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3.通过课文中的材料,体会并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重点难点
1.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2.理解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早
[2] 深冬,酿雪的天气。我们在绍兴访问三味书屋。[①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从新台门走几分钟,过一道石桥,踏进坐南朝北的黑油竹门就到了。 [3] [②这句话介绍了前往三味书屋的路径,应该怎样朗读 ]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我们”在深冬去绍兴访问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三间的小花厅。还没进门,迎面先扑来一阵清香。[③“还没进门、先扑来”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那清香纯净疏淡,像是桂花香,又像是兰花香。细想又都不像,因为小寒前后,桂花早已开过,兰花却还要迟些日子才开。是什么香呢 据说“三味”是把书比作五谷、蔬菜、点心的,也许这就是书香 [4] [④这几句话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理活动 ]三味书屋是几十年前的书塾(shú),当年“子曰(yuē)”“诗云”,咿(yī)咿呀呀的读书声,街上都能听得到。
段导读:作者被清香吸引,想象三味书屋当年的情景。
书屋朝西,门两边开窗。南墙上有一个圆洞门,里边有小匾,上题“停云小憩(qì)”。东面正中挂一幅画,画上古树底下伏着一只梅花鹿,那是当年学生朝着行礼的地方。画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朴素的八仙桌,高背的椅子,桌子上整齐地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不常使用的戒尺。学生的书桌分列在四面,东北角上是鲁迅用过的一张。[⑤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的 ]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对课,或者把宣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绣像。现在所有书桌旁边的椅子当然都是空的。想到几十年前若是遇到这种情形,寿镜吾老先生该会喊了吧:“人都到哪里去了!”默默中我仿佛听到了那严厉的喊声,同时记起鲁迅在文章里还写过:书屋后面有一个园子,园子里有许多蜡梅。 [5] [⑥作者由眼前的情景联想到了什么 ]
段导读: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三味书屋以及里面的陈设。
[6] 我忽然明白了清香的来源:是蜡梅花。[⑦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
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hǔ)珀(pò)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 [7] [⑧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的色泽 ]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段导读:赞美梅花。
早哇!鲁迅的书桌上就刻着一个“早”字。 [8] [⑨“早哇!”这句有什么作用 ]
这个字还有这样一段来历:那年鲁迅的父亲生了病,躺在床上。鲁迅一面上书塾,一面要帮家务,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9] [⑩为什么要交代鲁迅一家的艰难生活 ]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素以品行方正、教书认真著称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说了这样一句话:“以后要早到!”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默默地回到座位上。 [10] 他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
段导读:介绍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表现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是啊,的确要早。要珍惜清晨,要珍惜春天,要学梅花,做“东风第一枝”。[这一句揭示了什么 ]
段导读:梅花总是赶在东风之前,向人们传递春的消息,所以被誉为“东风第一枝”。
第三部分(第4~8自然段):作者由蜡梅花开得早,想到鲁迅先生桌上“早”的来历。
1.学会生字,理解新词,弄懂文中特殊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给课文分段,概括各段段意。
理解“诗云、子曰”和“二十四番花信风”的含义。
小黑板,生字卡片,三味书屋的图片。
一 揭题
1.板书:早。
2.这是吴伯箫写的一篇散文。看了课文题目,同学们想知道什么 (课文题目“早”指什么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
二 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提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在老师讲解时认真听。
(3)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准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于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①读准生字的字音。
②解释文中难理解的词语。
书塾:过去私人设立的教学的地方。
诗云、子曰:云、曰,表示“说”的意思。“诗”是古代“六经”之一,“子”是对孔子的尊称,“诗云”“子曰”是“四书”和“五经”中常见的话。
二十四番花信风:应花期而来的风。风应花期,其来有信,故称花信风。由小寒到谷雨共八个节气,一百二十日,每五日为一候,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梅花风最早。
