炼了自学能力。
2.从题目入手,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作者为什么只挑选儿童多的地方去 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可以通过让学生自读、自悟,使他们明白因为儿童充满朝气、富有感染力;因为儿童多处春光灿烂;因为儿童是春天的使者;因为作者喜爱儿童,所以要只拣儿童多处行。
3.阅读冰心作品,走近冰心。“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是冰心常说的一句话。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是冰心作品的灵魂。另外学生对冰心的作品了解不一定充分,所以可以让学生课后多读一些冰心的作品,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冰心作品中的“爱”的内涵。
1.写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蕴藏—(蕴含) 旺盛—(茂盛)
感召—(召唤) 聚精会神—(全神贯注)
2.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释放—(束缚)
聚精会神—(三心二意)
稀疏—(繁茂)
密密层层—(稀稀拉拉)
3.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稍纵)即逝
充满(激情)
需要(帮助)
生意(兴隆)
重燃(战火)
善良(纯朴)
忘记(烦恼)
匆忙(离去)
4.根据词语的不同意思造句。
(1)欣欣向荣
①用来形容花草树木的:森林里的树木枝繁叶茂,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②用来比喻事业的:这个企业正在欣欣向荣地发展。
(2)骄傲
①用来表示褒义的:小明是班里的尖子生,对人也和善,是我们班的骄傲。
②用来表示贬义的:考试拿了99分的范范骄傲起来,开始不认真听讲了。
5.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党的恩情我们怎能忘怀 (反问)
(2)会场上乱成一团,像热水开了锅。(比喻)
(3)小鸟快乐地唱着歌。(拟人)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夸张)
1.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中国女作家、诗人。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创作提倡“爱的哲学”。早期所作“问题小说”具有反封建意义,散文、诗歌讴歌童心和母爱。后期作品以儿童文学为主。有《冰心文集》行世。代表作品有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译著《吉檀迦利》《泰戈尔抒情诗选》等。
2.颐和园小知识
颐和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在北京海淀区。原为帝王行宫花园。1860年(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所毁。1888年(光绪十四年)慈禧太后移用海军经费重建,改名颐和园。面积约2.9平方千米,水面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三。以万寿山为中心。面临昆明湖。园外借用西山、玉泉山之景,景物曲折多变,形成景外有景、园中有园的布局,体现中国园林艺术的高度技巧,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有极高地位。1924年辟为公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冰心的《雨后》
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
广场上成了一片海洋!
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
快乐得好似神仙一样。
小哥哥使劲地踩着水,
把水花儿溅起多高。
他喊:“妹,小心,滑!”
说着自己就滑了一跤!
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
嘴里说:“糟糕——糟糕!”
而他通红欢喜的脸上,
却迸射出兴奋和骄傲。
小妹妹撅着两条短粗的小辫,
紧紧地跟在这泥裤子后面,
她咬着唇儿,
提着裙儿,
轻轻地小心地跑,
心里却希望自己
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
1.分辨课文第1、3、5自然段中作者的见闻和联想,体会联想的作用。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成千盈百、座无隙地”等词语的意思。
3.领会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珍惜美好春光,珍惜少年时代,努力学习和锻炼身体。
1.分辨课文第1、3、5自然段中作者的见闻和联想,体会联想的作用。
2.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录音、幻灯片。
师:(置身于学生中间,真诚地微笑)同学们好!向你们打听一个人,好吗
生:好呀!
师:(指名问)冰心是谁
生:(不好意思)不知道。
师:《再寄小读者》是谁写的
生:(低下头)不知道。
师:好!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冰心,走进她的精神世界,共同学习她的优美散文——《只拣儿童多处行》(板书)
师:读一读课文题目。
生1:只拣儿童多处行。(强调了“只拣”)
生2:只拣儿童多处行。(强调了“多处”)
生3:只拣儿童多处行。(强调了“行”)
师:同一课文题目,有不同的读法;同一课文题目,也有不同的疑问。
生:“拣”什么意思
师:谁愿意帮助他
生:“拣”,就是“挑选”,有个词叫做“挑挑拣拣”,还有个词叫“挑肥拣瘦”。
师:你很会思考,善于把未知的与已知的联系起来思考!