3.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同桌讨论。
(2)集体交流。
①课文分几部分,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每部分写了什么。
按照访问三味书屋的顺序,课文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深冬,我们在绍兴访问三味书屋。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介绍了三味书屋的陈设。
第三部分(第4~8自然段):由后园的蜡梅花开得早,想到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
②课文主要写什么 (“我们”访问三味书屋,看到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并由后花园的蜡梅花想到了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
4.分段朗读课文。
三 熟记生字,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生字,说说怎么记这些字,然后老师指名在黑板上演练。
重点指导记忆:酿
区别:瓣—辨
墨—默
2.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味书屋
花厅 后园蜡梅“早”鲁迅
作者在文中用很大篇幅写蜡梅花。写蜡梅花开得早,二十四番花信风中,梅花风来得最早。由此,自然过渡到关于鲁迅“早”的故事,从而教育学生要向鲁迅那样,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
在教学中,应重点出示描写蜡梅花的句子:“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让学生反复诵读、欣赏蜡梅花不但外在美,更重要的是品格美——冰清玉洁。再由蜡梅花开得早引出鲁迅刻在书桌上的“早”字的故事,使蜡梅花的冰清玉洁和鲁迅的高洁品质融为一体。
另外,要让学生把课前搜集的有关鲁迅的资料在课堂中交流,从而进一步感悟鲁迅的高洁品质。让鲁迅的高洁品质刻在学生的心坎上,鞭策他们做如鲁迅一样“时时早,事事早”的人。
课后,可以让学生学习第3自然段的写法,选择一处熟悉的处所进行仿写。
1.看拼音,写词语。
chún
jìng(纯 净) shū
wū(书
屋) shū
cài(蔬
菜) mò
mò(默
默)
pǔ
sù(朴
素) huā
bàn(花 瓣) lǔ
xùn(鲁
迅) jiè
chǐ(戒
尺)
2.看拼音,写汉字,再组词。
mò lì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本)书 一(把)戒尺
一(部)小说
一(面)镜子
一(座)石桥
一(阵)清香
一(个)圆洞门
一(段)来历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高背的(椅子) 朴素的(装束)
冰清玉洁的(梅花)
默默地(诵读)
严厉地(批评)
迅速地(飞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3.体会并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体会并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学习作者借物寓人的写作手法。
一 复习导入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 精读讲解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还想知道哪些知识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1)三味书屋的陈设。(第3自然段)
①按方位顺序介绍三味书屋。
南墙上——小匾
东面正中——画
画前面——先生的座位
四面——学生的书桌
东北角上——鲁迅用过的一张书桌
②出示三味书屋的挂图,请学生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自由轻声读这一个自然段,指名回答:作者在这段中除了写三味书屋的陈设,还写了哪些内容 (还写了由三味书屋的陈设而引发的联想。)
过渡:作者在联想中记起鲁迅在文章中写到过,书屋后面的园子里有蜡梅。跟随作者的脚步到后园看一看吧。
(2)描写梅花的句子。(第5自然段)
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①
自由读,想想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②指名说。
③理解“润泽透明、冰清玉洁、韵致”等词的意思。
(这几个词语描写了梅花的美和梅花所特有的气质。)
④蜡梅花美在哪儿 (颜色美、品格美。)
⑤指导朗读这段话,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
(借物喻人,梅花在早春开放,具有坚强的意志,而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正是梅花的这种精神。)
(3)鲁迅在桌上刻“早”字的原因。(第6、7自然段)
①自由读。
②思考。
A.鲁迅迟到的原因是什么 (父亲生病,他不得不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B.鲁迅后来迟到过吗 为什么 (鲁迅从小就严格要求自己,虽然是不得已才迟到的,但他还是牢记老师的教导,后来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并树立了时时早、事事早的信念,且为此奋斗一生。)
(4)出示句子。
要珍惜清晨,要珍惜春天,要学梅花,做“东风第一枝”。
①这里的“清晨、春天”指的是什么 (生命中最美好的光阴。)
②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要学梅花,学鲁迅,珍惜时间,时时早,事事早。)
③再次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
三 朗读全文,总结收获
学习鲁迅这种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早
梅花开得早
以花写人 珍惜时间
鲁迅时时早,事事早
教学时,老师可以锁定三大模块,即“书屋方位、花早、人早”,然后把这三个模块融合,突出“时时早,事事早”。
在教学“书屋方位”一部分时,要让学生图文对照,在图上找出鲁迅桌子的位置并能对照图片复述课文,目的是让学生会按照方位顺序写一段话。
之后,应把重点放在体会蜡梅的冰清玉洁和鲁迅的品格上。一开始,应让学生欣赏蜡梅的图片,感受蜡梅的美,引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在指导学生体会词语“润泽透明”时,不仅可以运用图片,还可以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梅花的古诗,如王冕的《墨梅》,学生会受到启发,朗读起来也会更认真,体会也会更深刻。这样,通过感受蜡梅外在的美,联想到蜡梅的早,由此引出鲁迅书桌上的“早”,就自然流畅了。
最后,融合“花早”与“人早”,让学生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让我们
“时时早,事事早”。结束时,还可以补充鲁迅的名言和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知识。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冰清(玉)洁 润(泽)透明 艰苦(朴素)
高风(亮)节
丰功(伟绩)
鞠(躬)尽(瘁)
依依(不舍)
万古(长青)
肝胆(相)(照)
2.填空。
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首次用这个笔名是在他的小说《狂人日记》中,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他的侄女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
3.照样子,写词语。
又红又大 自暴自弃
自(私)自(利)
自(作)自(受)
又(肥)又(厚)
又(快)又(好)
无(拘)无(束)
无(缘)无(故)
4.用“望”组成恰当的词填在括号里。
(1)麻雀因找不到出口,(绝望)地将头撞向厨房的玻璃。
(2)妈妈不能带我出去玩了,我很(失望)。
(3)骏马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奔驰。
(4)吊桥在两山之间晃来晃去,令人(望而生畏)。
5.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1)严厉——班主任知道我因为赖床迟到了,严厉地批评了我。
(2)朴素——朴素的作风,折射出鲁迅清新淡雅的品质。
1.作者介绍
吴伯箫(1906~1982),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原名熙成,字伯箫。1906年3月13日出生在山东省莱芜县吴家花园庄。善于写散文,被称为现代散文家。代表作品有《北极星》《菜园小记》《歌声》等。
2.鲁迅的故事
(1)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因为外祖母家在农村,鲁迅也就有了一批农村好朋友。一起在朦胧的月色下,划着白色的小航船,赶去看戏;回家的路上,肚子饿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鲁迅还在叫“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蟋蟀弹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乌;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传说……正是这样自由的童年生活,开发与培养了未来作家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6岁时,鲁迅告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拜本城中极为方正、极有学问的寿镜吾老先生为师,一直读到17岁。在这里,他熟读了儒家的经典,又在课余广泛阅读了儒家之外的各种杂书:小说、野史、笔记……不仅关注历史、人事,也注意观察自然。这些开拓了鲁迅广阔的精神空间,为鲁迅思想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
(2)有一天,鲁迅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去理发。理发师见他穿着很随便,而且看起来很肮脏,觉得他好像是个乞丐,就随随便便地给他剪了头发。理完发后,鲁迅从口袋里胡乱抓了一把钱交给理发师,便头也不回地走了。理发师仔细一数,发现他多给了好多钱,简直乐开了怀。
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了。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回多给了钱的顾客,因此对他十分客气,很小心地给他理发,还一直问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感到满意为止。谁知道付钱时,鲁迅却很认真地把钱数了又数,一个铜板也不多给。理发师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鲁迅笑着说:“先生,上回你胡乱地给我剪头发,我就胡乱地付钱给你。这次你很认真地给我剪,所以我就很认真地付钱给你!”
理发师听了觉得很惭愧,连忙向鲁迅道歉。
^1
知识点详解
^2
①开门见山交代了访问的时间、地点。
^3
②朗读时语气要舒缓些,给人娓娓道来的感觉。 ③“还没进门、先扑来”等表达了作者未进门先闻到清香而感到惊喜的心情。
^4
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被清香吸引,决心要探个究竟的心理。⑤作者是按方位变换顺序“南墙上——东面正中——画前面——东北角上”来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的。
^5
⑥由眼前的情景,联想到当年鲁迅读书的情景,仿佛把人又带回到了几十年前,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使当年的情景如在眼前。
^6
⑦过渡段,点明了清香的来源,引起下文。
^7
⑧为下文写人作铺垫。
^8
⑨“早哇!”这是感叹句,赞美梅花。后一句引起下文。
^9
⑩因为鲁迅一家生活艰难,鲁迅小小年纪就要担起生活的重担,暗示鲁迅迟到是迫不得已的。
^10
重点句解析:这句话说明这一次小小的迟到,深深地烙在了鲁迅的心中,他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实际上是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埋藏在心里。而“早”也就成了他的座右铭,成了他一生遵循的准则。 这一句揭示了课文以“早”为题的目的,激发我们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