生: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 冰心写“只拣儿童多处行”干什么
师:你很会问,问的问题很有思考价值。
师: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请打开课文,自由朗读。(要求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努力读正确,读流利)
(生练习朗读课文)
生:“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小天使。”
师:注意,这一段有两个生字“颐”和“盈”。“颐”的第二笔是“短竖”,接下去写“口”,第六笔又是“短竖”,再接下去是“竖折”;“盈”要注意上下比例,写时上下要均匀。
生:“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
师:不要紧张,像我一样,长吸一口气,然后慢——慢——吐出。
师:“知春亭”是亭的名字。再练习一次。
(生一连读了四次,终于读通顺了)
师: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得正确了。
师:请下一位同学接着往下读。
(生读第四节,声音很小)
师:(走到这位男同学的跟前)请你听一听老师读书,然后谈谈自己的想法。(模仿他小声读书的样子)
生:老师读书声音太小,别人听不清楚。
师:你能不能教我大声读一遍
(生大声读一句,老师跟着读一句)
师:谢谢你!你教会了我大声念书!
生:(会心地笑了)
师:课文还剩最后一节,机会只有一次了!
生:(纷纷举手)叫我!叫我!
师:积极性如此高涨。一起来!
生:(齐读最后一节)朋友,春天在哪里 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师:能不能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生: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
生:春游的时候,儿童多的地方就是春天。
师:请看大屏幕——盈、解、倚、栏、扣、旺、畅、肢等生字就像朋友,见面越多越熟悉。再认识一下吧!
生:(齐读生字)
师:大家清楚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写字姿势:握笔正确,身体端正、两脚放平、与肩同宽,先描后临。(播放音乐)
(生在舒缓、优雅的古筝曲中认真描临生字……)
师:《只拣儿童多处行》课文比较长,我们能不能抓住要点,把课文读短一些,请看大屏幕——(投影)在作者冰心的眼里,儿童就是 ,就是 ,就是 ,就是 。
请你们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文。
(生边阅读,边圈画)
师:请做好准备,自由发言。
生:在冰心的眼里,儿童就是小天使。
师:可以补充。
生:儿童就是太阳,儿童就是花朵,儿童就是春天。
师:儿童是小天使,请看课文第1自然段。哪位小天使愿意读一读
(生站起来,读得比较好)
师:你听一听老师读一读,然后大家议论。(“闹嚷嚷”,读出那种嘈杂,“挤了出来”,读出那种粗野)
生:这不像小天使,这是一群令人讨厌的孩子。
生:这样一念,让人感觉这群孩子混乱、闹嚷、无序。
生:这样读冰心奶奶肯定不愿意的。
师:(笑)你当一下冰心奶奶,读一读好吗
(生读得很投入)
师:其实,课文的文字是活的,它有声音(“闹嚷嚷”),有动作(“飞涌”),更重要的是它有感情,儿童就是“小天使”。“小天使”在你们的想象中是什么样子的
生:有着洁白的翅膀。天真、活泼、圣洁、可爱……
师:是呀!偌大的颐和园就像一个充满神奇魅力的魔术匣子,从中飞涌出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小天使。多么美丽的图画,多么美妙的场景,多么可爱的孩子……再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生读得有声有色)
师:冰心的眼里,儿童不仅是天使,而且是春花。请读课文第5、6自然段。
生: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一亮……
师:停!大家注意他的眼神。重来一次。
生: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一亮。
师:看到了吗 他的眼睛猛然一睁,瞬间来了光彩。到底是什么一下子让你的眼睛闪亮 请往下读,看你能不能读得使老师和同学心头一震,眼睛一亮。
生:那几株大海棠树,(读出了树大)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读出了花多、花艳)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一气呵成,读出了动感,读出了力度,听者仿佛身临其境)
师:海棠树繁花似锦,颐和园春光满园。
生:(激情满怀,放声赞美)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
师:花也和儿童一样,让我们齐读第8自然段!
生:……花也和儿童一样,在春天的感召下,就会欢畅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这时候,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着也快乐。
师:读书,不仅要读进去,还要跳出来。所谓跳出来,就是以自己的“火眼金睛”看课文,产生自己的想法。使得想和不想完全不一样。请你们默读课文,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写写自己的阅读感受,然后交流。
生:(学生默读课文,表面风平浪静,内心情感万变。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几分钟过后)这是交流的时间,也是共享的时间。交流没有唯一的答案,只有“缺席”的遗憾,请大家各抒己见!
生1:诗曰:“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冰心奶奶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儿童”与“游人”的换位,看出冰心奶奶的心里有“儿童”,笔下才有儿童。
师:是呀!心里有“儿童”,眼里才有儿童,笔下才有儿童。
生2:“……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在一般人看来,这群孩子是顽皮的、令人讨厌的,而冰心却把他们看成活泼、可爱的小天使。
生3:太阳是光明的、温暖的,冰心奶奶说孩子“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气息”。
生4:冰心奶奶说我们是天使,是太阳,是花朵,是春天。我们感谢她的比喻,感谢她的提醒。是天使,我们要释放可爱;是太阳,我们要释放光明;是花朵,我们要释放美丽;是春天,我们要释放明媚!(热烈鼓掌)
师:你正在释放着可爱、光明、美丽和明媚,不仅是我,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觉到了。
生5:读了课文我知道了“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美在儿童”。
师:在这句话的下面画上破折线,签上你的姓名。记住,这就是你的读书格言。(鼓掌)
生6:花是美丽的,也是柔弱的;花是美好的,花期却是短暂的。生命柔弱似花,生命短暂如花,我们应当怎样延续美丽的花期呢
师:了不起的是你从正反两个方面谈花期,谈人生。你的问题值得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个人重视与探究。我愿意把你的话记在心里,时时警策!
师:老师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发现课文的第6自然段(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与原著的第6自然段(春光,就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这样地泼辣,这样地华侈,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挥霍出来了!)不一样,请发表你们的看法!
(生有的认为原著好,有的认为改编的好)
师:改编派(甲方)与原著派(乙方)陈述各自的观点。
甲方:文章不是写给儿童看的吗 “华侈”我们不懂。
乙方:不懂,正需要学习。我方认为,“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这样地泼辣,这样地华侈”排比在一起,一气呵成,情感贯通。
甲方:“挥霍”是贬义的,不如“释放”用得好。
乙方:“释放”是有所限制的,显得有些温柔;“挥霍”是无所顾忌的,显得很洒脱。还是用“挥霍”更显出春光的饱满,饱满到可以大把大把地抛撒。
师:学习书本而不迷信书本,崇拜作家而不盲从作家。这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生:春光,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我,把爸爸、妈妈一生蕴藏的天真、活泼释放出来了!(鼓掌)
师:(走近这位男同学,把他抱到凳子上,左手揽住他的双腿上部,仰视着他)你现在比我高,因为你站在板凳上,站在老师的肩膀上,我仰视你,是因为你从课文的字里行间读出了独到的想法。这里,我愿意和在场的同学一起再次聆听你刚才讲过的话。
(生显然说得很激动)(热烈鼓掌)
师:当我们精神相遇,心情愉悦的时候常常会忘记身体的疲劳。谢谢,谢谢同学们,让我有机会和你们共同度过了我生命中有意义的四十分钟!(鼓掌)
^1
知识点详解
^2
①这句话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儿童春游时热闹欢乐的情景。朗读时要读出欣喜的语气。 ②重点句解析:原诗“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的意思是,儿童不明白春天到底在哪里,只是看哪儿的游人多就往哪里走。冰心为什么要反过来说呢 因为冰心特别喜爱儿童,在她的心目中,儿童就是春天,儿童的身上散发着春天的活力,哪里有儿童,哪里就会有春天,所以要寻找春天,就“只拣儿童多处行”。
^3
③一“笑”一“迎”,流露出冰心对儿童的喜爱之情;一个“挤”字既表现了儿童多,又表现了冰心的童心。
^4
^5
^6
④“喷发、香气息”写出了孩子们身上的活力、朝气,写出了春天的气息。“座无隙地、无数”体现出游春儿童之多。
^7
⑤表现了儿童有点儿莽撞,但又十分懂礼貌的特点。
^8
^9
⑥用“喷花的飞泉”比喻密密层层的海棠花,让人感受到海棠花旺盛的生命力,如同飞泉一样喷泻而出。
^10
^11
⑦“笑着推着”真实地写出了孩子们的情态,表现了孩子们的天真活泼。
^12
⑧重点句解析:这句话紧承上文,是对那个男孩子关于海棠花怎么个好法所作出“就是开得旺嘛”的描述的充分肯定。作者巧借“旺”字,借物喻人,表达了作者对儿童的挚爱和期盼。
^13
⑨这一设问句既与开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的诗句相照应,又总结了上文的内容,并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为引出下文作了巧妙铺垫。
^14
⑩这是对上一句设问的回答,用双重否定句强化了肯定的语气。儿童多处就是春,春天就在儿童身上,他们才是祖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